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五六日,皇后病愈,明帝大悦大公主的孝心,亲自为公主拟了封号,‘孝宁’二字,昭告天下。宜妃和大公主接了旨意,感恩戴德,连连谢恩。
“难不成今后公主们讨个封号,也要去伺候那病秧子一遭!”毓霖宫的淑妃娘娘得了信当即就摔了手中的茶盅子。
景安宫的景昭仪知道这消息,脸色也没好到哪里去。贾元春虽然尚无子女,但是也沉默了半晌,今上这是在给皇后立威,细细想来,这柳皇后并未做过什么,也甚少处罚宫人,因为但凡有人冒犯皇后,皇后这边懿旨还没出,今上这重罚的旨意就下来了。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驭夫有道,贾元春自嘲的笑笑,可那一位是君,并不是她的夫君,入了这宫门之时,贾元春就晓得年少时那嫁得良人的美梦早已湮灭,她如今是贤德妃,自然要谋划妃子应当谋划的事,她摸摸自己的小腹,微微笑了。
作者有话要说: 榜单已经完成,这是444的加更,所以明天就不更新了~( ̄▽ ̄~)~
周四继续更新哦!三个女的一台戏,一堆女的凑一起,一定是一台好戏~( ̄▽ ̄~)~
皇后确实有故事,不信你看她名字。
以及黛玉已实岁经是十四了,人长大了,铺垫也差不多了,马上就是她的主场了哟!
作者写故事有些慢热,一来就苏苏苏苏爽爽爽那种是在写不出来~( ̄▽ ̄~)~
第39章 讨茶
三十九、讨茶
古嬷嬷的到来让林家人有些难以适从, 包括黛玉, 也觉得不自在。虽说太后说过古嬷嬷是患了怪疾才不会笑的, 可每日对着这么一个板着脸的嬷嬷,且这嬷嬷还是太后的亲信, 黛玉怎能安生?
反正这古嬷嬷出了宫, 黛玉索性常常带着她去拜访姜氏, 毕竟曾经是一处共事的姐妹,这古嬷嬷倒是能和姜氏聊上许久, 黛玉这边成了看客, 自己安静坐在一旁, 却也比这古嬷嬷板着张脸, 悄无声息站在自己身边要好得多。
黛玉这无所适从的小模样看得姜氏又怜爱又好笑。
“你放心,阿古是个好心人, 信得过。”见黛玉一连来了四五天, 姜氏只好同黛玉这么说,古嬷嬷自然没有瞒着姜氏她的来意。可她就是这样的长相, 又是这幅表情,就算她与黛玉剖白,怕是黛玉也不会信,且有些事情还是不要说破的好, 免得黛玉心中有所负担。
姜氏的话, 黛玉自然是信的,她也感觉到了这古嬷嬷并没有坏心,只是她那一脸严肃的模样, 如今弄得家中紫鹃雪雁并姨娘们,都不敢说笑了,黛玉默默安慰自己,等家中诸人习惯了就好了。
二月十二,花朝节,却也是黛玉的生辰。贾府早已来了帖子,请黛玉去贾府过花朝,顺便做生日。
“这是什么道理!我们林家的家主去别家过生辰?”荷姨娘看了帖子,立时就怒了。
“生辰还是其次,人府里可是邀姑娘去过花朝的。”张姨娘冷笑道,捧了帖子,姐妹俩正往黛玉的书房里去。
于林家人而言,黛玉的生辰是头等大事,而在那贾府眼里,重要之事则是这些姊妹们还有那凤凰蛋宝玉一同花朝玩乐,至于黛玉的生辰,只是顺水人情而已。
“备些礼,就说那日我要往静思庵里去,告个罪便是了。”黛玉看了帖子,三两语吩咐下去,也不将此事放在心上。
两位姨娘退下了,黛玉这倒也不是推脱,她原本就早早定了生辰这日要去静思庵,将平日所写的经文家书给父母烧化了去。至于备礼一事,姨娘们都见过贾府诸人了,倒也不用备多丰厚,不多时就打点妥当了。
花朝那日,林家人架上了黛玉最喜欢的那一辆紫檀马车,紫鹃和古嬷嬷陪侍在侧,荷姨娘张姨娘另乘了一辆马车,杨家两媳妇又乘了一辆车。林管家却和杨家兄弟和家中小厮们一处跟着车旁走着。黛玉吩咐张姨娘让林管家也乘了车子,反正这家中还有一辆马车的,林管家只说路途不远,不必如此,也一路扶车而去。
黛玉到了这静思庵,却不巧这庵堂掌事的明音师太正带着一干弟子做早课,今日是花朝节,这早课也比往日更讲究些。不过因得黛玉先前就递了帖子,庵里安排了个小尼姑,引了黛玉到这庵堂后园里,让她先赏了梅花,稍候一时。
黛玉想着原本就是自家叨扰,如今又有花可赏,倒也不觉有什么,高高兴兴同这小尼姑一起进了梅园,古嬷嬷倒是没跟着一同进院子,黛玉原想着想要独自一人安安静静赏景的,但是孤身一人终究不妥,最后还是紫鹃跟了进去服侍。
这京中不比江南,现在二月里依然冷得很,是以今日黛玉所穿,除了袄子,还披了昔年那一袭白狐裘,只可惜今日要来庵堂这样清净去处,黛玉也不便着红,须知当年林如海尚在,黛玉生辰那日着了红衣,爹爹瞧着很是欢喜。
这几日虽然没有雪,可这天也是阴沉沉的,虽然这院中红梅开得很好,为了方便赏梅还用青铺了些弯弯曲曲的小径,这景致瞧着却是有几分萧瑟之意。
这花是一茬一茬的开谢,枝头虽然红梅盛放,树下已有不少落花,黛玉见这些花瓣飘落在地,自然又起了惜花之心,可惜她此次前来并没有带扫帚,花锄,绢袋等物,只能和紫鹃一起拾了些花,用帕子包了起来。
好在这主仆二人没拾起几朵,这梅园之中便有人来了。
“我远远瞧着,还以为你们在这园子里寻宝呢?”来人笑道,一袭水田衣,披了斗篷,做修道之人打扮,身量苗条,气韵出尘,饶是出家之人不施粉黛,颜色也未减分毫,这人不是昔年大观园栊翠庵之中的妙玉又是谁?
