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雯撇嘴不屑,嘁!他天天闲的没事飞鹰走马,当然该他去,难道该让皇上搁下国事去侍疾啊?敢情天下大乱没他们的事儿是吧?大道理谁不会讲?你能说不修身不足以平天下,我也能说国高于家,忠义高于孝悌啊!
皇帝听了她这套义愤填膺的抱怨,又抱着她笑了半天。
绮雯是真心想去指着那些人的鼻子说:你们这些鼓吹潭王至孝的家伙,是不是都想皇上为尽孝而做亡国之君啊?就知道站着说话不腰疼,知道李自成破了北京城后是怎么对待那些高官的不?
冬天关外不宜放牧,又到了戎狄异族频繁打草谷的时节,宣大一线和辽东都频频有外敌进犯的消息送入京城。
这样时候他当然不能长时间去侍疾,要知道那伙戎狄强盗已然具有相当规模,成为国家当今的一大威胁。前年就曾被他们从西北一处疏于防范的关隘潜了进来,竟一路逼到了京城脚下,让大燕朝经历了一次濒临亡国的危机。眼下若是对战报稍有一个处理不及时,说不定便会重蹈覆辙。
在这样情形之下,皇帝还是会每日挤出一两个时辰,到慈清宫去陪伴父亲。
即使不听他自己说,绮雯也都知道,父亲病重,他是真心想去多多侍奉的。他这人就是这样,当初离京就藩时几乎下了决心再不回来,可一旦听说父亲真的病危,还是归心似箭,甚至连一直所抗拒的婚事也从命了。
好听的话他一个字都说不出,实则却是真心实意将父母亲挂在心上。不过也仍如从前一样,他的陪伴仅限于陪伴,连几句宽慰病人的漂亮话都说不齐。任谁看来,都像是应付差事,远不如潭王行事漂亮。
是以照绮雯看来,他就是个傻子。当然,这看法跟他再熟也不能当面说的。
绮雯总会替他冤得慌,他这种不会说话只会做事的作风费力不讨好,付出了却得不到回报。
她开始向皇帝提出自己的看法,皇帝却表示并不在意,“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是他一直秉承的信条。无论对事还是对人,于公还是于私,他都在凛遵这个道理。
被内忧外患一压缩,皇帝能用来陪绮雯的时间就很少了。午膳都常开在文华殿,他们常常只能在共进晚膳时聊上一阵。
这对皇帝来说,是避免了再像那天一样擦枪走火,争取到了平心静气去为正式册封她而努力的时间。
对绮雯来说,却是两个人的好感度都趋于稳定,好一阵子都没见再有变化。这或许也不算什么坏事。经历了那夜皇极殿顶的一次有惊无险之后,她愈发对好死不如赖活着心有戚戚,觉得稳扎稳打也很好。
事实上,皇帝当然不是真“傻”的。
在绮雯为朝臣们赞扬潭王大为不平的时候,皇帝就曾向她解释说:这其实没什么不好,正好让我看看,谁夸源瑢夸的最卖力,做个心里有数。
谁都不是傻子,或者说,谁都不会一直犯傻下去。赞颂三王爷的风头持续了没多久就骤然平息。那些潭党领袖反应过来了,虽说适时给三王爷造势是应该的,但做得太着痕迹就是引火上身。
——尤其是,在皇上的形势蒸蒸日上的时候。
直接听命于潭王、对潭王的动向心里有底的大臣还是极少数——潭王毕竟不能明目张胆拉起队伍与皇帝对着干。但投资过他、倾向于拥护他的文武官员确实为数不少。
这些人从前还挺乐观的。他们知道自己的队伍足够壮大,而皇上所能凭借的只是一个太上皇亲自下诏给的正统名分,实则是个光杆司令。他们只需阳奉阴违的坚持下去,等待时机,根据潭王殿下的指示伺机而动,赢面还是相当大的。
大燕朝是个极其注重风评的朝代,越是身居高位,就越有必要谨言慎行,即使是装,也必须要装出一副高风亮节、至忠至孝的无瑕姿态。
像皇帝这样本就没得到多少拥护的君王,如果被百官逮到什么足够份量的把柄联手攻讦,不说架空权力,被逼逊位也不稀奇。
更不必说现今外面的局势已经何其动荡,为吃不饱饭而揭竿而起的人会被判为乱民,但凡还有口饭吃的老百姓都不会情愿与之为伍,可若是直指君王无道揭竿讨伐,怕是响应者会数以十万计。
所以统治者公然失德,就等于自坏根本,让本就千疮百孔的国朝面临灭顶之灾。
是以,皇帝和潭王,谁都需要争取个名正言顺的风评,谁也不敢明目张胆肆意妄为。同时,也都会希望让对方成为不名正言顺的那一个。
潭党成员们等待的就是这样一契机。正如从前潭王对乔安国说的那样,太上皇的存在看似是在拖皇帝的后腿,实则却是皇帝最有力的一重护佑。一旦太上皇晏驾,潭王不必再去顾忌父皇的立场,引导群臣对皇帝联手而攻,便可能对皇帝形成一次致命打击。
