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爱红也是哪里有吃的哪里就有她,她吃了一口,登时和程素一样瞪大眼,这五香花生米真是又香又脆,完全想不到花生米能炒出这种味道来。
其他人也围过来,都叫这五香花生米的味道给迷住了。
“娘,这五香花生米给我留点当下酒菜呗?今天我跟老二老三喝一杯。”孟大国笑道。
甄臻笑说:“废话,娘做的东西哪次少了你们的?”
孟大国憨笑:“还是娘对我们好。”
兄弟三人心里都热乎乎的,他们的娘天天研究这些好吃的,都便宜他们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娘是把他们放在心坎上疼着的。
甄臻叫孟大国捉了一只鸡杀了,只放了青椒进去,把这红烧鸡块做的软烂入味,味道真是一绝。
她还做了拿手的脆皮五花肉,炒了一盘空心菜,一盘黄瓜炒鸡蛋。
因为孩子们缺钙,又烧了个海带鸡蛋汤。
四菜一汤,两荤两素,这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焦蕙兰又下厨给他做了一碗鳝鱼面,用的是前天捉的黄鳝,野生黄鳝口感相当不错,去京城可吃不到这味道。
焦蕙兰这个嫂子也是为小叔子操碎了心。
孟华吃着家里的饭菜,心里无比熨帖,就越发不想走了。
他想在京城买套带院子的房子,接娘一起过去住。
不过京城房子贵,他手里钱还不够,再说落户的事暂时也没着落,还不能太早跟他娘说。
孟华依旧是晚上的火车票,还是孟大国去送,不过这次哥俩感情好了,路上那叫一个欢快,说说笑笑就出了村子。
这年头火车可不是一般安全,甄臻不担心孟华的安全,一夜好眠。
次日一早,她拿着蒲扇起床了,可能是因为昨天杀了一只鸡,今天鸡都飞树上坐着了,任甄臻喊破嗓子也不下来吃饭。
大丫掐着腰:“阿奶,你看小花被你吓的,下次能不能别吃鸡了?它们都是我的宠物,我舍不得吃它们,这太残忍了。”
甄臻心说昨天谁都没你吃得香,两个鸡腿都叫你一个人吃了,还想怎样?
“对对对!我残忍,你不残忍!”甄臻哼哼。
大丫就冲上来抱住她阿奶的大腿,当她阿奶的腿部挂件。
甄臻拿了根竹竿把鸡打下来,撒了一把米在地上,大丫二丫三娃又捉了虫子来喂,把这鸡喂得肥肥的,下的鸡蛋就好吃。
今年可不寻常,从年初气氛就不太多,好不容易熬到下半年,秋收过了没多久,就传来那四人被打倒的消息。
别说大城市了,就是坝头村这样偏僻的小村子,民众都是欢欣雀跃,他们不懂什么国家大事,只知道这个国家在往好的方面发展,未来是有盼头的。
这时候公粮已经交上去了,村里正在组织分粮。
今年坝头村的收成还过得去,但交完公粮就没多少了,分到各家头上只能算马马虎虎。
好在李德成为了完成指标,准许大家养鸡养猪。
这一放开到底是不一样了。
家家都能拿鸡蛋去卖钱,谁家媳妇坐月子也能杀只老母鸡补身体,没钱就捉只鸡去卖,也能多养头猪了。
不过坝头村除了孟家养了六头猪,其他人家大多养两头。
不是他们懒惰不想养,实在是养不起。
这猪的食量多大啊!
想要把猪养的跟孟家一样好,那真是人不吃都要给猪吃,一年下来伙食开销能压死人,养两头已经了不得了。
交一头给国家,再留一头宰杀,吃不完的肉还能卖给别人,一年到头的,这手头还能不剩下点钱?
这日子不就过得舒坦了?
