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太子殿下要出兵收复西夏,王安石是非常赞成支持的。
赵旸之所以决定今年出兵西夏,一方面是准备了很久,另一方面就是文臣中有王安石和包拯他们在。再加上,朝堂上还有其他武臣在。
早在三年前,朝堂上不再是文臣们的一言堂。
这三年来,虽然武臣们还是略逊文臣,但是基本上是能文臣们抗衡的。
赵旸出兵西夏,虽然会带将士去北境,但是在朝堂上的武臣们是不带走的。赵旸留他们在汴京城,就是为了堤防文臣们。
他担心他带兵去了北境,文臣们会在后方给他使绊子,让粮草没法准时抵达北境。这种事情,不是他以小人之心揣度文臣们,而是他觉得他们真的能做出来。
有武臣们在朝堂上看着,哪怕文臣们想做什么手脚也做不了。
文臣们这次好像特别硬气,一直跪在福宁宫的门口,嘴里一直喊着:“官家,不能出兵西夏!”
宋仁宗被文臣们吵得烦死了,直接去了兰林殿。
文臣们是不能进入内廷的,所以他们只能继续跪在福宁宫门口。
坤宁宫里,苗昭容一脸吃惊地对曹皇后说道:“太子殿下要带兵打西夏?”
曹皇后放下手中的茶盏,神色淡定地说道:“嗯。”
“娘娘,太子殿下带兵去打西夏,您就不担心吗?”苗昭容听说这件事情后,吓了一跳,连忙连坤宁宫找曹皇后。
“他为这件事情准备了很多年。”曹皇后轻轻地叹了口气,“如果不是我阻止他,早在几年前他就带兵攻打西夏了。”
“太子殿下为什么要带兵攻打西夏?”苗昭容一脸不解地问道,“打仗会死很多人,娘娘你怎么不劝劝太子殿下。”
“收复燕云十六州是他的目标,他必须要去收回来,我和官家都阻止不了他。”
“娘娘,战场凶险,你就不怕太子殿下出事吗?”
“当然怕,但是我不能阻止他去收复燕云十六州。”曹皇后当然害怕儿子出事,但是她不能阻止儿子的梦想。再者,为这事筹备了很多年,她不忍心阻止儿子。“他跟我保证过,他去北境后,不会亲自上战场。”
“即使这样也危险啊。”苗昭容是不放心赵旸去北境的。
“他不会有事的,我们要相信他。”
“娘娘……”苗昭容望向折筠,“筠儿,你舍得让太子殿下去北境?”
“小娘娘,这是太子殿下一直以来的梦想,我支持殿下去北境。”折筠对苗昭容微微地笑了笑,“还有,我相信殿下不会有事。”
“你们还真是……”苗昭容一脸无奈地说道,“你们还真是放心啊。”
“穗儿相信旸旸。”
坐在苗昭容身边的福康公主说道:“姐姐,旸旸想要做的事情,谁都阻止不了。再说,他那么聪明,怎么可能出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他,然后等他平安回来。”
听到福康公主她们这么说,苗昭容也不好再说什么了。
“好,等殿下平安回来。”
这时,春玉走了进来,向曹皇后禀告道:“娘娘,文臣们还跪在福宁宫的门口。”
曹皇后闻言,眉心皱了下:“官家和太子呢?”
“太子殿下在东宫召见武臣,正在和武臣们商议政事。”春玉说道,“官家去了兰林殿。”
“既然这样,那就不要管他们,任由他们跪。”曹皇后语气淡漠地说道,“等时辰到了,就赶他们出宫,让他们换一个地方跪。”
“是,娘娘。”
苗昭容面露担忧地说道:“文臣们这么反对太子殿下去北境,这对殿下来说不是好事啊。”说完,她又说道,“文臣们怕是会抹坏太子殿下的名声。”文臣们最擅长干这种事情。
“朝堂上有武臣们在,文臣们乱来不了。”曹皇后倒不担心这件事情,“再者,这几年,旸旸在民间的名声很好,文臣们想要抹黑旸旸,老百姓们不会买账的。”这些年来,曹皇后受赵旸影响,用词越来越来“前卫”了。
苗昭容想想觉得也是:“不过,这些文臣怎么这么喜欢下跪?”
