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是他有意的,那他这小小年纪的,心思可不小……
感觉到冬至那探究的目光,三郎转过头,脸上笑容不变,“姐姐,我说错了吗?”
“没呢,姐就觉着咱家的三郎又懂事又听话,真是好呢!”冬至刻意在“懂事”和“听话”两词上加了重音,眼睛,紧紧地盯着三郎。
听到她刻意强调的两个词,三郎表情有一瞬间的呆滞,转瞬,又恢复了天真无邪的模样。
这一瞬间的表情变化,没有逃过冬至的双眼。
她向这三郎挑了挑眉,三郎扭过头,站到柳氏身后,不搭理她。冬至见状,无奈地耸了耸肩。这小家伙,这么点小就这么多心思,长大了还了得?
以往她一直认为二郎是家里最聪明的,如今她改变看法了。三郎的聪明劲可不是一般孩子能有的,这要是埋没在这小山村里,就太可惜了。
现如今,填饱肚子最重要,等家里过了这最难的时期,往后家里有余钱,就要送二郎和三郎去读书。虽说不一定要中科举,读些书懂些道理也是好的。
李小柱回来了。他坐到空着的凳子上,开口说道“玉米熟了,这几日就可以收回来了。村里有好几家已经收了,咱们也不能往后拖了。”
“他爹,咱们明日便去地里瞧瞧吧,这熟了的玉米咱们就收回来,还嫩的,就让它在地里再长一段日子。”柳氏也是种了多年的庄稼,地里的事儿,她都是知道的。
在这个问题上,冬至是插不上嘴的,她对种庄稼,那是完全不懂。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孩子,她只知道超市能买到她想吃的粮食。
“小柱叔?”正商量着,一个清冽的男声从屋侧传来。
李小柱答应了声,起身向声音来源处看去,在他们主屋的院子门口,站着一个小伙子,正对着院子站着。
“子睿,这儿!”李小柱喊了声,男子转身,这才看到李小柱一家子正坐在小棚子门口。
冬至打量了男子一番,十五六岁的年纪,眉清目秀,面色平和,温润如玉。身上穿的,是棉布做的白色长衫。看到他们都,笑着朝他们点点头,这才走过来。
“小柱叔、柳婶、儿二郎、三郎、还有冬至,子睿今日拜谢你们,多亏了你们,我爷爷如今身子才好了起来。”男子说完,朝着李小柱一家子抱拳,鞠了个九十度的大躬。
他这一举动,唬了李小柱和柳氏一跳。这田野乡村的,哪儿有人这么行礼的?
李小柱几步走到那个叫“子睿”的男子面前,扶起他,嘴里答道:“你这是干啥?遇到了搭把手是应理儿的,这谁遇到了也不会放着你爷爷不管啊!再说,这李大夫为村里人看过多少次病?全村儿人都得感激他,哪儿用你行这大的礼?”
冬至联系前后,已经猜出来这个叫子睿的,应该就是李大夫的孙子了。
冬至虽然有身子原来主人的记忆,可原来的李冬至不常出门,看人也瑟瑟缩缩,不敢仔细看,所以村里有不少人她没记住。而这个李子睿,平日里也没怎么出门,他们以往都没见过面,自然是不认识的。
李子睿顺着李小柱站起身,和他一起走到棚子前,坐下后,这才再次开口:“前几日就该来道谢的,可家里就我和爷爷,他身子骨差,这次又中了蛇毒,身子弱得很,我不放心,这才一直没来,望小柱叔柳婶见谅。”
“啥见谅不见谅的,说这些客套话干啥?子睿啊,你爷爷咋样了?”李小柱接过话头,问道。
三个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一旁,默默地听着他们谈话,而柳氏,则陪坐在一旁。一时间,只有李小柱和李子睿两人在说话。
李子睿再次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多亏了小柱叔和三个弟弟妹妹,今日爷爷已经能下地了。小柱叔,今日我来是想请你们一家子明日去我屋里吃个晚饭。”
“子睿啊,你爷爷这还没好利索,吃饭就不必了,你还是回去好好照顾你爷爷吧,啊!”坐在一旁一直没说话的柳氏,搭腔道。
“叔叔婶婶,爷爷我照顾那是天理,这请你们吃个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儿。自家吃个便饭,也不用花啥钱,叔叔婶婶就卖我这个面子,去吃个饭吧?你们不愿去,我这心里总搁着,叔叔婶婶,你们今日要是不答应,我明日再来就是。”
李小柱和柳氏原本是不打算去的,可人家李子睿已经将话说到这份儿上了,他们要是还不答应,那就说不过去了。
最终,李小柱和柳氏点头同意了。
“叔叔婶婶,明日这个时候你们就直接带几个弟弟妹妹过去,我就不来接你们了。”李子睿见李小柱和柳氏答应了,趁热打铁地说完,起身告辞后,就回去了。
看着李子睿的背影,柳氏谈了口气,“这孩子也不容易,从小没爹没娘的,如今李大夫又遇到这事儿,这孩子心里得多没底儿啊!”
