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皇帝说出了这样的话,无疑是在说他给她一个机会。
其实,这对阿九来说,就足够了,因为她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能做得好。但是,她更想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明白了,父皇我明日一早来寻你。”
皇帝望着阿九离开的背影,叹息了一声,不知是喜还是忧,他重又捡起了桌案上的奏折,只是手仍旧有些颤抖。
他不知道自己还会有多长的时间,但是他希望自己能撑到阿九可以独当一面的时候。
阿九离开后,便去了皇后宫中,得了皇后的殷切关怀。至于阿九与皇帝之间的对话,她还是一个字都没有提。
皇后是一个温婉贤淑的女子,这样惊世骇俗的想法若是说给她听,只怕会叫她日日为此挂怀,连个好觉都睡不了了。是以,此时瞒着她才是最好的,若是到了最后瞒不住的时候,再告诉她知晓好了。
阿九心中有了成算,便如此做了。她在宫里亦有住处,等到她躺在床上准备休息的时候,心中仍不免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是了,如今的阿九不过是个青春年少的姑娘。
旁的姑娘家,富贵些的兴许还在为了今日穿什么衣裳戴什么首饰发愁,贫穷些的,大概还在为了家中每日的柴米油盐而苦恼。
只她一人不同,她想要担得是江山社稷,黎民百姓。
如此,阿九又怎么能不茫然呢?即便她如今有底气也有能力了。
可当阿九想起无情的时候,总会想起他说过的话,心下便稍稍安定些了,她一定会做到的。
第二日一早,阿九起身之后,洗漱用了早饭之后,便去了皇帝的书房。
皇帝惯用的桌案上,明显瞧着比昨日还要凌乱些,只是看那些奏折的模样应当是都批阅过的。如此多的奏折,阿九想着皇帝昨日定是没有好好休息,当即便觉得要好好劝劝她的父亲。
可是,阿九并没有这个机会,因为皇帝早已对她今日的行程有了安排。
早先为了阿九的性命着想,帝后不得已将她养在了宫外,虽说已经过了当时说的那个年纪,但是他们心中到底是不放心。如今,亲眼看到了阿九在宫中留宿之后,还安然无恙的,皇帝的心便放下了。
而阿九今日的任务便是将皇帝已经批阅过的奏折再看上一遍,然后分门别类的放好,之后皇帝会有一些事要问她。
诚然皇帝的桌案上的奏折数量着实不少,但是翻阅了几本之后,阿九心中便对这些奏折有了些大概的印象。
这无事写些个花团锦簇的文章的人,大有人在,奏折里都是歌功颂德拍马屁的话,全没有什么要紧的事。
阿九觉得这样的文章看与不看都是没什么要紧的了,左右都是在浪费时间。
果然,皇帝昨日也偷懒了,这类的文章他只是简单的挑选了两本看了看,剩下的他甚至连看都没看,上面批注什么都没有。
至于其他的奏折,倒是有不少在讲些实事的,不过也多数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连哪家俩儿子在外面打闹的事都写的清清楚楚。
一时间,阿九是真不知该怎么说了。
--------------------
作者有话要说:
冲鸭!本卷女主搞事业,男主是智囊和解语花,哈哈哈!
第469章
周边一众小国都觉得大宋近些年来日益强盛, 等闲不敢冒头,只是看着大宋盛世繁华,却不知这所谓的盛世繁华只是假象。
可是, 繁华之下,有什么呢?
