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我爸爸是朱棣!(春有雨)


“谢谢世子, 您的恩德, 民妇永远不会忘记。”刘夫人擦擦起了褶皱的眼角,近日来的郁气好似也随风渐渐散去。
她想,不过是去偏远贫苦地方生活, 好在一家人都活着。
而且,此次只有刘松被贬流放,并没有牵连儿子儿媳。
本来刘夫人也是不用跟着去
的,不过她想着路远艰苦,刘松又只会读书,生活各方面都不懂料理,真一个人过去还不知过得多惨。家中又清贫,没法给刘松多点银钱傍身,到了那,真是饿死都有可能。
和儿媳商量过后,刘夫人就收拾行囊决定跟着刘松远赴流放地区。
朱高炽说完话,送完东西,又把位置让给一旁默默啜泣的陈氏,好让婆媳两话别。而他则走向刘松,仰头与这位固执中年老头对视。
虽然没有走上死谏的路,但还是没逃过流放的结局。
听说是皇爷爷要废除丞相一职,刘御史当朝跳得最高,然后皇爷爷一怒之下把他贬官流放了。
朱元璋也是忍刘松久矣。
看着刘松骂别人的时候,他很爽快,但刘松掉转刀口朝向他,那他就很难受了。
这老东西学问还是做得可以,又没有太大的错,就是脾性又臭又硬,杀了可惜。
但继续放在眼前蹦跶,朱元璋觉得自己忍不住要杀了。
那还是远远打发了吧。
上次他乖孙怎么说来着,有的人学问好会读书,那就为国家多培养些读书人才出来,杀了多可惜啊。
一些很贫穷偏僻的地方,百姓们就等着多来两个教书先生呢,要是这先生能免费,那多好啊。
朱元璋挑眉。
确实,顽固不化的愚民也不少,尤其是一些穷凶极恶之地。
这些地方的百姓也最容易受人煽动,即便现在形成不了大股势力,对大明威胁不大,但到底也不能任由其自由发展下去。
之前朱元璋为了底层百姓多认两个字,还搞了个社学,希望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农夫平民也能在闲暇之余学习识字,以后能看懂朝堂政令,不至于被官吏蒙骗。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
社学没推行多久就废除了,因为百姓们填饱肚子的时间都没有,谁还有余力学认字啊。
更别说,老朱还想着鸡窝里多蹦出一些土凤凰呢。
要是穷苦百姓家也能培养出几个读书人,以后也能出仕做官,他老朱也不用在这些大族豪族里面选人了。
可惜,这个时代能读得起书,培养得起读书人的再差也是一方小地主。
总的来说老朱这个想法目前很难实现。
但是,把一些犯错的官员打发到穷乡僻壤教书育人、开化愚民还是可以的。那些地方,正儿八经的教书先生都少得可怜,根本没啥人才可选。
朱元璋琢磨,以后像刘松这样的,脑子一根筋的读书人,杀了可惜的,还真可以多往这些地方送去。
他乖孙说,那叫发挥余热,为大明继续发光发热。
这种为大明无私奉献和服务的精神,朱元璋很认可。
从不认为自己是‘朱扒皮’的老朱同志,当时看向他身旁小团子的眼神散发一股奇异的光彩。
不愧是他老朱家的种。
朱高炽没注意到他皇爷爷当时‘渗人’的亮亮眼神,他此刻正和刘松大眼瞪小眼,说到底,两人关系没好到依依惜别的程度,但来都来了,总要说两句。
朱高炽酝酿一下,小手背在身后,说:“刘御史保重。”
刘松:“.....草民多谢世子殿下。”
“唉,你也不要太灰心,还有恢复官职的可能性的。”朱高炽想了想,伸出小手拍了拍他手臂。
刘松神色微微动容,他职责所在,当一天御史就要敲一天钟,即便他不是御史了,他依然心系大明。
不过,这次被贬流放,前途一片茫茫。
说实话,刘松对重返官场抱的希望不大,也许他余生都要....
“就算你不行了,你还能教几个学生出来,传承你的意志,发扬你的梦想,出仕做官,在大明官场发光发热。”
刘松:“.....”
小团子一脸的鼓励,他再次拍拍刘松,一切尽在他那正经小眼神中:相信自己,你可以的。
刘松:“......”
