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再度意识到刘秀的特殊。
不难看出,目前群内的刘姓皇帝中,应是这般传承:
刘盈、刘恒、刘启、刘彻、刘弗陵、刘询。
但刘询之后却不是刘秀。
从秦念先前的言辞中可知,必有“真信以德治国”且“排名相当难看”的汉帝位居其中。
如今秦念又让刘秀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秀必然是中兴之主。
刘彻眉头紧锁。
他原以为以推恩令削弱诸侯,就可以高枕无忧。
可观秦念与刘秀之言,分明是由于推恩令对诸侯的削弱,宗室无法威胁中央的同时,也同样无法拱卫中央。
以至于出现周文王这样的“至德之臣”“三分天下有其二”。
若无刘秀,大汉或许就是下一个“殷商”。
既然如此, 秦念又为何盛赞推恩令?
韩信一事让秦念尝到了甜头。
她这是日薪, 又不是按码字数赚钱。
能够抛出去的问题, 何必自己亲自作答?
尤其是刘邦这个问题,稍有不慎就会违反规则二——即提及与话题无关的历史。
这种扮演群,她的角色虽然最为特殊,是唯一的虚构皇帝。
但其他人总不能只起个凑人数的作用。
秦念再看了眼完全不吱声的其他朝代的皇帝, 有点怀疑他们今天在不在线。
【刘秀:削则无法拱卫中央, 不削直接威胁中央。】
刘秀思考的时间有点长, 长到秦念都开始打字。
拿那么高的日薪,肯定不能坐视聊天群冷场。
但在她完成敲字之前,刘秀已经作答。
看到刘秀的回答,刘邦了然。
他问出这个问题其实就与后世有汉帝“真信以德治国”有关。
有这么一个愚蠢的后代,必然会使得主弱臣强。
刘邦认为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强大的刘姓诸侯国才能拱卫汉室。
然而刘秀的回答, 却是依旧支持削弱诸侯。
同姓诸侯之乱, 竟然严重到这种地步?
如此看来,推恩令现在就可以推行。
但刘邦还是决定再度询问秦念。
刘秀也只能看到他之前的汉室,但秦念却能看到刘秀之后的大汉。
甚至知道汉室因何而亡。
【刘邦:原来如此。秦皇,你又如何看待推恩令?】
秦念眼神死。
她以为刘秀的回答就能结束这个话题,刚把与推恩令有关的回答删完。
结果刘邦还继续问。
这位打工人,用不用这么较真?
【秦念:没有完美的政策,皆有其利弊。每个朝代都有最适合自身的治理方式,推恩令就是最适合汉朝的政策。】
诚然,推恩令削弱了刘姓诸侯。
于是西汉亡于外戚,而东汉亡于刘姓诸侯失权后接替权力真空的世家门阀。
但西汉存续二百一十年,东汉一百九十五年。
如果不削诸侯,后果可能就是晋朝。
西晋五十一年、东晋一百零三年。
加起来都比不上东汉,这就足以说明诸侯之害胜过削弱宗室。
更别说八王之乱严重削弱华夏,五胡乱华因此而起。
秦念没有详说如何规避弊端,因为封建王朝过于依赖君王个人的能力,就注定无法规避所有弊端。
外戚、宦官、权臣、武将、藩王、门阀……
皇帝无法正确把控权势时,权力就会被其他人窃取,最终酿成华夏史上一次次政权更迭。
这是封建王朝的固有弊端,明君或许能延长王朝寿命,但封建王朝终将走向衰亡。
“大汉又是因何而亡?”
刘邦摇摇头。
这个问题果然被天幕所阻。
若是天幕选择的“话题”将是汉朝末帝,或许就能得到答案。
但目前来看,是十日一次话题,暂时也无法得知其选择话题的规律。
若是最坏的结果,即汉朝末帝是数百名皇帝中的最后被提及的人,那或许就是十年后——
刘邦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
【刘邦:可有万世之王朝?】
嬴政骤然凝神。
他想要万世之王朝,结果却是大秦二世而亡。
这个篡秦的汉朝竟敢有此问?
不只是他,群里所有皇帝都在等待秦念的回答。
串戏了吧?
秦念看着这个“万世之王朝”,怀疑刘邦拿错了剧本。
这不是始皇帝的台词吗?
