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哥儿不像他父亲,这一点就很好。
对于年迈的贾敬来说,这已经算是一个很大的安慰了。
饮绿堂戏台上已经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贾蔷寻来的戏班小生、小旦的扮相不是最漂亮的,但他们嗓子好,身段好,编的戏词也好,倒也博了个满堂彩,就连贾赦这个爱玩的行家都觉得这戏班子还算不错。
贾蓉和贾蔷已经很尽心尽力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菜已四献,汤始一道,众人业已酒足饭饱,纷纷贾离席前往客居更衣漱口。
而在主子们离开时,随侍各位主子的贴身丫鬟纷纷带着常备的礼物前往戏班后台给班主和角儿们放赏。
倒是引来了好一阵儿千恩万谢。
待贾母等人更衣漱口、回转饮绿堂后,宁府的丫鬟媳妇们已经撤去了狼藉杯盏,往桌子上摆好了香果点心、名茶小食任人取用。
戏台上的主角也从戏班的生旦净丑换成了耍百戏的伶人。
贾兰、贾芝他们这些年纪小的孩子见到水上点灯、玉女传书等戏法,都有些惊讶,也都很喜欢。
不过贾兰腼腆,只眼睛亮了一些;贾芝活泼,此时已经跑到湘霓身边,拉着母亲的袖子笑道:“娘,您看这多有意思,等到你过生辰时,我也学蓉大哥哥给你请一班百戏!”
湘霓哑然失笑。
芝哥儿这小家伙,还说什么为她请百戏班子呢!
实际上,还不是他自己爱看?
不过,湘霓并没有拆穿贾芝的想法。
她只拍了拍他的手臂,柔声道:“那我们芝儿还怪孝顺的呢。”
贾芝不好意思地补充道:“到时候,我也像蓉大哥哥一样去家庙给娘跪经。在佛祖面前祈祷,请他保佑娘长命百岁,安乐无忧。”
他这话说得极干脆,黛玉和白蔷听到后,皆会心一笑,又夸贾芝是个孝顺体贴的好孩子。
贾芝的耳朵都被夸红了,他忙作揖道谢,顺便告辞道:“多谢婶婶们的夸奖,娘,你们看百戏,我找兰堂哥有话说。”
湘霓笑吟吟地挥手让他离开了。
她还能不知道她儿子的小九九吗?
要找兰儿说话,不过是芝哥儿随便想出来的借口罢了。
芝哥儿这是年纪小、脸皮嫩,被两位婶婶夸得不好意思了。
所以他才寻了借口借机遁走的。
而在贾芝离开后,湘霓重新加入到妯娌们谈天的队伍当中。
此时,黛玉她们正在夸赞起胡氏的能干。
这个话题最开始是李纨挑起来的。
她对坐在她身边的宝钗道:“珍大嫂子真是好福气,得了一个这么能干的儿媳妇。瞧瞧这场宴会,蓉儿媳妇办得井井有条,竟然半点儿疏漏都没有,这一点是最难得的。”
宝钗正在剥松子,听到李纨的话后,她接话道:“嫂子这是羡慕珍大嫂子了?等兰哥儿大了,你也给兰儿寻个这么好的媳妇。到时候,就是我们这些弟妹羡慕你了。”
听闻此言,李纨轻轻地叹了口气:“哪是那么好找的?蓉儿媳妇这么好的模样,这么好的性情,只怕打着灯笼都难找呢!”
黛玉不着痕迹地瞥了一眼尤氏。
她与胡氏关系亲昵,知道尤氏与胡氏婆媳二人面和心不和的关系。
正因如此,黛玉才有些心惊。
尤氏在听见妯娌们盛赞胡氏的话语后,居然还能面色如常地微笑,甚至笑得更开心了。
看起来,她好像真的在为胡氏感到高兴。
但黛玉知道,尤氏心里绝对不可能产生与有荣焉的想法。
黛玉思忖了一瞬,还是为胡氏扯了虎皮大旗。
她先是安慰李纨道:“珠大嫂子很是不必这样忧心,咱们兰儿人品学问样样都好,找个四角俱全的好媳妇还不容易?”
然后才步入正题道:“而且嫂子给兰哥儿找媳妇,最要紧的还是看媳妇孝不孝顺,知不知礼。”
“老太太就说过,咱们这些孙媳妇、重孙媳妇里面,顶数蓉儿媳妇最孝顺知礼。依我看,这才是蓉儿媳妇身上最难得的地方呢。”
听到孝顺知礼这四个字,尤氏暗自咬了咬牙。
她不过是想帮二姐、三姐找个合适的夫家,省得外人议论她这个姐姐对妹妹们不慈,可她在勋戚圈子里吃不开,所以这件事只能托请胡氏帮忙。
可胡氏性子古怪,她不但不愿意帮忙,还从中作梗,哄得蓉儿也在这件事上敷衍她。
这样的媳妇,也配得上孝顺知礼四个字吗?
