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物语 (Vinilla)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Vinilla
- 入库:04.10
商谈出了茶引的用处,郝贵华也轻松了,讲起了家乡的老人,有点茶的习惯,总要留下几棵茶树,用来做点茶。
梅兰妮从来没有听过点茶,好奇问究竟。
郝贵华说,"那是古老的吃茶方法,把茶用茶磨碾成粉,吃茶时要先在茶粉中加少量热水,用茶筅搅出沫饽来,再倒开水冲了。点茶好不好,就要看沫饽多不多。""咦?这不是抹茶吗?"梅兰妮说。
"什么抹茶?这就是宋时的点茶。此茶制做与其他茶不同,要在春天时,将那茶树用黑布蒙住,二十六天后才采,采下后用蒸锅蒸后,晾干,再用茶磨将它碾细,极费功夫。而且点茶后还要点汤。这汤里面根据个人爱好放不同的药材干果,但是必定要加一味甘草。先茶后汤,所以说点汤送客。""不是说端茶送客吗?"梅兰妮想到满人的习俗。
"夫人说笑了,哪里来的这样的规矩。"梅兰妮心里暗骂,小日本和满人学人家文化也不认真点,学了个半吊子,还误导了世人。
190 青瓷
泉州有许多事和人,给了梅兰妮很深的印象。
她住的蟳埔,周边有很多妇女的打扮很独特,她们头发盘在脑后,用一根粗长的骨簪横插簪牢头发,围发插戴一圈鲜花。又以茉莉和素馨围边。喜欢穿宽大的红衣,不穿裙,而穿宽脚裤,赤脚,据说,她们是随海上丝绸之路来到泉州定居的阿拉伯人的后裔。当地人管她们叫鹧鸪姨。梅兰妮最欣赏她们的是,她们没有一个缠脚。在蓝天大海之间,她们的红色身影构成了一道亮丽。
到了泉州,总要去开元寺进香。进了泉州城,城里的建筑物让她很开眼,那些象皇宫般的大院是其他城市没有见到过的。
泉州人喜欢用红色装饰房子,所以城中望去一片红色。
从泉州的房屋看来,这个地方的人生活明显比其他城市要好。
"这不奇怪,泉州很多人家出海到南洋去做生意。"秦炼说。
梅兰妮想到自家船坞里的大船,明白了它的真正用途。
泉州人不象苏州人热衷于做官,苏州人是做了官后,回乡造园子。而泉州人是下南洋,赚了钱,回来起大厝(造大屋)。
这时候的泉州港已经不再有昔日的风光。虽然它仍是对外贸易的港口之一,但是来到泉州的贸易船很少。福建省的海关总署设在福州南台,那里成了南方的第二大港。第一大港是当时的广州。
可是,泉州的外贸活动并没有停止过,泉州人过海到台湾做贸易,下南洋。在海禁的年代里,这种贸易没断过。
梅兰妮理解了,为什么华家舍近求远来到泉州做海贸,而不去福州。因为这里的海贸是"直接的,私下的"。
贸易行里来了货,是从龙泉来的瓷器。
华记在龙泉买了窑,派了齐逸去那里工作,根据现代烧瓷的工艺,对那些古老的窑进行了改造,最大的改动是,设计出了符合欧洲人胃口的瓷器。成套的西方茶具,茶壶,茶杯,茶叠,细茶勺,加上奶杯,糖杯。而餐具也按西方人的习惯,设计出大中小不同尺寸的盘子,加上汤碗,甜点杯。成套的设计。这次来的是青瓷,如青玉一般温润,颜色艳丽。
郝掌柜说,"这叫翠青,七少说过,法国人把这瓷叫塞拉东,他们最爱这种瓷器。"别说法国人爱了,就是梅兰妮也爱了。
瓷器是分成一套套的装箱的,这种包装的方式也符合欧洲商人的需要。
泉州的港里并没有看见有海外的船只。但是,很快,来了一个法国商人。
法国商人带了助手和翻译。
当他们到贸易行时,贸易行里正飘着咖啡的香味。
法国人和他的随行人员安排在了一间客厅了坐下。梅兰妮出面接待。法国人的眼睛盯着桌子上的咖啡用具,那就是一套准备推销的瓷器。青翠如玉。
简单的问候后,安排他们坐下,梅兰妮把咖啡壶里的咖啡倒进杯中,在自己的那杯咖啡中先放了两块方糖,又倒入了牛奶,做完这些,指着装奶杯和装糖杯让客人随意。自己用细瓷勺搅拌着杯中的咖啡。客人们照着样子做。梅兰妮又推荐了三层点心盘中的小点心,绿豆糕,羊羹,米粉印糕等。
这次咖啡喝的法国人印象深刻。除了精美的咖啡用具外,方糖,三层点心盘,铜制小糖夹,等附件也让他开了眼。让他亲身体会了东方的生活中的精致。
他把玩着手里的瓷器,爱不释手。上个世纪末,这种被法国人称为'塞拉东'的瓷器被一个阿拉泊人带到了巴黎,轰动了欧洲。欧洲的皇室与贵族们都以拥有这样的瓷器为荣。有人为了得到这样的瓷器,甚至不惜偷窃,以至贵族们请客用到这种瓷器时都是专派人盯着。后来,很多商人到中国来找这样的瓷器。没想到今天让自己碰上了。
当瓷器箱打开时,只听到了吸气声和"merveilleux!(精彩啊)"的赞叹声。
生意人都知道对卖家的产品要学会挑剔,不能赞扬,但是面对如此美丽的瓷器,除了发出惊赞还能做什么?