朝堂争斗不休, 官员尸位素餐, 看似安居乐业的百姓也依旧被官僚压迫着,难有喘息的机会。
这些是阿九的一双眼看见的, 她身份高贵,可以看得见这些站在权力顶峰的人。可她又曾随无情四下探案,见过最底层的龌龊和人心的黑暗。
阿九将皇帝桌案上堆叠的奏折,分门别类的摆放好, 那些花团锦簇的也只是放在边边角角, 没有人会重视的。而剩下的,又分了重要的, 与一些不重要的鸡毛蒜皮的小事。
阿九虽不是过目不忘, 但是记性亦是很不错的,匆匆扫几眼,便可知这奏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所以, 阿九看这些并不费力。
皇帝虽则卧在一旁休息, 可那看似微合的眼,实则始终都在看着阿九。
阿九的一举一动,或是皱眉,或是展颜都叫皇帝瞧在了眼里。那些奏折,皇帝都是看过的了, 里面写了什么,他也都很清楚。所以, 他几乎可以通过阿九的神情看出她内心的想法。
良久,阿九终于放下了手边最后一本奏折。
“阿九,你看了这许多奏折了,我却有几件未曾批复的,你可愿说说你的想法。”
这话分明就是在给阿九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而她心知肚明更是做好了展示自己的机会。
这其中一件就是这两个官员的儿子当街互殴的事,说来这两个官员的官职不大不小,至于打架一事,更不至于上纲上线。只是,这里面又涉及了一桩朝堂争斗的旧事。
如今皇帝重用的宰相,姓蔡,人称一声蔡相。蔡相也是一个有本事的人,打着变法革新的旗号,又将先帝时期的温王所提出的那些改革变法的主张再次提起。
先帝时期,大宋一如今日这般繁华之下隐藏着危机,温王也就是当时的宰相一边变法图强,一边选拔贤才,收回大宋边境被别国侵占的土地的王将军就是温王一手提拔的。
要知道,这位收复失地的王将军在温王提拔之前,不过是个替人执笔的文书。谁人敢相信,一个文人竟能做到多少武将都做不到的事。
由此一事,便可知温王的识人之能。
温王并非皇室子弟,只是功勋卓著,在世上时曾官至宰相。离世之后,先帝追封其为温王,配享太庙,这可是何等的殊荣啊!
先帝与温王君臣相得,做了不少为国为民的事,只是这些变法改革的措施损害到了那些贵族官僚的气质,就连当时的太后和皇后也都日日在先帝面前哭诉温王的不是。
先帝年纪大了,再不如从前能以一己之力扛住天下的流言了,所以温王被贬官归乡,这对君臣再无相见之期了。
如今的皇帝,当时还是先帝的皇子,也曾受过温王的教导,他心中亦是赞同温王的做法的。
只是,温王早已去世多年,蔡相能说会道,才能出众,更是打着温王的旗号意图变法革新。即便皇帝知道蔡相不如温王人品高尚,但是在这用人之际,他也不得不提拔了蔡相。
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皇帝认为人无完人,蔡相的那点小心思,有他在,是成不了气候的。
皇帝自认为自己压制得住蔡相,可他却不曾想过,若是有一日他去了,他的继任者还能压制得住这样一位把持朝政的权相吗?
皇帝不曾想过,可事到如今他却不得不去想了。
朝中,势力分为两拨,一拨以蔡相为首,另一拨是以诸葛神侯为首。可以说,双方势均力敌,互为抗衡,这也是皇帝有意制衡的局面。
但是,蔡相人品堪忧,更有些收受贿赂等等的事,也因此为一些正直的朝臣所不齿。不过,碍于皇帝重用蔡相的缘故,也只有诸葛神侯才敢说一句他的不是。
此番奏折中提到的那两个官员,便是蔡相一派的,而敢上奏折的这位只怕不是中立便是站在诸葛神侯一边的,否则何人会有这个胆量?
所以,对于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理,便可知晓阿九的处世之道了。
“一屋不扫,何以平天下。连家中子嗣都管不好,还能任用他们为朝廷的官员。倒不如叫他们在家教孩子的好!”
阿九这话有些直白的恼怒,可她说话时却带着两分俏皮。
皇帝摇摇头,“阿九,你该认真些的。帝王之术,其一便是制衡。今日,朝中两方势力正是势均力敌。然而,你这一举动,只怕要打破这份平衡了。”
依着皇帝的想法,两个官员的孩子打架,不过是一件寻常小事,算不得什么,但却也不能不处理。倒不如各打一巴掌,就算是和稀泥,将这事含混过去。
阿九的做法,虽然可行,却未免太过急躁了。
“父皇,有些事便不该纵容。而有的问题,更应该及早解决,光是这般,早晚便不是小事了。他们无视的是当朝的律法,不是吗?”
阿九早就看出了她父皇的做法,帝王之术不该只有权力的制衡。
有的是已经从根开始腐烂的,倒不如将那腐烂的一块挖掉,这才能长出新的来。
这就是父女俩在想法上的不同了,好在皇帝是一个能听得进去旁人意见的人,倘若是个独断专行,便没有阿九说话的份了。
“阿九,摘了他们的官职是一件简单的事,可他们之后,又有哪个人适合他们的位置,且能做得不必他们差呢?”
现如今朝廷的官员选拔,颇为不合皇帝的心意,负责同一件事的官员太多,而官员们做事却没有效率,这种情况倒是与先帝早期有些相似了。
再结合此时朝中的局势,只怕这两个人的官职被撸了去,这双方势力就开始要争着让自己的人上位了。而身为皇帝,他并不愿意任何一方的势力过大,因为这会影响到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