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清盛,也是自称为前前任扶桑国主的私生子,才有名份主宰扶桑二十年。
然而那时,听到自己弟弟所说的,清楚明白要入侵扶桑的谋划,她简直要怀疑她是不是又穿越了。
她这十年辛苦,只是想不受欺负地和大家伙儿一起吃饱穿暖,过好日子罢了。
“阿姐,你忘了我们爹娘都不记得自己姓什么,只叫你阿大,叫我阿二,姓季不姓季有什么了不起?”
她试图冷静下来,向季辰虎这个亲弟弟说明唐坊没有海船,又拿出二郎买来的中土历代史书,举出战例,想说明骑马陆战和海上水战并不一样。
他能横行九州岛、四国附近海域和濑户内海,但如果登上了扶桑最大的本州岛,唐坊里会骑马的只有他一个人,而他也根本没真正参加过马战。
然而他却用更实际的眼光一一反驳了她的理由。
扶桑内乱,唐坊这里要钱有钱,要粮有粮,根本不可能置身事外。
要么战,要么逃。
她只能以退为进,劝他学习骑射、兵法之术。
又连蒙带骗地哄着他,说是等她的内库工坊里仿造火器成功,再为他多制一些,将来未必没有堂堂正正冲杀战场,定鼎扶桑的可能。
她的拖延之计却又被他驳了个落花流水:
“阿姐,你居然这样糊涂!?北宋有火器不也早就亡国了?勇力不足为恃!宋国的兵书虽然是出海禁品,但我早已经弄到手了。那上面都写着步步为营,不战而胜为之上。我们在扶桑是外人,当然不能妄想一步登天——”
她只记得他反复不断地纠缠着,劝说着:
“阿姐,我们改姓吧!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二郎的那些认祖归宗的虚话不能听!他读书读傻了,才会想回大宋!我们在扶桑有唐坊,退能保立身之地,不看外人的脸色。进能等待时机,未必没有在扶桑裂土称王,自立一国的机会。回大宋我们什么都没有了——阿姐,我们改姓吧!”
面对如此难堪的局面,她曾经无数次地后悔。
她后悔,在那三年辛苦为奴的时光,在用汉字佛经教他粗浅识字之外,没有功夫再教他更多的她自己都不太在意的古代礼仪廉耻。
姓季,于她而言是理所当然。
十年前在烧村流浪的路上,她曾经听着季辰龙这个堂弟,讲述过他们的姓氏、名字。
那时,她从季辰龙这个小渔村里村长的儿子嘴里听说这些时,在发现她还可以和前世一样继续姓季时……
在那一瞬间,她在心中闪过微微欣喜,清晰得到现在也没有忘记。
只可惜三年为奴,时光易逝。
出寺回家之后,她又忙于建立唐坊,与宋商来往,与扶桑人抢地盘,她完全没有想过要像李先生家一样,在家中摆上一个李氏牌位。
就算完全不记得祖宗的名字。
这些年,她曾经无数次后悔,她应该像李先生一样,带着三个女儿每日向牌位晨昏磕头,回忆李氏祖上光辉历史:
李氏祖宗在宋高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披身之前,曾经中过一次状元。
他们家的祖先,曾经在被篡夺的后周柴氏王朝里出仕,曾经是后周朝最后一个誓死不降,举家逃到扶桑的状元公……
到如今,李氏三姐妹还时常以此为傲。
论起家族历史的清晰,北坊坊民大半是近二百年才逃来的宋民,所以他们普遍比南坊坊民多识字,会说汉话。
而北坊里家学最好的,当然就是李家了。
她甚至都想过,如果当初送到李家收养的是季辰虎,而不是二郎季辰龙……
因为这样的假设不可能成立,所以,她只能日日面对三郎要求改姓的纠缠,哑口无言……
她不能不疏远三郎季辰虎。
她不能不切断他的财源,阻止他召兵买马。
阻止他和扶桑关东的谋反贵族暗中联系。
就算她也不同意二郎仓促归宋的提议,就算她也认为唐坊无法置身事外,她也要压制三郎。
她也要压制,当初随他从南九州岛迁来此地的南坊上万之众,二千余户的坊民。
毕竟,他们中的大部分,已经如汪婆子一样把切身利益牢牢捆绑在三郎身上。
南坊里上千的强健坊丁,在这十年与北坊的内斗中,他们无形中已经成为了季辰虎的私兵。
要解开这个死结,她只能扩大八珍斋仿制品的山寨生意,日以继夜地筹集巨木和钱款。
