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那个秦玉又有新的折腾了?”
扯开这张家的事儿,太后说起了秦玉,作为太后,作为一个曾在皇帝亲政前权势不凡的差点能废立皇帝的太后,李太后很注意如今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能不扯上朝政的,基本都不插手,免得让皇帝心里有什么疙瘩。说到底她只是太后,而这个太后也是因为这个儿子才有的,所以分寸二字,她很注意。
而皇帝见着太后扯开了,也十分配合,叨叨叨的开始说起秦玉这一连串的折腾。身在局中的人或许看不清秦玉的手段,可作为皇帝,有人将这一连串的合在了一起放到了他的面前,若是他还看不出里头的问题,那这脑子就该被当球踢了。而正是因为看懂了这里头的银钱关系,所以才说的那么起劲。
“朕是第一次知道,这盖房子,给人做置换居然也能挣下这么些银子,这才收拾了多少?那一个百户所五分之一的地方都不到,不但是让那些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满意的房子,免去了冬日雪灾的危机,连着他们这些办事儿的人都各个得了好,不说那些匠人们挣了多少,光是秦玉那小子,挣得只怕都不下五十两,赶得上一个县令一年的俸禄了,这可是才两个月。就是他们百户也得了好,听说其他几个日子不怎么好过的百户,都寻了过去,朕瞧着,再过上一年出去,只怕那一片都该全成新房子了。”
“不用朝廷出一个子,这么大的事儿就办的这么妥当,面面俱到的,这才是能吏的模样,这样的孩子,陛下,遇上是他的福气,也是你的福气。”
嗯?秦玉能干,合着还是皇帝的福气造成的?这个逻辑……好吧,这么说也能接受,谁让这年头皇帝最大呢,自然什么高帽子都该给皇帝。不过若是这么联想,遇上了皇帝就有这样的福气,那人还读书干嘛?排着队等着见皇帝不就成了?那这皇帝给福气是该灌顶呢?还是该点化?……呵呵,想远了点。
老话说得好啊,张了脑子,那就是用来开脑洞的,虽然是想的远了点,不过阿玉确实沾了皇帝不少的福气,比如这会儿吧,因为太后这一句话,说的皇帝心里舒坦,所以喽,莫名的在某一天,阿玉就又遇上了皇帝了。
所谓事不过三,阿玉这么频繁的遇上皇帝,你说有福气不?最起码在锦衣卫上头知道内情的人眼里,阿玉绝对是很有福气的。
第125章 当个合格的锦衣卫22
“怎么, 这么多送礼的,玉哥儿,这些真的不妨事?若是什么为难的事儿, 可千万别因为这些个东西, 就勉强去做, 即使是锦衣卫, 那也不能干太过头的事儿,到底是自己的前程要紧。”
自打又一次遇上皇帝,并在街口附近陪着走了一阵之后,那些耳目灵便的一个个的就开始变着法子的给东西,借口那真是千奇百怪,有的说是因为上朝顺当, 赶上了正事儿, 想起这街道清理是阿玉提出来的, 故而给赏;有的是因为某个穷亲戚因为阿玉,得了好房子给赏;又或者是什么家中有喜事, 故而亲近的给赏, 分点喜气等等。说来虽银钱不少,看着有些诡异, 这还有些分寸,最起码不打眼对吧。
可到了后来慢慢的有些不知道究竟的, 跟风的也开始送礼了,或是一车瓜果,或是一点吃食等等, 那可就热闹了。不过是半个月的功夫,家里光是银钱就足足多了二三百两,那什么米面粮食,布料器物的,阿玉这样一个人的家,足足用上一二年只怕都不用采买。
你说,这么一个阵仗能不让老刘头心里头发慌?好容易老东家家的孩子立起来了,让他们祖孙又重新有了依仗,他怎么也不想看到这么一个好孩子,稀里糊涂的没了前程。所以啊,即使知道自己这身份说这些不怎么合适,这老刘头还是开口了。
就算是身份不合适,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阿玉能不知道好歹?真能怪他?怎么可能。相反,阿玉还难得感性了一把。这是多久了,连着两世,都是自己一个人当一个家,这种寂寞,这种孤单真不是言语能说清楚的。而在这一刻,老刘头的影子,甚至和上一世的奶娘隐隐的有些重叠了起来。
上一次在自己功成名就之前,奶娘就没了,只留下一个奶兄弟一直跟着,甚至在最后,成了帮扶自己儿子,托付家中琐事儿的人。这种感情,即使只是主仆,也弥足珍贵。