福康公主撇撇嘴说:“因为他们只会下跪啊。”
这话逗得曹皇后她们笑了出来。
曹皇后对春玉吩咐道:“你去一趟东宫,让旸旸议完正事来坤宁宫。”
“是,娘娘。”
午时,赵旸和武臣们都没有商议好正事。他直接留武臣们在东宫用午膳。
他一边和武臣们用午膳,一边聊天。
用完午膳,赵旸继续和武臣们商议正事,直到申时才结束。
武臣们离开皇宫前,还特意绕道去了福宁宫门口,见文臣们还在跪着,毫不客气地对文臣们一番冷嘲热讽。
文臣们被武臣们炫耀的样子气到了,有几个忍不住和武臣们大骂了起来,骂武臣们妖言惑众欺骗太子殿下,怂恿太子殿下带兵出征。
武臣们立马骂了回去,骂文臣们懦弱,骂文臣们是软|蛋,只会送钱给西夏和辽国。
就这样,文臣们和武臣们在福宁宫门口互骂了起来,一个个骂得脸红脖子粗。
站在一旁的内侍们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一面。他们万万没想到平日里威风凛凛的大臣们居然像民间的妇女一样互骂。
比起粗俗地骂人,文臣们不是武臣们的对手,没过一会儿就被武臣们骂得哑口无言。
武臣们骂爽了,就拍拍屁股走人,气得文臣们咬牙切齿。
过了一会儿,内侍请文臣们去宫外跪。
文臣们也知道他们不能留在宫里,站起身后,一个个一瘸一拐往宫外走。走到宫门口,他们并没有离去,继续跪在宫门口,请求宋仁宗和赵旸收回旨意。
赵旸和武臣们商议好事情后,就去了坤宁宫。
曹皇后和苗昭容她们都在。苗昭容见到赵旸,就立马问他真的要去打仗么。
赵旸知道苗昭容是在担心他,便安慰她说,他不会上战场。他去北境,只为了坐镇。
曹皇后关心地询问他事情准备的怎么样了,赵旸表示一切都准备好了。等中秋节过后,他就立刻出发去北境。
第140章
晚上还有鹿鸣宴, 赵旸没有留在坤宁宫用晚膳。
申时末,考中进士的二十五个学子穿着进士服进宫参加由礼部举办的鹿鸣宴。
白天的跨马游街是进士们一生中最风光的时刻之一,那么鹿鸣宴也是他们最为风光潇洒的时候。
在内侍们的带领下, 王胖胖他们二十五个学子来到宴会厅。
鹿鸣宴并不在紫宸殿举办。像鹿鸣宴这种宴会是没有资格在紫宸殿办的。紫宸殿举办的宴会都是国家级别的, 或者用来祭祀。
话题扯远了,言归正传。鹿鸣宴在礼部里举办。礼部也有专门举办宴会的地方。
学子们按照他们考中进士的名次,一一排序坐好。
鹿鸣宴还没有开始, 大臣们也还没有来, 进士们就互相道喜和寒暄起来。
王胖胖身为今年的状元, 又身为太子殿下的伴读, 想要讨好和巴结他的人很多。
虽然王胖胖不耐烦应付这种事情,但是他身为太子殿下的伴读,早就知道会有这种情况。他面带客气的笑容, 非常有礼地和他们说话。
除了王胖胖,剩下的二十四个进士有几个是可塑之才, 其中孙明和就是赵旸看中的人。
孙明和是赵旸为高滔滔选的夫婿,也是他看中的人才。
在乡试、会试、殿试的策论上,孙明和的观点虽然不如王胖胖, 但是却也看的明白。从他的答题内容来看, 他也是个务实的人。或许因为他出身寒门,更加了解底层老百姓的不易, 所以才能写出附和民情的文章来。
王胖胖听赵旸说过孙明和, 赵旸也让他和孙明和多亲近亲近。
孙明和一开始不好意思来找王胖胖说话,但是后来听到他们再讨论殿试的策论题, 他忍不住走近倾听。
王胖胖的策论写的非常好, 这让其他学子是非常信服的。之前, 有学子质疑王胖胖考中解元和会元是因为他是太子殿下的伴读, 但是后来看到王胖胖的考卷,他们心中的怀疑才消失。
孙明和看过王胖胖的考卷,对王胖胖写的策论是非常欣赏的,同时也是非常佩服。他很想和王胖胖讨论策论文章。
听到其他人和王胖胖讨论文章,他没有忍住走上前,也和王胖胖讨论了起来。
王胖胖见是他,就和他说了起来。其实,王胖胖也看过孙明和写的文章,虽然文采不是太出众,但是看待问题的角度是非常准确的。写出来的文章也非常务实。
聊了一会儿,发现孙明和很多观点和他一样。这下就投机了,两人忍不住多聊了一会儿。当然,其他人没有放弃,在一旁时不时加入到他们的谈话中。
王胖胖问孙明和接下来有什么打算。虽然孙明和没有考中甲榜的前三甲,但是他在前十名中。按照朝廷的规矩,他和王胖胖他们一样是要到翰林院任职的。
乙榜的十五名进士是没有资格在翰林院任职,他们是要派到外地任职的。
孙明和说他想去外地任职。如果可以,他很想回家乡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