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玉感觉有些懵,这不科学,这才一两个月吧,就如今这交通条件,就能传到隔壁郡县?难道以前这三国的驿站系统,民信系统比大明还牛掰?怎么可能?不对,别的地方没可能,可这里却还真是有可能,这里别的不多,河多啊,这会儿可不是后世,几番地理变化什么的,填埋了不少的河流,如今……云梦泽知道不?这里说网密布的,几乎划条船哪里都去的,这样算起来,消息传递,确实快的很。再加上那顾三……
“郎君的名声大有什么不好,管他们怎么知道的。倒是这治病……郎君,这人啥病?可能治好?若是不成,会影响名声不?”
福寿叔想的简单,他这会儿没工夫想交通的问题,只知道自家郎君,如今真的是出息了,比上几代家主都出息,就目前来看,只要这么下去,不过几年,只怕再不是那种士族中可有可无的那种了。所以,他唯一担心的就一个,那就是这病人会不会麻烦,自家郎君兜不兜得住。
“放心,不过是风寒没能彻底治愈,转成了喘症而已,吃上几次药,多休养上一阵就成了。”
虽然阿玉也知道,有些问题问福寿叔,那是问了也白问,在这里,除了他自己,很多问题没人能解答,所以最终不过是笑了笑,就丢开了那些费脑子的,索性说起了这治病的事儿。
“在这么下去,福寿叔,咱们那大屋……呵呵,可就真的成了药堂了,那后头两间的屋子,原本还想着以后给上学的学子借宿,如今,倒是反而成了病房了,算了,不说这个,那些野菜都理出来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阿玉最头疼的是,秋日的时候,自己只顾着打猎,将这采摘野菜的事儿丢给了别人,这下可好,药材都不够用了吧,只能用一些多少有些药性的野菜凑合了,这真是……多少年了,从头开始什么的该怎么处理,都有些生疏了,到底想的不够周祥啊。看样子到了开春,自己还要多出一个事儿来,那就是教导自家的这些个人怎么采药,嗯,或者顾三他们那里也能教一教,也好多点人手。
不过若是有了药材……
“对了,我画的那个药柜的东西,你给山根看了没?怎么样,他能做吗?”
“看了,看了,能做,不就是一个个的格子嘛,这又不难,我瞧着都明白,他能不明白?那岂不是白干了木匠了。倒是……郎君,我听着山根的话音,他似乎和墨家……”
好在这里还有个木匠,关键时刻能用上。阿玉不敢想,若是连着这个都要自己做,那自己该忙成什么样。至于墨家什么的,这和他有什么关系?他虽然是儒家弟子,可他不是那种迂腐的人。
“我又不是那些鄙视奇巧的鲁儒,也不是那些动不动九世复仇的公羊派,他即使真的是墨家,又怎么样?你死我活不成?我是毛诗一系,讲究的是诗三百,思无邪,哈哈,没那么多讲究。”
说到这儒家,阿玉又是笑,又是摇头,用穿越千百年的眼光来看,儒家怎么说呢,简直就是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典型,先是用跪舔帝王换来了独尊儒术,然后是死命踩别人,等着别人踩下去了,自家又闹上了,开始窝里斗,整个就是平头哥的做派,除了自己,看谁都不顺眼。
“这老奴就不懂了,只要郎君说不相干,那就不相干,不过你别说啊,这墨家也没什么不好,最起码前儿我说西南开了路之后,想在下头缓坡那里开点地,种点粮食的时候,他就挺支持的,听着还很懂,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农家的人呢,多实在。”
说起种东西,阿玉也来了兴趣,挑着眉头,满脸希望的问到:
“那地方你看了?真的能成?那地方……我记得灌木不少吧,这理起来可不容易。也不知道下头石头多不多,土厚不厚。”
“开地嘛,麻烦些也正常,只要划算就成。那地方别的不说,零零碎碎的,一二亩地还是可以的,若是收拾的整齐了,四亩也能凑合。还有这东南,我瞅着竹林南面,有一处虽然石头不少,可若是捡干净,也能有一二亩。这一来,虽说比不得以往,咱们家那一二百亩的数量,可只要种下不出岔子,咱们这粮食以后就能省心多了。即使不够,就咱们这打猎,陷阱的,有那么多猎物,还有芋头之类的混着,也不至于愁没粮食。最起码采买的量就能少大半去。”
说起粮食,福寿叔立马把这什么儒家墨家,什么看病名声的全给忘了,满嘴都是土地的事儿,甚至还忍不住拉着阿玉去了这几处细细的看了一遍,才算是安生。看着这样的福寿叔,阿玉也跟着心动了起来,围着这周围又细细的查看了几遍,愣是又找出了一处可以开垦的地方,算计下来,这几处若是加起来,怎么也能有十亩地上下,这才欢喜的一并回去。
而有了这土地的希望,阿玉觉得,自己似乎晚上睡觉都安心了不少,可等着第二天一早起来,回想起自己这一番的行为,却又失笑不已。
都说中国人的骨子里埋着的都是耕种的基因,连着去非洲驻防都会种点菜,这话还真是不错,看看自己,哪怕是日子不错呢,哪怕是到了如今这山里混着,都忘不了种点什么,可不就是基因强悍嘛。
若是这么想,那现代时候,那些北上广千万别墅花园里种菜的就更可以理解了对吧。没有什么比土地更容易让人安心的东西了。
第167章 在三国做个大当家20
三国, 那是绿化面积大的吓死人的时代,是百越能找到大象的时代,更牛掰的是, 这是江南的冬天雪也是很不小的时代, 也不知道是这时候动物的抗寒性太强, 还是小冰河气候提早, 反正阿玉觉得,细究这个,就他那点天文地理的知识,绝对能让自己脑死亡,所以一向随遇而安的很。
倒是这元宵节……
“做上几个冰灯吧。”
“冰灯?做这个干啥?”