本来有些意志消沉的刘御史大人,忽然一想他说的这话,好像.....也不是不行。
反正此番流放,朱元璋也是让他去那边教化愚民。
送别的时间很快过去,刘松和夫人在官差的陪送下,朝着遥远的方向离去。可能是不想刘松死在半道上,朱元璋还下令给了一辆驴车。
本来朱元璋是准备让刘松自己出钱准备,流放的罪官,他老朱当然不包公费,到时他睁只眼闭只眼当不知道就可以了。
谁知,刘松是真穷啊。
就是老朱都觉得有点那啥了,悄悄吩咐人准备了一辆简单的驴车,不仅能驼东西还能驼人。
刘松和夫人坐在车头,一位官差驾驴车,一位官差坐车尾,沿途激起一片飞扬的尘埃,直到他们的身影缩成一个小黑点,朱高炽才收回视线。
而坐在驴车上的刘夫人,脸上缠着灰布遮挡沙尘,怀中是朱高炽亲手送的大包袱,她怕染了灰,正要转身装进行李小箱子,车轮子滚过一小凹坑,她一个不稳怀里的包袱差点掉下去。
好险,刘夫人护住了包袱,突然她眼神微微一动,低头看着怀里的大包袱。
她察觉不对,掀开包袱一角朝里看了看。
就见一包包小零嘴下面,静静躺着一只钱袋子。
刘夫人一怔,又很快把包袱缠好,默默抱紧。一旁刘松注意到她异样,伸手轻拍她肩膀一下。
以为她是又伤感了。
....
朱标也亲自目送老师一家远去,宋濂的待遇要比刘松好一些,朱标让人准备了马车,虽然一切从简,到底比驴车要好一些。
等到两边人都化作小黑点了,朱标才朝等在路边的小团子走去。
既然看见了总要招呼一声,朱高炽刚喊了一声太子大伯,朱标就伸手牵住他的小胖爪子。
朱高炽眨眨眼,仰头看着身旁青年,青年一双温和内敛的眼眸,泛着慈和光芒,身形清癯,低头对他一笑,君子斯文。
才发现,太子大伯最近瘦了一大圈。
朱标嗓音清越,带着令人安心的独特韵律,“陪大伯走一走。”
朱高炽就任由他牵着,身后马车缓缓行驶,隔着一定距离,一大一小漫步前行,朝着繁华的京城方向。
先不提其他,朱高炽是挺喜欢太子大伯的。
虽然先前因为小堂哥,好几次都有不满一下,但是太子大伯是个极好的人,他也知道。
太子大伯总是斯文大气的,君子谦逊,心有海阔天空。
比起他爹朱棣跟个社会青年一样,豪横霸道,太子大伯更像是世家贵胄出身的公子,温润儒雅。
不像是皇爷爷的儿子。
不过嘛,这也正常。
他也不像爹爹,从小就斯文可爱,更像娘。
朱高炽踢了踢路上的小石子,心情不错的样子,朱标余光瞥见,低头一看,不禁弯起嘴角浅浅一笑。
待朱标重新抬头,目光虚虚落在皇城方向,那一瞬周身的轻松自在荡然无存,又变成内敛稳重的太子殿下。
....
随着徐达、汤和等大将陆续回京,朝堂上,朱元璋的一系列改革安排也随之发布下去。
争吵声有,但大家最终还是屈服在了朱元璋的威压之下。
就这样,与皇权相互制衡了数千年的相权,朱元璋把它废除了。从此,皇权独大,再没人敢觊觎他手中权势,与他朱元璋叫板。
随着丞相一职被废,中书省也没了存在的必要,然后是掌管军政的大都督府也改成五军都督府。原本的大都督李文忠虽然被放回去了,但朱元璋还没气消,夺了他官职,让他回老家反省。
御史台也正式更名为都察院,之前和刘松并列的‘头铁四人组’其中一位被提拔为右都御史,与左都御史共掌都察院。
徐达镇守北平,常年在外带兵,已有几年没回京师,他这人,从来都是朱元璋说啥,他听啥,没有个人意见。
至于老哥们汤和,那也是朱元璋说了算。
除了徐达、汤和这两位开国功勋代表,
淮西武将的骨感人物,还有名将沐英、冯胜和近年连打胜仗,风光无限的傅友德等人,他们都表示没意见,都听洪武帝的。
这些都是他朱元璋的铁杆‘粉丝’,朝臣们算是看出来,朱元璋哪是找他们回来议政的啊,这是血腥恐吓了他们还不够,还要朝他们亮一亮粗大的膀子啊。
这大明的兵权始终是在朱元璋手里握着的,谁也没能力推翻这么一支强悍的军队力量。
底下那些浑水摸鱼、兴风作浪的小鬼小妖,最好也识相点,不要妄图和他朱元璋掰手腕。
白莲教?
