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综]和古代名人同在 (风雨琉璃)


  那么这么伟大的阿玉大人,接下来又该干点什么呢?掰着手指头不住地盘算的阿玉,眼睛又开始往路政的方向瞄了。为啥看这个?因为人李自成其实就是这条线上的人啊,人家那是世袭的驿馆工作人员。最初只是因为被砸了饭碗,走投无路这才起义的好不。若是没有那明末的某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神经说什么驿站耗费颇大,要裁撤,人家可未必会干那杀头的勾当。毕竟大明的驿站,那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明显的福利不多,可隐形福利很不少。
  比如走过路过的官员家眷什么的,作为不是明文规定的可以免费享受驿站服务的官员公差,享受了驿站给的福利,怎么也会给点赏钱对吧。
  比如那些蹭好处的商户旅人什么的,用公家的地方给他们提供食宿什么的,怎么也要收点费用的对吧。
  若是再加上帮人寄存东西,或者兼职一下民信局的差事什么的,这日子过得,驿站的老大的油水绝对不会比寻常的小官少,寻常的驿丁都能顶的上衙门差役的收入了,你说他们还起义个毛啊。
  想到这些,阿玉对于他新婚之后的新项目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作者有话要说:  明朝没有高铁,没有飞机但是有水路、驿路。驿路类似今天的国道,驴友可以自驾游,不收费,不过驿站只负责接待官员和公差。实际上则是官员家属也一样蹭着用。
  民信局,是明朝永乐年间在民间出现的专业民邮机构民信局。


第145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42
  对于驿站的问题, 不想不觉得,一想,阿玉突然觉得他一直以来重点有点不对啊, 怎么算了半响, 这干的事儿将近七成的好处, 都是万历皇帝的?搞得自己好像光顾着怎么帮万里皇帝捞钱一样。明明他还是挺忧国忧民的, 明明看的还是挺远的,怎么就愣是忘了什么叫:想致富,要修路,这么个至理名言呢?
  清理河道,修缮官道,这从来都是一个王朝强盛与否的标致。自古以来, 河道是否通畅, 官路是否不绝, 代表着帝王意志传递的远近疏堵。如今他既然连着漕运的事儿都开始插手了,隐在后头, 引导出了新局面, 那么这驿站是怎么也不能放过的。
  因为驿站裁撤所以有了李自成失业,因为西北军饷拖欠, 所以有了那位大明敲响丧钟的流寇。所以这大明的问题,归根结底依然是银子的问题。如今军饷的问题已经开始逐步的缓解, 财大气粗到内库比国库都大的万历皇帝,在互市源源不断的创造利润的同时,已经很有远见的将这一部分的银钱直接划到了军饷拨发的一档里, 专款专用,避开了无数的手。成了九边最基本的饷银保证。
  军饷有了造血的,那这驿站……道路上的,什么能挣钱?在阿玉看来,只要敢放开这些驿站的手脚,这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大不了将民信局合并不就是了?大不了将快递业发展起来不就是了?你什么时候见过高速公路休息站亏钱的?就是公款吃喝多点,维持总是可以的吧。开辟点新财路总是可以的吧。
  想的很美好,可真的细究一下,阿玉就有些傻了。明朝的驿站……问题大的不是一点两点啊。
  明朝的驿站根子上来说,那就是个豪华官方招待所。而且,因为邮政和军事情报传递用途,这时候的驿站,真的,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一样,遍布在全国的交通路线上。为全国的“体制内人员”提供免费服务!总的来说,那就是数量多,档次高,功能多。
  按照当时的规定,大部分驿站都拥有二进甚至三进的院子。大门、鼓楼、中门、前后厅、左右厢房、厨房、库房、马房、驿丞宅等设施必须色色俱全。标准的驿站,要有10间供官员居住的上房,20间供来往差役居住的耳房或者厢房。可同时接待几十名宾客入住。
  而接待这么些人,自然还需要配置厨房和马厩。而有了这些,那马夫、驴夫、步夫、馆夫、库夫、斗级、房夫、厨夫等管理和服务人员自然也一样必不可少了。而这些工作人员也需要居住,即使只有大通铺房,那也一样占地方要盖房子不是,若是在加上备用的仓库和临时监狱什么的,掰着指头一算就知道这驿站有多大,事儿有多繁琐,人员有多复杂了,从职能上看,这驿站真的很强大。
