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清穿物语 (Vinilla)


顾李氏大着胆说,“我家小凤还小,能不能让我带在身边?”小凤是她女儿,才三岁。
梅兰妮看着申妈妈。申妈妈说,“能,你们上午太阳出来时过来晒花,下午收花,中午有两个时辰你们还可以回家做饭,吃饭。算来你们只干两个时辰一日,我给你们五百文一月。”
五百文不算多,但是,在乡下也能办很多事,一匹中机布不过三百文,可以给几个孩子做上一身了。
讲好了摘棉花的时候来上工。为了摘棉花,申老农也准备了麻布包,专门放棉花用。
几天后,白花花的棉花就摘了下来,棉仓前,搭了木架子,上摊着芦席,摘下的棉花就摊在上面晒干。晒干了的棉花去籽,然后搓成一条条的盘在木板上,这面条再上纺纱机纺成纱线。
几天看下来,顾李氏因为孩子小,所以踏着点来,踏着点走。干活时十分的利索。
赵阿婆也是手脚很快,只是,她总是早来晚走。
梅兰妮问起。她讲她的孙儿女都大了,可以放手。
两人熟悉后,梅兰妮知道,原来她娘家也种棉花,纺纱织布。所以她做这些事很快就上手了。
梅兰妮心中很高兴,她尽管理论上知道怎么做,小时候也见过祖母家做过,但是自己没有真正动过手。比如搓棉条,比如纺纱。赵阿婆既然有经验,她倒是很愿意学习。轧花机的原理和舂米的原理相象,靠重力把面籽打出来。乡下人过去是用脚踩的,梅兰妮和秦炼做了一个畜力的,比脚踩的要快了很多。
另外,梅兰妮和秦炼根据西方的纺羊毛机做出了搓棉条机,用脚踏,虽然没有全制动快,比手搓是要快了几十倍了。
赵阿婆在做这些事的过程中,佩服了华家人的聪明。
而梅兰妮因为赵阿婆勤快能干,又不计较工时,所以,有心培养她做日后的纺织作坊的负责人,眼下,她总是超时工作,这不能让她白干,梅兰妮提出,让她做全工,每日四个时辰,给她二两银子一个月。
可是遭到了申老农激烈的反对:女工怎好和男工一样。原来,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同工同筹的概念,女工总要比男工低一些。
妥协的结果是赵阿婆每日干四个时辰,拿一两半银子一个月。赵阿婆知道这消息,十分欢喜。
梅兰妮很是无语。
梅朵说,这下你能理解<红楼梦>里那些丫头,为啥哭闹着不肯离开贾府了。和我们庄子上的工作比起来,那是多好的工作,包吃包穿包住,轻轻送送的赚五百文到一两银的工资。而且吃穿的水准都很高。
秋天是让人高兴的季节,华家庄子是繁忙的。
八月时,就在棉田里撒播了苜蓿。梅朵种苜蓿主要是为了来年水稻田里的绿肥,又可以在冬季喂牛驴骡。
霜降后,收晚稻,这次也是一亩六百斤左右,老农真的种出了一亩十担粮。
晚稻,华家大多留下自家吃,庄子上新造了足够大的粮仓。这时的粮价已经平和了,回到了一两左右一担米的价位了。无论是苏州的宅里,和庄子上,剩的粮食都不多了,庄子上因为做工的人多,所以吃得也多。而华家因为多添了些人,所剩的粮食也是吃得差不多了。
虽然,秋天收了二万四千斤粮。但是,华家宅园里现在每月要消耗一千多斤粮食。一年算来也要一万二千多斤。就要拿走收割的一半。
玉米收下来了,平均亩产量是八百斤。老农很高兴,梅朵觉得很不足,因为,她知道现代的玉米都能达到六百公斤左右。无论如何,两处的牲畜也有了口粮,老农也不用为家里那许多的猪们的饲料费神了。
秋种是很繁忙的,水稻田,已经有了去年的经验,下足了肥,翻了地,开了沟,播种了条麦。
玉米收了,地翻后,接种油菜。
果园的梨树苗也按照一定的距离中开了。茶园开了出来,茶苗在秋天移植。小山坡顶上种树,开蓄水池。梯壁,畦面,路边,水沟,留种着铺地锦,茶苗已经一行行的种成了。茶园中间还种了杨梅树,路旁也种树。梅朵还让人在茶园里大量放养蚯蚓。
果园里收芝麻后,又在空地里种蚕豆,豌豆。
春天没来的及种的树,秋天又继续种。
小林的工程就要结束了。庄子的主家居住区并没有围墙围起来,在这个小岛上是开放式的建筑。也没有严格的内院外院之分。
厅堂,外书房比较传统的建筑外,后面是两幢别墅式的建筑,它们之间由游廊相连。有了建造不易居的经验,厕所,洗澡房,厨房等都有现成的样板。进水和排水系统也很妥善。
有一处建筑,处于谷场和主家居区之间,房屋建造的比别出大,两层楼。周边用了木栏围了,里面的场地不小,延着围栏种树。
这处建筑的南边,也有一个独立的院落,这个院落是江南民居的风格,后有一门,由游廊接通主家居区。所有的建筑物里都采用玻璃窗。采光不是一般的好。
申妈妈在完工后,参观了这组建筑材料群,虽然不象其他的园林里那样雕梁画栋,但是,实用舒服。感叹道,“恐怕连皇上也住的了。”
农庄的建造,费了梅兰妮两万两银,这些房屋又不能出租,就是消费品。梅兰妮看着这些空空落落的房子也在想,房屋每年的维修保养又要花多少?
