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叶田青青提前洗好了,让田幼秋在锅里焯了一下,晾凉了放上盐拌拌,中午炖地鱼还有,和干粮一块儿放在箅子上,粥快熟时放锅里,用余热把它们热透,掀开锅连饭带菜全有了。
“就这么简单呀!”田幼秋爬起灶火,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对田青青说。
“记住了吧?!简单的很!要不各家的孩子都会做饭呀?!”田青青可不在乎打赌的事。只要把这个懒虫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行。
第二天中午,田青青果然蒸了一箅子发面馒头,暄腾腾地散发着小麦的清香,让每个人的食欲大增。就连小田苗苗,也吃了少半个。
“咱这不是过年哩呀?!”田达林吃着白面馒头,佐着清炖鱼,喝着蒲公英叶汤,高兴地说。
“比过年还痛快。”郝兰欣喝了一口汤,冲下嘴里的馒头,说:“那个吃了头一个,再拿第二个的时候,就得看看脸色。高兴的时候,敢拿;脸一挂搭,就得忍着。”
“妈妈,往后咱天天过年。”田幼春手里拿着馒头,筷子夹着一块鱼肉,望着郝兰欣说。
“甭价。你不要姐姐了,我还要闺女哩!”郝兰欣瞪了二儿子一眼,又对田青青说:“再也不要一个人去了,啊!等种完了地,农活就不忙了,妈向队里请两天假,陪着你一块儿去。”
田青青望着郝兰欣笑了笑,什么也没说。
吃过中午饭后,田达林和郝兰欣依旧去宅基地上干活。
等夫妇俩都走了以后,田青青把田幼秋叫到一边,问道:“哥哥,馒头好吃吗?”
田幼秋点着头,说:“当然了,比净玉米面的好吃多多了。”
“那天抖来的面粉已经不多了,你要还想吃面饭,就给我保密:你和弟弟在场院里看着家,我带着妹妹再去抖面袋。晚上的饭就拜托你了。妈妈要是问起来,你就说我到别处里去了,一会儿救回来。吃晚饭时我保证回来咾。”
“要是妈妈来了非要见人呢?”田幼秋有些为难。
“没事,没事。妈妈多会儿也是等队上敲钟以后才回来。光忙着拿工具下地了,不会叫真。你随便编个理由,就搪塞过去了。”
“你逼着我说谎呀?”
“明天我给你擀捞面吃。”
“什么叫捞面呀?”
“就是从锅里用筷子直接往碗里挑,不带汤的面!”
这个时期生产队上的小麦都上缴,一家分不了多少。捞面的面条必须硬,又是直接从锅里往碗里挑,筋道,人们都喜欢吃,吃的也多,属于最费粮食的饭食。人们一般都舍不得吃。一般的家庭,过个夏天,一家人吃上一顿,解解馋,也就不错了。
田卢氏抠唆,哪里舍得吃锅里挑面?所以田幼秋没印象,也不知道“捞面”为何物!
出于好奇,也出于对美食的向往,田幼秋早把打赌的事忘到耳朵梢子上去了。最终还是点头答应了。
田青青如遇大赦,赶紧推起小木轱辘车,带上田苗苗,还偷偷往空间里放了一个大馒头,预备田苗苗饿了给她吃,便匆匆上路了。
生产队上的出工钟敲响以后,郝兰欣匆匆忙忙回到场院屋里,见大、二女儿都没在,问在碌碡上玩儿的田幼秋:“秋儿,你大妹妹和小妹妹呢?”
田幼秋:“我和二春出来玩儿的时候,她们还在屋里。现在没在呀?”
“没有。去哪里啦,快把她们叫回来去。”
“噢,那会儿小旭来了,是不是去他家了?我去把她叫回来去。”田幼秋说着,“呱哒呱哒”就要往村里跑。
“你别去了。在这里好实着看着家,让二春去。要是找不到她们,就去地里给我说一声。我就在南边岗子上拉耢,不远。”说着,拿起绳和垫肩,急急忙忙走了。
田幼秋吐了一下小舌头:总算蒙混过去了。
田青青晚上回来的时候,正好赶上社员们下工。郝兰欣一见馒头大汗、一身面粉的大女儿,立时就什么也明白了。瞪了一眼田幼秋,抱过田苗苗,一边喂兜兜,一边掉眼泪儿。
家里穷,父母没能耐,逼得孩子们铤而走险,合起伙儿来欺骗父母。像这样下去,连个实话也听不到了。
孩子们追求美食没得指责,何况还是为了这个家。遇见这样的孩子,做父母的应该支持?!还是阻挡?!
郝兰欣心里乱成了一团麻!
