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哟,秦墨,你去哪里要的这些毛,好脏,真臭。”
一同上来,现在蹲在塘边,丽英就一只桶放进水里来去的划,另偏头看秦墨,那黑红的有点圆胖的脸,声音格外的轻灵。
“呃。”秦墨只是埋头,用皂角用力搓着那些鸡毛鸭毛不应。
其实她不想解释,家里没有被絮,这鸡毛鸭毛确是来保暖的最好的东西。
要不怎么会有羽绒服一说呢,而且有的羽绒服里面注明了成分是鸭绒。
“你可要小心点,别把这塘里的水弄脏了,全村的人都指望着这塘水吃饭呢。”
看秦墨用皂角搓着那些羽毛,丽英沉着脸正儿八经在旁边训斥道,生怕秦墨把那些泡泡搓进了这塘水里。
“哦。”秦墨小心的应着,低头一看自己手里,其实自己已经很小心了。
这塘里的水其实是从山顶上趟下来的,赤水村这背靠的一座大山还真不低,据说这山势往后还绵延几千公里,不可谓是大山,而这半山的水塘,就是高山水流下来的,此处是活水。
所以,不管赤水村多么旱,这半山里总是有水。
一干旱这水塘就是全村人救命的地方。
因为秦墨知道,所以做事儿很小心。
“秦墨,你可有心上人没有。”
等丽英再打一桶水起来,突然秦墨听见这样一句话,秦墨愕然,手都僵了一下,再抬头,然后,看丽英看她的脸上泛出一抹不易察觉的羞红。
秦墨差点倒抽一口凉气。
“嘻嘻嘻。”这台阶被浪上来的水打湿,丽英将自己的红布鞋朝后面挪了挪。
没等秦墨答话,丽英便又笑了,恍然间进入一种自我沈醉的状态
“我娘说,要早点订下我的婚事,她说,隔壁村的大户,王乡绅的儿子还不错,人不错,家里也好,秦墨,你说我有没有机会嫁过去——!”
一说着,丽英一抬头见秦墨呆呆的笑。
秦墨秫然,仿佛整个人身体就僵了。
心里也有点惊,难道古代人这么小就要说成家的事儿了么。
丽英才九岁,只比现在的自己大一岁多,难道这些小就要考虑婚事儿了么…
真得是,少女的心,春心萌发的早啊。
秦墨并没有答话,因为,秦墨觉得,这些东西,离自己还远的很。
“你喜欢那个什么王乡绅的公子——?!”
见丽英笑的一脸陶醉的样,秦墨将自己的脚也收了收,然后停了手中的动作,瞪大眼试探她。
却不知这一问,丽英更是一副甜醉的样子,捧着脸,仿佛沉醉在什么东西里面。
竟不顾旁人的,自己咯咯的笑了起来。
一笑起来,明明那张黑红的脸,一瞬间都仿佛艳丽了不少。
唉,秦墨心里倒是一凉,估计是发春少女的发的春梦吧…
自己也不管其他,还是先把手中的鸡鸭毛洗好。
☆、第八十二章 农业耕作
自己也不管其他,还是先把手中的鸡鸭毛洗好。
现在秦家这么穷,一来自己年纪还小,秦墨不用去想嫁人的事儿。
只是一个乡绅的儿子,虽然门户是比这些平民高点,家里也富足点,但是这些对秦墨来说一点用都没有。
能嫁乡绅儿子的又不是她。
还是洗鸡鸭的毛吧。
于是,秦墨低头,手中继续搓揉…
“我娘昨天去隔壁村找那村长给了两斤肉,据说那乡绅和村长家关系好,托人说媒,秦墨,你说,那王家的人能中意我么。”
各忙各的,终于要下山了,下山的石头滑。
秦墨和丽英,两个人,一前一后,丽英跟在秦墨后面,山路被山上流下来的水冲湿,两个人踏着泥路,深一脚浅一脚,丽英的红鞋都被泥弄脏,而秦墨原本就是赤脚所以并不怕什么。
饶是行路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丽英还始终不忘的说着刚才的事儿。
而秦墨,听她念叨了半天,干脆停住舒了一口气。
“丽英啊,这个能不能嫁乡绅,你自己在这里光想是不行的,这个要你爹娘,不要先把一些事物想的那么好,你们这里的风俗不是很看重门当户对么,如果你喜欢那自然好,如果不喜欢也只能那样。”
听了秦墨的话,丽英整个人终于沉静下来了,点点头,想想秦墨的话,是这么个理儿。便再不开口。
而秦墨心里,也虽然替丽英作响,女人家能嫁个好婆家,谁不想,但是婚姻这事儿,哪里说是自己想就能的,尤其又是两个家里的联姻。
