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神侯最近喜爱烹茶,此时正取了水,备好了茶叶,手上不慌不忙的动作着。
“世叔,六扇门的哪个不是好手?只是,阿九想要一人,不知世叔舍不舍得?”
既然诸葛神侯开口了,阿九可不想客气,她心里早就有想法了,若是能成,自然事再好不过了。
诸葛神侯取了一只茶盏,微微一笑,尽是了然,调侃道:“你可是在说无情?好你个阿九啊,一出口就要走了我身边最得力的人。”
他话里没有拒绝的意思,阿九便知道这件事是成了的。
只是……
“世叔,我听说师兄出门办案了,得有个三两日才能回来,江南灾情可是刻不容缓呐!”
此时,诸葛神侯所烹的茶已经隐约可以闻到茶香了,他敛了笑,沉声道:“阿九,陛下是个明君,然而朝中的弊端已是由来已久。大臣们尸位素餐,办事拖沓,再加上筹措银钱粮草等,还需要些时间,三两日之内,你是启不了程的。”
“还有此去赈灾,并非是一件小事,听闻此次灾情之中还另有隐情。你一定要小心才是。还有,若是这个头开好了,后面的事,自然就省心多了。阿九向来聪颖,能定知道我所说为何意。
无情办事稳妥,足智多谋,他的武功即便在江湖中亦是少有敌手。有他跟在你身边,保护你,帮助你。不管是陛下,还是我,都是放心的。”
一杯氤氲着茶香热汽的茶放在了阿九的面前,她亦是十分的郑重,脸上的那一些纯稚之气此刻都瞧不见了。
“世叔放心,阿九明白的,您且与父皇一道在京城等着我顺利回来吧!”
“好好好,阿九有此心,老夫就很是欣慰了。这杯茶便当是提前为你践行了,这件事你要做得漂漂亮亮才是。”
诸葛神侯亦是欣慰,亦是欢喜,阿九这个徒弟当真是没有白收。待来日,这大宋的江山,或许还会有一片新色彩。
阿九这回便没有再说什么保证的话了,而是喝了那杯茶,一切便都在不言之中了。
皇帝的圣旨来得非常快,几乎是下午的时候便到了神侯的府里。然而,圣旨的下达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顺利。
皇帝见了长平公主,又有人称皇后在宫中哭泣不已,这其中桩桩件件都值得人思考。
尤其是帮助皇帝起草圣旨的官员,在得知皇帝居然要将这一次赈灾的事情全权交给阿九来处理时,更是不知该如何下笔了。
虽说自李唐以来,则天皇帝女主天下,女子的地位便不如以前那么低了。可是,千百年来,也只出了一位武皇。而别的女子身份贵重有野心的也不少,可惜没有与之般配的能力,最终也是祸事一桩。
--------------------
作者有话要说:
冲冲冲!以及同人故事,不走原剧情,原创虚构成分居多,不喜勿入喔!
第472章
然而, 在这件事上,皇帝一意孤行的。即便有那起草圣旨的官员心有疑虑,只是开口问了问, 而他却没有给对方一点机会,丝毫没有松口的迹象。
于是乎, 圣旨倒是发出去了, 可是却在朝堂之上引起了一片震动。
因为所有人都以为即便皇帝碍于自己的想法,不打算派遣赵王父子去做这件事, 也一定会从诸葛神侯或者蔡相的手下寻个合适的人选主导此事。
至于,阿九更是他们从不曾想过的人。
此事牵扯甚广,有家中女儿在宫中为妃的,得了家里的消息, 也特意悄悄去了皇后处探询。
皇后为人温婉贤淑, 心胸开阔,做事光明磊落, 对旁人从无什么秘密隐瞒。对众人而言, 从皇后处打探消息,却是再容易不过的了。
只是,皇后却有一点特别, 那就是极为护短。不管她心中作何想法, 但是对外人的时候,她还是站在皇帝和阿九的那一边的,尽力维护自己的丈夫和女儿的。
说到皇帝派阿九去江南赈灾这件事,皇后原是不同意的,只因为皇后是个传统的女子, 所受的教育亦是相夫教子。这样的事,责任重大, 颇多艰难,是不在皇后的考虑范围之内的。
可是,皇帝圣旨已下,阿九又铁了心要去,对她百般劝说,皇后心知无法改变这父女二人的想法,便也无可奈何的妥协了。
恰好此时有妃嫔前来试探皇后的口风,她则一改之前的作风,叫前来探询的妃嫔被堵得是哑口无言。
“皇后娘娘,听说陛下已下令让公主殿下去办理江南赈灾一事。此事事关重大,公主从未涉及过这样的事,恐怕力有不逮啊!”
