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顿时神采飞扬了起来,她对着面前的那些老臣道,“你们听见了吗?上天认可母亲的功绩,所以保佑她的皇陵不被盗,这可是皇祖父都没有的待遇!你们还不觉得母亲是天命所归吗?!”
老臣们还想争辩几句,这乾陵还有天皇大帝李治呢,说不准上天是看在他的份上。
然而想到李治和李世民的功绩,他怎么也说不出李治的功绩能够压过他雄才大略的父亲来。
更何况哪怕他们在朝堂上辩赢了公主又有什么用,这些话已经经由天幕传到了所有老百姓那。
老百姓可不管那些弯弯绕绕,向来天幕说什么便是什么,甚至于朝中不少相信天命的大臣们恐怕都已经倒戈了。
毕竟谁真的敢跟上天作对呢?
这一刻他们知道武皇的皇位已经稳得不能再稳了,他们再说什么都是徒劳。
罢了,罢了,天幕都这般说,如今还剩下的两个李唐皇子也都是武皇的儿子,两人都没说什么,他们又何必枉当坏人?
姜宛给“伍日月”讲完,几人也走出了秦始皇陵景区。
帝王们都是见惯了大风大浪之人,虽然之前刚听见自己长眠之处的消息有些激动,但此时都已经冷静了下来。
毕竟他们来这后世可不是为了伤春思秋的!
哪怕是最受打击的刘彻此时也已经精神满满,他跑到姜宛跟前,一脸兴奋地问道,“姜姑娘我们接下来去哪?”
这话一出,其余四位帝王也眼中满是期待的望向姜宛。
姜宛:好家伙,这些人逛了这么大圈竟然一点不嫌累!
而且他们其中有几个怕是已经四五十岁了,怎么那么有活力!
究竟是她年轻还是他们更年轻啊?
姜宛心中一阵吐槽,但还是认命的开始安排之后的行程。
不过现在天快黑了,吃完晚饭倒的确适合去逛大唐不夜城。
姜宛本来提议去吃顿复杂一点的特色晚餐,但帝王们却显然没有一个注重口腹之欲,纷纷要求越快越好。
特别是嬴政更是直言道,“一天吃上两顿饭便够了,怎么能那般贪吃?”
姜宛一脸震惊的望向嬴政,这人究竟是减脂达人还是以前过得太苦了啊!竟然连一日三餐都不让他吃!
嬴政大概也觉察出来后世跟大秦不太一样,他又忙解释了一句。
“我的意思是既然出来旅行自然要多看多听,吃饭回家吃也是一样的。”
这话一出其余四位帝王也是频频点头,开口附和。
姜宛胳膊拧不过大腿,只能点头答应,然后带着他们去了家面馆当做是晚餐。
而当他们从面馆出来时太阳也恰好落山,此时街头的路灯也纷纷亮了起来。
她领着几人很快去到大唐不夜城的街区,便见此时已经是火树银花,人头攒动,就连表演的演员都已经基本就位。
姜宛心道,不错,倒也正是时候。
她当即介绍道,“大家看,这是西安政府这几年特意打造的以盛唐文化为主题的步行街,这几年可谓是大大的火了一把,不仅有各种灯光秀,一会儿还有各种表演。”
虽然有些建筑的式样并不完全符合大唐的样式,但李世民和武则天都一眼看出了他们大唐的影子。
因此在刚看见时心中便有了猜测,而现在听到了姜宛的确认后更是自豪不已。
看来后人的确喜爱他们大唐,不然怎么会专门仿制一条大唐的街道让人体验呢?
而一旁的嬴政,刘彻和朱元璋见了却并不是那么爽快。
朱元璋也就罢了,毕竟他大明并不在长安定都,他觉得金陵城和那北京城肯定会修建这么一条街道纪念大明。
嬴政和刘彻此时却是真的脸黑了,特别是刘彻,直接对着姜宛发出灵魂质问。
“这西安政府怎的那么没眼光,大汉比大唐好多了!怎么不修建大汉不夜城?!”
主宣唐朝的原因
姜宛很是有些猝不及防, 她想过很多这几人会提出的问题,比如挑刺这仿古建筑做得不到位,挑剔演员演得不对, 甚至她还想过这些人说不准会批评这灯光实在是太浪费资源。
然而她没想到的这人张嘴竟然第一句话是在纠结为什么是唐风建筑而不是汉风建筑!
