土豆红薯秧苗也不是谁家都有,李茹家有,栓柱和桐材家也有,其它家没跟李茹学的就都傻了眼,李茹他们就等苗长大后要修剪时,弄出好些枝条送给村上的人,倒是落了人情,又减少矛盾。
c国的农民是最不怕辛苦的,只要能让愉快地种地,对他们来说就是难得的太平日子,至于种地的辛劳苦累,在他们眼里都是应该的,不干活哪来的吃的?
从秋天抢种的土豆红薯,到来年渐渐从外地流进来的粮种,谷堆村人的日子渐渐好过了一些,当然时不时还是有零星的麻烦,比如说从别的地方流窜过来的老狼啊,土匪啊,但都不像先前那样棘手了。
三年的时间,李茹自己倒是没什么变化,但是三个孩儿却都长大了不少,大林已经是半大小伙子了,十六岁的棉花,个头长得比同村的孩子都高,小兰虽然个头长了,但心眼却没长,还是嘻嘻哈哈,没心没肺地喜欢满村跑。
四七年开春以来,好像日子过得格外平静,都说外面的村子,都在搞什么村民委员会,给那些什么都没有的贫民分田分地。
村里那些最穷的人家听了就有些羡慕,不过也就那样了。说起来,谷堆村附近的荒山多得很,想要有地容易,自己开就行了。
”要我说,光分地也没甚稀罕的,能给分房分东西那才美咧……”
大槐树下渐渐的恢复到原来的光景,闲时村民们端着饭碗坐在树下说说笑笑,交换着听说的大事小情,一个年轻人早早的把饭吃完,两手伸在袖筒里,羡慕的说着俏皮话。
其他人都笑他,”这真是大白天做梦,你咋不想着分个媳妇儿呢!”
年轻人摸摸头,脸有点红了,“看你们说的,我才没想呢!”
旁边的妇女们就起哄,“前天你娘你达还托人给你问媳妇哩,还说没想?”
把个年轻人说得不好意思起来,拿上空碗就跑了,身后当然是勾起一阵笑声。
李茹没去大槐树下凑热闹,吃完晌午饭,就坐在院子里有一搭没一搭地纺着线,眼看着再有两年就要建国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安稳,算一算,那时候,小兰和大林也该成亲了。
自从她穿越来,事情是一件接着一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这会儿能松快一些了,反而让她有点茫然,等到小兰和大林成亲,她在这里的任务是不是就完成了?也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能回到现代?
想到这儿,李茹就叹了一口气。
”二梅姐,怎么好好的,就长吁短叹呢?这是愁甚呢?”
快嘴霞脚步轻快的走进了院里,一屁股坐在了李茹身边。
李茹就算有发愁的地方也不可能跟快嘴霞说啊。
”没愁甚,就是叹了口气,被你听见了,耳朵倒尖!”
”二梅姐,我跟你说个好事儿……”
快嘴霞用胳膊肘轻轻顶了李茹一下,挤眉弄眼,”还记得前几年,石头院张家想说你家棉花不?那会儿你说棉花还小,这会儿可都已经十六岁能嫁人了,不小了吧?那张家可是托我再来问呢!这回那小气老婆倒是大方了一回,说是能拿出五块银元,再加上两棵树当聘礼!”
李茹笑笑,摊开双手,”这可是说迟了,肥水不落外人田,前两天我侄儿替绵花和小光说合,我一想也不错,就答应了,先给他们两个订了亲,明年再办事。”
都是一个村子,让人再三再四的说,都不答应亲事,恐怕要得罪人,更何况那家给李茹的印象是斤斤计较,不怎么厚道的?
所以李茹早就打算在那家人在开口之前,赶紧给绵花找个人家订出去,正经办事倒是可以再缓两年。
这些年,李茹在村子里暗暗观察,看哪个小伙适合棉花。
发现不是小伙子不行,就是家里有个厉害的公婆,像绵花这种软和性子,嫁过去肯定会被欺负,难免会落得悲剧。
最后观察来观察去,有一天,看到小光和大林两个人在做木工,虽然不过是小小的板凳,但小光心灵手巧,在边缘打磨出波浪形的纹样,看着就挺上档次。
她脑海里突然想起了现代认识的老乡一家。
那家人和李茹家来往不多,但还是互相知道的,据说他们家的老祖宗当年就是少年时从河东逃荒到谷堆村,被谷堆村人收留,度过了最艰难的荒年。
虽然年少时很贫困,但是少年心灵手巧,胆子又大,建国后镇上的木工厂招收工人,这少年就毛遂自荐自己去了,结果好几十号人里头就招了四个,这少年就是其中的一个,因为他小时候生了病,头上不长头发,别人就管他叫小光,老了以后就叫老光……
原来这个小光就是那家的曾爷爷啊!