秦墨这样说,主要是为了提前点醒丽英,先给记预防针,免得她日后受伤。
下山之后。
去李二婶子那里借了两张簸箕,自家的簸箕上午晒棉花用了。
借的时候李二婶子还特意问了秦墨借这东西干嘛,秦墨倒是一张嘴就说晒东西。
李二婶子脸虽然有点沉,却未细问,并且借了。
秦墨拿来自己院里,把簸箕摊开来,把鸡毛鸭毛铺在上面。
香香在泥院子里跳着玩。
而秦墨手把手把那些湿的鸡毛鸭毛铺开。
这晒干了,用来装在被心里,那是最暖和不过的了。
今天做完了工,眼看天就要黑下来。
秦墨趁着时间又去山中背了两桶水,太久没有背水了,石缸中的水都要见底了。
做完之后,才发现自己累乏。
便抬了小凳子出来,在门口坐着稍等会儿。
看着太阳下西山。
晚上吃了饭,然后外面的簸箕收回来。
接着开始每天的必修课——睡觉。
秦墨还是最喜欢睡觉,睡觉的时候才是最轻松的。
*
第二天,风呼呼的吹着,天气又是冷了,这日子,这样下去,就是一天比一天冷。
秦墨将昨天收进来来的簸箕都又端了出去。
天气冷,连一向喜欢向外跑的香香,今儿都蹲在家里了。
不敢外出。
尽管天气没有太阳,但是有风,所以,把这些当棉絮的材料再拿出去晾着还是可以蒸发水份。
但是香香却是不敢出门,两姐妹身上都只是单衣。
而这样的日子,只怕赤水村外面的,秦墨曾去县城,走的那一河沟的村落,估计还在收稻谷吧。
秦墨从刚穿越过来到现在,便发觉了一些东西,这里的人似乎种东西都不是按照季节来的,所用来衡量时间的度衡是什么也不知道。
有月份季节的变化之分。
古代人一天计时时辰用沙漏,可是这穷乡僻壤的也没有这种工具。
没有秦墨所知的古代节气,惊蛰,谷雨一类的没有,也没有春种秋收的习惯。
具秦墨从小长假短假去姥姥家,农村,从一无所知到见各种的农作物,蔬菜瓜果,稻米小麦,其播种都有其一定的时节,可是这里没有。
旱灾之后,许多田地荒芜,按理说,已经是夏末,就应该种菜种豆,种玉米。
但是这里的人,便是想种什么种什么,有点人还在插着旱秧。
也有人在挖田种麦。
对于这些人来说,大旱使得他们今年没有主要农作物的收成,于是,便用一种补种的方式,将这些农作物播种栽培上。
秦墨刚来的时候,便看见有人挖田,要重新撒种种麦子。
可不知,这麦子发芽自然容易,可是,夏转秋,气温变凉了下来,麦子需要在气温高的环境里长成,而夏转秋,秋入冬,便一节节的冷下来,麦子冻着就会开不了花,就算气温好点麦子开花结穗,那也收成惨淡。
秦墨是读农业大学的,这些知识当然是懂,但是,这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度。
这些人还在耕种农业的初级阶段,自然是很多都不懂。
这些农民,完全是随心意而种,有的摸索出些经验还好,可然后,就算摸索出经验的人,还是对时节的前后把握不好,因为他们的名字就是—古代人。
------题外话------
明天有两更,早点来…
☆、第八十三章 农业耕种(一更)
认识不了农作物生长周期,播下的种子只可能颗粒无收,连本都赔进去,付出的勤劳都是白搭。
而要了解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首先这个朝代一定要有准确的年周期,还有春夏秋冬的认识。
经过这么多天的了解,秦墨也逐然发觉了这里人们有对年月日时间的定位,也有对春夏秋冬的认识。
跟自己时空的古代一样,有土圭,日晷等类似测量工具——测一天之时,测一年之期。
土圭是一种古代计时仪器,构造简单,直立的地上的杆子用以观察太阳光投射的杆影,通过杆影移动规律、影的长短,以定冬至、夏至日。
而日晷,同样是一种计时仪器,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又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