想到这些,阿玉脸上露出几许温暖的笑意,一边拍了拍老刘头的肩膀,一边好声好气的和他说到:
“放心,我心里有数,不过是听风就是雨,想先打点几分交情罢了,并没有什么具体的麻烦。再说这些人家一个个的,我都记在了册子上了,等着人家有事儿,到时候备上厚礼,就将这人情就还上了,不耽搁什么的。”
听着阿玉已经有了应对,而且听着也确实妥当,这老刘头算是松了口气,不过既然这会儿不妨事儿,那……
“那这银子……玉哥儿,咱们家如今这些东西,用上一二年都尽够了,银子放着也是放着,要不还是赶紧的买地?上次那一百亩地的地方,近来正好有要卖的,咱们若是下手早,正好凑到了一处。只要有地,那就是再没有了油水,靠着这个,日子也能过得顺当。”
阿玉好,他孙子就好,没见着这才多久,他家安子都长肉了嘛,偶尔跟着出去得的赏钱,都攒下了小一两了。这样的日子,往日哪里想得到?都是托了阿玉的福。为了这,老刘头那是样样都替阿玉想着,连着春日田里下种,他都生怕阿玉被佃户欺负年小,做活不尽心,不顾自己年级大了,愣是借了车去看了几趟。
这样的老人,说的又是如此老成持重的话,阿玉能不听?积攒家业什么的,本身就是阿玉最喜欢做的事儿了好不。
“这是一定的,我已经取了银子出来,就想着再买上一百亩呢。有了二百亩地,我这心啊,就定了。”
那里是有了二百亩就定了心的,阿玉早年,即使再怎么不如意,再怎么在底层,那田地也没少过,如今这么说,不过是安老刘头的心罢了。他的心大着呢!再说了,他那是没钱的人?家里的银子,就是买150亩,那也是可以的,只是他这会儿除了田地,心下对着这院子也有了新想法。正寻摸着是不是换个地界,直接买个两进的。
到底如今是官了,这小院看着整齐,又只有他一个主子,似乎什么都不缺,可若是他成亲呢?即使武官人家规矩粗糙,内外有别总是要的,他又不是没银子对吧。更不用说,这皇帝,或许还会再来的情况下,就更是要在规矩上多注意几分,免得生出什么事端来。
许是阿玉前几世积德行善,所以到了这会儿,他真是想什么来什么,顺当的不得了,这里刚又买下百亩地,攒下让老刘头都欢喜高兴的家业,那边隔壁人家就来问了房子的事儿。
“本也就是听说,你在南面那原本的平民街建了好些不错的宅子,也没多想。可这前几日,你婶子娘家有人搬了过去,她跟着去瞧新屋子,这一眼就看的拔不出来了……崭新的宅院不说,有好几处居然是带着后罩房,勉强都能算两进的院子了……你也知道,我这家里,你弟弟他们,四五个人呢,本就住的挤吧,能一下子多那么些屋子……”
明白了吧,人隔壁人家是想用自家和阿玉隔着墙的院子,和阿玉换南面新盖的宅子了。也是,能住的宽敞些,谁不想啊,只是以往没这么个便利而已。日子都过的紧张的很,谁会往这上头费心对吧。可如今呢?那不是隔壁就是当事儿的人嘛,明显有便利便宜可占,怎么可能错过。二进的院子,那么多房子,还是新屋,就是儿子娶媳妇,说出去都长脸好不。
至于你说阿玉吃亏?那也不能,他们到底是老邻居,干不出这么缺德的事儿来。这边虽然不过是个寻常四合院,到底是靠近皇城的好地段,地价都不一样对吧。他们图的不过是便利,是能免去些置换房产的手续和零碎花销。别看房产细算价值差不离,好像没什么问题,这一买一卖的,若是从寻常法子走,光是文书契书的润笔什么的,没二两别想办利索喽。这点银钱阿玉或许不在意,又有办拆迁的名头,统一办理,可以平摊什么的。可对于寻常校尉人家来说,那可就是一笔大钱。
这样的要求对于阿玉来说,那简直就是瞌睡碰着了枕头,正好啊,还有什么可说的,立马就同意了不说,还利索的只用了三天,就帮着将一切手续都给谈妥当了,到了十天后,人家都利索的搬到了新宅子了。
阿玉办事儿办的高兴,只顾着乐呵呵的去隔壁院子端详,寻思怎么将两个宅子连起来,让自家横着也整出个内外院来。可一个不小心,却忽视了这事儿的影响。
前头也说了,这一片早年间就是直接划给了锦衣卫的,开国这么些年,零零总总的,或是有人丢了差事,或是有人调任别处,可再怎么着,大面上,九成九都是围着皇城的十二卫人家。亲戚连着亲戚,同僚连着同僚,沾亲带故的。所以啊,这置换宅子的事儿一出来,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