朱元璋眉眼闪过阴厉寒气,不屑冷哼。
敢挑衅他大明,找死!
朱元璋派人秘密调查一番,果然发觉白莲教踪迹,开济猜测的没错,有人在背后搞鬼。
查出线索,朱元璋很快就派人搜寻追杀,那点人还兴不起风浪。
但是大明依旧有不少乱民恶民反民,朱元璋不愿所谓的‘白莲教’再次壮大,威胁大明根基。
他叫来开济,计划走下一步了。
早在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整理全国户帖,统计人口的时候,他就采纳了开济意见,在一个地区试运行一种管理基层的制度——‘里甲制’。
如今,是适合在全国推行了。
这个制度是由开济提出的建议,试运行效果朱元璋还算满意,只是要在全国推行还需要改些细节。
朱元璋和开济、户部尚书等朝臣议论了整整一周,总算把驭大明百姓的‘里甲制’给完善好。
朱元璋计划在洪武十四年年初,就正式颁布政令,在各地推行‘里甲制’。
大致意思就是把各地区划分一下,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选一位里长。每十户再选一位为甲首,甲首和里长都是轮流制,十年一轮。以后有什么事,就有里长和甲首负责安排处理,并通知各户。
不止如此,朱元璋还下令全国各地官吏重新按里甲划分,统计户籍丁口,制造成册。这个小册子也就是后来所谓的黄册了。
终于,朱元璋从建国之初就在打的算盘,到这一年,总算能开始动手了。
一个帝国的稳定和强大,离不开底下百姓的支持。
朱元璋要想大明变得更稳定强大,首要的,就是摸清他手下到底有多少百姓,是个什么情况。如此,国家赋税徭役才有个清楚章程。
那些被地方豪族藏匿的人口,也要给他老朱慢慢吐出一些来。
当然,除了户口人丁的统计,朱元璋还没忘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测量全国田地。
这可是收税的重中之重。
只是这件事就没统计人口户籍那么好办了,朱元璋不急,多少年都等过来了,他没想过一两年时间就把这事儿办妥。
一步一步,稳扎稳打。
朱元璋望着沙土所制的大明舆图,他眼眸深邃,胸中沉着。
外忧内患,大明总算初具雏形,这样一个新生的帝国,还需进一步成长、强大。
在内部一切安排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时,朱元璋眼神望向外边,手中小旗子在几个地方落地。
残元始终是个心头大患,不把它灭了,朱元璋都睡不安心。
还有这几个地方....
朱元璋叫来徐达,汤和,傅友德,沐英,和几人商议出征收复云南之事。商讨完,出征云南一事暂时定在明年,领兵元帅也暂定为傅友德,沐英为副。同时被朱元璋考虑划入出征部队的还有一员大将,虽然此时被别人压住了光芒,还不太显眼,但在另一个时空的明朝,他后来也将声名赫赫,此人就是蓝玉。
朝堂诸事先不提。
此时洪武十三年五月初,燕王府这边,朱高炽只关心一件事,那就是,他娘快生了!
在大佬云集京师的时候,一回来就忙得脚不沾地的徐达,总算这一天得了空,亲自上燕王府看望大女儿,谁知,刚到燕王府没多久,徐妙云就捂着肚子说好像要生了。
于是稳婆们有条不紊地安排好产房大小事务,侍女严阵以待,那位女医和府中大夫也守在一旁。
一切妥当。
徐达看着还没他腿高的小外孙,在那一声声吩咐下人,绷着小脸的严肃样子,哪有刚才扑他怀里喊外祖父的甜糯模样。
朱高炽面上淡定,心中其实很紧张不安。
他守在门外,握着小拳头,眼睛始终盯着紧闭的屋门。徐达总觉得自己一个大人显得有点多余,他和小儿子徐增寿对视一眼。
徐增寿就上前一步,手刚抬起来,朱高炽就察觉了,回头笑道:“小舅舅放心,娘亲没事的。”
“.....哦。”徐增寿其实想说,大宝啊,你要不也放松一点,姐姐没事的。
但小团子安慰完又扭头紧盯着屋门。
徐增寿挠挠头,看一眼他爹,徐达瞪他一眼,最终父子两还是选择安静闭嘴。
就在这时,收到消息的朱棣急匆匆赶了回来,“大宝,儿子,你娘怎么样了?”