怎么会是刘邦在问?
【秦念:看看声誉榜上的各式姓氏,难道还得不出答案吗?】
万世的封建王朝?
在秦念看来,这简直就是个恐怖故事。
【李世民:你认为自己创立的王朝也无法万世?】
李世民还以为这个问题会被天幕所阻,却意外地成功问了出来。
或是这种问题不涉及真正的史实,故而没有违反规则。
作为皇帝,李世民当然也曾期盼过大唐万世。
但他熟读史书,知道这只能是期盼。
等到天幕出现,李姓皇帝的数量都已成定数。
如今见秦念如此轻易就否定万世之说,李世民方忍不住发问。
难道是始皇帝的万世亡于二世,故而秦念不作此想?
【秦念:比起如同死水一般的稳定,朕更喜欢变化。若变化对华夏万民有益,朕乐见改朝换代。】
又是石破天惊之言。
甚至比扬言“垂拱而治的皇帝应该禅让”更为惊人。
这是面对天下人的天幕。
这简直就是在鼓动天下人造反!
若是常人出此言,就算是容人之量高如李世民也很难容之。
偏偏此人也是皇帝,还是后世的皇帝!
【朱元璋:嬴政,你对此没有异议?】
朱元璋盛怒!
他不可能容忍这种视社稷为儿戏的说法。
但真要找秦念本人争辩,对大明的未来不甚了解的朱元璋非常清楚:
在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下,就连在声誉榜排第二的刘彻都落于下风。
他又怎么辩得过秦念?
于是他找上了始皇帝嬴政。
秦念“嘶”了一声。
这种被叫家长的感觉是怎么回事?
就算是沉浸式聊天群,代入感不至于强到这种地步吧?
【嬴政:……】
在看到这串省略号时,秦念脑海中勾勒出一个沉默寡言的高冷帝王形象。
嬴政是真的极少发声。
李世民偶尔还会刷一下存在感,刘彻更是经常冒头。
唯有这位惜字如金。
不过这沉默是什么意思?
从人设来说,总不可能是赞成她的说法。
难道是在想大秦的二世而亡?
嬴政想的是秦念的处境。
面对诸多“汉朝”的“夜郎国”,就算是“山河重整、百废已兴”,也依旧处在群狼环伺之中。
正如他幼年身陷赵国一般,甚至更加危险。
秦念的身后,没有“秦国”。
自保尚且艰难,又怎能顾及万世?
【刘彻:换话题,说别的。】
刘彻不喜秦念这种观念。
但秦念帮了他太多,又助高祖解决诸王的隐患。
其所言所思,即便秦念声称极厌儒家,却隐约有儒家圣王之姿。
儒家的圣王还全是假的。
这个却是真的。
若只是如此,刘彻会认为秦念与“真信以德治国”的蠢笨之人无二。
但他也同样想到了秦念的处境。
假如自己是夜郎国君,一个强汉就足以令他寝食难安。
秦念面对的,却是三境强汉。
在这种情况下,秦念此言就又多了几分无可奈何。
而这样的处境……
似乎正与他“抑黜百家、尊崇儒术”、以致华夏不断衰落有关。
心虚之下,刘彻果断要求换话题。
哪怕是改成谈论高祖的过错!
【秦念:那就谈萧何?】
【刘彻:……】
一看秦念这个问号,刘彻就知道要谈的是什么。
高祖,愿安。
殊不知他的沉默,则让刘邦倒吸一口冷气。
难道他除了辜负武将,就连萧何也未能善终?
萧何同样想到了这个问题,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感到悲哀。
天幕现世,韩信得获生机。
倘若他原本不得幸终,有秦念点破其中原委,他反倒能因此获益。
【秦念:你们汉家的皇帝忌惮武将朕能理解,怎么文臣你们都不放过?难道你们觉得文臣能篡汉家天下?】
【刘秀:……能。】
秦念感到非常庆幸——
还好她用的是反问句!
光顾着讥讽刘邦连萧何都要猜忌,她居然把王莽给忘了!
刘邦眯了下眼。
文臣篡汉?
先前秦念言“三分天下取其二的至德之臣”时,就曾唤刘秀之名。
有“至德之文臣”篡位?