说起来在那个年代,能跳出农门当个工人,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得眼红呢!
没有公婆,工作还好……李茹觉得这是自己能想到的最适合棉花的一门亲事。
正好她发现绵花跟小光挺能说的来,于是就跟侄子透了口风,两下里都问了意见,就给他们两个人定了亲事,因为村里家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再说也只是定亲,就只有李茹栓柱和侄子三家人在一起吃了顿饭,就算是定下了。
快嘴霞就愣了。
她来说媒,本来也没觉得李茹就一定会答应,可没想到李茹居然把闺女许给了那个外路人小光?
他一个讨饭来的,连块瓦片都没有,还借住在李锁柱家里,这样穷得叮当响的小伙,一般都是给人家当上门女婿的,可绵花不是亲的,不可能给招上门女婿,还有小兰和大林呢!
李茹这不是瞎胡闹吗?
”啥?小光?二梅姐,你这是迷了门了?那小光一个草灰,屁也没有,光着个头,怎么看都丑,再没地方送闺女了,也不能许给他呀?”
快嘴霞差点儿就没跳起来,两只眼睛瞪得老大,嘴里的词儿嘚啵嘚啵就跟连珠炮一样。
李茹却笑眯眯的,”我就是相中这小伙人好,有手艺,又没公婆伺候,俺家绵花跟他,吃不了亏。”
”吃不了亏?连个住的破窑洞都没有,还吃不了亏?我看以后受罪受的大着呢!”
李茹听着更乐,”不信咱们就等着看,看看十年以后俺家绵花过的咋样?”
第58章 来人
春光明媚,曲水河欢腾的向东流淌着,河谷两边的山坡上,正是草绿花开。
两个人从山间的之字小道上艰难地下到了坡底,都松了口气。
走在前头的男人拉起脖子上的一朵白毛巾,擦了把汗,回头看着身后的同伴。
“这几个村在深山里,是咱河西最靠东边的村了,再往过走,那就是河东地界,过了河,上到那山顶上,就是谷堆村。”
同伴才从一个小坡上半滑半跳着下来,看到一片平坦的河滩地就松了口气,总算能松快松快僵硬紧绷的两条腿了。
“这进山一趟可真不容易!这村里的老百姓,过得不知道多苦啊!”
“嗨,这你可就说错了。”
男人擦着汗,一边纠正他,“就是因为进山不容易,这边的老百姓才能喘口气呢。”
同伴看看这望不到边的重重山岭,眼神里明显不大相信,不过方才他在这盘旋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已经累得半死,这回也没多余的力气来辩论了。
反正具体情况是甚样,到那儿一看不就知道了?
“行,行,许同志说的对……唉,我这一身臭汗啊,得赶紧洗洗!”
两人一前一后来到河边,走得近了,才看到河边原来已经有一帮小伙子,挽着裤腿子,正在河里头捞摸着鱼,他们身边的筐里,几条肥鱼在活蹦乱跳的。小伙们还在说笑打闹,说着什么小媳妇丈母娘的话。
小椿,大林,小光,大壮,二蛋这些村里的小伙儿都在,世道渐稳,村里的小伙们也敢像先前几年那样,下河洗澡摸鱼。
这些小伙里头,小椿和小光都是订了亲的,其他的小伙看他俩逮的鱼最多,就拿他俩说笑。
正热闹着,就看见两个汉们走了过来,这俩人穿的跟他们村人不一样,挺括的衣裳,上衣胸口的地方还有俩布袋,那个年轻人的胸前布袋上头还别着一支金光闪闪的东西,小伙们都没见过,只觉得稀罕又洋气,看得目不转睛。
“你们好~”
年轻点的男人冲着小伙们打招呼,一开口就是小伙们从没听过的外地口音。
“小兄弟,你们是谷堆村的吗?”
那个年长一点的男人笑眯眯地跟小伙们套话。
本来这些孩儿们虽然年轻,却都是吃过苦受过罪警觉很高的,但这两个男人的打扮谈吐着实跟土匪不像,小伙儿们就有点怯场。
还是小光见多识广,把脚丫子从河水里抽出来,迎着走了两步,笑眯眯地接话,“是啊,大哥,两位是要去哪儿?是去俺们村不是?”
他在逃荒的路上,见过这样打扮的人,有的是念过书的学生和老师,有的是当官的,反正是有能耐的,可这样的人,怎么来了谷堆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