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绍治帝才不会因为太后就网开一面,不收缴他那些姑母与姊妹的欠债。
看在太后的面子上,他可以允许她们分期还债,但最多也就是这样了。
绍治帝心里想得十分清楚,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朝廷重臣,都不能赖账不还。
正所谓君不密则失臣,若他不能一视同仁,那来日他抄没欠债之人的家产时,岂不会为世人所讥?
正因如此,绍治帝才下定了决心:在收缴国库欠债一事上,谁都不能成为被豁免的例外。
待到新年假期结束,文武百官重新上衙时,绍治帝让陆英宣读了那封绍治元年进士们联名上奏的折子。
“朕读了这封奏折后,心里很有感触。朝廷预算紧张,去年年底,各部尚书还在玉熙宫里争得面红耳赤。如今这些年轻人给朕送上了解决问题的良方,朕只觉心悦神愉。”
“一想到朕甫一登基,就为大盛点选了这些可以媲美魏征、汲黯的良才,朕就万分欣喜。各位阁老,各位尚书,你们也听到这份奏折的内容了,你们觉得这些年轻人的建议怎么样?”
六部缺钱缺得厉害,内阁也想得到政绩。
还钱的人是勋戚,与文臣没有太大关系。
重新组建的内阁想要花钱想要做事,尚书们更是盼着被收缴回来的银钱能被陛下分到他们管辖的衙门里。
因此听到绍治的话后,阁老尚书们纷纷称妙。
见此情形,那些被欠债勋戚收买的科道言官都默默地收回了自己已经伸出去的脚。
罢了,他们还是把前些日子收的钱全都还回去吧!
就算还钱时会被人套麻袋打一顿,他们也认了。
他们这些做言官的,不怕得罪皇帝,更不怕得罪内阁,但他们怕把皇帝和内阁全都得罪了。
得罪两者之一,他们不会出什么大问题。
可若是把两者全都得罪了,他们的政治前途就彻底完蛋了!
勋戚们出的那点儿钱,可不够让他们出卖自己的未来。
那些勋戚哪里晓得这些言官的想法?
他们等了又等,一直等到绍治帝任命忠顺亲王为收缴欠债的主提调官,执掌王命旗牌,赐忠顺亲王先斩后奏之权;一直等到绍治帝任命贾璋、郭子守、叶荆等人辅助忠顺亲王收缴欠债,也没有等到那些被他们收买的言官站出来说话。
他们愤怒地想,那些言官明明都答应了要站出来批驳贾璋等人以直邀名,批驳奏折里一刀切的收债方式的!
怎么现在全都变成哑巴了!
这帮文臣,怎么一个比一个小人,一个赛一个阴险?
真真是竖子,全都不足与谋!
第186章 收债抄家圆满结束,钓鱼西宁升任侍读
按照绍治帝的吩咐, 以忠顺亲王为核心的收账团队,每旬抽出三日时间于户部坐衙,专门司理收缴欠债之事。
在刚刚开始收债时, 忠顺亲王与贾璋他们的工作非常顺利。
那些被贾璋传播出去的言论吓着的胆小勋戚们,全都卖房典地凑够了银钱, 送至户部销账。
他们不为别的, 只为了取走了自家堪合, 也好回家安心睡个囫囵觉。
还有不少妄图赖账的勋戚在看到绍治帝的决心后,心中生出了偃旗息鼓的想法。
他们同样老老实实地把银钱送到了户部,销了自家借债的记录, 悄悄儿地取走了堪合, 拔除了自家潜在的忧患。
只可惜, 即便有不少人在绍治帝与贾璋的努力下改变了想法,但还有一部分人想负隅顽抗。
这些人顽固贪婪得可怕, 即便有这么多改变心意, 他们依旧不肯还钱, 依旧选择掩耳盗铃,琢磨着法不责众,念叨着家中无钱。
甚至还在想,陛下总不能以赖账不还的理由抄家。
他们完全可以把自家伪装成那些落魄到一分钱都没有的寒酸人家。
只要他们装穷装得好,装得像, 他们家就不会有事的。
还有人抱着比装穷还要愚蠢的想法。
他们的观点是,陛下再生气, 也不可能因为他们不还钱就动刀见血,抄家灭门, 他们什么都不干,也不会出事。
贾璋说那些话, 纯粹都是危言耸听。
这个荣国府出身的小子,无非是想用言语逼迫他们还钱,从而成全他自己的政绩罢了。
所以,他们根本就没把贾璋的话放在心上。
可问题在于,绍治帝手握几代帝王经营的情报组织绣衣使者。
他消息灵通,耳聪目明,怎么可能不清楚谁家是真的揭不开锅,谁家是假装的贫穷?
