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夸夸群 (吃吃汤圆呀)
- 类型:青春同人
- 作者:吃吃汤圆呀
- 入库:04.09
明嬷嬷沉吟片刻:“太后娘娘素来喜欢讲佛论道,也许因此才在京郊的这些寺庙四处逛逛。”
黛玉道:“今儿个意外之喜,倒让惜春得了太后娘娘青睐,这也是好事,不然贾家乌烟瘴气,她能陪伴太后身边,也是自保之法。”
明嬷嬷道:“也不知贾府愿意不,他家可是两头下注,既把女儿给了皇上,又跟太上皇不清不楚,说到底算是两姓家奴。”
黛玉抿嘴一笑:“哪里来的两姓,太上皇和皇上可是一个姓氏。”
明嬷嬷又讲起齐国公府上与太后的缘由:“太后的娘家侄儿娶了齐国公府一位姑奶奶,所以两家算是姻亲。”
黛玉恍然大悟,怪不得陈念和陈思聪和太后娘娘一点都不见外呢。
等回到京中,果然时不时有公公来府上传唤惜春,倒是太后娘娘想让她陪着去礼佛。
贾家还有谁不敢从的?
虽然太后娘娘不得太上皇喜爱,可那也是堂堂正正的太后娘娘啊,贾家欣喜不已。
又过了几天,皇上传来圣旨:道贾政人品端方,风声清肃,虽非科第出身,却是书香世代,因特将他点了学差,也无非是选拔真才之意。这贾政只得奉了旨,择于八月二十日起身。是日拜别过宗祠及贾母,便起身而去。
消息传到林家,黛玉噗嗤一笑,还不待晴雯问她,先说:“宝玉平日里怕舅舅就跟避猫鼠一般,如今还不趁机反了天堂?”
晴雯见她神色间坦坦荡荡,心里明确的知道黛玉这是彻底放下了宝玉。
果然黛玉第二日就收到探春的帖子,道是要或竖词坛,或开吟社,黛玉自然兴致勃勃,便去了贾府。
果然姐妹们都在,黛玉先跟惜春聊些旧事,惜春先帮画好的画给黛玉:“我这些天忙,见不到安媚儿,你若是得闲,帮我给她。”
黛玉展开画卷,果然黑色泼墨背景下,一朵孤傲的昙花在月下绽放,月华遍洒。
黛玉不由赞叹:“四妹妹果然是画中高手。”
惜春被她称赞,又拿出一幅画:“你帮我看看这幅如何?”
却原来是那天去隆兴寺的情景,山中青竹摇曳,竹叶中掩着大悲阁,阁外一个虔诚祷念的身影,可不正是太后?
黛玉赞:“极有禅意。”
惜春不好意思道:“我不好画佛像,总觉得笔法拙劣,玷污了佛祖一般,所以就画山外寺庙剪影。”
黛玉因着又问:“太后娘娘后来有找过你吗?”
惜春道:“叫人来寻过我一次,我便去了京郊的红螺寺陪娘娘礼佛。”
黛玉颔首:“你在太后娘娘跟前要万事小心。”
惜春道:“是呢,只不过……”她别扭半天道,“家中都让我多陪她老人家。”
说着流露出几丝不屑:“那些踩高捧低的小人,见我得了太后娘娘的青睐,连吃穿用度都格外好起来。”
第86章 长松行人才思敏捷 枕霞旧友又被蒙骗
黛玉宽慰她:“总好过受人漠视。”
惜春别别嘴;“才不屑于跟那些计较呢。”
黛玉赞许的点点头:“清者自清。”又叮嘱她, “我听明嬷嬷说太后娘娘生性宽容,又冰雪聪明,你不用刻意疏远她,也不用刻意讨好她, 还跟第一次见她时对她一样。”
惜春感激的点点头, 黛玉又唤来明嬷嬷, 讲些宫里进退的礼仪。
聊了半天其余人才集中齐,当下起名号。
李纨取名叫“稻香老农”, 探春就称‘蕉下客’。
探春因对黛玉笑道:“你别忙,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
又向众人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 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 他又爱哭,将来她那竹子想来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做‘潇湘妃子’就完了。”
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 黛玉低了头也不言语。这名字她不陌生, 可晴雯所说所言, 让她从心中不喜这名字。
当下立定主意:“湘妃为个男子哭哭啼啼, 不得我心。”
众人诧异,黛玉笑眯眯:“回头让我家的丫鬟晴雯仔细与你们分说。”
又说:“我家有个长松阁,我便叫长松行人如何?”
宝玉立刻就问:“可是李白诗句:愿君学长松, 慎勿作桃李。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黛玉点头,果然是心有灵犀的人, 说:“适才宝玉嫌弃居士两字俗气,人都说天地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后面两字便取行人二字如何?”