“阿九有太傅亲自教养这么些年,能力自是毋庸置疑的。而且,既是陛下主动提起此事,当是阿九为陛下效力的时候,应当尽心尽力,谈何力有不逮?”
“皇后娘娘,殿下虽为皇嗣,可终归是个姑娘家,此去赈灾多有不便。”
“此去赈灾,不过是为陛下效力,为百姓分忧,便是有些个苦难险阻,阿九不惧,陛下不在意,那便没什么好说的了。”
…………
皇后一心维护阿九和皇帝,让那些想要见缝插针挑起事端的人,竟找不到一点空子可钻。
虽说帝后这里口径一致,一力支持,纵有那心急之人也做不出当日便入宫质问皇帝的事,盖因当今陛下亦是个威严深重的,等闲谁也不敢触他的眉头。
但是,第二日在朝上还是就此事引起了一番争议。
“陛下,公主不过一弱女子,如何担得起这样的重任?此事非同小可,还请陛下深思。”
说话的是个上了年岁的老大人,年纪大,性子也有些古板,做事总是慎之又慎。
“老大人此言差矣,公主虽为女子却不是弱女子,她师承神侯大人,这一身武艺绝佳,说起身子骨只怕比您老还好得多呢!”
而这人亦是所言非虚,阿九虽然之前不常出现在众人面前,可她作为皇帝唯一的子嗣还是受到颇多关注的。
众人亦都知晓,阿九拜了诸葛正我为师,不仅是武功,在其他方面也极为出色。只是,因为阿九的女子之身,众人并不将那些事放在心里。
“我朝从未有过女子涉及朝政的先例,陛下此举当慎重考虑才是。”
“未有先例,却未尝不可开此先例。再者说,不过是一趟赈灾事宜,谈不上什么涉及朝政,公主为父分忧,是一件好事才对。”
“李大人此言差矣……”
朝堂之上,争执不休,皇帝却居高而坐,一言不发,任由朝臣们你一言我一语,分明是想听听众臣都是何想法。
而众臣你来我往之间,似乎发觉这提出异议的都是蔡相一脉或者前日里提议叫赵王父子前去救灾的人,而维护公主的,除了一些向来开明且尊崇皇帝旨意的大臣,剩下的便是诸葛神侯一边的大臣们。
朝堂之上,两种声音泾渭分明,当众人察觉到诸葛神侯亲自替自家徒弟出声之际,这风向便又发生了变化。
毕竟,诸葛神侯虽然不是个老古板,但他也不是个会随意出声干涉这些事的人。思及诸葛神侯,颇受皇帝信任,近几日也时常出入宫廷,受到皇帝的召见,有心人心中便知其内情了。
至于蔡相此人,他一贯是个能力出众的,且惯会察言观色,能说会道,因而深得皇帝的喜爱和信任。
蔡相见诸葛神侯发话了,而皇帝还是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心中便知晓他此举是受了皇帝示意的。在得皇帝心意这样的事情上,蔡相总是不落人后的。
故而,当位高权重的蔡相亲自出言,表示赞同的时候,朝堂原还有许多的不赞同的声音,这会儿也都销声匿迹了。
至于那个别极为顽固的,此时也成不了气候了。
皇帝稳坐高台,见此情形,便知道此事已成定局了。虽然此时的情况与皇帝所料想的一般无二,但是他总归是要说两句的。
“朕最近身体不适,众卿亦有所感。阿九为朕爱女,亦是朕唯一的子嗣,在此之时,愿用所学为朕分忧,朕心中亦是开怀不已。
此时于朝政之上,涉及不多,有一皇室中人主持大局,对百姓也是一个交代。
赵王前些时候与朕说,他最近痴迷书画,无心其他,没办法为朕分忧。到底是朕的胞弟,朕也无心为难赵王,众位也得体谅一二。
再者说,阿九一心为民,这事朕便允了。
说来还要感谢诸葛神侯,爱卿一身本事,这些年对阿九的教导亦是尽心尽力,阿九纵使学了些皮毛,也足够应付眼下情形。是以,对此次赈灾朕也是绝不担心的。”
皇帝此言虽不是什么长篇大论,但是该提到的都提到了。
皇帝将阿九此次的行为定位为为父分忧,一片孝心,于朝政上涉及不多,不算是涉及政事。又提到了诸葛正我的本事,算是间接为阿九证明了能力。
最后,提到了阿九的身份,她纵使是女子,也是当今皇帝唯一的女儿,身份不同。阿九有心为民,而赵王却一心书画,皇帝又要去哪处再找个合适的皇室中人呢?
这些个桩桩件件摆下来,众人似乎不得不面对阿九将代表朝廷去江南赈灾这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