可这句话是西府老太太说的,她这个晚辈,哪里有资格去批驳西府老太太的评语?
尤氏很清楚,黛玉在众目睽睽之下说出老太太私下里夸赞胡氏的话,就是为了给胡氏扯老太太虎皮做大旗。
老太太都说胡氏孝顺知礼了,她这个婆婆哪还敢以不孝顺不知礼的名义给胡氏穿小鞋?
尤氏只觉自己心里憋屈得很,可她也没有什么办法发泄心里的怒气。
其实,她心里很不喜欢黛玉这个与胡氏交好的弟妹,可她根本不敢得罪黛玉。
谁让贾璋位高权重、给她养老的贾蓉又把贾璋当成半个亲爹尊敬呢?
若她想好好地安度晚年,就不能得罪贾璋,更不能得罪黛玉……
毕竟,东西二府的人都知道,得罪黛玉就等于得罪了贾璋。
而且,得罪黛玉的后果比得罪贾璋本人的后果要严重很多。
所以,即便尤氏心里很不爽,她也只能勉强自己露出一抹笑出来。
“是啊,老太太真是慧眼识珠!我们蓉儿媳妇就是最孝顺知礼的,她呀,最得我的心意了。”
在众人说话间,百戏表演也结束了。
贾敬建议大家一起去花厅那边抹牌行令,贾母听了觉得有趣,便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众人又离开饮绿堂,去了宁府花厅。
因他们人多,一下子就凑了好几桌牌局,又是好一番热闹。
而贾敬这个主动提议玩牌的寿星,玩了几把牌后就下了牌桌。
他跟贾璋一起去窗边矮榻那边儿喝茶吃茶点去了。
贾璋执壶为贾敬倒茶,又把桌上的枣泥酥推到贾敬手边。
在这之后,他才往自己的茶杯里注入茶水:“伯父家里的白毫味道清醇甘美,很是不错,不知道是在哪家茶庄买的?”
贾敬问他道:“你是想买他们家的秋茶吗?”
贾璋轻轻地点了点头,表示贾敬猜得没错。
贾敬笑道:“那你买不到了,你现在喝的是明前茶,他们家茶庄今年夏秋两季都没开门。”
贾璋奇道:“伯父怎么这样说,这家茶庄是出了什么问题吗?”
贾敬回答道:“没什么问题,只是茶庄的主人出了问题——这茶庄位于南安郡王的驻地。”
听贾敬这么一说,贾璋只觉恍然大悟。
前些日子,他们一收缴欠债,东南就有了战事。
这里面怎么可能没猫腻呢?
南王心里也清楚,他养寇自重的小把戏很难瞒得住绍治帝的眼睛。
但不管怎么说,该伪装的地方,还是要伪装的。
至少在前线“打仗”时,位于驻地的茶庄总不能还正常生产,不受任何影响吧?
所以贾璋是买不到他想要的茶叶了。
而贾敬再一次在心中感叹,叔父代善提出的转换门庭之策,真真儿是高屋建瓴、目光深远。
看看四王八公里面有多少虫豸吧,和他们搅在一起,家里怎么可能有好下场?
只可惜他们这一辈无能,没能实现叔父他老人家的愿景。
还好璋哥儿出息,琏哥儿和蓉哥儿也有守成的本事,贾珍那个孽障也被他机缘巧合地除掉了。
要不然,贾敬真不敢想象,百年之后,他们贾家会是怎样的光景。
第191章 湘莲娶亲赏梅宴会,元宵佳节稚子可爱
在贾敬生辰过后没多久, 柳湘莲就带着自己的新婚妻子杜氏回京了。
杜氏相貌十分美丽、谈吐也很大方。
柳湘莲与杜氏见面后,只觉杜氏就是他梦寐以求的良缘与知己。
他想娶她为妻,于是, 从庙里回到姑母家后,柳湘莲立即跪地恳求姑母一定要帮他促成这桩婚事。
杜氏同样很喜欢柳湘莲。
毕竟湘莲人物性情无一不好, 她情愿嫁与湘莲为妻, 也是什么奇怪的事。
杜氏夫妇并不反对这桩婚事。
在他们看来, 柳湘莲人品、家私都不错,相貌也生得好看。
而且他父母都去世了,自家女孩儿嫁到柳家, 过门后就能当家做主, 不用受公婆的气。
这么一看, 把女儿嫁到柳家,并没有什么不好之处。
可问题是, 柳湘莲的家在京城。
若把女儿嫁到柳家, 他们以后岂不是三年五载都见不到女儿一次了?