她不断寻找可以秘密建船的港口,加快建船的准备。
同时,她也不得不暂时接受泉州陈氏的提亲。
没有了王世强的支持,她压不住马上就要成年的三郎,她需要让坊民知道,即使没有了四明王氏,她在唐坊也不会被两个成年的弟弟压制住。
就算季辰虎是他的亲弟弟,只要他不改变入侵扶桑的念头,她就不会把坊主之位交给他。
三郎七月初七就要行成年礼了,她必须得为血气方刚的老三打开一个新局,宽阔广大得足够他横冲直闯。
否则,他真会在成年礼上说出改姓的混帐话。
——她绝不会答应。
041 姐姐女流
更新时间2015-1-30 12:00:50 字数:3632
“咦,大娘子你看——”
守在三楼楼梯口的小蕊娘,突然吹起了哨子。
她从天空里招下了一只从海面上飞回来的鹁鸽,看着鸽脚上的信,笑道:
“大娘子,是海兰姐姐她们传信回来了。”
今天,正轮到李先生的小女儿李海兰当值,率领坊中的渔娘们出海捕鱼。
而大娘子一直在等待着李海兰传来季辰虎的消息,等她传来五十里外大宋船队的消息……
然而螺号声不断传来,三长两短反复不止。
季青辰心中一惊,和同样诧异的黄七郎对视一眼。
她没有先去管那传信,先是抚平了思绪,再次举起了望远镜。
她看向了鸽子飞来的海面。
就连黄七郎也顺手从鼓架上取了另一架望远镜,仔细远望着海面。
要知道,三长两短的螺号从十里外的小岛箭楼上响起,一直是大批宋船入港的信号。
那位国使的座船,居然从五十里外开拨了?
从她所站之处望去,圆简里的灰蓝色天际线,已经被三四十艘庞然船影切割得支离破碎。
半金半红的圆日夕阳半悬在了碧绿色的帆顶后,阳光在九桅海船一层层黄木舱舷上,勾勒出色调鲜明的光影。
螺声中,还有唐坊渔娘们操纵的平底渔船们,归航回家的美丽身影。
一千多条尖头小渔船,左右延绵近一里地,看得到深蓝起小白色的印花布头巾飞扬着,如海面下起了漫天轻雪,踏浪而来。
船上的捕渔少女们摇橹追风,夹送着远道而来的巨型船队。
她甚至不用望远镜,都能看得到一艘艘九桅海船之顶,高悬着云锦大旗,其上的白底墨字大如圆月,随风烈扬。
“宋”。
银钩铁画,遮天蔽日。
她不由得悄吸了一口凉气。
尽管是如此声势,船队正中,最显眼的却仍然是停立在巨船船头的一名男子人影。
五条并列的雄壮福建海船正中,他一身绯衣,外系雪披,身形挺拨至极。
斜阳落辉,他头顶束着的弯脚黑漆幞头,幞头被夕阳染成艳红血色,雪披掩映着赤焰霞光,让他整个人都仿如一柄刚从战场上退出的嗜血宝剑。
锋利伤眼。
“那就是楼云……”
她心头微震。
一瞬间,她在心中完全推翻了她对楼云的印象。
尽管知道他曾是军职出身,但那副《红袖添香图》给她的印象太深,所以她从那画中成形的印象却是:
楼云此人,必定是风-流不羁的书生。
海面平阔,楼云的眼光在火光中何等犀利。
即使没有望远镜,他在楼船船头,远远地便看到了唐坊高耸的水门间,是九街九巷沿河整齐排列着低矮板屋。
将晚的霞空中,因为四角的望火楼上同样传来阵阵的鼓声,街巷间的守夜火把一同熄灭。
海天之间,只有一座三屋楼高的货栈平台上依旧灯火通明。
他一眼便看到了,平台顶上,站立着一位白衣绿裙的高挑女子。
因为隔得太远,看不清她的面容。
然而,他却瞬间就认定她必定就是那位唐坊女主。
霞光渐灭,海面上夜风吹过,那一抹绿裙如同烟笼一般,凌结在夜空中,飘渺而不散。
这冷凝的绿烟,仿佛就是他所知道的那名季氏女子。
她身世零薄,本应该在世间轻易飘散,却又顽固得生存下来。
岁月流逝,远隔着茫茫大海,她鲜活而闲逸地坐在了阳光青帘间的廊板上,烹起了那一炉柴屑茶香。
他甚至能在夜光中,看到她耳下那一对琉璃花蕊珠坠,在风中滴溜溜地急转着……
这就是陈洪央求他,求他登岸保媒,为陈文昌求娶的女子?
他心底暗藏的疑问重新升了起来,不自觉还带上了一丝冷恼:
在他的眼皮子底下,陈文昌与她真没有私约?
陈文昌仅是因为性格从容,才断然拒绝了江浙海商提出来的新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