黛玉同她见了礼,这妙玉也连忙回礼。
要说这妙玉如今为何会在这城中的静思庵,而不是昔年那西门外的牟尼院,黛玉也是费了一番心思。黛玉幼时病重,曾有个赖头和尚要化了她出家去,若是昔年林如海夫妇为了黛玉能少病,也让她入了空门,再往后去,她的命运约莫就同如今的妙玉一般了。
昔年贾府下帖子请了妙玉来这栊翠庵,可最后这一向孤高爱洁的妙玉却在贾府动乱之时不知被哪路宵小掳了去,不过是因为妙玉这容貌品格,一身道袍也掩不住风流,这等无妄之灾,何其无辜。
帝师顾远和其夫人姜氏进京之时,黛玉曾私下拜托过姜氏,想要她帮忙寻一间稳妥清净的庵堂,那日初初去拜访贾府,却吃了一碗闭门羹,黛玉回转之时便得了姜氏的消息,说是静思庵云游的明音师太归来了,不日就要闭关,欲邀了黛玉一去拜访,黛玉这便去了,是以之后探春扑了个空。
黛玉原想着自己初到京中,本身又无家世人脉,想要让这妙玉来这静思庵,避过贾府那一劫,却也不知如何开口,好在这妙玉的师父也算有些名气,曾与这明音师太有过交道,明音师太听说此事,便与妙玉写了帖子,自己演算了个适宜的日子,将黛玉师父的骸骨迁至了这敬思庵专门的坟园中,明音师太见妙玉天资过人,也收了在门下,这敬思庵正存有一份残本的贝叶遗文,如今师徒二人正合力研习此文。
是以如今大观园的栊翠庵里住了谁,黛玉并不关心,只是照着妙玉的脾性,如今既然来了,定然是可以讨一杯好茶喝。
“今日既是你生辰,却也没什么礼可恭贺,只能给你沏壶茶了。”妙玉笑道,示意黛玉随她而去。
二人穿过梅园中的小径,来到这园子边上一座小茅草亭子里,这亭子依着墙,背了风,黛玉知道今日要往庵堂来,穿的也用严实,这亭子中拢了火盆,坐定之后倒也没那么冷。
只见妙玉开了青花瓮,用小陶壶取了了水,在将这壶水放在那红泥小火炉上,水将将烧沸,便立时将壶移开,接下来便是行云流水搬的一泡,再泡,得了第三次的茶汤,才将它呈与了黛玉。
黛玉一品,果然是清香非常,这活了两辈子,还是妙玉沏的茶最为宜人。不知是不是此处比之那贾府要清净得多,或是这些日子妙玉所学又有所得,这茶尝起来却是比之前世更清淳了。
这妙玉虽然孤高,但是与投契之人还是能处得来的,一来她也晓得自己能有这一番造化也是有黛玉从中牵线。问起黛玉为何知晓要为自己筹谋,黛玉只说同命相怜。
平日里黛玉会写了经文,让家中下人们送到这庵堂里烧化,若是遇到其父母祭日,黛玉会添了香油钱,拜托庵堂中的师父们做法念经,这原本是她们二人第一次见面,却也一见如故,闲话烹茶,好似经年的故人。
“我尝着这水,莫不是这梅花上积雪所化的雪水吧!昔年有青梅煮酒,今朝红梅烹茶,倒也雅致。”黛玉饮毕一盏,笑道。
“倒是让你尝了出来。”妙玉笑着又添了一盏。“你脾胃不和,如今也只能饮些普洱,此水若是配上枫露或是龙井,那便更好了。”
“师父,师太说有贵客路过,想讨一盏茶喝。”只见一个着了藏青棉袍的小尼姑一路小跑过来,因为穿得厚实,样子有些笨拙,这小尼姑如今就跟着妙玉,法号空知。
妙玉被扰了兴致,有些不悦,莫不是当初自己给她取得这法号,空知,空知,这小尼姑脑袋似乎总是缺了根弦的模样。(古时候,‘知’也通‘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