吃过晚饭以后,郝兰欣把田达林叫到场院南边,夫妇俩坐着碌碡,商量了一晚上。
第二天,田达林请了半天假去赶了个乌由集,花二十块钱,在自行车市场里买了一辆旧男式二八自行车(那时农村的自行车大都是男式二八,坤车很少。),骑了回来。
☆、第八十二章 收集种子
田青青有了腿,真如同鸟儿有了翅膀。几乎每天下午都去抖面袋。来回用一个小时,在那里抖两个小时,三个小时准能到家。
为了带田苗苗,找了个小木椅子绑在大梁上,让田苗苗坐在上面,自己掏梁骑带着她。没人的时候,就把她放到空间里,自己一个人骑自行车赶路。
上午则在家里,有来买鱼的就去钓一会儿鱼,没来买的,就鼓捣着给家里人做饭。包饺子、擀面条、烙大饼、蒸包子、烙盒子变换着花样儿做给家里人吃。
郝兰欣见女儿经常去县城,身上没个钱儿也怪难为孩子的。便给了田青青两块钱二斤粮票,让她给田苗苗买点儿小零食,哭闹时好有个救手。个人再愿买点儿什么就买点儿什么。
田青青空间里有玉米,每天还能抖十来斤面粉,家里粮食已经没有问题。所以也就不再省着,饼干、江米条、蛋糕、水果糖,各样都买了一些,放在空间里,预备着哄田苗苗。不时的也拿一些出来,犒劳犒劳在场院里看家的哥哥弟弟。
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时间,田青青还给郝兰欣要过自己和田苗苗的鞋样子,让郝兰欣教给她做鞋。经过四天时间(晚上在空间里做),终于给自己和田苗苗各做成了一双。虽然不怎么滴,穿在脚上倒也舒服!正像民歌里说的那样:“别嫌俺做鞋丑,俺穿上跑三遭。笑掉了你的牙,还盛着俺的脚。”
田青青对此很不以为然,还多少有点儿小成就感。因为这是三世为人第一次自己给自己做针线。而且这具小身体才七岁,一个“小”字全挡过去了。正像温晓旭的母亲杜金霞说的那样:“孩子这么小,能把鞋底儿和鞋帮儿绱到一块儿就不错了。”
能为母亲分担担子。是田青青最大的心愿!
田幼秋也落实了自己的诺言,承担起了做晚饭的任务。并且熟练程度一天比一天见长。
田达林夫妇见女儿、儿子都这么能干,乐得合不拢嘴地笑。
舒心的日子过得快,不知不觉,搬进场院屋已经半月的时间了。
当空间里的玉米创了白皮的时候,下了一场春雨,生产队里开了楼——春播开始了。
郝兰欣每天的劳动,不是拉楼,就是拉砘子,跟麻绳和垫肩算是摽上劲儿了。
田达林在菜园子里也忙起来。播种各种蔬菜如茴香、根达菜、芹菜。移栽黄瓜、茄子、青椒、西红柿。忙的跟头轱轮。
空间里的玉米也到了收的时候。
玉米长得很好:棒穗有一尺多长,比田青青的小腿都粗。田青青用了一晚上,用异能把玉米收了,脱了粒。晾晒在东跨院里的敞棚里。看那一大片,估计得有六、七百斤。
哇塞!
一亩地合两千多斤呀!都赶上前世现代的丰产田了!
田青青望着那黄澄澄、金灿灿的玉米粒,高兴地直蹦高——家里粮食得到彻底解决了!
玉米秸秆长得也挺旺,都达到窗台上面的过木了。估计得有两米多高。这个要是晒干了拿出去,一定很好烧。再加上先时收进来的干树枝,一春一夏不用拾柴禾了。
把玉米秸秆拔起来,堆放到东跨院里,然后用异能把土地翻了翻,平整好了。准备播种。
地虽然少,田青青也不想再单一种植。她想凡是农村里有的,都种上一点儿,让家里吃什么有什么。尤其芝麻、大豆、花生,这些油料作物。她想每样种一些,收了后好换油吃。
没有油,做什么也受限制不是。
可是,上哪里弄这些作物的种子去呢?自己只有玉米!
买?!
田青青摇摇头。一是不知道哪里买去!二是得需要钱!田青青想的脑袋疼,也想不出一个合适的给母亲郝兰欣要钱的理由。
借也没处去借。个人不种地,谁家放着这些种子?!
再说了,空间是她的秘密,她要明着向人去借,岂不引起人们的怀疑?!
最好的办法是神不知鬼不觉地弄到种子。
现在唯一有种子的地方,就是生产队了。
听老五奶奶说,他们上岁数的辅助劳力,都在队上的办公室里剥花生种。如果能蹭一小把,哪怕十粒儿八粒儿,种到空间里,半月以后,就能收不少呢,从此空间里就永远有了花生种子。
田青青想的心里高兴,带着田苗苗,来到八队队部门外,以期遇到良好的机缘。
这里已经有好几个小孩子在玩儿了。原来他们也和田青青一样,是来“蹭”花生的。只不过他们是为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