李小柱看了眼柳氏,“明日你带着冬至早些去帮忙吧,这孩子一个人张罗,得弄到啥时候。”
☆、64.第64章 .竹笋
“他爹,我晓得,明日就带着冬至早些去帮忙。”柳氏点点头,答应了。
“娘,这个子睿从小没爹没娘?”冬至问道。
柳氏摇了摇头,“这孩子一出世,他娘就难产去了,他爹在他五岁那年得了重病,也去了,他从小就是他爷爷带大的。虽说李大夫给人瞧病能挣些钱,可毕竟年纪大了,也跑不动了。他那些个亲戚,都说他是扫把星,不让他进他们家门,也没帮衬一把,哎,可怜的孩子!”
原来刚才那个笑得温和的李子睿,还有这么令人心酸的身世。“扫把星”这个名头,在这个时代一旦被人安上了,就意味着到处受人白眼。这人,在这样的环境下,竟然没长成报复社会的人,还真是难得。
“这孩子也硬气,遇到啥事儿也没去亲戚家求着帮忙过。李大夫有个小病小痛的,都是他服侍的。听村里人说啊,这孩子如今的医术,那是比李大夫还高了!”柳氏接着说道。
“他医术这么高,为啥不出来医人呢?他能挣钱了,李大夫就不用出去到处出诊了吧?”冬至疑惑地问道。
“这娘就不知道了,那孩子整日在家里看医书,有时也会往镇上的医馆跑,就是不见他在村里挂牌行医。这李大夫一提起他这孙子,那是满心满眼的欢喜,可能将来是有大出息的。”
看李子睿那样子,应该是读书识字的人,不行医,将来可能是要考科举吧?
冬至猜测了一番,也不再深究这个问题,继续和一家人聊起了别的话题。
第二日一早,李小柱和柳氏就去地里看了玉米,回来时几个孩子才起床。
一家子吃了早饭,李小柱就带着几个孩子去竹林砍竹子。
李家村儿的村儿尾,有一大片竹林,平日里大家要用竹子,就去那里砍。因为离家远,所以李小柱每次都砍一大堆竹子回家慢慢用。这已经要收玉米了,家里连个扁担都没有,家里编篓子的竹篾也不剩多少了,所以李小柱今日去村里借了两把砍刀,带着几个孩子来了竹林。
第一次来竹林的冬至和三郎,兴奋不已。李小柱递给二郎一把砍刀,两人开始砍起竹子。
冬至和三郎两个,就站在一旁,七问八问。
“爹,咱们挖些竹子拿到屋子后面的空地去种吧,这样往后咱们就不用再老往这边跑了。”冬至提议。
李小柱挥着砍刀,一下一下,有节奏地砍着,“这竹子不能在屋后种,容易招鬼。”
还有这说法?冬至吐了吐舌,虽说她是二十一世纪的人,可这些她还是不敢完全否认的,毕竟自己就是个孤魂野鬼。
“你们两个别一直光站着,去挖些竹笋,中午能吃炒竹笋和竹笋汤。”二郎见两个小的站在一旁叽叽喳喳问东问西,便指挥两人去挖竹笋。
“不是春天才有竹笋吗?”冬至疑惑地问道,这季节,她没听说过有竹笋呐?
“这个节气有麻竹笋、绿竹笋等,有不少的,你说的春笋那是毛竹之类的笋子,这还有的笋子是每个月都有的。”李小柱在一旁给两个小的普及了一番知识。
冬至和三郎认真听着,三郎是年纪小,所以不知道这些,冬至则是因为以前没在乡下生活过,所以也不知道这些。
讲完这些,李小柱用砍刀砍了两小节竹子,然后削尖,给冬至和三郎挖竹子去。
冬至带着三郎,背着各自的背篓,往竹林里走,慢慢去找竹笋。
刚才他们是在外围,外围的竹子都被住得离竹林近的人家挖走了,她们就只能往里面找了。
这里是竹林,也没啥危险,所以李小柱也放心让他们两个自己去找。
“姐,你看,那个是不是?”三郎喊住冬至,指着冒了尖的笋子,问道。
冬至一看,这不就是?
她拉着三郎,几步走过去,拿出削尖了的竹子,挖着竹笋旁边的泥土,三郎见状,也学着她,挖了起来。
挖了一会儿,竹笋周围一圈的土都被挖完了,竹笋也慢慢呈现在两人面前。冬至双手抓着竹笋的尖尖,用力往外拔,结果竹笋纹丝不动。她一发狠劲儿,用力往外拉,手下一滑,她一屁股坐到了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