见杜家愿意促成婚事, 只担心日后见不到女儿,这才犹豫不决的情况后,柳湘莲姑母主动给杜氏夫妇喂了一颗定心丸。
她对杜氏夫妇道:“我那侄儿每年都会来探望我这个姑妈的。若婚事能成,日后让他们小夫妻回来探望你们老两口,也不是什么难事。”
“你们都知道, 我们湘莲是开镖局的。想来北边,可以和镖局的人一起过来。”
“如此一来, 既能保证安全,又能减少花费, 便宜得很,贤伉俪根本就不用担心骨肉分离, 不能见面的问题。”
在柳湘莲姑母的百般撮合下,这桩婚事终于被促成了。
因为柳湘莲在京中没有直系血亲,所以他并没有选择回京办婚事。
他选择直接在北边跟杜氏完婚,毕竟姑母和岳父岳母都在这里。
在新婚后,柳湘莲与新婚妻子又分别在岳父岳母家里和姑母家里住了一段时间。
夫妻亲昵,亲长和善,着实乐业无比。
待到寒霜覆地、草木枯萎时候,柳湘莲才采买了皮毛物产,吩咐家人收拾行囊,又与姑母一家、与岳父岳母一家饯行。
在这之后,他带着妻子与兴隆镖局押镖的队伍一同南下归京。
至于柳湘莲家祖传的那把龙吞夔护、珠宝晶莹[1]的鸳鸯剑,也被柳湘莲送与杜氏作为定情信物。
在收到柳湘莲送她的鸳鸯剑后,杜氏曾把宝剑拔出来欣赏。
柳家的鸳鸯剑剑鞘里面并非只有一把剑,而是有两把冷飕飕、明亮亮、宛若秋水一般的宝剑。
这两把宝剑,一把上面錾着“鸳”字,另一把上面錾着“鸯”字,寓意极佳。
怪不得柳湘莲把这东西当做定情信物送给杜氏。
杜氏看完剑后,连忙命人订制了檀木剑匣,又亲自做了锦绣垫子装进剑匣。
在这之后,她才把鸳鸯剑放进剑匣内保存。
杜氏这般小心翼翼地保管宝剑,并不是因为这两把剑是足以媲美紫电青霜的奇珍异宝。
只是因为这两把剑是她与柳湘莲的定情信物。
若非如此,杜氏才不会如此珍视它。
柳湘莲与她心意相通,看到杜氏定制的剑匣后,他就猜到了她的想法。
他心里愈发柔软,也愈发爱重杜氏了。
为了让妻子融入进城社交圈,柳湘莲回京特意花了大价钱,买了好几盆名种梅花。
他打算办一场赏花宴,邀请宾客过府做客,好让妻子交到几个要好手帕交。
与柳湘莲关系不错的贾蓉自然收到了柳家送来的帖子。
看完帖子上的内容,贾蓉心里产生了一丝淡淡的遗憾。
就像他之前猜测的那样,柳湘莲直接在北边完婚了。
他想保的媒彻底没戏了。
不过,一想到妻子胡氏的话,贾蓉就不怎么遗憾了。
夫人说的对,太太她自己都不在乎她那两个继妹,他这个外八路的外甥又何必对二姨、三姨的婚事操心呢?
这些事情,还是交给太太她自己犯愁去吧!
而在荣府这边,贾璋和黛玉也收到了柳湘莲的请柬。
贾璋拿着帖子对黛玉道:“柳湘莲家要办赏花宴,那天我休沐,正巧有闲暇辰光。不过到底去不去参宴,还要看夫人的意思。”
“其实他主要还是想宴请夫人,他对夫人有所求,想托请夫人给他妻子杜氏引荐些朋友。”
黛玉戴好耳珰后,轻轻地合上妆奁。
她回头对贾璋道:“前些日子,柳家的家人送了极好的皮子和野山参过来。我原来还在纳闷他们家为什么给咱们家送了这么厚的礼物呢。”
“现在听你提起柳相公的请求,才晓得他送厚礼的原因。咱们还是走一趟吧,总不能辜负柳相公待他夫人的一片心意。”
贾璋接过紫鹃端过来的热茶,然后对黛玉道:“那咱们就过去一趟,不过到底要不要帮忙,还要看杜氏的人品怎么样。”
“若和对方相处不来,那皎皎你也不必委屈自己和她相处。不过是一点礼物,咱们换些等价的东西还礼就是了。”
黛玉走到他身边坐下,也要了一盏茶吃,又对贾璋道:“瞧你说的,好像我是个小孩子似的。这些道理我都明白,怎会委屈自己呢?”