粗大嗓门一响起,屋内就有人端着盆子出来了,盆子里的水红红的,婢女低头快步换水,朱棣看得心里一慌,就要抓着人问。
朱高炽却拧着眉头,扭头瞪朱棣,“嘘——爹你别吵!”
朱棣:“......”
好吧,他儿子又嫌弃爹了。
屋外的人没等多久,一嘹亮有力的婴儿啼哭声就传出来了。徐达和徐增寿松了一口气,没多会儿,洗好包着小被子的婴儿就被稳婆抱出来。
本来稳婆是要先抱给朱棣看的,结果还没走近,朱棣就问:“是不是女儿?”
稳婆:“.....回王爷,是个大胖小子。”
本来这是值得高兴的事儿,多子多福,谁家不想多生几个儿子,但没想到,燕王殿下一听,喜悦之色顿住,他啧一声,颇嫌弃道:“怎么就不是女儿,算了,本王先去看看妙云。”
朱棣早瞥见宝贝儿子一溜烟钻进屋内了,在婢女点头说可以进的时候,朱棣也等不及了,大步跟了进去。
抱着婴儿的稳婆:“......”
最后还是徐达上前一步,他低头看一眼襁褓里的婴儿,笑着夸道:“好小子,虎头虎脑的,长得真不错。”
稳婆这才神情自然些,也跟着说些吉祥话,说孩子长得多好多壮,哭声多有劲儿。徐达摸摸身上,没带钱,他看一眼儿子,徐增寿懂,立刻在身上掏出碎银子,给稳婆打赏。
得了赏,稳婆也算完成任务了,正要抱着孩子回去,又听徐达说:“我来抱抱。”
于是稳婆就把人递过去了,徐达虽是武将,但儿子女儿好几个,也是抱过孩子的,姿势还算稳妥,稳婆见状放心一些。
徐达见怀中小子不哭不闹,虎头虎脑的样子还挺可爱,想到刚才朱棣嫌弃的样子,他嘿一声,“你爹不识好歹啊。”
儿子女儿都一样,又不是他辛苦生下来的,他还挑上了。
老丈人不满意,抱着孩子抬脚也进了屋,等一脚刚转出屏风,徐达倏地顿住。
就见大外孙黏糊糊靠在床边,一声声娘,喊得腻人。
小孩子这样就算了,朱棣一高大糙汉也坐在那,抓着媳妇手,喊妙云,夫人,王妃~
徐达:“......”
也不过几年没见,朱棣这小子
怎么变这样了。
脸皮又厚了不少。
他也不嫌害臊!
终于,徐妙云也受不了这对父子了,她一开始的感动没了,耐心告罄,“你两有完没完?”
刚说完,朱高炽就吸了吸鼻子,喊她一声,“娘~”
徐妙云:“.......”
行吧,儿子就是这么粘人。
但是....
“你行了啊,再叫我赶你出去。”她没好气地瞪着朱棣。
朱棣:“.......”
不是,媳妇你怎么差别对待!
徐妙云瞪眼,朱棣也跟儿子一样吸了吸鼻子,徐妙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哼一声威胁他,如果敢继续腻歪,以后都睡书房。
朱棣读懂了,朱棣一秒收起自己做作的表情。
这时,徐妙云才有空抬头看一眼徐达和徐增寿,她也看到了自己襁褓的儿子,“爹,你抱过来我看看。”
这次生产相当顺利。
徐妙云受的苦不多,这孩子在肚子里老实安静,真要出来了又急得不行,自己就在努力往外钻。
徐达抱着小孙孙靠近,放在徐妙云手边。
此时朱高炽和朱棣也看见了小婴儿正脸。
徐妙云有点惊讶,看看小儿子,又看看朱棣。
即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能看出和朱棣的五官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徐妙云更惊讶的是,和她心目中老实安静的小儿子长相不一样啊。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