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椒幽幽叹了口气:“唉,也罢,到底是我怀了孕,便见不得小孩子受苦。晋成公主的女儿只比咱们孩子早几个月出生,却一出生就没了母亲。江驸马还不到三十,日后指定是要再娶的,那孩子虽说有个皇后外祖母撑腰,可我刚得到消息,皇后前不久病倒,如今是我姑母代掌后宫事。皇后是个极其好强的性子,若非病的不省人事,是万万不会放权。”
林清知道申椒不是圣母,会有此言皆因腹中孩子的缘故,想了想,搂住感伤的申椒安慰道:“放心,咱们和他们不一样。岳父自不必多说,早年四处征战,为国家屡屡立下不朽奇功,是于江山社稷有功的臣子。我林家亦是清清白白的读书世家,从没做什么亏心事,用不着怕那些个因果报应。况且咱们的孩子算日子也该在中秋前后出生,怎么看也是个有福气的孩子,你就别杞人忧天了。”
林清这话可算安慰到申椒的心坎上,心里的隐秘被林清这么一点破,压在心口的大石头才终于移开。
第82章 悲悯
天圣四十二年, 黄凉国连年大旱,粮食颗粒无收,摄政兰太后要求南柯国以粮食代替金钱布匹完成进贡, 如果南柯国不同意, 黄凉国必将重兵压境!
南柯国兵力布防只到宣河关,关外仍有不少百姓居住。南柯国与黄凉国相隔西海遥遥相望,这些关外百姓就居住在西海沿子。
西海沿子的归属问题十分复杂。
高祖皇帝开国前, 这里渺无人烟,后来高祖坐拥天下,为了更好的防范黄凉国, 便将一部分关内百姓迁到西海沿子垦荒。高祖皇帝驾崩后, 继任的太宗皇帝和僖宗皇帝能力平庸又耽于享乐,导致朝堂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国内更是起义不断, 藩属小国也蠢蠢欲动。内忧外患的局面致使边境的将士再无余力庇佑西海沿子的百姓,百姓们由是惨遭黄凉国骑兵烧杀抢掠。
后文桓太后当政, 西海沿子才重新纳入南柯国的保护范围, 不再遭受黄凉国骑兵的蹂/躏。然, 好景不长, 文桓太后伐黄凉国失败,不久郁郁而终,西海沿子的百姓再次失去庇护,被兰太后下令狠狠报复。当时天高皇帝远的, 夏顼又才亲政,自己都自顾不暇, 哪里顾得上边境的这些遗留之民?西海沿子的百姓由是叫天天不应, 叫地地不灵, 在黄凉国的戕害下苟延残喘,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
等到夏顼腾出手处理西海问题后,才在以公孙量为首的一部分士臣的提议下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以贡换和,如此才有边境几十年的安定。
所以如若夏顼这次拒绝黄凉国的提议,那么西海沿子的百姓势必再度遭殃,边境也要不稳,甚至引发两国征战。
可给吧,又未免太窝囊。黄凉国狮子大开口是一方面,国内凭借以往的粮食储量也能度过难关,可咱们韬光养晦这么久,也该有点成效了吧?总不能一直对黄凉国低声下气俯首称臣。况且如今黄凉国粮食短缺,不正是咱们翻盘的绝妙时机么?
因此,基于这两种想法,朝廷的官员大致分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
勋贵们基本主和,因为一旦打起仗来,皇帝势必要再收割一波江南的财政以供军需,到时他们连老本都要上交;以申昉为首的寒门将领和一部分年轻有为的将领则大都主战,毕竟太平盛世哪有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
主战派和主和派争论不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朝野内外议论纷纷,朝臣意见各异,皇帝不能决断,便将此事推后再议。
*
夏顼许久未和两个长大成人的儿子叙旧,于是随便找了个借口,让夏祥和夏祯陪他在宫里的风波亭吃顿饭。
夏祥与夏祯下朝后结伴向风波亭走去,兄弟俩到达时,却被告知夏顼却要两刻钟后才能来,俩人于是闲谈片刻。
先是夏祯朝对面坐着的夏祥拱手祝贺:“我听闻周表姐又有了身孕,算算日子年底便要生,弟弟先在这提前恭贺皇兄了。”
夏祥则笑呵呵回礼,“借五弟吉言!不过,既然说到这方面的事,做兄长的就不免多提几句,还望五弟别嫌三哥唠叨。”
“五弟如今是十八、九的好年华,端的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华。三哥像你这么大的年纪已经有了第一个孩儿,然五弟你至今连亲都未曾定下。古人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咱们男儿若想有一番事业,除了完善自己,最好是先成家,须知后院不着火,做事才能事半功倍。”
夏祯挑眉,“三哥,这话莫不是我母妃托你讲的?”