不过最近,大伙的这份乐观信心却受到了些冲击,变得不那么稳固了。
近期今上的作风有了明显的变化,先是比从前更凌厉大胆了——继兵部尚书崔振之后,紧接着又有吏部右侍郎和礼部尚书两人相继落马,一个被今上轰回老家,一个被充军去新疆种葡萄。而空出的职位今上也不急着点人继任,似乎少那么个人办差他压根不在乎。
今上从前也严惩过不少高官,潭王殿下还私下里通过潭党领袖们去安抚过大伙,隐晦地表达:他二哥越是这么玩命折腾,就越是自掘坟墓,你们趁势将他鼓吹成个残忍暴君,让他名声败坏就好,将来见到咱们反手,民间只会说咱们是替天行道。
众小弟也曾深以为然。不过最近的局势不大对劲了,刚落马的两个尚书一个侍郎都不再像从前被今上惩办那些大奸大恶一样锋芒毕露,而是隐藏很深的人物,见到他们倒了霉,众同僚们就不免唇亡齿寒——今上今天敢下手办他们,谁知明天会不会下手办我呢?潭王殿下承诺的美好明天虽然很具诱惑,可要是我很快就丢官掉脑袋了,再诱惑也看不到了不是?
联盟中的动摇情绪由此滋生。子曾经曰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何指望一群贪官能团结无私、铁板一块?
除了作风凌厉,今上的另一手措施却趋近怀柔,而这一怀柔的作风,却令诸位潭党领袖更加胆寒。从前抄谁的家砍谁的头,今上都是说一不二,雷厉风行,秉承我明白就无需你明白的作风。
朝堂之外除了少数亲身遭受过那些贪官污吏迫害的人之外,大多还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这些人只看到了杀人抄家的肃杀场面,难免就轻信了潭党所散布的皇上是辣手暴君的说法。
而近期却有很具体的一手消息被邱大人统领的锦衣卫扩散了出去,从前和这回被惩办的官员罪行都被很快宣扬得天下皆知。
街头巷尾茶馆酒肆人人都在传说,今上下令惩治的那谁谁谁,那叫一个大奸大恶啊,多亏了我主英明,将其落罪,实乃万民之福。从前将今上视作暴君,都是冤枉了人家呀。听说某某大人还为那贪官说情呢,可见是一丘之貉,今上真该早日也将他办了才对!巴拉巴拉……
明眼人都看得出,风评之争比之实打实的斗争更为重要。今上从前一直没有重视过左右风评,这回却是开始风评与实干两手抓了啊。说到底本来就是今上占据着道德制高点,他这一转移策略重心,敌人自是立时陷入被动。
一时间众贪官噤若寒蝉,锋芒更为收敛,为潭王至孝的赞扬声也就没那么响亮了。
他们无人想得到,皇帝陛下这一重大策略转变,竟然是得一名七品宫女出的主意。
第54章 另辟奇径
绮雯最近越来越觉得,他这人太好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首先来说,他太好了,自己就忍不住更喜欢他,随时都有命不久矣的风险,其次worse,他这么好,怎能对付得了那些坏人啊!邪不胜正神马的,只是好人们的yy好不好?
“您就是太厚道了。”某日私聊时,她这般直言进谏,“做人不能太厚道,尤其做君王,更不能对谁都厚道。我知道您是但求无愧于心,觉得自己清楚自己做得对就行了,别人是否理解都无所谓。可放在现在这局势之下,这么干是行不通的。”
皇帝微挑双眉,很兴味地听着:“那依你说呢?”
“依我说,做了好事必须要让人家知道。”绮雯摇头晃脑,说得头头是道,“您做不到与父母亲交心,张不开口去向太上皇倾诉关切,这我能理解,可您一心为天下这事,总该让天下人都看个清楚,绝没有鞠躬尽瘁还背骂名的道理。退一万步说,要真为一时误解而失去了您,不也是黎民百姓的损失么?您为保住皇位想点办法,动点手腕,这又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大事啊!”
袁崇焕还曾被传为卖国贼呢,这年头消息闭塞,更便于以讹传讹。既然名声很重要,就不能放任其胡乱发展。
皇帝从前还真没把自己摆到过那么崇高、那么大公无私的高度,思忖一番后他点头道:“你说得有理,我从前还真没想过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