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静郡王这一系就完全是没办法了,他们这一系先是自家内讧,第一代北静郡王前后有三个妻子,第一个是原配,也是对原本的北静郡王帮助最大的那个,甚至,第一代北静郡王真正起家,靠的就是岳丈。但是嘛,就像是绝大多数靠着岳父起家的人一样,功成名就之后,就不愿意再承认自己是吃软饭的。所以,原配死后,他就疏远了原配留下的一双儿女,到头来北静郡王得了册封之后,原配连个追封都没捞到。转过来娶了一个心腹部将的妹妹,顺利将岳父留下来的势力消化掉了相当一部分。结果第二任妻子呢,倒是顺利等到大齐开国,得以被封为郡王妃。结果她一心想要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北静郡王的爵位,对前头原配留下的儿女就百般苛刻,甚至故意送原配所出的嫡长子去送死。那位后来虽说没死,但是也受了重伤,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自然不可能再继承王位。但是人家原配毕竟当年也是留了一些人手的,之所以多年来一直隐ren,为的就是等到自家少主继承基业,结果如今一朝梦碎,这些人自然也不能让这一任北静郡王妃占了便宜,因此,他们直接就在一次家宴上动了手,在酒菜里下了毒,毒死了北静郡王妃和她所出的两个孩子,连同几个庶子也没逃过。
北静郡王那时候简直成了一场笑话,偏偏还不敢张扬,对外只说府中闹了时疫,但是,几个儿子全废了,北静郡王不得不又娶了一个,他们家的事情许多人都清楚,私底下都要说一声北静郡王治家无方,因此,讲点规矩的人家都是不乐意将女儿嫁过去的,谁知道他们家是不是还藏着什么不安好心的人呢?所以,最终北静郡王的第三任郡王妃是出自一个前朝降臣之家。
但是,北静郡王那边闹出了这样的事情,原本手底下那些人自然也有些不满,朝廷又暗中分化,北静郡王手里的权力就缩水了许多。这也就算了,第一任北静郡王撑到儿子长大这才撒手人寰,并为儿子娶了部将家的女儿做世子妃,为的就是维持王府在军中的势力,结果摊上个不靠谱的郡王妃,人家虽说是前朝降臣之女,但是打心眼里看不上武将,觉得武将家的女儿粗鄙,将自家儿子也培养得附庸风雅,自然这位也跟着对这个儿媳妇不喜欢,等到自个当家做主了,就对郡王妃各种挑剔,还将太妃娘家的侄女娶进来做了侧妃,这下子,府里头顿时就乱了套。郡王妃不得宠,最后自然没能生下一儿半女,反倒是侧妃肚子里一个又一个往外蹦,最后世子的位置自然也落到了侧妃之子的头上。
总之,这番一折腾之后,北静郡王一脉原本那些手下也就人心浮动了,等到如今这位做北静郡王的时候,真正能指使得动的人已经不多了,不过人家如今反倒是跟那些文臣走得近,毕竟,这一位祖母和生母都是出自书香门第,如今天下承平,母族也算是起来了,北静郡王这一脉自然开始向着文臣方面靠拢,反而跟那些武将疏远了许多。
风瑜能知道这些,就是靠的是自己身边新上来的教养嬷嬷,这位是元后以前身边的姑姑,大家都叫她苏姑姑。之前其实是伺候徒景辰的,如今就被安排到了风瑜身边,这位原本也是官宦人家的女儿,但是运气不好,生母没了,虽说是个女儿,按理说碍不了继母什么事,但是谁让她生母给她留下了不菲的嫁妆呢,因此,继母就想要将她嫁到自己娘家,顺便将她的嫁妆跟娘家一起分了。要是继母娘家的侄子是个良人也就算了,偏偏是个贪花好色不靠谱的。她想办法联系上了自己的舅家,表示自己可以将嫁妆留给舅家,请舅家为自己做主。最后,她舅家出面,费了一些周折,给她求得了一个选宫中女官的机会,她就这样进了宫。
苏姑姑一开始在宫里头只是尚衣局的寻常女官,然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元后看中,要到了自己身边做了女史,后来元后去世,她就先去了太子那里,太子之所以会经常来看风瑜,也有她的提醒。不过如今太子那边,真正管事的是干元帝给的几个太监,所以,苏姑姑在那边其实也没多少用武之地,干脆就到风瑜这里来了。
苏姑姑在宫里这么多年,知道的事情不少,在风瑜明确表示了对外朝的兴趣之后,就将自己知道的一些事情跟风瑜说了起来。四王八公算是如今朝堂上的中坚势力,他们要是一起出面,差不多就能代表一半的意见,所以,苏姑姑自然是先说到了他们。