还有,谁说绍治帝要以赖账不还的名义抄家了?
虽然绍治帝已经独揽大权、坐稳皇位了,但他也不会以赖国库的债务不还这么离谱的理由抄家。
毕竟,文武百官可以向国库借债周转自家资金的事情,是先皇为了自家仁德的名声才准允的。
绍治帝才不会以勋戚赖账不还的理由抄家,去打先皇的脸面。
毕竟,先皇赐予了绍治帝皇位,是绍治帝皇位合法性的来源。
而且绍治帝对把皇位让给他,后面又逐步放权给他的先皇也存有感激之心。
他不会让先皇丢脸。
但是,即便没了赖账不还这个理由,绍治帝依旧能抄家。
那些眼光长远的勋戚,早都把他们家里欠国库的债务还完了。
比如说两位史侯家里,比如说有贾璋存在的宁荣二府,比如说理国公府柳家……
而那些截至目前为止还没把债务还上的人家,家里既没有什么横空出世的人才,有没有眼光长远的家主。
这就代表着,这些人家里没有什么像样的家规,也没人约束家族成员。
反倒有一大帮像贾珍、薛蟠他们这样爱享乐、爱惹祸的纨绔子弟,还有一大帮像王夫人这样目无法纪的老爷夫人。
在这种情况下,绍治帝想抓他们家里的小辫子还不容易?
绣衣使者手里,可是捏着一大堆这些人家违法犯罪的证据呢。
只要绍治帝想,他随时随地都能以合法的理由,让这些赖账的勋戚下狱!
不过,盛朝的绣衣使者成立时就被太祖皇帝分为四卫,每一卫由不同的人统领,并没有统一的领袖。
所以除了皇帝外,没有人知道绣衣使者有多厉害,更没有人知道绣衣使者手里有多少情报。
韩非子曾说“术者,藏之于胸中,以偶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又说“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不得满室”。
只有让底下的臣子不知道君主的想法与底牌,才能威慑群臣。
这个道理,盛朝的每一位皇帝都清楚,绍治帝更是学的明白。
就比如说那些妄图赖账的勋戚,他们能生出皇帝找不到抄家的合理理由,就不会抄家的愚蠢念头,还不是因为他们根本不晓得绣衣使者的威力?
此时绍治帝没有动手,不过是想要钓鱼罢了。
陆英执掌的东鸾卫发现了一些让绍治帝感兴趣的消息。
那一小撮冥顽不灵不还钱的勋戚,居然把家产挪到了平安州,藏到了西宁郡王靳决家里。
如此一来,他们就可以安心地扮演“穷人”,拒不还债了。
而靳决这厮,一边儿美滋滋地帮这些人藏钱抽保管费,一边儿把西宁王府的债务还了大半。
他这么做,无非是想放烟雾弹,从而瞒过他这个皇帝的眼睛。
而对绍治帝来说京内勋戚和京外藩王暗自往来,还有大笔银钱交易,这不是私相勾结、妄图谋反还能是什么!
这个消息简直就是老天赐给绍治帝的削藩良机!
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了。
所以在端午过后,绍治帝只让亲信御史弹劾了那些既有钱,又想赖账,但没有勾结西宁郡王的勋戚。
罪名包括但不限于国孝孝期不守规矩、鱼肉百姓贪污受贿等等。
但是文武百官们都清楚,这些人被收拾,纯粹是因为他们想赖掉皇家的债务,不想还钱。
当然,绍治帝也没有放过那些穷到还不上一个大子儿的人家。
他给这些人家规定了还款期限。
十年之内,这些勋戚人家必须把欠国库的债务分期还完。
至于逾期不还的后果,前些日子被收拾的勋戚已经向他们展示一遍了。
忠顺亲王带着绣衣使者和三千营的兵卒,直接冲进了这些勋戚的人家抄没家产。
若不是有贾璋等人耐心规劝,只怕后宅女眷处也要一一搜过,全都要被这些兵卒惊扰一遍。
这样的人间惨剧,又有谁愿意接受呢?