而且虽然那赵正虽然没直接开口, 但脸上的表情很显然也在疑问,为什么会是唐代风格而不是秦代风格。
姜宛下意识想要回答秦, 汉相关的景点也不少, 但她细细思索了一番后却发现好像唐朝相关的景点占据了大部分。
到底是不能瞎科普, 姜宛仔细想了想才回答。
“其实还是有不少秦、汉相关的景点啦,只是相较于唐代的少了那么点。不过呢, 西安主打唐朝那也是现实决定的啊。”
“首先唐代距离现在的时间更短, 留存下来的古迹最多,如我们现在目光所及的大雁塔,之前提到的小雁塔, 千宫之宫大明宫遗址, 唐玄宗与杨贵妃的行宫华清宫, 还有近年重建的大唐芙蓉园等,实体遗迹为‘唐文化’提供了最为直观的载体。”
“当然很多人会说这些所谓的古迹很多都是后世修建, 但这些古迹的历史出处终归是唐啊。就拿这大雁塔来说, 塔身主体的确是明代修缮,但地基什么的还是唐朝所建啊, 这可是正正经经玄奘法师当初翻译和贮藏经书的地方。大雁塔的地宫还没有被打开, 大家都猜测这下面应该藏有当初玄奘法师从天竺带回来的大量经书。当然如果是这样也就罢了, 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大师也不少。但是谁叫后世有一个叫吴承恩的作者写了一本《西游记》呢?玄奘法师那就直接家喻户晓,他和他的三个徒弟西天取经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当然真实的玄奘法师西行并没有小说里那般波澜壮阔,也与小说里唐僧的人设并不相符,但这并不妨碍大家纪念玄奘大师。你们看, 那边的广场上玄奘法师的雕像可是正中的c位!”
虽然有些听不懂何谓c位,但是他们却能看见那玄奘的雕像之高大,位置之尊崇。
况且还有那么多的百姓围着雕像正在拍照,显然很是喜爱那“玄奘”。
一瞬间五个帝王都很是有着费解,这不就区区一个和尚?就因为一个“小说”便被后人这般怀念?
秦汉时佛教根本都还没有传进中原,嬴政和刘彻完全不能理解一个“和尚”的重要性,那经书又是什么?为什么还要他们华夏之人历经千辛万苦是求取?
李世民刚登基,但也从那天幕的提供的小说中知道了有一个法号玄奘的高僧在他治下偷跑出了国去了天竺,并且在他晚年时回到了大唐,带回了无数的经书。
不过他表面上还算尊崇佛教,但实际上对佛教却并不那么相信,会礼遇玄奘一方面是安抚那些信教的百姓,一方面则是想要他将一路所见所闻记载下来方便他们大唐士兵征伐西域。
所以在翻译经书之前,玄奘先将《大唐西域记》写了出来呈现给他,而他也投桃报李让太子李治以纪念母亲的名义修建了大慈恩寺以及大雁塔供玄奘翻译经文。
只是他没想到这后世竟然还以玄奘为模板写成了小说?难不成那取经路上很是惊心动魄?
可是从他派去的去西域的探子回话,这西域各国虽然不如大唐,但等大唐使臣亮出身份后都是礼遇有加,无人敢惹啊!
就算那玄奘是偷跑出国的,但也不至于危险四伏啊!
武则天也曾见过玄奘几面,的确是得道高僧。
再加上她一向尊崇佛教,所以对玄奘一向礼遇有加。
只可惜玄奘并不是个识时务的人,政治敏锐度趋近于无,与长孙无忌一派交好,所以晚年时并不得到她和高宗的信任。
当然玄奘于本职工作上还是很出色的,翻译了许多经文,深得当时大唐百姓的喜爱。
所以哪怕李治和她当时对玄奘有诸多不满,却也不敢真对这么一个宗教领袖做什么。
只是大唐百姓怀念玄奘也就罢了,这后世人为什么也那么怀念一个和尚?难不成是后世人信仰佛教?
但武则天很快否认了自己这个猜测,不,不可能。
姜宛之前强调过好几次世上没有神仙,而且言语中很明显对宗教并不看重。
虽然姜宛只是一个个例,并不能代表后世所有人,但她既然敢公开表达出对宗教的不赞同,那就证明后世主流肯定并不以宗教为尊。
可他们又为何那般尊崇这玄奘呢?