  那么话又说回来,这明朝的皇帝为啥要裁撤驿站?真说起来,崇祯干的事儿不稀奇,因为明朝驿裁撤的事儿在他之前已经有人干过了,还不止一次。
  第一次是在1558年,当时嘉靖皇帝在位,朝廷没钱了,就计划把全国驿站规模裁减掉30%-50%,节省的钱粮一半充做军费。打倭寇这个事儿还是很重要的对吧。可问题是想法是好的,执行上却很不好。大明的官员们这自觉性太差,这贪婪性太强。这边地方官府减少了驿站的经费,那边来往官吏们甚至他们的家眷,继续在驿站里免费大吃大喝,用车用马。
  都知道明朝中期以后,吏治崩坏的速度大大加快。驿站这里体现的尤为明显。凡是和体制有些关系的人,都可以开介绍信到驿站住宿和使用车马。这么一来,谁吃得住啊,于是驿站的人员开始逃跑。大家都知道,驿站本身也承担着消息传递职能,这人一没了……当倭寇袭破福建兴化城后,十万火急的消息却耽搁了一个多月才送到北京。你说这样一来,这政策还怎么执行?所以裁撤改革在5年后宣布失败。
  第二次离着阿玉就比较近了,因为那是张居正干的,要不说这家伙是千古名相呢,手法一出立马就可以看出和前头那些人的水平高低。就在1576年,老张同志从限制官员特权着手,颂布严格的条令,并用杀鸡骇猴的法子,直接法办了违规官员几十人,多名官员被降职和革职。甚至其中还包括了孔夫子后裔和皇亲国戚。场面相当的大,手笔绝对狠辣,于是立马刹住了官员们在驿站不吃白不吃,吃了也白吃的奢靡之风。
  虽然并未从节省开支的角度来强行规定裁减比例,也并没有规定裁减经费的硬性指标, 可就“官员特权”这一要害死抓狠抓,并将改革驿政,直接纳入到各地省级一把手的考核内容这一手。就成功的把全国驿政花费缩减了30%以上。节省了近百万两白银。
  可惜啊,因为这钱省的,虽然为民众减少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国家财政和民众都得益,官员特权却受了损。所以在他1582年病逝后,一切又故伎重演。
  当然,这说的是历史上,这会儿在这本书里就不会了,这不是阿玉来了嘛,有他这么个人在还能重蹈覆辙?怎么可能,只有更进一步的。比如这会儿阿玉就已经开始考虑具体的整肃措施了。
  重点就是这驿站的经费问题。大明驿站的不合理之处在于,这些星罗密布的驿站,不仅不是用市场化方式运营的,也不是靠国家拨款养活的。每个驿站居然是靠地方官府直接向民间摊派,用当地人的额外贡赋来养活?这就呵呵了啊!
  咱们不说别的,就说西北,或者拿李自成家陕西驿站来算,西安驿有常备的马27匹、驴10头、拉车的牛若干、大车若干。这些东西要吃吧,那是什么消耗?要知道驿站的马匹吃的不是草,而是粮食。早在朱元璋时期,驿站的每匹马每年就需要当地供应80石粮食。到了150年后的明朝中期,在某些贪污犯的金手指妙笔生花之后,陕西华州的一匹马每年需要422石粮食!而陕西当时的一顷耕地,只能出产7石粮食。所以,每养一匹驿马就需要十多户农民全年的血汗所得。若是加上这陕北半沙漠一般的干旱,西藏类似的人口密度,20万上下的军户,这几个合在一起,再对比全国十分之密度的驿站……你说这摊派怎么支撑的住?果然吃别人的,傻子都能变精明,驿丞这样的小官都能翻五倍贪钱了。
  反正阿玉看,那边境地方的驿站就这么个制度搞下去,就是没裁撤的事儿,维持起来也艰难的很。所以他觉得,这些地方该吃国家财政的,那还是得让人家吃,谁让这缺不得呢对吧。至于其他地方,其实可以用承包的形势分包出去,调动一下员工的积极性。人开客栈的都能挣钱,这么一个地方那些驿丞只要不傻,肯定也知道承包有多合算的对吧。
  至于国家职能……首先强调一下,凡是军情的递送等,属于驿站不可推卸的天然职责,要免费为国家服务。甚至办不好,还要掉脑袋。然后这官员接待上,朝廷公家事物处理人员问题上(比如押解犯人的),凡是符合资格的,想要享受免费招待的,就需要在驿站留下亲笔的文书,阐述往来的理由,人员数量,大致的消耗等,好方便驿丞递送到官府入账,每月月底当地官府根据实际支出,给予市价一半结算。保证驿站不至于太亏本。此外,这信息单据,要递送一份附件给予当地的锦衣卫卫所,作为官员流动的复查备档。
  这个一出来……阿玉眼睛眯起来了,他觉得,估计都不用下狠手,只要说锦衣卫要复查,呵呵,那些白吃白喝的,立马就能下去一半。毕竟锦衣卫的名声,那不是几个钱就能让他们鼓起胆子怼上来的,对吧。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