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是,好在你家走的快,不然……离着你家可真心不远啊。对了,说起来,你家到底藏到哪儿去了?”
嚓,居然真的是他家附近的那个谢家庄子?那说的没算错的话,还真是自家干的那一票了,这怎么就传成这样了?这都好久了吧,还成了热门话题?那这谢家庄子那边是什么时候发现的?阿玉有心想问问仔细,可一想,咱不能此地无银三百两对吧,硬生生的又将这疑问给憋了回去,倒是这后头的问题……
呵呵,这会儿才问这个,是不是晚了点,好几个月没见,这时候才想到自家去了哪里?都说到这份上了,还能告诉你在山上就差落草了?所以喽,阿玉只是说:
“在会嵇山的山坳里,先父早年避暑读书的宅子里呢。”
“哦,那怪不得你要来买盐呢,山里确实这东西没有。不过也幸亏有这么个地方可以避一避,如今这官道附近实在是不安全。就是我家,我大父(祖父)也说了,要准备搬到嫡支那里去呢,好歹那边安生些,老大的庄园,就是真有个万一,那也有三百私兵守着,不担心出岔子。”
看看,这就是世家大族,这就是为啥后来隋唐两代的皇帝都要打压的原因,私人力量太强啊。不过他家要搬走,那这东西可以采买的就多了。
“要搬走?若是这样,那岂不是以后没法子寻你了?若是这样,那这一次我可要多采买些,免得以后没处买去。”
“哪用得上说买,你要用拿去就是,如今你家田地怕是没什么产出了,何必如此抛费,正该俭省为上。”
说的客气,可这笑容已经很明显了好不,这是清仓收回成本的笑容,他这还是看得懂的,就是大家都是士族,相互之间关系还不错,相对照顾些,那也最多就是半卖半送而已,这些他懂。所以他立马一边往外掏钱,一边很是真诚的表示了一下口头上的诚意。
“这可不成,你们家若是搬家,那怎么也该多留点活络钱才是,所谓穷家富路就是如此。再说了,嫡支即使再怎么实力雄厚,到时候去投靠的也未必只有你们一家,如此一来哪里能照顾到你们每一个,还是多留些后手的好。这样,我也不和你客气,我这里因为没准备带的倒是不多,随身带着的也就是20两银子,你看看,能匀出多少来,不一定都是盐,布匹什么的也成啊,反正总是要做衣裳的。你这里匀给了我,运走的时候也轻省些。”
这话说的,明明是采买,愣是说的好像帮着分担些损失一样。怎么听怎么让人舒坦,可见这说话的艺术。就是那同学听了都露出了几分亲近的笑意,顺带还忍不住感慨了一句:
“果然当了家主就是不一样了,如今说话做事越发的有了你耶耶的模样,早年我每次去你家,总感慨你家耶耶和善宽厚,如今你也……家风仁善厚朴,必定能长久。”
这漂亮话说的,阿玉还得给他行礼致谢,谁让对方称赞的是他的父亲,是他家的家教家风呢,这事儿整的,让阿玉心下都有些想笑了,果然即使上推了几百年,儒家士族的人还是这么爱相互吹捧。
说起儒家……阿玉心下又是一叹,明明都到了这吃粟米高粱糙嗓子的地步了,愣是还没跑出独尊儒术的圈子,由此可见这独尊儒家的时间真不是一般的长久,也不是一般的霸道。
汉朝开国时候黄老横行的,到了如今,黄老之学已经少见踪迹,其它学派更是凋零的几乎绝迹,若非还有兵家在这乱世驰骋,争夺天下,这偌大的天下只怕……儒家啊,等着晋朝建立,世家就会蓬勃发展,儒家也将迎来盛世,其他学派更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可与此同时,中原汉人的没落也将开始了。北方的外族将开始侵袭北方传统的中原腹地,如此屈辱……
或许他来到这个世界,这个时代,可以拯救一二?单单一个《广陵散》又怎么能抵充他来着三十年的光阴。可他又能传继几个学派?医家?这个可以有。墨家?他自己都没弄明白呢。农家?这个也可以有,虽然书籍没有,但是他的经验可以自己写一本出来对吧。还有什么呢?名家?小说家?纵横家?法家?太多太多了,不是他一个人能办到的,或许他也可以在天下稍定之后,想法子收集点书籍?可问题是,这个时代大半还都是竹简吧,这……汗牛充栋的数量也没几本书啊,这有点难,或许他该先弄点纸张什么的?
阿玉的脑子里简直就是在创造头脑风暴,一时间神色有些恍惚了起来,让对面的那个同学有点懵。
这是啥意思?不过是给出20两银子,不用这么舍不得吧?再怎么不济,好歹他们家也是士族,即使在怎么落魄,20两应该也不至于那么难吧。那这是啥意思?
