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夸夸群 (吃吃汤圆呀)
- 类型:青春同人
- 作者:吃吃汤圆呀
- 入库:04.09
将自己的女儿进贡给皇上换取荣华富贵,将自己的国土出卖与贼人已换得从龙之功。
为何呢?
若不是儒家讲究孝顺,或许贾琏连那一口热汤都不想喂给父亲。整个贾家人人都在自作孽,说起来落到今天的境地都算是罪有应得,如今贾琏只忧心凤姐和那边狱里的两位稚儿。也不知这谋反大罪能不能留下孩子的命来?
牢狱那头的宝玉呆呆坐在地上,无甚话说,他先是去了金陵扶灵,等半路上又被官府的人抓捕,送到京城才知道整个贾家犯了大罪。
他那里获得过这种罪责?只有冰凉凉的石头监牢。听说宝钗姐姐连看都不看贾家一眼,着急忙活逃脱出去,却不知道她如今在何处?
转眼贾家的判决就定了下来。
家中男丁大部分都斩立决,而贾琏并未参与,实系在外任,居官期间为民造福,百姓之中有口皆碑,因而免治伊之罪,只革去功名,贬为平民。
而宝玉、贾环、贾兰、贾兹年幼无干,省释,终身不得科举。
其余女眷未成年的省释,成年的发卖。
钦差来牢狱里宣读圣旨的时候,贾琏听闻贾兹无事,心里先踏实了,贾兹是他和凤姐的儿子,孩儿无事,其余都好说。
可转念想到父亲要被斩立决,心里登时苦涩起来,他走到父亲身边,贾赦忽然大哭起来。
贾政也暗自垂泪。
因着是朝廷要案,他们连妻儿都没见一面,直接便被拉走斩头。
等待人丁发卖那一天,先有一辆马车来将惜春拉走,惜春知道是太后派来的人,因而问:“我身边的入画、彩屏、彩儿是我使唤惯了的,能不能一起带走?”
那来接应她的婢女点头:“姑娘身边的丫鬟自然要跟着的。”
尤氏先忍不住:“我是做嫂子的,自然不当姑娘挂心,怎的家里正经亲眷,姑娘都要舍了去?”
惜春停住,冷冷说到:“古人说‘善恶生死,父子不能有所勖助’,何况家里无恶不作,当日仗势欺人时,怎想不到今日之苦?”
尤氏气得一跺脚:“仔细带累了小姐的美名儿!”
等到被拉到外头示众,当街站的人对着她们指指点点,深宅大院里的太太奶奶们,哪里吃过这种苦?反倒是奴仆们,左右不过是换家地方做工,因而也没有什么大的哀愁。
周瑞儿子周不才也在那下面的人群之中,周瑞家两口子作为王夫人陪房颇有些家底,也宠溺儿子,因而早早给他求了自由身的恩典,此刻他就等着赎买自己爹娘。
只是看见人群里的平儿,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怀好意,从前在他还在府里当差时,碰上王熙凤过生辰,他喝多了在厅里闹酒疯,把寿礼的馒头撒了一院,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要不是赖嬷嬷求情,只怕他要被打死,就这那天也活活挨了四十闷棍,他自然怀恨在心。
于是当平儿被发卖时,他毫不犹豫就出手开价。旁边周瑞家的忙拉扯他:“做什么?赶紧家去才是正经!莫管贾家的事!”她虽然是王夫人陪房,可王夫人被发卖时她丝毫没管。
周不才就说:“娘,都说平姑娘做事周全,这样的人买了去伺候娘。”
周瑞家的不耐烦摇摇:“不成不成,我这老婆子要什么伺候的,倒是留着钱给你寻一门媳妇才是正理。”
周不才不理周瑞家的,只一心在那里开价。
旁边马车上的凤姐急了,贾琏和一儿一女被释放后都被她接上了这马车,就等着带上平儿一起离开呢,谁知道有人捣乱,可她不敢出去,家里专门叫价的人也不敢去,就怕被周不才那个无赖认出来,反告王熙凤倒不好。
还好一旁忽得走出个姑娘出手相助,将价格抬的高高的,赎出来平儿,凤姐定眼一看,正是晴雯,知道是故人,她才松了口气,命人悄悄儿去谢晴雯。
今日里来场上赎买的熟人有不少,有湘云跟前的翠墨,有小红,有邢蚰烟,有金钏,有茜雪。
茜雪早听了宝玉的嘱咐,要将王夫人赎出去。只不过王夫人此时已经疯疯傻傻,不认得什么人了。
晴雯感慨没想到茜雪还是个忠诚的,从前她被薛宝钗收买,在宝玉身边总念叨宝钗大度黛玉小性子,被宝玉怒而赶出去,没想到最后倒是她回来帮宝玉一把。
反观宝钗,从贾家犯事后到现在压根儿没露过面,恨不得撇的清清的,便是袭人,从前争夺得乌骨鸡一般,如今连宝玉死活都不顾,可见这两人真是个冷心热面的。
晴雯说与黛玉知道,黛玉也只叹了口气:“贾家诸人各有归宿,总算没有流落外头,外祖母临去世前嘱咐我照顾宝玉,我托你给了他和王夫人一百两银子,也算是对得起外祖母了。后面再有什么波折,我看能不能再伸出援手。”
一百两银子,足够宝玉开销好几年了,只盼着他不要大手大脚为好。
惜春被悄悄接走,贾家未成年的男丁被释放,这都是因着忌讳外人知道贾家与太上皇暗通沟渠罢了。毕竟如今对外只说太上皇在深宫养病,而贾家和王家是与东北贼人谋反。
若是被满朝知道太上皇与金人勾结,不知道又该掀起何等轩然大波。必然会有臣子攻伐皇上“不孝”,还会有人上奏请皇上退位,毕竟在外人眼里,你的皇位便是继承自父亲的,如今父亲想要,还不是要收回去?
