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这里,小龙女的情绪便有些低落。
孟春妮看着小龙女不知道原因突然低落下来的样子,眨巴了几下眼睛。有些闹不明白。
不过孟春妮并没有出言询问。
因为她知道,对于个惯常少言的人来说,你让她多说几个句都跟要她的命似的。
......
寒舍里,孟春妮和小龙女吃饭的时候,又叫了绿衣坐陪,让她说这一路上的见闻。而皇宫里,一直到午膳前还在讨论这着各种朝中大事。
增兵边塞要地的事情,刻不容缓。而自古以为行军打仗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在说前些这些事情的时候,莫愁又让张氏点了包大人,让他负责粮草等一切军需。
包大人闻言,迟疑了一下,然后便接下了这个任务。
本是兵部和户部的事情,现在让包大人跨界干这事,确实有些为难他了。
不过包大人以及屋中的众人也都明白,这是为了防止有人趁乱发国难财呢。
其他的事情说的差不多了,张氏又按着莫愁的指示开口道,“直到今天,本宫才发现,我大宋缺了什么。”
众人听到张氏这么一说,先是一怔,然后都低头开始想着张氏这句话。他们朝中缺什么,他们怎么不知道?
几位大人想了半天,互视一眼后恭敬的对张氏说道,“还请娘娘示下。”
“自太.祖开国以来,朝中有文试,也有武选。但纵观我朝开国至今,文有太学国子监,可武却不曾有一所学堂。长此以往,扬文抑武,国之战力必将衰弱。就说今日之事,也不知是本宫孤陋寡闻,还是朝中真的只有桑狄两位将军可以为朝征战?”
说到这里张氏顿了顿,然后透着屏风看向那边的几个男人,又继续将自己想要说的话说了出来,“本宫以为我大宋应该由朝.廷出面建一所将军院。请从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将军执教,针对那些有将才的璞玉开展针对性的教育。生源可以从百姓中招募,也可以从以从军的兵士中挑选。待学满一个学期后,送到军营里进行实习,以免教导出一群纸上谈兵的废物......各位大人以为如何?”
这主意是挺好的。不过,“娘娘,此前并无此例,也不合规矩。臣以为不妥。”
张氏一听这话就笑了,“本宫弱质女流都能想到增加武力保卫国土,那么王丞相你来告诉本宫,哪件新的事物在最开始实行的时候,多少是有例子可以遵循的?”
王丞相被问的一怔,看向左右两旁,桑博与狄青眼睛发亮,对于张氏提出的建议满意的不得了,不过是几段话,两人现在都快成为张氏的死忠粉了。
王丞相见此,抿了下嘴,将视线对上包大人。包大人想了想,站出来道,“回娘娘的话,臣也没有想到哪一件新事情在开始之前是有例可循的。”
王丞相听到包大人这么说,瞬间双眼就瞪圆了。
深吸一口气,王丞相只得说道,“娘娘,此事还请三思。创建将军院,牵一发而动全身。”
莫愁皱着眉头看一眼说话的王丞相,不太明白建个军校到底还有啥需要三思的,又能怎么牵一发而动全身。
轻轻动了动嘴,莫愁的声音便传到了张氏的眼中。
张氏听完,略在心中整理了一下,这才张嘴说道,“从尧舜禹汤,再到盛世八方的大唐,朝代的更迭,让我们知道没有哪一个朝代是不可被取代的。而取代这些朝代的是什么?
是四书五经还是挥舞的长矛大刀?是仁义礼智信还是铁蹄的践踏?一个国家的武力,决定着他的百姓是否会饱受战乱之苦。一个国家的军力,决定着他的邻居是否会忌惮。
开国之初,多少武将功臣,那时候的大宋,邻邦小国哪个敢犯?可现在的大宋呢?宋为兄,辽为弟,却年年要给辽送岁币,这是哪家的兄弟之道?这样的局面是因为什么造成的?