所以今年坝头村村民精神状态都是挺不错的。
今年花生大丰收,尤其坝头村家家都分了不少花生,农民丰收了就意味着花生的价格要降了。
十月能风波过去了,甄臻就去了趟黑市,想收点花生回来。
价格果然如她所料,比去年价格便宜不少,去年花生收成不好价格反而贵,这事让人很无奈。
这年头花生是稀罕物,按理说价格不低的。
可能是因为农民把分到的花生拿出来卖,黑市花生价格只三毛钱一斤。
但听说外头能卖四毛多,熟花生米就更贵了,要六七毛,花生米就更别说了。
不过也能理解,花生可以炼油,计划经济时代什么都贵,贵的不是物品本身,是因为稀缺。
大甄臻收了两麻袋花生,今年孟家也种了花生、红薯、土豆这类作物,但自家那点自留地产量有限,还是要出来采购才行。
买完后甄臻找了个偏僻的地方把花生放进空间,又绕去了较远的摊位买了一次。
傍晚还叫赵美兰帮她多进点花生和瓜子。
这样陆陆续续她就有十麻袋花生了。
晚上,孟大国去养猪场喂猪,家里大大小小就出来扒花生,程素和孟招弟也帮忙。
次日,几人又一起把花生给炒了,不得不说五香花生这吃法太稀罕了,以前的花生多是油炸做下酒菜,不能当零食吃。
五香花生就不一样了,可以和板栗瓜子一样,用纸包着,看电影、读书、下酒菜都是可以的。
反正孟家人是拒绝不了五香花生米的诱惑。
这草锅炒花生可是个力气活,程素炒累了孟招弟就顶上,孟招弟累了就焦蕙兰来。
至于陶爱红那是编外人员,只有花生米出锅时她最积极。
花生米炒的多,就需要多带点包装纸,甄臻拿了一叠包装纸出来画logo。
她如今这画图水准堪比打印机,画的那叫一个快狠准,没多久,温柔的好婆婆侧脸图就画好了。
她打包也没背着孟招弟,也是出于试探的心思,不过招弟嘴严实,这边有什么事从没传到那边去,甄臻对她是很认可的。
甄臻就又去了一趟县城,好婆婆已经好久没推出新品了,去年是卖过板栗,但那是季节性的,不少老客户都盼着好婆婆出新品。
甄臻车刚支好,就有人过来了,“姐,一包咸味瓜子。”
甄臻笑笑,拿了一包花生米出来。
“弟,你是咱家老顾客了,咱家刚出了新品,要不要尝尝?”
顾客是个半大小伙,父母都是厂里领导,自然不缺钱,他时不时就来甄臻这买点零嘴打牙祭,最近好像谈了个小女朋友,上次还把女朋友带过来了。
甄臻知道这个客户忠诚度高,主动推荐道:
“这新出的五香瓜子,是用了我家祖传的独家秘方炒出来的,你一定会喜欢。”
摊主能记住自己,作为顾客,小伙子也是很高兴的,就捏了几颗尝尝。
这一尝就和孟家人一样惊艳,当下就叫甄臻给他来三包。
小伙子还八卦道:“大姐,你家还有祖传秘方呢?给我说说你家祖上的故事呗?”
甄臻就开动脑筋,分享了自己现编的故事。
说她家祖上是个贫民,有一次给地主家干活,地主不给发工钱,只用了几麻袋花生就把她祖先给打发了,她祖先眼看着就要饿死了,就开动脑筋,想把这几麻袋的花生米卖出去。
可是花生不值钱,卖不出价格来,祖先经过苦心研制,终于研发出了五香花生米的吃法来。
这花生米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她祖先靠着卖花生米救了一家老小的命。
这故事编的甄臻直呼离谱,可小伙子却叫她说的挺感慨的。
“原来这小小的花生米背后有这么多故事啊!不简单,不简单啊!”
甄臻算看明白了,做品牌最重要的是要会讲故事,既然有心把好婆婆做大,就要把故事给说好。
故事真不真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信。
晚上时,她空间里的大部分瓜子和花生米都卖完了。
一斤花生能出七两花生米,一斤花生米的成本就要四毛多,一包花生米是五两,甄臻卖四毛钱一包还要送一些瓜子给顾客。
她今天差不多带了两百斤花生米,里里外外就有六七十的利润,加上卖瓜子的收入,轻松就赚了一百多。
花生米还剩下一些,甄臻就换了包装给孟老太和孟老太爹送去了。
孟老太爹一看有好吃的,就把没喝完的五星茅台拿出来了。
孟老太还寻思着这瓜子皮是不是上霉了,怎么灰灰的?
她夹一个放入口中,“老头子,老二家的也太会吃了,这花生米可比油炸的好吃!”
孟老太爹直点头,“老二不在了,老二媳妇能把家撑起来,也是她有本事。以前大家都说她手缝宽,存不住钱,是个败家娘们!可我看她身上穿的还是几年前的衣服,每天就吃一口饭,饿了就抱着黄瓜啃,瘦的我这个做公公的都感慨!”
