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总是要比学坏难,一旦尝试过这种轻易获取钱财权色的方法之后,不止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就连许多意志不坚定的大人都容易沉陷下去,迷失本心。
苏韵没经历过那个混乱的年代,但《古惑仔》系列的影响不止在香江和神州大陆,以至于直至后世,都仍然有人在网络之上忍不住去回忆那个疯狂的旧年岁月,令未曾见识过此番混乱的新一代人在他们那“再闻已是狱中人”的叹息里,瞥见那一代人年少无知的轻狂时光。
那本来应该是一段力争上游、勇猛拼搏的进取时间,可惜却是因为文娱大方面的不上心和错误的把握指引,导致为数不少的一代人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仿佛是为了追求经济的腾飞,而献祭了文娱一般。
这是一个无可避免的问题,社团题材的兴起就是来自于底层人群精神需求的兴起,苏韵是深知受教育水平和接受力成正比的关系,所以早年间那些“电影下乡计划”,都是从大城市再到城镇再到乡村,逐层逐级地向下蔓延,必要时还薅了一把知青们的余热,让他们在最后的上山下乡时光里,真切地落实了“将知识带给农村”的任务。
而受教育水平越是低的地区和人群,外人是很难直接将新时代的三观加诸于他们身上。
因此,与其被动,倒不如化被动为主动,顺着以后《古惑仔》系列的热度,推出相应的单机游戏,让这群无心向学沉迷娱乐的迷途少年在网吧和游戏机面前自投罗网……
而这主要的剧情内容,当然就是迷途少年们的偶像南哥和山鸡,在开局就双双于社团混战里扑街后,获得了重生回到过去的机会。
这两人努力想要改变自己未来的扑街结局,然后一次次地变换选择结果却是越改变越糟糕,扑街坐牢戴绿帽被灭口等等残忍结局一一经历过之后,两人终于大彻大悟,明白到平平淡淡才是真,带泪微笑着回归正常生活。
游戏作品的魔力,就在于历经千辛万苦,最后终于打出圆满结局的那一瞬间。
不过,在这途中,那些各种各样的BE结局,绝对会让迷途少年们扑得死去活来、销魂无比……
按照苏韵的思路,到时顺便还能找电影原班人马来拍一部游戏改编作品,例如《古惑仔之回档人生》之类的,来和《古惑仔之人在江湖》等原版漫改电影激情对干——那个时候,她倒要看看这群被反复鞭尸的迷途少年,到底还敢不敢搞什么义字当头生死罢就!
苏韵写完这一个计划方案总纲时,正逢香江人惯例小憩的三点三下午茶时间,伸了个懒腰放眼望去,窗外的绿植在阳光下,好似泛着要滴出来一般的浓厚光泽。
香江的夏日仿佛总是想要压榨出这个正处于发展繁荣期的年轻城市的所有热情,让它去勇敢承载,那作为回首神州大陆前望迢迢碧海之交界的重要位置和任务。
苏韵在香江地区转型的未来计划方案之中,除了服装产业、旅游产业等这类传统型产业外,游戏机和游戏制作、个人电脑之类的新兴产业,也是未来计划的重点之一。
就香江地区的情况来说,游戏制作能在某些方面与影视文化有所关联,而优秀游戏作品的魅力同样不输于优秀的影视作品,甚至更比影视作品更贴合新时代年轻人的文娱需求,影响力范围也甚至还要比影视作品更大更广,蔓延至一代又一代。
毕竟“年轻”这两个字,就代表着无限光明的未来。
第337章 造型
《除魔师姐》下画之时, 总计香江本土票房3005.2万港元,险胜年初贺岁片《最佳拍档3:女皇密令》的2928万,成为了香江第一部 突破3000万单片票房的电影。
虽然苏韵那些在海外市场播映的电影按照汇率换算过来, 她是早就已经破了3000万港元票房的级别——但是, 在华夏人的心目中, 外面的东西再好也始终是外面的, 自家地盘上的记录,还是得另外列一个排行。
对于这个结局,有人倍觉惊讶,有人却也波澜不惊:《除魔师姐》的暑假档和《最佳拍档3:女皇密令》的新春档,都是堪称一年之中最为大热的两个档期,年度单片票房的冠军,多半就在这两个档期里的电影诞生。
因此, 敢上这两个档期的电影, 基本就都是各家电影公司寄予厚望的年冠种子——当然,也不是没有过大热倒灶的事例。
要么,就是估算错误, “年冠种子”并非是真正担得起场子的高仿货;要么,就是运数不行, 在上映的时候遭遇各种各样的意外,导致票房滑铁卢。