到了这个时候,那些掩耳盗铃的勋戚才意识到贾璋所言非虚。
当初,这个荣国府出身的小子好言相劝,并不全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前途。
他确实是在为他们这些老亲的未来考虑。
只可惜他们不识好人心,没接受人家的好意,这个时候就算是后悔也晚了。
真可谓是呜呼哀哉。
而那些把家里银钱转移到平安州后疯狂装穷,从而得到皇帝宽限,把还债时间拖到十年后的勋戚,心里很是乐开了花。
他们很是心理优越性看着那些被抄没家产的人家,又在心里感叹自己的精明聪慧。
看看吧,如今京里,谁家的日子比他们的日子过得舒坦?
把家里的钱往平安州一送,他们家里就不用卖房卖地还债,也不用担心陛下会因为他们不还债就收拾他们了。
毕竟他们身上一滴油都榨不出来了,陛下根本没必要收拾他们嘛!
还不如留着他们赚钱,如此一来,他们还能慢慢地还上国库的欠款……
就在他们自鸣得意时,绍治帝正在玉熙宫里阅读东鸾卫的情报。
素白宣纸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这些欠债勋戚的名字。
绍治帝的手指抚过这些名姓,把这些人的名字牢牢地记在了心里。
若不是为了钓到西宁郡王这条大鱼,他们这些既从公家偷取财富,又勾结异姓藩王的蠹虫,只会比那些已经被收拾过的勋戚还要凄惨。
绍治帝怎么可能放过他们?
只不过,此时此刻,这些人还在家里偷偷庆祝自家幸运地逃过了一劫。
他们根本不知道,他们家已经登上了绍治帝的死亡名单。
正所谓命运赠与的礼物,早都在暗中标注好了价格。
抄家削爵,流放三千,秋后问斩,遇赦不赦……这些刑罚,都在暗中等着他们。
而那些前些日子被抄家的勋戚,只遭受了削去爵位、免去职位、没收家产等处罚。
绍治帝既没有让他们遭受牢狱之灾,更没有抄没这些勋戚家里女眷的嫁妆。
所以这些人家还能将就着把日子过下去。
他们甚至还有钱供养家里子弟读书习武,以待他日东山再起。
在绍治帝心里,他收拾掉的这些勋戚远不如那些把家产转移到平安州的蠹虫可恨!
等到他成功削藩后,他一定会好好收拾这一小撮妄图欺骗他的勋戚。
也好让世人知道把皇帝当傻子欺骗的下场!
不过平安州的事情,除了当事人与绍治帝这只黄雀以外,根本就没有人知道了。
在绍治帝抄了几户人家后,余下没被收拾,家里又有钱的人连忙跑来还钱。
除此之外,他们还给绍治帝献上了极其丰厚的礼物。
就连那些穷得叮当响的人家,都开始砸锅卖铁还钱了。
忠顺亲王与贾璋等人为此又忙乱了一段时间,直到皇帝宣布收缴国库欠债一事圆满结束后,他们才松快下来。
而户部那边,所有官员都笑得牙不见眼的。
短短几个月时间,国库就得到了将近两百万两的白银的入账。
有这么一笔预备金搁在国库里,接下来两年内,户部都不用为钱发愁了。
唯一让人不高兴的事情就是,朝廷刚要收缴欠债,东南边境就有流寇骚扰,南安郡王立即上书,要和茜香国打仗。
他们南王府借机赖账的意思简直太明显了。
可这仗又不能不打,户部与兵部的官员们又怎么可能不憋气?