现在谁说他儿媳不好,孟老太爹头一个就不让。
孟老太也非常自责,你说她以前怎么那么不懂事,非要跟儿媳闹别扭呢?
她就把一切归咎到沟通太少这上面,光看着儿媳天天去县城花钱,没看到人家把钱花在孩子们身上。
给这个买棉袄,那个买被子,回回去县城买的不是奶粉就是高乐高,哪有一分钱是花给自己的?
遇上这样的儿媳,她就该好好珍惜。
孟老太好一通反省。
老俩口喝着小酒,聊着人生,吃着五香花生米,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美了!
后面甄臻又收了一次板栗。
有了去年的经验,孩子们不用多说,早早就带好口袋出去捡板栗了,捡到的钱给家里,却能留下一两分买糖吃,也是很高兴的。
靠着孩子们,甄臻收了二十麻袋的板栗,也不知道他们从哪弄来这么多。
隔天甄臻路过隔壁村,听到村民抱怨,说往年山上板栗都没人吃,今年却一个没看到,真是奇了怪了。
甄臻也就知道原因了。
到了年底外面查的严,甄臻也就没怎么去县城,孟大国的猪养的差不多了,不知道年底之前还能不能安全卖出去。
七六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可再不平凡也有过去的时候。
第57章
十一月天冷了, 村里人就准备猫冬了,甄臻依旧和往年一样,备了炭火、柴火和过冬的食物, 被褥和棉衣都不缺,也就没刻意准备, 只给几个孩子准备了过年穿的新衣服。
刚过完年就来了一场大雪,好巧不巧就把孟老大家的房子给压塌了。
甄臻听到消息时是半夜, 孟大国和孟二勇都过去帮忙了, 她也赶紧穿好衣服赶过去了。
孟老大家的房子有新有旧, 塌的是二十多年前的老房子,早就破烂的不成样子了,可是家里子女多,一直没钱盖新房,就一直凑活着住。
昨晚下雪时,孟老大也是担心的一宿没睡,谁知怕什么来什么, 半夜就听到轰的一声, 靠窗那一块先塌了,孟老大家就把几个孩子都喊起来, 紧赶慢赶跑了出去。
谁知这一塌连隔壁屋一起塌了, 他大儿子孟大柱睡在隔壁, 跑慢了点就被埋了进去。
好在孟大柱命大,被一个橱柜给护住了, 只是埋在下面一时半会出不来,孟老大就去喊村里人来帮忙了。
孟大国和孟二勇穿着军大衣倒是不怕冷,其他孟家人就没这么幸运了。
几个孩子都穿着毛衣毛裤,站在北风中瑟瑟发抖。
张巧红也没穿外衣, 人来人往的有些尴尬。
孟大国就脱了军大衣,叫焦蕙兰递给张巧红,张巧红鼻尖红红的,心里别提有多暖了。
孟大嫂担心儿子,“这可怎么办才好啊?”
“大柱精神不错,不用担心的,倒是这么一大帮子人,总要有住的地方。”
甄臻就叫程素去了趟李德成家,把办酒席用的油布借来,搭了个简易的帐篷,虽然不比屋里暖和,但好歹有个挡风的地方,家里抢救出来的东西也能堆进去。
天没亮,孟大柱就被救出来了,他运气不错,毫发无伤,只是房子没救了。
之前甄臻家盖了新房子,孟大嫂心里也是羡慕的,这几年省吃俭用,就想学她家盖个亮堂的大房子,只是钱一直攒却一直不够,盖房子的事就拘着了,如今不盖是不行了。
孟大嫂把甄臻拉到一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家里想盖六间房,巧红和淑芬手里的钱都给我了,又去娘家借了一点,我手头也还有三百块钱,算来算去还差二百。上次孟丽说可以借我一百,剩下的一百实在没地借了,只好问问你手头有没有了。”
孟大嫂不太确定,虽然二房日子过的是不错,可陶爱红是个懒货,甄桂芝又不下地,全家房就靠大国二勇和蕙兰赚工分。
老二媳妇虽然把家管得不错,可她手缝也太大了点,天天大鱼大肉吃着,三五天就要去一趟县城,赚的还不够吃的呢。
孟大嫂就觉得她这妯娌不一定能拿出一百块钱来。
年前孟大国卖了猪,因为行情不好,都以七毛的价格给了赵美兰,收入不如往年高,却也赚了点。