一屋子人都脸带迷茫,用表情就将阿玉后头想说的话给堵住了, 是了他怎么忘了, 这时候元宵节虽然也有不少人庆祝, 可却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风俗,在这个时代, 正月十五, 更多是宗教节日。
比如说佛家,这一日就是组织僧人掌灯观舍利, 已敬佛祖;至于道家,则因“三元三官说”中将正月十五日定为上元节(天), 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地),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人)。天、地、人三官中天官喜乐,故在上元节燃灯;至于朝廷?以前汉武帝祭祀太一倒是也在宫中这么点过, 可如今不是三国嘛,再说了,不管是佛是道,不管宫中如何,与寻常百姓,底层人民何干?
再说了,灯这个东西……这东西本就有等级限制的好不,想想长信宫灯……这时代想要举国同庆,一起观灯,那真的是想多了。
阿玉是想多了,只是他不是家主嘛,他家不是士族嘛,就是再想多了,也没什么不对,所以他不过是迟疑了那么一瞬,就笑了笑,神色莫名的说道:
“这山上冷清的,总觉得有些不得劲,一会儿……平安,你带着几个小子,跟我一起,学着做点冰灯出来,在这门口什么的,多放些,哪怕只是看个热闹也好啊。”
阿玉这话,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反正福寿叔已经开始联想了。想想以往这个时候,特别是阿玉爹在的时候,家里的那个热闹,在想想如今,这躲在山里,住着这样简陋的屋子……心下就是一酸,忍不住跟着附和起来:
“也是,这冷冷清清的,怎么看都不像是还在正月,不知道到的还以为咱们用的是曹魏的景初历呢。”
福寿叔不说还好,一说这个,阿玉的眉头忍不住就开始皱起来。古代什么都好说,这跟着城头大王旗变换的历法那就相当的不好说了。就像是这会儿,曹魏用的是景初历,夏历(农历)十二月初一就过年了。而他们东吴呢,用的是太初历,也就是夏历(农历),以建寅为岁首,咳咳咳,就是和现代春节一样的一月初一。
大家都知道这三国相互之间,特别是东吴和曹魏,很多边界都是在河边上。那么问题就来了,北面高高兴兴的准备过年了,南面却冷冷清清。等着那边整个年都过完了,重新忙起来了,这南面开始张灯结彩做新衣裳了。这场面,不是亲眼见的都不知道有多好笑,反正在不打仗的情况下,这过一个年,能让两边兵士什么的,愣是感觉自家过了双份。
好吧,这都是些闲话,反过来再说咱们阿玉这里,有了福寿叔支持,又有平安这样动手能力不错的帮手,阿玉的速度十分的快,不过是一个时辰上下,院子里原本扫出来准备往西南陡坡倒下去的雪堆,就成了十来个奇形怪状,白掏空了肚子的大冰块。
为啥是大冰块?因为到了这会儿阿玉才反应过来一个大问题,在这个时代,蜡烛,亲,那是贡品……到了宋朝,都能成为宋和西夏国家贸易中的一项,你说这是啥档次?光是那个所谓的牛油大烛!看到没,牛油!知道厉害了不?牛这个东西,种地用的上他,制作兵器皮甲用的上他,如今做蜡烛也用的上他!怪不得珍惜的都要登记户口了。由此也足可说明这蜡烛的珍贵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