夏祥见这么快被识破,有点尴尬,咧嘴笑了一笑,但还是苦口婆心劝道:“贤母妃也是关心你,你也老大不小了,该是时候成家了。”
夏祯明白夏祥是好意,只是……唉。
“三哥,我的身子骨你又不是不知道?能强撑这么些年已是上天庇佑,我母妃为了我的身体终年操心劳力,我又如何再忍心耽误好人家的姑娘?”
夏祥正要安慰,不料夏顼适时赶到。
俩人赶忙起身迎接,“父皇。”
夏顼来到主位坐下,笑呵呵道:“不必多礼,都坐吧。”
“谢父皇!”
兄弟俩行完礼回到自己座位坐下。
父子三人寒暄过后,夏顼就把话题转到了黄凉国一事上。
“前几日,黄凉国要求以粮代币一事,你们怎么看?”
夏祥此刻胸有成竹,他手底下的幕僚早几日便提醒他夏顼有可能会就此事问他和夏祯的看法。幕僚给出的建议是,先不说主战还是主和,而是另辟蹊径,请求将在西海沿子居住的百姓尽数迁回关内。
这些幕僚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建议,主要是摸准了夏顼是个仁厚的君主,肯定不愿见到边境的百姓受苦受难。夏祥如果按他们教的说,不出意外会让夏顼觉得夏祥有仁爱百姓之心,也更有明君的风范。
打定主意后,夏祥迫不及待朝夏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父皇,儿臣以为,暂且不论主战还是主和,将西海沿子的百姓接回关内才是要紧。”
夏顼这几日听惯了主战、主和的字眼儿,乍一听三儿子这样讲,不由得来了兴趣。
“哦?何出此言?”
夏祥十分激动:父皇终于不再只看到五弟一人!于是蹭地站起身,向夏顼深深做了个揖,然后开始自己的表演。
“高祖皇帝在位期间,西海沿子的百姓由关内迁到关外,虽历经百年之久,却始终认同自己是南柯国的子民。建国初期,西海沿子一片荒芜,是他们凭借几代人的努力让西海由荒地变成让黄凉国垂涎的富饶之地,时至今日,他们早已超额完成高祖皇帝交给他们的任务。即使中途历经种种磨难,却依旧不改对国家的忠诚之心。儿臣认为,这实在难得,所以实在不忍心见到对国家、对朝廷忠心耿耿的百姓再度遭受磨难。”
夏顼听罢,笑着摆摆手,示意夏祥坐下。只是这笑中带点欣慰,同时又有那么一丢丢……失望?
夏祥见夏顼笑了,便以为自己的答案得到了父皇的认可,不禁有些喜形于色,倒没察觉夏顼隐藏在笑容下的其它东西。
“我儿果真仁厚。西海沿子的百姓的确为国家付出太多。”说到这,夏顼真心实意地叹了口气,“说到底还是朝廷对不住他们……”
说罢,看向一旁的夏祯,见他坐在那一声不吭,不由得开口询问,“祯儿,你认为呢?”
夏祯听夏顼叫他,连忙起身,先向夏顼行礼,随后也说出自己的看法:“儿臣以为,不仅不能将西海沿子的百姓迁回关外,还应当趁黄凉国断粮,做好与黄凉国开战的准备,只不过不是现在开战,而是拖个几年再打。”
夏祥没料到夏祯说的这么直接,看向夏祯的眼神中带着些许不可置信:不应该啊,自己这个弟弟不是出了名的优柔仁慈么,怎么这回……
夏顼眸光一闪,意味不明看了眼下首站着的夏祯,状似无意问道:“看来祯儿是主战派,可为什么又要拖几年呢?能跟父皇说说理由么。”
夏祯笑了笑,坦然说出自己的见解。
“当初文桓太后伐黄凉失败,致使军中无数精锐战死沙场,军队元气大伤,百姓也因连年征战苦不堪言。父皇那时才亲政,根基不稳,稍有不慎国内便要大乱,这才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以金钱换取国内发展的时间。”
“而南柯国,也在父皇几十年如一日的励精图治下,国力逐渐向建国初的全盛时期靠拢。换句话说,咱们已然有了和黄凉国一战的实力!”说到这,一向温和从容的夏祯也难得激动起来,眼神更是亮的吓人。
“此番黄凉国遭遇粮食危机,不正是上天赐予我们的良机吗?若是将粮食尽数交予他,无异于养虎为患,等他元气恢复,咱们依旧要受他胁迫掣肘,到那时才真叫得不偿失。”
夏祥心有不甘地问道:“可这和将西海沿子的百姓迁回关内有什么干系?况且若真打起仗来,不更应该将他们迁回来,让他们免受战争的波及么?”
夏祯颌首,“道理是这样没错。可咱们现在之所以说‘收复’西海沿子,而不是说‘占领’它,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西海自有人以来,住的就是咱们南柯国的百姓。换言之,咱们对它有天然的管辖权力。若是真打起仗来,黄凉国势必要先入侵西海,西海作为咱们南柯国的领土,入侵它就相当于入侵咱们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