就在两人说话时,琥珀送了一对雨过天青的汝窑瓶儿过来。
“老太太说三爷、三奶奶都喜欢梅花,这对瓶儿插梅花是最好看的,让我给三爷、三奶奶送来。”
贾璋让紫鹃把贾母送来的花瓶放好,黛玉随手抓了一把钱赏给琥珀。
又吩咐雪雁道:“雪雁,你带人跟着琥珀姐姐去一趟荣庆堂,把咱们鹤鸣苑孝敬给老太太的例菜送过去。”
雪雁点头应是,跟琥珀一起提起提盒,把鹤鸣苑的例菜送到荣庆堂贾母处,用完贾母指给她吃的细点后,雪雁才捧着贾母给的赏钱回转鹤鸣苑。
待贾璋休沐时,贾璋和黛玉夫妇二人坐车前往柳家参加赏花宴。
除了贾璋和黛玉外,柳湘莲还请了很多客人——他真的有很多朋友。
柳熠夫妇与贾蓉夫妇也来了。
贾璋见他们来了,心情很好。
黛玉与柳熠的妻子,还有蓉儿媳妇的关系都很不错。
有她们在,黛玉总不会觉得无聊。
光是聊天就很有意思了。
如此一来,他就放心了。
不得不说,柳湘莲为今天的这场赏花宴确实花费了不少心思。
别的暂且不提,只说这些名种梅花,就足以愉悦黛玉与贾璋他们这等爱花之人的眼睛了。
黛玉和贾璋在二门处告别后,与胡氏、柳五奶奶一起走进柳家后院,鉴赏名种梅花。
黛玉尤喜白梅,看到柳家的名种白梅后,她轻笑道:“这就是‘高情已逐晓云空’了!”
柳五奶奶和胡氏皆拊掌称妙,三人一起品鉴梅花,说些逸闻家事,只觉时间飞逝,心情甚是愉悦。
而在见到今天赏花宴的东道主杜氏后,黛玉的心情就更好了。
杜氏是个爽快利索的妙人,黛玉很喜欢她。
就算没收柳湘莲的厚礼,黛玉也愿意和杜氏交朋友,愿意把杜氏带进自己的社交圈里。
在柳家赏花宴结束后,京城第三次下大雪时,朝廷的年度结算会议又一次在玉熙宫召开。
因为今年朝廷收缴了大批欠债,国库的银子很是丰盈。
所以在结算年度收支时,绍治帝与阁老们的心情都很不错。
后续六部争夺预算时,各部尚书吵得脸红脖子粗的,都想为自己管辖的衙门多争夺一些预算。
不过按照杨宗祯的话来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治国准绳。
即便国库富裕了,国库里的银钱也不能随便花用。
因此各部的预算依旧被砍下去很多,但比起往年来说,预算依旧多了不少。
所以在离开玉熙宫时,各部尚书脸上都喜气洋洋的。
阁老们脸上也能看到笑模样。
下面的人看见这些情景后,只觉松了口气。
大人们心情好,他们这些小官也能稳稳当当地度过年尾这段时间,安安心心地期待新年了。
这就已经很好了。
转眼间又到了新年时节,因为国库富裕的缘故,贾赦、贾政、贾琏、贾璋这些有官有爵之人领到的节礼也颇为丰厚。
尤其是贾璋,他兼任翰林日讲官与文华阁讲官两个职务,所以他领到的节礼也是双份的。
而且,与其他官员不同的是,日讲官和文华阁讲官的节礼与阁老们的节礼一样有许多上用的贡品。
这些贡品全是外面买都买不到的好东西。
贾璋领到了双份节礼,里面全都有贡品。
林林总总算下来,他这也发了一笔小财。
当然,贾璋只会把这些东西留下来自用,并不会把这些赏赐拿去换钱。
祭祖、拜年、回门、宴客、酬宾,每年过年都是这些事情,贾璋和黛玉对此都已经很熟练了。
不过,今年还是有一点不同的。
贾璋今年升任侍读且轮值日讲官,叶士高今年又升任台阁,所以今年上门逢迎的人比往年多了很多。
对此,贾璋只觉不堪其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