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娱]最佳导演 (江边一只橙)
- 类型:青春同人
- 作者:江边一只橙
- 入库:04.09
普莱瑞思迟疑的皱了皱眉。
杰瑞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
“梅丽尔·斯特里普去年一共捐献了2400w美元,其他一大部分都是捐给了好莱坞演职人员工会,专门资助那些穷困潦倒的导演或者是幕后工作人员,从这点而言,可以看出她对于电影制作方面的回馈,更何况——”
杰瑞顿了顿。
“更何况什么?”普莱瑞思问。
“更何况据小道消息,她喜欢极了你的《硫磺岛来信》,甚至对你的《走近伊拉克》也很有兴趣。”
“对我的《走近伊拉克》也很有兴趣?可她甚至都没看过它。”普莱瑞思有些不解。
“只要够纯正就够了。”
“够纯正?”
“不玩花架子,纯粹的艺术电影,政治观点正确,符合学院那群老古董的口味。”杰瑞解释道。
“可我这部电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抨击美国政府的,毕竟伊拉克战争说到底就是美国少部分人对个人利益诉求造成的。”
“哦,甜心,好莱坞可不是英国,这点程度可算不上什么,更何况,美国的大多数人、包括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大导演都有些反政府倾向,不然《蝙蝠侠》系列就凭他对美国政府的丑化,能名垂青史?”杰瑞漫不经心的说。
“可是1970柏林电影节上的《O`K》呢?那部记录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所犯罪行的纪录片还不是被强制退赛了。”
“那是1970年,现在已经2009了,相信我亲爱的,奥巴马政府的容忍度可比尼克松政府要高得多,更何况,现在是网络时代,号称‘自由’的美国可不会对你这部‘网络媒介’为承载体刚获得金狮奖的电影明面上做些什么。”
普莱瑞思仍有些犹豫。
杰瑞又说道“Come on,瑞思,你就去问问梅丽尔,我真的觉得她对你这部电影挺感兴趣的。”
犹豫过后,普莱瑞思最终还是点了头。
拨通了梅丽尔·斯特里普的私人电话。
出人意料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对她十分热切。
她亲切的叫她瑞思,并在得知普莱瑞思的来意后表示,她愿意给普莱瑞思500w作为购买院线的发行资金。
在聊完投资后,梅丽尔又聊起了普莱瑞思的电影。
首先是演员。
“我喜欢极了你的电影,纯正的艺术气息,对演员极大程度的挖掘,朱莉亚·比诺什在你的镜头下简直是脱胎换骨了。”
再后是题材。
“《走近伊拉克》究竟是什么样的片子?纪录片?故事片?又或是两者结合?听说你们剧组只有三个人,是切切实实的到战场里拍的?”
最后是普莱瑞思接下来的电影计划。
“下一部电影你打算继续延续现在的拍摄风格吗?战争?传记?纪实?不知道你是否有意再拍一部女性视角的文艺片?”
最后一句话说出的时候,普莱瑞思便明白了梅丽尔的心思。
这已经是变向的向她发出片约了。
梅丽尔·斯特里普、法定必须提名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向她发出了电影邀约!