家里六头猪,交了一头给国家,宰了一头,也有些进项。
甄臻也没说别的,救急不救穷嘛,大房一直没跟她开过口,眼下确实是遇到事情了。
不过她还是为难了一下,“我得回去凑凑,你也知道我的,赚的向来不够花,哪能存下什么钱啊。”
孟大嫂被她说得都有点自责了,明知道这妯娌手缝宽,存不下钱,还来揭人家老底。
孟大嫂笑笑,“没有我就少盖一间,也没什么的。”
六间已经是最少的了,大房这边人多,四个老的就不提了,孟大柱这一房就六人,孟大建那一房也是六人,一家十六口人住六间房都很为难,再少也实在不像话了。
甄臻回去了一趟,给她拿了一百块钱回来,还特地拿的是零钱。
孟大嫂感动坏了,她真没想到妯娌借钱借这么痛快,看这钱皱的,只怕把压箱底都拿出来了。
孟老太爹认识点人,再加上事发突然,村里也要帮衬点,没几天红砖就批下来了。
这年头,那真是谁家有难全村帮忙。
还没到春耕,村里没活干,知道孟家出事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木材没几天也备好了,等到化冻后天气暖和一些,孟家就开始起地基盖房了。
甄臻一家也过来帮忙,孟大国和孟二勇帮着忙活,两个儿媳帮着做饭。
甄臻知道大房手头没钱,囤的菜和肉都被埋了,是不能吃的。
她就带了点大骨过来烧火锅吃。
门口支了临时用的锅,甄臻先煮了满满一大锅骨头汤,掀开锅盖,汤又白又清,筒骨的香味叫一干干活的人直流口水。
冬天就该吃口热乎的,甄臻又把白菜、萝卜、红薯、冬瓜、南瓜都给切了,苟子娘送了点豆腐,张翠花送了豆芽和土豆,也一并下锅了。
这些菜都不值钱,想加多少加多少,菜从锅里一捞,蘸点芝麻辣酱,口味自是不用说了,主要是暖和啊。
这天寒地冻的,干活的人手都冻掉了,能吃上这么一口热乎饭,谁心里不舒坦?
不够吃也还有馒头等着,这可是白面馒头,包点咸菜都是美味了,更别提还配着火锅了。
孟大嫂很感谢她,回头还跟孟老太说:“患难见真情,这次多亏了桂芝了。”
孟老太也没想到老二媳妇这么大气。
雪把家里房子压塌了,坏了不少家具,压没了猫冬村的粮食,孟老太说不出的心疼,好在房子顺利盖起来,两个儿子家也相处和睦,孟老太心里也是舒坦的。
孟丽和蒋东平也特地过来帮忙了。
蒋东平还单位发的肉和菜都带过来了,车前杠上挂的满满当当的,看着可真不少。
孟大嫂有些不好意思,“你们留着自己吃,哪能要你们的东西。”
“我和孟丽是拿工资的,平时都在单位食堂吃饭,不缺这些东西。”蒋东平就说。
孟大嫂是越来越满意蒋东平这个女婿了,钱多钱少,送不送东西来都是次要的,主要是人家会做事会做人,也有这个心,心意值千金,这才是最重要的。
冬天盖房子不如夏天快,盖了半个多月才差不多上梁。
房子盖好后还是很气派的,六间新房子加上没倒塌那几间,在农村一干草房子里,是很显眼的。
这样一来,孟家两房都都盖了新房子,在农村也是头一份的。
大国他爹当兵的,孟老太爹为人讲究,加上孟大国这一辈人都能撑起门户,孟家在村里一向没什么人敢欺负,盖了房子后那就更要高看一眼了。
不过盖房子这几天把孟丽累得够呛。
甄臻给她盛了一碗红枣姜汤,这几天草锅天天煮姜汤,只要有人冷就能来喝一杯,驱寒最管用了。
孟丽喝了一口,“多亏了你的姜汤我才没感冒,这天实在是太冷了。”
“孩子们怎么样?”
“他们干爷爷干奶奶带着呢。”
相似小说推荐
-
我家娘子打江山(麻辣香橙) 遭逢乱世,谢让从流民中寻回了自幼定亲的未婚妻,小娘子温顺柔弱,懵懂可爱,两人成婚后便隐居乡野,日子倒也和美。
只...
-
你更胜春朝(或扉) [现代情感] 《你更胜春朝》作者:或扉【完结】晋江VIP2025-02-19完结总书评数:565 当前被收藏数:1686 营养液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