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从灶房倒来了热水,送进去。
安健急切地问道:“大哥,事情怎么样了?”
“以后粮食五五分成。”安康笑,目光明亮,显然他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
安健想到以后多了几百斤粮食,可以少吃点豆渣粑粑,兴奋地欢呼道:“大哥,你好厉害!”
安意凝眸浅笑,能让安家偷鸡不成蚀把米,她这个大哥的确厉害。
罗德全兄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忙围过来问详情。安康简单的说了一下,跟杨氏和李氏打了声招呼,带着弟妹回家了。
正月是乡下人最清闲的一段日子,村里的农妇们无事到处窜门说闲话,东家长西家短。年前天气寒冷,孩子们被大人拘在家里不能外出,年后天气好,于是肆无忌惮在村子里撒着欢的闹腾,几乎都快要玩疯了。而过年期间,大人特别宽容,只是笑笑地骂一句,这些毛孩子太闹人了。
清闲快乐的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村子里家家户户都挂上自制的灯笼,有兴致的人还会去城里观灯。
罗氏却丝毫没有过元宵节的喜气,安家也没有悬挂灯笼,大门紧闭,既然不让兄妹三人出门,也没做元宵给他们吃。
安意不知道原由,觉得有些奇怪,又见一向喜欢热闹,几乎每天都要出门和小伙伴们玩的安健没吵没闹,乖乖呆在家里没有出去,更添了几分疑惑,难道安家不过元宵节?
这个疑问在脑海里一闪而过,安意没有太在意,今年的立春在年前,初九转晴后,天气渐渐暖和,有了春天的气息,树枝上冒出嫩嫩的绿芽。等山上的冰雪全部融化,就可以上山去找草药,改善家里的现状了。
☆、第十八章 家有藏书
过了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家家户户开始为新的一年生计忙活。城中书院也要开学了,安康收拾好了行李,正月十六这天,拿着罗氏准备好的六两银子进城去了。
送走安康,罗氏带着安健去了村里的私塾,交上了这一学期的束脩一两银子。在乡下,几乎没有人家同时供两个孩子读书的,尤其安家的一家之主的安清和不在家中,两个已经长大,可以当劳力使的儿子不帮着干活挣钱,却去读书,安家这日子可想而知,过得要比别家艰苦的多。但罗氏不以为苦,坚强地用柔弱的肩膀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次日,私塾开学。吃过早饭,安健揣着几个豆渣粑粑和几块酸萝卜上学去了。罗氏则去村东头罗九斤家捉雏鸡,安意一个人在家,站在院中,眯着眼看着天上的太阳。在现代,为了替外公和妈妈讨回公道,她每天没日没夜的努力研究各类中药草、钻研古今中外的药方、炼制各种无色无味的毒药,费尽心力让他们身染巨毒,一命归西。她已经好久没有过这种清闲,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喜儿,喜儿,安喜儿。”
安意皱眉,讨厌有人在此时打扰她的宁静,寻声看去,是隔壁的刘小义爬在墙头叫她,强忍心中不悦,问道:“有事吗?”
“那个捕鸟的法子,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安意垂下眼睑,道:“看书。”
“书上还写这个?”刘小义惊讶地问道。
“是。”
“你看得懂书?”刘小义声音不由提高了几度。
安意点点头。
“是你大哥二哥教你认字的?”
“嗯。”
刘小义半天没了声响,安意抬眸一看,墙上已经没有人了,对此安意没有多在意,继续看着天空。春日的天空,明净的仿佛是一块蓝色的宝石,象极了妈妈常戴的那枚蓝宝石戒指。她喜欢那枚戒指,向妈妈讨要过,妈妈曾答应过她,等她十八岁生日送给她做生日礼物。可是妈妈去世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那戒指,不知道那个男人把它藏到哪里去。没有找出那枚戒指,是个遗憾。
“吱”的一声,虚掩的大门被人推开,罗氏提着鸡笼走了进来,看到安意盯着太阳发呆,急声道:“喜儿啊,别老盯着日头看,会把眼睛看坏了。”
神游天外的安意回到现实,眨眨眼睛,笑道:“娘,您回来了,您捉了几只鸡?”