现场之中唯有朱元璋有一些头绪,虽然如今吴承恩还没有出生,《西游记》更是不见踪影,但是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却是已经在民间到处流传。
他虽然读书不算多,但却爱看戏,也爱听那些说书人说书,自是对这些民间故事很是清楚。
见其他四人此时脸上都写满了疑惑,他心中顿时兴奋了起来。
终于轮到他表现了!
天知道他今天有多后悔之前没能好好读书,明明比其他几个多了好几百年的阅历,结果在面对后世这层出不穷的惊喜之后,他竟然也没表现得比其他四人多知道多少东西。
他当即兴奋道,“姜姑娘,您说的可是那孙悟空陪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个故事倒是的确有趣。就是将那唐三藏塑造得有些文弱了!”
姜宛介绍完便看见身旁的几人都露出了迷茫的表情,那一刻姜宛怀疑自己是不是出现了幻觉。
孙悟空的故事难道不是三岁小孩就已经无比熟知的故事了吗?
然而她眨了眨眼睛,却发现几人还是那副迷茫的表情,显然根本不知道《西游记》的故事。
就在她认命打算再解释一番之时,便听到了外表看起来有些糙的朱八终于接了她的话。
这一刻姜宛都快感动哭了,不然她真要怀疑自己是不是掉进了什么奇怪的时空中,不然她真的无法理解为什么心智正常的无人竟然不知道西游记。
她当即笑着回答了“朱八”的话,“对,就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还有那白龙马一起护送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那个故事。”
“至于您说的小说里弱化了玄奘法师,倒也的确有这个问题,我小时候看《西游记》电视剧之时就觉得唐僧真的很烦,弱不说还老是误会大圣,烦死他了。后来学了历史才知道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有多厉害,毕竟他可算得上是偷跑出国的,虽然之后有高昌国王为他提供了不少财物与随从,但他刚偷渡出国时可不知道这些,他一个人跨越万里取经足以证明他肯定身强力壮。”
“不过我觉得后世人把玄奘法师改成了文弱僧人倒也不是后世人不喜欢他,而是这样怜爱世人的僧侣形象才满足了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心中得道高僧的形象,杀生什么的就让他的那几个徒弟来做好啦。”
“后世人选择玄奘法师作为主角,除了因为他的经历本身很有戏剧性外,我想最大的原因还是大家都感念玄奘法师的恩德,毕竟历史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得道高僧。”
“当然同时百姓也应当怀念那大唐盛世。一句‘贫僧来自东土大唐’就能让无数小国将唐僧奉为座上宾,而且我记得小说里还偷偷给李世民加了十年寿数呢。”
本来听着姜宛讲述《西游记》故事的李世民心中还有些不虞,毕竟什么妖怪、真经的都让他很是费解。
直到听到那最后一段话,李世民心情一下子舒坦了。
原来百姓是在怀念他们盛世大唐,还想让他多活十年!
那没事了,这样的故事传得越远越好!
而其余几人都不由自主地望向了李世民,虽然知道加十年寿数只是那小说的杜撰,当不得真。
但这足以体现出后世编撰小说之人对李世民的推崇,毕竟谁都不会想要一个昏君多活数年,只会希望他死得越早越好。
特别是自认自己比其余所有皇帝都强上几分的嬴政和刘彻,他们之前从天幕中就知道那唐太宗颇受后世推崇,是儒家士大夫心中的圣君。
但他们总觉得是那些酸儒们见识短浅,那李世民那般善于纳谏也不过是沽名钓誉搏士大夫口中的名声罢了。
然而如今听见后世百姓竟然也那么怀念李世民,他们顿时心中都有些吃味。
可恶,百姓怎么不为他们续上一些寿数呢!
这李世民真待百姓那般好?以至于后世几百年老百姓都对他念念不忘?