有了房子,当然还不能算完。还得有家具。
三胞胎早就讲好,这次的家具要做红木的。东山庄子买了一年多,三胞胎一次还没有来过。这次冬假,他们准备上庄子上来。所以,家具的事宜,只有等他们看过再做决定。
三十亩的宅基地,并没有多少处房屋,因此,整片地还是有很多的空地。梅朵已经计划好了,何处是竹园,何处是菜地,何处是暖房,暖棚,十分细致。另有一大块空地,却没有标明做什么。梅兰妮十分奇怪。
梅朵告诉她,“打算引种荔枝。”
“荔枝!?”梅兰妮知道那是南方水果。可能在江南成活吗?
梅朵说,“当年唐明皇宠杨贵妃,为她千里迢迢送荔枝。岭南路途实在太遥远了,再快的马,跑到长安,荔枝也得变味。于是,官员们就想办法,在四川涪陵栽培荔枝,居然也让他们栽成了。东山的气候由于太湖的缘故,并不会很冷,我们又处于东山的南面,北面有莫厘山当住寒流。此处引进荔枝必定能成。”
梅兰妮又问,“从哪里弄这许多荔枝树苗呢?”
梅朵笑道,“过去还有些困难,现在,就很容易了,莆田的状元红就是很不错的品种。”
129 帐纱
更新时间2014-2-19 3:00:33 字数:3316
华家庄子已经规模初具了。茶园,果园都建好了。
住宅区和厂区也大都安排妥当。眼下的事是要开了纺织作坊。
梅兰妮和赵阿婆已经学会了用风力纺纱机。
纱纺出来后,梅兰妮把纱线装上织机,上纱是采用了现代织布机的原理,不用象传统上机纱那样,要好几个人,把一根根纱卷到纱板上。再上到织机上,而是直接把纱锭插上织机,纱线通过一些小孔和钩子定位拉紧。
赵阿婆很认真的看着梅兰妮用织机织帐纱,“这样稀松的布怎能使用?”
梅兰妮又织了几行,“这不是做衣服的布,这是做蚊帐用的网眼纱。也可以用做窗纱。”
赵阿婆仔细看了看织出的网眼纱,想了想,“果然,这做帐子透气好。娘子如何想出来的。”
赵阿婆家过去是织布的,所以对用这中传统的织机比梅兰妮有经验。加上帐纱基本上和平布差不多,就是纱穿的时候留了空隙。
而梅朵则和老农商量着养蚌。太湖流域的三角蚌就是最好的珍珠蚌。
“养蚌?”老农问,“姐儿,难道你还打算养珠?”
“正是,我们那湖湾就是天然的养珠场。”
“你会养珠?过去东山镇有一家人养珠,祖上十分有名气,后来这技艺在他家只是单传,如今,虽然还有养珠,但是养成的很少。成本极高。后来,入不敷出,现在也没人能养了。”
梅兰妮在一旁听他这样说,十分奇怪,“养珠不是没什么技术含量吗?”过去,她回乡时,祖母家里忙时,她也要帮助殖贝。那活就是个熟能生巧的活,村里的十几岁的阿妹们都会做。
老农琢磨了一会儿“技术含量”,才道,“东家奶奶的话说轻巧了。太湖自古就有养珠的,但是,现今却没几人能养成啊。”
梅兰妮说道,“你只管听梅朵的,包你轻轻松松养成。”过去,梅家湾的养珠是支柱产业之一。
养珠就要先养蚌。三角蚌如果野生的,长的很慢。但是,在这个时代大的野生蚌还是很好捕捉的。殖珠一般在农历四月底,五月初最好。
养珠不难,准备工作却要做,首先要找樟蚕丝。樟蚕是一种野生吐丝昆虫,但是,在沿海地区,也有训养,这种蚕吃的叶子比较杂,但是以食樟叶的蚕丝最好,这种丝牢度强,是优质的钓渔丝,所以这种蚕又被称为渔丝蚕。南方水系发达,捕鱼捉蟹常用这种丝作网。太湖附近更是有人家专养樟蚕卖丝为生。
老农说,“那樟丝比蚕丝都贵,一斤要一两五钱银。”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