因此只能悄悄将太上皇阴谋挫败,不敢打草惊蛇。
再过一段时间,林如海派出去的探子除了情报以外还带回来一个意外的小消息:李纨带着儿子在皇太极处中了科举。
“什么?”黛玉听了惊愕万分。
金人在沈阳称帝后自然也是比照汉制,开科举士,汉人、金人都同朝为官毫不避讳。因而也有些心思不坚定的读书人去盛京那里碰碰运气。
作者有话要说: 今日趣谈:一位作者的请假理由是:要啪啪啪
下面的沙雕读者留言:……所以大大更新的时候就是没有性 生活吗?
完美逻辑
第140章 数典忘祖李纨罪莫大焉 指点江山皇上御驾亲征
却没想到李纨能这样做。她父亲曾为国子监祭酒, 族中男女无有不读诗书者。怎的不要体面,也不要命了么?
黛玉想想却合理,李纨在盛京无人知晓过去,两边又消息不通, 她那里让贾兰改了名字, 自然可以中了科举而不被当朝所知道, 虽然要冒险些,可这冒险却也值得, 至少在李纨眼里能值得。
李纨本来出身书香门第,嫁的又是贾家二房颇会读书的长子贾珠, 生了聪颖的长孙, 完全是王熙凤一般风光的当家奶奶。可不幸贾珠去世,她被迫守寡,自然将唯一的儿子视作最后的救命稻草, 也因此对贾兰要求颇高。
记得宝玉有一回在大观园里吟诗, 遇上两头小鹿被贾兰追赶, 问贾兰, 贾兰却说不读书了便要骑射,显然是李纨的要求,相比之下宝玉这个做叔叔的显然要松懈倦怠的多。或许贾兰读书好却一直没有去科考便是因为上头有个宝玉叔叔, 他考中了贾政便有由头责骂宝玉,也因着王夫人偏疼宝玉而迁怒贾珠,因此李纨采取了不声张的策略。
至于李纨其人, 黛玉也无甚太多了解,只知道她是个万事不管不问的少奶奶,平日里也不常出来走动,掌家的是王夫人和凤姐儿, 她只不过在房里教养儿子,便是姐妹们花会,她在宴席上也要说一句“不问你们的废与兴”,便是这样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主。
说起来王夫人的两个儿媳妇都是如此,都是聪明却冷漠的性子,只知道扫自己门前雪,遇上大事却只会各自飞。
不过黛玉一直以来还有个小小的疑问,她曾经读过巧姐和李纨的判词,李纨的判词写的是“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需要阴鸷积儿孙”,这话就说的极其不客气了,明晃晃说李纨为了“老来不贫”做了什么伤阴鸷的事情,可能有什么伤阴鸷的事情呢?对贾家见死不救算是上阴鸷么?她一个妇道人家又是寡妇,便是见死不救也只是因她自身难保,可以在道义上说她没做好,可却算不上伤天害理吧?
而对比巧姐的判词“留余庆,留余庆,巧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的阴功”,这说的是凤姐救济了刘姥姥积了德,要知道凤姐从前是什么人啊?包揽诉讼、放印子钱、害死尤二姐、坑死贾瑞(自找的),这些在写书人手里都没有写成“伤阴鸷”,反而赞扬了她“积的阴功”、“留余庆”,那么李纨是不是所作所为为凤姐的那些行径更过分呢?
只不过黛玉没有下面的章回,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李纨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至于结局就更是让人疑惑重重:
既然写李纨的儿子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李纨自己戴珠冠,披凤袄,为何还要进薄命司?
要知道在世人的眼里,能够金榜题名,做母亲的能因为孩子读书中举而凤冠霞帔,基本就是极其圆满的大结局了,进士三甲全算上一年全国也就三百人。
不信你去问世间望子成龙的母亲,儿子考中了全国前三百人中,又到能“悬金印”的官职,做母亲的是不是就算死了也觉得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