——简直是不可想象。
无可置否的,普莱瑞思心动了。
但她明白,银行账户里只剩下四位数的她并不能给梅丽尔想要的答案。
离投入她全部身家的《阿凡达》上映还有大半年的时间。
四位数的积蓄光是宣发电影所需的来回机票都支撑不了,更何况是要靠这些钱在高消费好莱坞活大半年的她。
下部电影,拍什么都不能再拍文艺片了。
咬了咬牙,普莱瑞思说。
“很抱歉,斯特里普女士。我短时间内,并不打算再拍文艺片了。”
“哦?”梅丽尔的语气里带着些许遗憾。
但很快便又恢复了心情。
“虽然有些冒昧,不过我是否可以知道你下部电影是什么类型。”
“商业。高票房的商业。”普莱瑞思答。
**
《走近伊拉克》的院线定档定在了圣诞节后,网络先于院线发行,网络发行的一周后,北美、欧洲、亚太同步上映。全球一共有92家院线负责宣发。
出普莱瑞思意料的,亚洲最快接纳《走近伊拉克》的竟不是亚洲电影业最为发达的日本、韩国,而是一向对引进电影有严格标准的中国,并且中国驻伊拉克领事馆表示愿意为《走近伊拉克》免费贡献12家院线用作《走近伊拉克》在中国的宣发。
向杰瑞咨询后,普莱瑞思顺理成章的接纳了中国的好意。
将网络订档时间和全球上映时间公布后,普莱瑞思便开始为电影的宣传奔走。
首先是推特。
与联合国接洽过后,他们表示愿意为普莱瑞思推广。
“《走近伊拉克》将会于2010年1月初于网络上映,一周后将会在各大城市的中心院线上映,院线上映索得将全部捐献给战区人民。您的点击与转发就等同于多让一个人看到这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常年生活在防空洞、人均活动地区不足一平方米、每日听着炮弹醒来、每日听着轰炸而息……《走近伊拉克》带你体会真正的战争。”
各国主流媒体也闻风而动。
与先前的《太阳报》、《电影周刊》不同,这次来采访的记者多出了许多新鲜面孔,他们大部分都是来自各国主流媒体。
“5美元的票价,10个濒临饿死孩子的救命一餐。”——《泰晤士报》
“利润为0的良心之作,唤醒人类良知。”——《自由主义报》
“用生命拍的作品,真正的反战电影!——带你走近战地记者的伊拉克世界。”——《今日美国》。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条来自《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评论。
在这条评论被转载到网上的第一刻便被迅速置顶,原因无他,就因为撰写这条评论的是玛丽·科尔文——本世纪最负盛名的战地记者——那个从斯里兰卡到前南斯拉夫,从伊拉克到利比亚,号称哪里有战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的传奇女性。
“我们的使命是准确客观地报道战争和灾难,我经常会问自己,我写出来的东西到底值不值得冒生命的危险?”
“我为什么要报道战争?在过去几天里,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并不是典型的战地记者,因为我注重的是战争中的人性,我想告诉人们战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几个世纪过去了,战争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战场上依旧炮声隆隆,血肉横飞;战场外妻离子散;交战双方都不肯公开真相。所以,我的工作就是做一名战争证人。”
——尽管时至多年,普莱瑞思依然记得这些前世科尔文的名句,这些注定写入史册的人生笺言。
科尔文对于《走近伊拉克》的发声无疑是将《走近伊拉克》的热度又推广到了又一高度。
几乎所有人都记住了这句话。
“The real war.”
真正的战争。
第80章
斯皮尔伯格去看了好莱坞场的点映。
点映地点位于圣莫尼卡海岸旁的电影院内。
看完之后, 久久未言。
这是与他当时在电脑上看的两种感受。
大银幕的质感让他更容易的捕捉到一些细节。
晚风、沙粒、碎片……
这些在往常看上去平淡无奇的东西放到了大银幕上竟有一种别样的风韵。
斯皮尔伯格并不能准确描述这种独特的美感审阅,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描述的, 那就是真实——与往日都不同的粗犷的美丽。
看完电影, 回到家中。
斯皮尔伯格将票根夹到了笔记本里。
合上的那一刻, 他突然在票根的角落瞄到一行小字——“本片所有院线票房将全部捐给伊拉克难民。多谢观看。”
字很小,只有小小一行, 但是却令斯皮尔伯格想了许多。
从他执意要让普莱瑞思商业起来开始, 一直想到了《走近伊拉克》刚刚拍完时。
他给她规划的商业道路是否错了?
或许她就是天生的文艺导演呢?
沉默许久, 斯皮尔伯格打开了邮箱。
一封来自DC的已读邮件安静的躺在邮箱里。
鼠标移到了删除键上,却又久久未点。
《绿灯侠》。
DC即将启动的重资力作。
自从诺兰的两部《蝙蝠侠·侠影之谜》以及《蝙蝠侠·黑暗骑士》的相继问世, DC的系列电影一下子便被捧上了神坛。
就连讲故事乱七八糟、全靠打打打杀杀杀炸炸炸取胜的扎克·施耐德今年刚上映的《守望者》也票房不错。
作为DC的新英雄,《绿灯侠》只要不是拍的太差, 抓住DC一贯的暗黑成人风,那么票房一定不会太差。
这是个难能可贵的机会。
可是, 普莱瑞思真的适合吗?
在删除与转发之间迟疑许久, 斯皮尔伯格拨通了在英国学戏剧的小儿子西奥的电话。
很快便被接通。
西奥的声音略带沙哑, 显然刚从梦中醒来。
“喂?父亲?这么晚您有什么事吗?”
“想问你些事。”斯皮尔伯格说。
电话那头传来了些细碎的声响,像是站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