不过能狙击到年冠种子的, 一般都是质量过硬的电影或者档期也只是稍次一档的备选种子, 例如某些纪录片、合拍片或者正好走运碰上了新兴热度话题的片子, 使得它们的票房成绩来了一个弯道超车。
总体来看, 《最佳拍档3:女皇密令》胜在新春档加合家欢题材, 异常适合新年附近一家大小齐齐去电影院乐呵乐呵, 从而男女老少通杀;而《除魔师姐》则是胜在市场定位精准、营销力度强大以及剧情串联的最后彩蛋——有不少片尾曲响起就离场了的人, 听闻《除魔师姐》在片尾曲之后,居然还有一个和《盗墓迷情》有关的预告彩蛋……顿时也是被吸引得再一次走进电影院达成二刷。
现在这个年代可没有视频网站上传,人们想要看电影的话,大致上就只有三个途径:一是直接买票进电影院看,二是等某些不法分子带着摄影机到电影院里“录”完之后,购买或者租借这样画面昏暗摇晃的盗版录像带来看;三则是稳住心神保持耐心,等待正版录像带的上市。
再者,年轻人一旦被带动之后,一个人便是能顶好几个人的战斗力。
光是靠着这些死忠粉的二刷三刷多刷兼安利朋友一起刷的行动,《除魔师姐》的票房就节节攀新高,那稳定上升的数据就如同拜过神枱照片的股票一样,看得原本觉得《除魔师姐》不一定能拿票房年冠的苏韵,都忍不住要多加关注并且还给它打气鼓励了起来。
《除魔师姐》除了最后那一段彩蛋,真真是比较典型的商业路数了,不但男女主角都是青春靓丽,能在最大程度上稳固住青少年和年轻白领的鼎力支持,再辅以狄姜二人时隔多年后终于同框宣传,就连年龄稍长的文艺青年也都会瞬间沦陷……
譬如独自去看了午夜场的李碧夏,自觉看完狄姜这对的世纪同框之后那是心满意足灵感大发,一回到家就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大堆字,从忆苦思甜到各种脑补,然后就以此为基础发表出了一篇又一篇短篇小说,一边给偶像写同人吹彩虹屁,一边握紧拳头忍住怒意然后和黑子们在文墨之上激情对喷。
“想不到都过了那么多年,捧一踩一的粉丝居然还有这么多。”陈柏杨看着手里的报纸,不由得有些咂舌。
“像这种只喜欢一个所以看谁都是对手的粉丝,是永远都不会缺的。”张榷嵘从铺满了一整张大毛毯的装饰品里,挑挑拣拣地拣出一个黑色的蛇形胸针,“这个怎么样,很有动感。”
“唔……可以放入备选,我也有白色系的造型。”陈柏杨放下报纸瞄了一眼,点点头。
两人为了给地毯上的零碎腾空间,坐得几乎是头挨着头,等苏韵从外头进来一看,差点就没被这一地的零碎玩意闪瞎,“有没有搞错,你的饰品居然比我还多,有点过分了吧?”
正在低着头挑拣的两人闻声抬头,看着苏韵那个夸张的神色,顿时就是不约而同地开口:“谁不知道某位赵小姐当年认祖归宗时,得到了多少令人惊叹的资产证明和珠宝首饰……别人都能说,就你最没资格说!”
两个囤物癖是绝对不会承认自己的东西多的——而且,苏韵的东西可都是真品和贵价货,他们囤着的倒是真品仿品贵价平价掺着来。
而最可怕的是,苏韵似乎总没有多少女仔对于亮闪闪物品的喜爱之情,平时除了出席什么晚会场合之外,就都是淡妆加普通衣裳;有时拍戏忙起来的时候,戴着顶鸭舌帽穿着件多口袋的马甲,朴素得甚至像个普普通通的场记人员……
不像他们,时时刻刻都要顾忌形象,每个造型不是别人给搭配好就是自己给搭配好,以至于衫裤鞋袜总是堆满一屋,那就更别说是点缀的装饰品库存了。
平日里都得如此姿整,那么再面临即将准备要开个人演唱会的前段时间,自然是忙得天昏地暗:个人演唱会除了练歌练体能之外,舞台效果和造型效果,都是需要他们花心思花时间去弄的。
像他们这样有自己独特一套审美观的人,最多也就是找人合作减轻一下工作负担,而绝对不会把演唱会的筹备全权托付给别人。
“哎,这个面具怎么样——我之前看黑人歌手Prince的表演,他就戴了面具来唱,有种很特别的味道……”陈柏杨从装饰品堆里挑出一个亮闪闪的面具来,另一只空闲的手还在比划着,“再戴个墨镜,一起搭这套黑色闪片的衫……”
“不错,很前卫很大胆,跳起舞的时候应该会很有冲击力。”本身就都是被媒体和很多人夸过审美独特的好兄弟,张榷嵘看了看搭配又联想了一下,顿时也是对陈柏杨的这个构思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