不过不管怎么说,收缴国库欠债一事都圆满结束了。
绍治帝向来有功必赏,在他宣布收缴欠债一事结束后,讨债团队的成员们就都得到了皇帝陛下的丰厚赏赐。
备受绍治帝宠信的忠顺亲王又一次被绍治帝加了年俸,还得到了无数奇珍异宝,乐师名伶。
贾璋、郭子守和叶荆等人也全都官升一级,还得到了数不胜数的金银财帛。
就连参与联名上奏的绍治元年进士们,也全都收到了绍治帝赏赐下来的玉如意。
这柄如意背后的寓意,足以让贾璋的这些同年们暗自欢喜。
不过,贾璋本就攒够了升官的资历。
就算绍治帝不给他升官,杨门也会想办法让他升官的。
所以,真正让贾璋万分欣悦的不是他升任侍读学士的好消息,而是皇帝给他的日讲官身份与那份给诸皇子讲学的新差事。
就连杨宗祯都对这份新差事感到惊讶。
他从未想过,皇帝竟然会让贾璋这个有师门的翰林去给诸位皇子讲经。
要知道,为了避免诸皇子拉帮结派,绍治帝充分地吸取了先帝时期的经验教训。
他压根儿就没给诸位皇子安排单独的讲经师傅。
就连轮流去文华阁给皇子们讲经的学士们也全都是孤臣出身的翰林。
若非如此,杨宗祯也不会这一直都没打过这个职位的主意。
谁能想到,绍治帝竟然这么喜欢贾璋,居然会打破惯例,让他去给诸位皇子讲学呢?
第187章 门人振奋贾璋履新,鸿胪偶遇嘉树欣荣
贾璋升任侍读学士后不但担任日讲官, 还会担任文华阁讲官。
得知贾璋的新任命后,杨门上下都很振奋。
太子和诸皇子都在文华阁听学,他们杨门的后进去文华阁做讲经师傅, 岂不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原来他们还觉得师相太过偏袒叶士高这个徒弟。
但凡有什么好的,师相都只记得叶士高这一支。
叶士高挑完后, 才能轮到他们。
就连贾茂行这个晚辈都能跟着叶士高沾光, 不但越过那么多人得到内阁中书的职位, 还得到了许多普通人人想都不敢想的资源。
就比如说纂修会典一事,若没有师相的支持与操作,贾茂行根本不可能担任副总裁官的职位。
因为这些, 他们觉得师相他老人家有些偏心。
现在他们才晓得, 师相他这根本不算偏心, 顶天也就是提前投资罢了。
能被师相百般看重,完全是贾茂行自己有本事。
他值得被人提前投资。
不说别的, 就只说御前轮值一事。
这些年来, 在御前轮值的翰林不计其数, 可除了贾璋外,还有谁这样得绍治帝的心意?
所以他们也怨不得师相偏袒贾茂行。
易地而处,若他们是师相,他们也会偏心贾璋这样聪明能干、挑得起大梁的晚辈。
他们能想得这么开,对杨门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
师门内部和谐圆融, 总比师门内部勾心斗角,互相赌气要好得多。
杨宗祯对这种变化感到很满意。
不过这些人关于杨宗祯偏心的揣测, 也不能说他们揣测错了。
因为杨宗祯他的确很偏袒叶士高。
如果不偏心的话,他就不会费尽心思地拔擢叶士高, 更不会非得把叶士高推进内阁。
凭心而论,杨门内除了叶士高外, 真的没有其他人同样拥有入阁的资历吗?
答案当然是有的。
可是,对杨宗祯来说,那些普通的门生弟子,哪里比得上自家心爱的徒弟呢?
所以一想到推举门人入阁之事,杨宗祯就会想起叶士高。
而在想起叶士高后,杨宗祯他就再也想不起旁人了。
换句话说,那就是杨宗祯只想把叶士高拔擢进内阁,也只放心把叶士高拔擢进内阁。
只有他的弟子,才配得上这份荣耀;也只有他的弟子,才最值得他的信任。
而贾璋作为叶士高唯一的弟子,在杨宗祯这里也没少沾光。
事实上,在发现贾璋的潜力前,杨宗祯就已经很看重贾璋了。
究其原因,无非是爱屋及乌四字。
而在发现贾璋做官的天赋与潜力后,杨宗祯就更喜欢,也更看重贾璋了。
杨宗祯对贾璋,既有主观的喜欢,又有客观的看重,这才是杨宗祯为贾璋造势,推举他纂修会典,又把贾璋带在身边殷殷教导的根本原因。
若非如此,杨宗祯也不会把贾璋捧做杨门三代之首,更不会大力栽培贾璋这个徒孙。
因为贾璋升任侍读,杨宗祯身边的内阁中书换成了杨叔玉。
杨宗祯他根本就不怕科道言官借机弹劾他任人唯亲。
正所谓举贤不避亲,他简拔叔玉,也是按照正常程序走的,本就没什么错处。
这种事情,你若不心虚,被人说两句也就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