“本来我想捉十只回来的,那晓得他家这一窝鸡没孵好,出来的小鸡,公的多,母的少,只捉了六只回来,五只母的,一只公的。”罗氏并没有把鸡笼提到后院的鸡棚里去,直接提进了里屋。
现在天气虽然转暖,但气温还不够高,小鸡没了母鸡的庇护,有可能会被冻死,那可是一笔不少的损失,只能暂时养屋子里。
中午的时候,有人来告诉罗氏,村子里的一位老人家过世了。下午,罗氏就过去帮忙。留在房里看书的安意,被小鸡唧唧喳喳的叫声吵的头疼,只好去安家放书的房间。
平时安康安健在家,安意不好进去,才认了“几天”字的人,就翻书看,还能看得懂,不引起他们怀疑才怪。安康精明,有心机。安健虽是吃货,却也是粗中有细。至于罗氏,经过这么久的相处,安意发现罗氏对儿女有一种盲目的信任,就算她有什么异样,罗氏也只当她长大懂事了,她无须担心罗氏会对她起疑心。好难得今天他们都不在家,她可以随心所欲的去找一找有没有她想要的书。
安家的藏书量,让安意非常吃惊,不但简易的三层小书架上摆满了书,在屋内的墙角边还堆着两箱子书。
后来安意才知道,这里的书是她的祖父安有善和外祖父罗显荣留下来的,两人都考中过秀才,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才子。只是,两人各有各的不幸,都没能在仕途中再有进展。
安有善是赴京赶考时,路遇贼人,他见义勇为,被贼人一刀砍死,魂断异乡。
罗显荣是因家中出事,耽误前程。他娶妻张氏,生一子一女,女儿就是罗氏,儿子罗秋学六岁那年的元宵节,随张氏进城观灯,被人拐走。张氏受不了打击,得了疯病,过了一年,第二年的元宵节病死了。
妻死,儿无踪,罗显荣身体也跟着垮了,自知不久人世,就将年方十岁的女儿许配给了同窗好友安有善的独子安清和,没过多久就撒手人寰。
这些事,安意无从知晓,在看过书架上全是四书五经、诗集、杂论后,去箱子里翻找她需要的书。箱子里面的书很干净,没有积尘,一本本的翻找,在箱子最下面,找到了两本手写书,一本上写着:《随园药草》,一本上写着:《杏林小识》。
看到这两本书,安意想起以前外公曾说过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并不是说书生无用,书生是大有用处。有能力的书生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进能救世,退能救民。在以前那些书生的书房里一定能找到几本医书,瞧瞧,果然就让她找到了。而且她还记得外公曾说过,明朝的时候才有线装书,朝代更替,明灭亡后是清朝,这个戌朝在明清之间出现,泯灭在历史洪流中了吗?
安意没有多想这个问题,翻开《随园药草》,里面记得是一些常见的草药,有些还配了图形,旁注小字,写着如何辨识此种草药,及此药的用处,随手翻了一页,上面写着:“天门冬,味苦,主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生山谷,二月、七月、八月采根,曝干。”
安意笑颊粲然,二月很快就到了。
《杏林小识》里记载的郎中开的药方,还有一些民间偏方,甚至还解毒的方子。虽不详尽,但也有一定的用处。
安意心神皆定,有了这两门书,她以后上山挖草药可找到了合理的解释,低头看着《杏林小识》的第一页,轻轻浅笑,读道:“益以夏陈名六君,健脾化痰又理气。”
☆、第十九章 好友相邀
申时末,安健放学回家,趁着天还亮堂,赶紧把先生要求抄写的几张大字抄写好。
天快黑了,罗氏才进门,带回来一小碗白米,一条一指宽两指长的五花肉,那是主家给来帮忙的人的礼。接下来的几天,罗氏还要过去帮忙,直到老人出殡为止。
过了两天,春日明媚,安意把小鸡放在院子里晒太阳,刘小义又爬到围墙上,“喜儿,我明天可以去读书了。”
安意一怔,不明白刘小义为何要把这件事告诉她,这事与她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是既然他巴巴的跑来说了,她不能假装没听见,淡然浅笑道:“读书是好事,恭喜你。”
“以后我也认字,能看得懂书了,就可以知道更多的捉鸟的法子。”
安意无语了,敢情他读书是为了知道更多捉鸟的法子,为了玩,不是为了求上进,这要是让他娘知晓,立马省下这笔束脩,再狠狠教训他一顿。
“喜儿,等我认得字了,你能不能把写着捉鸟法子的书借给我看?”
安意一阵头痛,会那么说是为了省事,却不想惹出事来了,果然是说一个谎,就要用另一个谎来圆,正要说那本书找不到了,猛地想起那天在箱子里看到过有与打猎有关的书,为了一劳永逸,不如把本书找出来给他,反正压在箱底也没有,而且两个哥哥似乎对打猎也没多大的兴趣,“可以。”
“你放心,我不会白借你的书看的,等我学会书上那些法子,抓到猎物一定送些给你。”刘小义郑重其事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