茶具展示了出来,这是十二人份的咖啡具(对英国人来说是茶具,对法国人来说就是咖啡具)。上个世纪咖啡到了法国,法国人对咖啡痴迷。但是,咖啡具还没有跟上。法国商人看着这些精致华丽的器具,眼睛都发绿了。稍为讨价还价了一番,便以每套二百二十两的价格成交。当时只有十五套,在法国人强烈的要求下,梅兰妮等人才'不情愿'的把方才用过了那套洗净了,包装好,算作第十六套。
看完咖啡具,再看餐具。
一套餐具展示出来,主菜盘,汤杯,汤底盘,面包盘,点心盘,甜点杯……共有十件。
为了迎合路易十五朝的奢华风气,这些杯盘上还加上了刻花,贴花点缀,青釉在凹陷处集留,颜色较深,更使花卉立体感强,灵动自然。
梅兰妮从家庭主妇的角度看,这套餐具虽然华丽,但是不易清洗。她知道,能用这套餐具的人是不用自己洗盘子的。
看完货后,现场交易,经过几次讨价还价后,每套以三十两银子出售。
别处也能买到瓷器,比这要便宜的多,但是不能买到如此精美的,符合法国人口味的成套的瓷器。
还有方糖!法国人从中看到了商机。
中国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知道用甘蔗制糖,但是,质量一直没有印度人的砂糖好。
唐朝是个伟大的时代,愿意从别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唐太宗使人去印度带回了印度的造糖术。很快,中国人就造出了比印度更加好的砂糖。在印度一千多年来一直守着传统的制糖术,中国的造糖不断的改进,红糖,黄糖,冰糖,最后,在明朝时,他们造出了如雪般的白糖。这种白糖在明末清初的对外贸易中占了很大的比例。‘青出于蓝‘就是指这种情况。
直到欧洲人从印度也学去了造糖术,中外贸易中糖的比例才小了下来。但是这种方糖是欧洲人第一次看到。
以一两银子一斤的方糖做了交易。并没有暴利,因为方糖的制做比砂糖难些,因为要防潮,包装要求高。
再就是丝绸的交易,这些从苏杭来的丝织品这个时代中还是处于领先地位,一直以来都有固定的交易价。名目繁多的缎,锦,纱,绫等,早让法国人的绿眼睛都转不过来了。
交易果然很直接,法国人当场从船上搬下了一箱箱银子。
这边的货从仓库里直接上了船。
你们不需要什么东西吗?法国人问。
我们当然需要,我们需要生铁,如果生铁来,每百斤以七两银价收购。秦炼回答。
梅兰妮亲身经历过了这种私下的直接交易,一次交易额都在上万两的银子。
华家在北方的生意,象是在狭缝中求生的生意人,考虑利用各种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而在南方的生意,却完全的不相同,就象是建立根据地外加走私。眼光放在海洋上。
讲到走私,不仅是华家,闽地的大户很多人在干这样的事,虽然法令很严,捉住了要杀头。但是大家还是私下出海和洋人做生意。这有利益的驱使,也和洋行的垄断有关。
就因为这样的风气,闽地的人对官府一直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康熙严令中国船不能用双桅,可是去南洋不乏百万吨级的大船。福建省的海岸线那么长,那里管得住。
泉州的海港里就停着这样的大船。
"泉州的官府不管吗?"梅兰妮问。
"如今的官府谁会认真管这些事,大船,小船对社会又没造成什么危害。"秦炼说。
南方的生意和江南及北方相比起来,有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更有一种冒险的快感。怪不得家中的男孩都喜欢往南方跑。
郝贵华这些天对梅兰妮有些刮目相看,一个夫人不带使女到处跑已经很奇特了。还能亲自出马用现场演示的方法推销。闽地的女子象男人一样抛头露面,这不希奇。可是和男人一样做生意,这就少了。
梅兰妮经过了这次的交易,打开了眼界,有了新的视野。对于江南的生意也有了新的灵感。
想到江南,梅兰妮想家了。
到了八月,他们才成行。秦炼,楚濂陪着梅兰妮乘船来到上海黄浦江吴淞江的连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