宝玉仔细咀嚼这名字, 叹一声:“好!行人二字便是看透这世间真相,而取长松二字,又隐含不屈不挠之意,出世中透着入世,入世中含着出世之心,不落泥淖,好名字!”
他先赞一回,诸人也品味出这名字高明之处,纷纷称赞。
晴雯在下首听得脑壳疼,半天才想明白:这不就是前世里颇为流行的那一句,出自一代大师罗曼罗兰的鸡汤语:“人最可贵之处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么?
她为自己终于能听懂屋里这些文化人的对话而傻乐不已,因而没留意屋里公子姑娘们纷纷取了风雅的号。
薛宝钗神色有一抹难以觉察的失落,取了“蘅芜君”这个名字,宝玉叫‘怡红公子,迎春叫“菱洲”,四丫头住藕香榭,就叫“藕榭”。
取好了合心合意的号,就要作诗,诸人以白海棠为题,迎春又命丫鬟点了一枝梦甜香。原来这梦甜香只有三寸来长,有灯草粗细,以其易烬,故以此为限,如香烬未成便要受罚,姐妹们各个冥思苦想起来。
独黛玉或抚弄梧桐,或看秋色,或又和丫鬟们嘲笑。等大家都写完后,她才泼墨挥毫写出诗句。
引得众人讶异不已,可到了点评的时候,李纨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终难以决断。”
探春道:“这评的有理。长孙行人当和蘅芜君并列榜首。”
黛玉挑挑眉,很是意外,她清楚的记得在自己读过的那本书里,李纨和探春评了宝钗第一,让自己屈居第二。
开始她还有些不服气,自己的确有几份恃才傲物,可平心而论那首词做的比宝钗更妙。为何给自己个第二?
后来慢慢思索就了悟:李纨是王夫人儿媳妇,探春管王夫人叫:“母亲”,两人都是在王夫人手里讨生活的可怜人,生活不由自主,当然要给宝钗足够多的颜面,也要适当打压自己这个“老太太派系”的人。
想通了这些,黛玉就丝毫不以为意,没想到这次居然有了变化!
两位评来论去居然将宝钗和自己评价为并列第一。
黛玉聪颖,稍微思索就明白了缘由:这一世她处处帮助李纨和探春,又多次对两人示好,与她们的关系要好得多。
想必是个缘由,她们才顶住压力给自己来了个并列榜首!
旁边宝玉还有些不满意,嘴里含话欲说,想必是要替黛玉抱不平,黛玉忙以目光制止他。
说实在的,她如今父亲建在,又结交了许多友人,天地广阔,哪里还惦记着这一时一刻的得失?
自己做的诗词好不好自有公论,何必处处掐尖与人争,不然这姿态就先不好了。
宝钗看见宝玉和黛玉两人“眉来眼去”,心里越发酸涩,家中如今越发难以支撑下去,也不过是个花架子,母亲对自己的婚事看的更加重要。
上次被她偷听到母亲跟姨母隐晦的提起两家亲事,姨母也是一脸无奈,道是绕不过老太太去,等回家后母亲便不断给自己灌输要讨老太太欢心之类。
如果说一开始,对宝玉只是些微的好感,事到如今便有些骑虎难下了。
宝玉是个爱热闹的,又撺掇让身边的麝月去请湘云,黛玉暗暗咋舌,这还不避讳么?
没想到居然真的把湘云请来了,黛玉诧异,还是明嬷嬷打听了一圈,才知道卫家以看吉日为由,将婚期押后了,湘云在家里不收敛也罢,居然嚷嚷着嫌弃叔叔婶婶不帮自己去寻卫家辩理。
史家大夫人气倒了,放出话去再也不管史湘云婚嫁事宜。因而湘云不再被禁足,如今也有足够的自由来贾府。
哎呀真是不妥,黛玉还想寻个时机跟她好好讲一讲利害关系。
没想到还没等黛玉寻到机会跟湘云聊心事,湘云已经先被宝钗忽悠着要办螃蟹宴。
黛玉心里真是恨铁不成钢!
好一个薛宝钗,果然商人世家出来的,左一句“这会子又干这没要紧的事,你婶娘听见了越发抱怨你了。况且做这个东也不够,难道为这个家去要不成”,右一句“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们地里出的好螃蟹,前儿送了几个来。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呢?”
湘云听了,心中自是感服,极赞宝钗想的周到。
可不是被宝钗忽悠了?螃蟹宴花了二十两银子左右,李纨嫂子在芦雪庵开了一社花了十两银子,那还是少夫人,若是寻常闺中女儿们,哪里就要花那么大价钱了?不过是些果碟子,花个几两银子尽够。
好笑的是宝钗也未花费什么,不过是她家铺子里几篓极肥极大的螃蟹来,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来,所有花费也不过是备四五桌果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