既然有刘秀的存在,这次篡汉显然没有成功,但也足以警醒刘邦。
文臣也需提防!
萧何暗自苦笑,面上不敢表现分毫。
后世汉帝此言,就足以让汉朝文臣皆受忌惮。
【秦念:少抬杠。难道你们认为萧何会篡汉?盈恒彻秀?】
【刘彻:唤朕何故?朕未曾怀疑萧何之忠。】
话是这么说,刘彻却是在思索刘秀之言的含义。
后世哪个汉帝被文臣篡权?
必然不是刘弗陵或者刘询,霍光已被认定是忠臣。
那就只能是刘询之后。
难道是那个真信以德治国的皇帝?
【刘恒:……酂侯于大汉有功无过。】
多次无辜受到波及,刘恒很是无奈。
【刘秀:朕只是有感而发,并无他意。】
刘秀真就是看秦念总是将高祖之错波及所有汉帝,所以在其语言中有明显的缺漏时,没忍住说出那个字。
绝无质疑萧何之意。
汉家的皇帝,谁会不希望自己能得萧相国辅佐?
【刘盈:阿母说酂侯行事无差错。】
这刘盈真打算立稳妈宝男人设?
秦念不由得再次被逗乐。
【秦念:萧何当相国当得实在太完美,就被刘邦所忌惮,逼得他不得不“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来自污名节。】
【刘邦:竟是如此?某必不会再犯此事!】
刘邦果断认错。
他说的是不会再逼萧何自污名节,但不代表不忌惮。
话说出口时,刘邦还有点担忧被天幕所阻——
有点担忧但不多。
就算天幕认定这是谎言,萧何身为文臣,只要他没死萧何就不可能反。
即便他死了,有娥姁和韩信在,萧何也还是不可能反。
当然,天幕没有将此话视作谎言,那就更好不过。
萧何对陛下感激不尽。
他不是看不出其中深意,但他必须感激,也只能感激。
【秦念:跟你说话真没劲,没刘小猪有意思。】
【刘彻:你不要得寸进尺!】
【秦念:咦?你什么时候给朕让了寸?朕怎么不知道。】
【刘彻:……】
刘邦实在太滑头了, 脸皮厚比城墙。
秦念怀疑哪怕是把“分一杯羹”拿出来嘲讽他,也照样破不了防。
其实她本想说一下“吾闻李斯相秦皇帝,有善归主, 有恶自与”这件事——
萧何自污名节后,刘邦非常高兴。
于是萧何趁机请求刘邦允许百姓进上林苑耕种,结果刘邦勃然大怒,立即把萧何下狱。
理由是李斯当丞相时,会把功劳归于始皇帝,罪名归自己。
而萧何却反过来,这算是“自媚于民”,所以刘邦要治罪于他。
神一般的媚民。
这已经很离谱了。
后来刘邦在他人的劝说下放出萧何,等萧何光着脚入宫请罪时, 还阴阳怪气地说:
“相国为民请苑, 吾不许, 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也。”
——你为民请苑,我不允许,我不过是桀纣那样的昏君, 而你是贤相。我故意把你关起来, 是想让天下人都知道我的过错。
对此, 秦念只想说:
“怎会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但她知道说了也没用,刘邦油盐不进,真拿出来说,只会被刘邦一句“必不再犯”堵回来。
这样反倒显得她落了下风。
【刘邦:某还有寿数几何?】
秦念正思考怎么在刘邦的话题水时长,却见刘邦已经主动搭话。
看着这句话, 秦念怔愣了一下。
她对汉高祖有喜爱, 但没有到三位千古一帝的地步。
因不平于韩信的遭遇, 对刘邦还有些偏见。
但在此刻,秦念感受到了汉高祖的人格魅力。
刘邦不是百战百胜的将军,史书上多次记载他战败后逃跑的事迹。
也不是礼贤下士的皇帝,经常辱骂重臣,骂到张敖的宾客都看不下去,想要刺杀他。
同样算不上爱民如子,见萧何为民请愿,他都要阴阳怪气“为民请苑”。
但见到这个谈及生死时的“某”字时,秦念想起了刘邦重病时拒绝医治的那句话:
“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不是朕,是吾。
骂走名医后,还赐金五十斤。
未被权势所迷的皇帝极其罕见,连李世民都不能如此平静地对待生死。
但刘邦做到了。
如今的“某”,应是扮演者对刘邦的解读:
在面对有求于对方的同等地位的人时,刘邦有可能会表现得“谦卑”。
群内果然都是能人。
【秦念:两年后病逝。不去平叛,不为流矢所中,应该能活得更久。】
刘邦所处的时间点太晚了,秦念才会烦恼于如何水时长。
她总不能把刘邦早就知道的事情说一遍,这显然属于“异常”。
也不能以给祖龙剧透作为借口,因为很多事在祖龙知道刘邦会反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不会再发生。
至于刘邦的时间点为什么这么晚——
或许是因为在此之前,刘邦时期没多少意难平。
属于刘邦的意难平,也许就是晚年时削平诸王,杀了太多他本不想杀的人。
其中最明显的是彭越。
没有吕雉的阻拦,刘邦是真打算放过彭越。
可在改变主意决定诛杀彭越后,却狠心到将彭越剁成肉酱,分送诸侯以示威吓,以此逼反英布。
期间究竟是怎样的心路历程,史书不会记载,后世也无法作出猜测。
【刘邦:借秦皇吉言!】
刘邦开怀大笑。
还有两年,能在长安与过去那些旧友欢聚两年。
这时他们都不再是些裂土封王的异姓王。
这是无需担忧他们起兵造反的两年!
这是天命对他的眷顾!
萧何愣了片刻,目光柔和许多。
【刘邦:人无法得知身后之名。吾因天命眷顾,不仅能知身后之名,还能得知数百、数千年后的名声,何其快哉?】
【刘邦:后世诸帝,不妨道以后世对吾之评议,吾皆欲知之!】
大笑一场,却见群内无言,刘邦主动询问后世。
只剩两年,陈豨反、卢绾反、英布反。
刘邦知道,平定这些叛乱之后,他剩不了多少时间,也做不成什么事了。
天幕上次为刘彻而启,持续两个时辰。
刘邦不希望这两个时辰空耗。
【刘恒:阿父以布衣之身平乱兴民,继三皇五帝之业,顺乎于天、应乎于人。】
看着恒彻秀相继发言,连刘盈都没以“阿母说”开头,秦念默默地将文本框里的字不断删增。
【李世民:昔汉高祖,田舍翁耳。提三尺剑定天下,既而规模弘远,庆流子孙。此为正主御正臣,海内得安。】
李世民倒是讨巧,这就是唐太宗评价汉高祖的原文,稍作了一些改动。
秦念继续修文。
武曌、赵匡胤、朱元璋、朱棣等人也纷纷发言,无一例外都是盛赞。
要是刘彻这么问,收获的评价很有可能褒贬不一,但汉高祖在后世各朝的风评都是相当高。
夸赞看多了,秦念反倒出现了一点逆反心理。
倒不至于说夸汉高祖的人多了,她就非要标新立异贬低一下。
【秦念:你们这是在写悼词吗?】
只是这么个夸法,真的好像在赛博上坟。
她决定还是不上坟了。
【刘邦:哈哈哈,看身后之名,岂不就是在看悼词?吾大慰矣!】
刘邦当然欢喜。
得后世如此盛誉,尤其是盛赞他的人多是声誉榜排名极高的皇帝,刘邦岂能不喜?
甚至他的民心都因为这些赞誉跃升数十名!
【刘邦:不知在秦皇之时,吾有何名?】
只差秦念没有给出评价。
这也是刘邦最想知道的评价——秦念是后世最晚的皇帝。
【秦念: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华夏史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比其他人,秦念的评价虽然也是称赞,却显得尤为收敛。
刘邦亦是收敛了笑容。
不是不喜,而是看到“华夏史”时本能地感觉到其中的厚重。
秦念已经多次以“华夏”代指各朝。
相似小说推荐
-
仙魔情动山河乱(点点温柔) [仙侠魔幻] 《仙魔情动山河乱》作者:点点温柔【完结】简介:在灵霄仙界,若璃是天赋出众且心怀悲悯的仙子,立志守...
-
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白阿伏) [BG同人] 《(综漫同人)富江系女主与蛊王交往之后》作者:白阿伏【完结】晋江VIP2024-09-03完结总书评数:360 当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