好在阿玉回神速度还是可以的,没等对面想到天边去,阿玉就已经将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想头都暂时压了下去,转而遮掩般的说起了别的。
“你这一说搬家,我猛地想到了一个问题,你说这要是这附近的人都搬走了,那这对面要是真的打来了,那这里……岂不是如入无人之境?”
好,这问题问的不错,说一句高屋建树也成了,那同学听得是直点头,然后一脸无奈的说到:
“那又有什么办法呢。难不成死守着这里等着灾祸临头不成?到时候这家业……若是有个万一,真的是愧对祖宗了。再说了,打仗的事儿本就该是那些将领们该想的,再不济也该是朝堂上的那些大人们该考虑的,他们没能守住了那边防,如何能要求我们。对于咱们来说,能保住自己,就已经该庆幸了。”
这话说的也没错,只是……这些有地方去的士族们跑了,有能力组织起私兵的大家族也走了,甚至是有些本事的,能治理地方的,能建立商业循环的全跑了,留下的老百姓又该怎么办?从这个角度来说,世家其实是最自私的一群人了。他们考虑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利益。
当然,如今的阿玉,也是这样群体中的一员,甚至还不如他们,因为他就是想跑都没地方去。所以什么话都没的说了。只能跟着点头说道:
“宁为太平犬,莫为乱离人,这话果然不错,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天下才能真的太平。”
“还能是什么时候,天下一统的时候呗,哪朝哪代不是如此?只是不知这三国鼎立能延续到什么时候罢了,春秋战国可是延续了几百年。所以啊,秦大郎,保存实力,继续坚持吧。”
听听,连着这个时代的人都不能确认这乱劲会持续多久,可见这三国鼎立的僵持有多深入人心。当然,这也和春秋战国这例子太炫目有关。阿玉心下忍不住寻思,这或许这也是这些世家们纷纷逃跑的缘故之一吧。毕竟没有人愿意承受无穷无尽的折腾。
第159章 在三国做个大当家12
无论阿玉这会儿再怎么感慨万千, 采买这个事儿还是要放在首位的,特别是在能用半价进行抄底大采购的时候,那是分分钟都不能浪费好吗。错过了这一次, 谁知道后头还能指望谁?
20两银子的购买力确实也相当不错。虽然, 银子这东西, 在这个时候, 并不算是官方承认的货币。从秦朝开始,货币一般只有两种,一个是五铢钱,喏,就是咱们平时说的铜钱,因为是以民间流通为主, 故称“下币”。而另一个就是金子, 前文有说过的金饼, 或者又可以叫马蹄金,麟趾金等, 以皇家赏赐为主, 称为“上币”。
那么问题来了,有上有下这中间可怎么办?都用五铢钱?那数量上去了怎么办?总不能车载斗量的到处跑吧, 如今可是乱世,真这样这不是勤等着别人来打劫嘛。金子又数量有限, 还有贵族陪葬在那里连着消耗了几百年。一般人真心不怎么好兑换。于是喽,民间自发的,就开发出了银子这个价值上正好可以折中的, 又流通方便,利于携带,不易损坏的金属货币。
虽说因为各地物价,丁口等不同,所以兑换价格总有起落,换一次基本要亏一次,可好歹藏起来容易,更符合财不露白的要求。故而,到了如今这三国时期,银子,已经在民间成了常见的货币种类。更因为战乱频繁的缘故,银子和铜钱的兑换价更是直接炒到了最高,折算起来……基本是一两银子=220钱上下,一两金子=940钱(国家牌位:万钱=金一斤,即一两金=625钱)。或许有人觉得这金银和铜钱的兑换似乎和后世差距有些大?兑换比例有点吓人?这个是时代问题,是金银纯度问题,咱们就没法子细究了对吧。或许你能这么算五铢钱=五枚铜板?呵呵,入乡随俗吧!
反正就现在,阿玉手里的20两银子,就目前盐800钱一石(=汉代120斤=现代60斤)的物价来算,也就能买5.5石,即现代330斤盐。
若是按照这老同学半卖半送的来,那么怎么也会有10石,也就是现代600斤。嚓,他要这么多盐干啥?又不想当什么盐贩子?难不成还能把自己也搞成腌肉?
所以在充分的了解了同学家库存的情况之后,阿玉十分利索的将这钱换成了10石粟米(小米,原价1两一石,如今1两二石,只花了5两银子,划算啊!),10石黍米(黄米,同样5两银子),一石的盐(用了2两银子),5匹麻布(3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