比起两个如今已经几乎不沾手兵权的异姓王,南安郡王和西宁郡王就不一样了,这两位虽说在京中有王府,家眷也住在王府里头,但是,他们常年还是驻扎在外,一个驻扎在东南,一个驻扎在西北,都手握重兵,所以朝廷即便对他们有什么意见,也只能是怀柔为主,甚至连兵饷之类的也不能克扣。
至于八个国公,情况就不一样了,他们八个国公其实不是同一批册封的,有的是taiu时期册封的,有的是taion时期晋封的,如今已经不是所有人都保留了国公爵位了。老一辈在的还好,老一辈不在了,如今又没有多少立功的机会,下一辈继承爵位的时候,就要降等,好在朝廷还算是记得他们的功劳,所以降等并不多,起码还都是侯府。不过即便如此,朝堂上乃至民间依旧习惯性地以国公府称呼。
武将之中就是以他们为主,而文官这些年变化却挺大,毕竟,武将多半手里都有兵权,又都是开国功臣,所以即便是有错,一般也是高高抬起,轻轻放下。但是文臣就不一样了。taiu是泥腿子出身,一开始的时候,哪有什么读书人投靠,那会儿天下大乱,军阀并起,甚至北地还有胡人时常叩边,想要重演当年旧事,入主中原,一开始的时候,谁也没想到最后能够成事的就是一帮泥腿子。当然了,也是他们一开始也不起眼,毕竟,taiu当初就是带着一帮同乡兄弟在山上做土匪,历朝历代,也没土匪成事的先例,这等土匪,能靠打劫劫到个愿意投靠他们的酸秀才都算是不错的了,所以,等到后来他们滚雪球一样壮大之后,先是靠着俘虏前朝的官员,威逼当地的乡绅,之后才陆续有人投靠。
所以,大齐刚开国那会儿,文臣大多都是降臣,等到开了科举之后,上来了一些,也都是这些降臣的门生,毕竟,一帮大老粗,总不能去做主考学正吧,那会儿文臣想要跟武将争夺话语权,很是闹了不少事情,如今到了干元帝已经是第四任皇帝,像是先帝康平帝在世的时候,就因为文臣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搞夺嫡站队,康平帝可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作为taion之子,一向武德充沛,要不是后来没仗打了,恨不得想要找个敌人出来御驾亲征的主,见那些臣子各种搅和,以至于原本选好的太子被忽悠傻了,一次代表先帝离京巡幸赈灾的时候,竟是犯了白龙鱼服的错误,以至于染上了瘟疫,不治身亡。先帝因此勃然大怒,大开杀戒,当时太子身边侍奉的一干文臣还有护卫统领都因此获罪,连同保护太子的那三千羽林卫都被打发到了边境戍守,说白了就是流放。之后,先帝其他几个儿子相争,弄得乌烟瘴气,最后反倒是年纪小一些,原本没什么希望的干元帝脱颖而出。
苏姑姑并未经历过这些事情,倒是她进宫之后跟的一个姑姑曾经经历过那段日子,那段时间,先帝简直就是一个随时都会爆发的火山,外臣还需要顾忌,宫里的宫人本来就是奴婢,先帝那会儿暴躁的时候,谁要是敢犯错,那真的是往死里罚,那会儿御前的差事没一个敢去的,一个个能躲的都躲开了。苏姑姑之前跟的那个姑姑原本也是一个宠妃身边的,结果那个宠妃就是在那时候说错了一句话,直接就被打入了冷宫,要不是那个姑姑有些门路,手里也积攒了不少钱,要不然真是没法脱身。
苏姑姑将听来的一些事情跟风瑜说了一番,她其实是想要告诉风瑜,以后不要那么愣头青一样,什么事都往大里闹,圣人如今不计较,不代表以后不计较,别真的叫圣人生气,就算她是公主,回头也讨不了什么好处。
“姑姑,你放心吧,我心里有数呢!”风瑜说道,“我就是一个公主,也掺和不了什么事情,父皇什么人,能跟我一般见识!”这话也就是劝一下苏姑姑,实际上风瑜心里真的不当回事,干元帝这人因为算是捡便宜做的皇帝,所以,他其实并没有经历过多少正规的帝王教育,毕竟,他被立为太子不过是几个月的时间,先帝就驾崩了,哪能教他多少东西。
但是干元帝对于权谋有着天生的敏感,说白了,他一直就是在玩弄平衡,在后宫玩弄平衡,在前朝玩弄平衡。立没了生母的嫡子做太子,也是在玩弄平衡。毕竟,他还年轻,如今就这么多儿子了,元后已经去世,也犯不着这么早就将太子立起来,说是不想让嫡子受委屈,实际上,这只会让后宫众人更嫉恨太子。毕竟,她们娘家一个比一个底子厚,而太子呢,母族如今几乎已经没人了,虽说那些文臣会看重所谓的正统,但实际上,许多事情也就是那么回事。对于文臣来说,正统再重要,也不会比利益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