天幕下,此时身在玉华寺翻译经书的玄奘望向天幕,久久不能出神。
相较于大慈恩寺的金碧辉煌,玉华寺可谓是十分破败。
玄奘之所以会在这,当然是为了避祸。
他一介出家人其实对政治斗争并不感兴趣,一心只想翻译经书,但人身在局中却早已不是他自己能决定的。
他刚回国时,太宗便多次劝他还俗入朝为官。
但好在太宗还算通情达理,他拒绝过几次后便只让他将自己游历西域时见到的各国风土人情记录下来,而后太宗便依言修建大慈恩寺让他翻译佛经。
只可惜他还算平静的生活随着太宗去世,高宗登基通通化为了云烟。
他不想参与新皇和旧臣之间的政治斗争,但是因为他在百姓之中的影响力,新皇却是并不愿意放过他。
高宗表面上说是倚重他要将他带在身边,但他虽然愚钝却也知道这是在防备着他。
所以直到长孙无忌自杀后,他请求养老回玉华寺翻译经书的奏折才终于被批复。
只是此次翻译经书却是终究不再似以往了,门庭冷落也就罢了,还有弟子开始怀疑他翻译的内容。
他并不是乾纲独断听不得弟子意见的人,但有时却又难免生出些疑惑来,为什么人总是要被俗世所绊。
他千辛万苦去天竺求取真经,似乎连自己都度化不了,百姓真的会信他吗?
然而此刻他看着天幕上后世为自己所立的高大塑像,心中所有的疑惑都瞬间解了开来。
俗世牵绊只是一时的,时间和历史终究会记载下他所做的一切。
姜宛讲完《西游记》,就又赶忙回到真实的历史。
“其实大雁塔内部还是有不少珍贵的历史文物的,比如有太宗李世民所著《三藏圣教序》和高宗李治所著《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由褚遂良所书刻成的石碑,有当年唐朝进士高中后提名的石碑,还有玄奘法师的顶骨舍利……对了,据说大雁塔下面还藏着地宫,里面藏有玄奘法师当年带回来的珍宝和佛家所供奉的佛经、佛像、舍利等宝物。当然这些都还没找到,但专家通过探测发现大慈恩寺下面是应该有一个地宫的。当然按照现在的文物保护规定,我有生之年估计看不到主动开挖了。”
“除了客观的基础条件之外,大家之所以喜欢唐还因为它应当是华夏曾经在世界上最辉煌的朝代。秦汉塑造了华夏的筋骨,唐将华夏带向了巅峰。”
“彼时的长安不仅是大唐的都城,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吸引了大量国际商旅、学者,成为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国际化的大都市。”
“而在初唐之时,大唐对外作战往往以少胜多,还发生在大唐国土以外,战争并不消耗国力反倒还能发上一笔战争财。再加上当时从皇室到普通百姓风气都很是开放,完全没有什么文字狱乱七八糟的,百姓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李唐皇室内部还是纷争不断的,但多亏李二带的好头,政变几乎都发生在皇室内部,死的都是达官显贵,跟普通百姓也没多大关系。百姓第二天醒来发现皇帝换人坐了也就坐了,只要不影响自己生活就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贞观到开元,算得上是历史上我国老百姓过得最舒服的一段时间,彼时的唐人也是真正为自己身为大唐子民而自豪。”
“相较而言,秦汉的百姓当时还是过得太苦了。虽然从我们后人的角度来讲,战争徭役不可避免,但当时老百姓受到的伤害却是真实的。”
“所以如果是做沉浸式体验,大家会倾向于做比较轻松的唐朝街区体验,还是更加肃穆的秦、汉呢?说到底大家都是老百姓,宏大叙事以外我们还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的。”
如果说嬴政,刘彻之前还有些不服气,此时面对姜宛的提问却是沉默了。
他们不得不承认,从前他们的确甚少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文化的影响力
一旁的李世民和武则天原本听着姜宛的夸赞很是自得, 然后便被姜宛中间的那段话被伤到了。
真是谢谢你的夸奖哈,你以为我们很想宫廷政变吗?
相较于几人的沉默,解释完看着表演即将开始的姜宛便迫不及待道, “大家其实不用纠结啦, 大部分普通人也分不太清啦,只知道这些都是华夏辉煌的古代。表演马上要开始了, 我们进去吧。”
相似小说推荐
-
丹妮斯的重生(不如闲) 晋江2024-10-29完结
总书评数:8371 当前被收藏数:8510 营养液数:10269 文章积分:65,874,064
不沉溺过去。
不恐...
-
饥饿下的产物(获繁) [仙侠魔幻] 《饥饿下的产物》作者:获繁【完结】晋江2025-02-02完结总书评数:539 当前被收藏数:1972 营养液数: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