我们从来都自诩泱泱大国,礼仪上邦。要本宫说,就是礼部,翰林院的那读书人太过于懈怠。他们口口礼仪,句句仁信,他们只教导了我们宋人,却没有教导那些辽人,金人和西夏人。让一群羊对上一群狼,这就是我们一直低人一等的原因。
金,辽,西夏重武,而我大宋重文,不想一直弱势挨打,那么这个军校必须建,还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建出来。
王丞相,你若是觉得本宫危言耸听,仍是不同意建这个军校,那你就在朝中选出一百名跟你有同样想法的臣官,组织一个教化队,深去金,辽,西夏传播仁义理智信。什么时候,金,辽,西夏的百姓能够礼义出众,文采飞扬,并且考上我大宋的状元,你们便再回来。”
第127章
那他们这辈子是别想再回到中原了。
这是当张氏说完, 所有人心中浮现的第一个想法。
在他们这些人看来, 金, 辽, 西夏都是野蛮人。教会他们这些个东西, 那是比登天还难的事情。
可是他们却没有想过,就是这样的错误认识, 才会让大宋人永远的处于下峰。
想到前方的战士浴血奋战, 后面的文官就会拖后脚,莫愁的心里便满不是滋味。
“这一百人的教化队, 王丞相可以随便挑选,介时将名单报给八王爷便是了。不过说起这个选人之事, 本宫倒是以为可以先选配一些口才了得,熟悉律法之人先去与三国进行谈判。
再与辽人谈论此事的时候,一定要摆出我泱泱大国的气势来, 明确的告诉他们, 要是不立即退兵并且为之前的狂妄向大宋道歉, 从此以后, 他这个弟弟,我们大宋不要也罢。”
顿了顿,张氏看着王丞相又说道, “咱们大宋那是礼仪之邦,王丞相带队出发的时候,记得多拿几本《仪典》,哪个敢不懂礼数, 你一定要好好的教导他。”教不会,就砸死他。
王丞相:“......”他怎么有种这张娘娘在针对他的感觉呢。
难道就因为他是唯一一个主和的?
木有错,就是在针对他。他也不想想,这一屋子人里就他一个主和的,然后还心心念念的不想要提高军力,这种事情,甭说莫愁了,就是张氏这个传话筒都对他反感的不行。
你真以为主和了,大宋就不会吃大亏了?告诉你吧,别做梦了,到时候大宋还不知道会被狼扒皮扒成啥样呢。到时候国库的开支必将加重,而国库的主要来源又是赋税,开支大了,赋税必然争加,那你让百姓怎么活?
还有,若是拿银钱打发不了那帮豺狼,是不是真的要割城送地?城送出去了,那里的百姓呢?
买一送一?
无论是买一送一,还是牵去他处,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百姓背井离乡之苦?
这般息事宁人的做事,若是普通人倒也罢了,可是一国的丞相却是这种性子,那就太特么让人草蛋了。
这一刻,莫愁是后悔在那道仁宗遗旨上加入王丞相的名字的。
从王丞相主和时,莫愁就憋着一股火。现在他又首先跳出来对建军校这事投了反对票,莫愁能看得上眼他才是怪事了。
她生在和平年代,可当初近百年的耻辱,有良心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
那光秃秃,只有几根柱子的万园之园,是怎么毁掉的。那段猪狗不如的日子里,多少血泪埋在南京城外的大坑里。
落后就要挨打,是刻进每个国人的骨子里的信念。
......
张氏的最后一句话,着实带着喜感。虽然是照着莫愁的原话学的,可是仍然让桑博和狄青笑了出来。
就连包大人的眼中也带了一丝笑意。更别提八王爷了。
王丞相老脸气的通红,听着张氏的话,再看看满屋子的同僚,气得直磨牙。
“王丞相,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大宋的百姓也不富裕,本宫和皇上也要缩衣节食的过日子,回头你还是多想一想如何在今次之事上,免了我大宋年年向着辽国朝贺上贡,若是可以,将往年送过去的给本宫要回来,本宫和大宋百姓必当感激王丞相。”这句话中的‘朝贺上贡’说的极重。
打脸啪啪的,瞬间就肿了。
瞬间,王丞相斯巴达了。“这,这,娘娘,每年给辽国岁币之事,是签了国书的,如何能毁约?而,而且花出去的银子,如何能再要回来。”
“毁约?金,辽,西夏三国结盟预直取我大宋,难道不是毁约吗?我花钱买个太平,可也不是让人当傻子,当冤大头算计的。有这些银子我干什么不行?凭的什么送给那些豺狼?
那些金银省下来,到了冬天,我大宋能收容多少老弱病残的孤苦人,让他们平安渡过严寒?就算是要不回来,也不允许再往外挑了。”
可是,可是。
王丞相可是了半天,却是什么话都没有说出来。
“咱们大宋,面临的问题非常严峻。老一辈的将军们,要么都已经战死沙场,要么也已经年迈的无法动弹,年轻的那一代,还没有真正的学习统军之才。大宋疆域辽阔,驻守各地的将军又不得擅动。而满朝文武,能拉出去打仗的,眼前便只有桑狄两位将军。
征兵有人,但一将难求。若是建了将军院,量产将才,遇到这样的事情,咱们就战场上见真章。可现在,我们能怎么办?要么放下一切骄傲,抛开大宋的一国颜面,去摇尾乞怜侵略者的怜悯和同情,让他们下手轻一些,慢一些。要么,就是拼死一战,不让人将我们大宋当成待宰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