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全红楼都能听见我心声(北有佳鱼)


莫郁虽然没有经历过这种事儿,但是他在网络上没有少看到这种消息,也深深为这些孩子们惋惜。
他的想法一贯是比较叛逆的。
读书当然重要,但是不浪费自己的天赋更加重要。
蒲老师这种就不说了,典型的丢了西瓜捡芝麻,实在有些可惜了。
好在那西瓜也并没有丢,最后还是被捡起来了。
虽然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也的确是给世人留下了一本儿《聊斋志异》,这就非常难能可贵了。
只是科举考试,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按说,蒲老师的一生,在现在的这个时代看来,那是相当失败的一生。
虽然年纪轻轻就考中了秀才,但是之后连续考了四十多年都没有考中举人,考不中举人就不算正式的功名,根本当不了官……
所以,在科举考试上,他是一个大写的失败。
再说事业。
蒲老师的爸爸当年其实也跟他一样,经历过科举失败的打击,然后痛定思痛,放弃了科举考试——因为知道不适合,所以直接就放弃了,这其实也是一种勇气来着。
蒲爸爸就是这样勇敢的人。
他放弃了科举考试之后,转而去经商做生意,然后在那个赛道发光发热,让他们蒲家成为了本村首富。
不要小看这个成绩,一般人要是没有点儿经商的天赋,还真的不一定有人家蒲爸爸这么厉害呢。
反正蒲爸爸就靠着自己做生意挣下来的家底儿养活了包括蒲老师在内的好几个儿子。
他对蒲老师这个读书很厉害的儿子还是非常偏爱的。
可惜,这孩子“小时了了、大却不佳”,最后也没有中举,让他老人家含恨离世,也是一件憾事。
对此,蒲老师也一直心怀愧疚,时常为此黯然神伤,甚至暗自垂泪。
身为蒲老师的妻子,刘氏夫人当然也承受了很多压力。
甚至比蒲老师承受的更多。
毕竟这个时代女子总是要承受更多的。
她从嫁进来那天起,就勤勤恳恳,什么活儿都抢着做,可以说是任劳任怨。
不过她做的再好,也搁不住蒲老师在哪儿败坏。
特别是蒲老师在成亲了之后,还每天沉迷功课或者写小说,此外啥事儿都不干,也是让人十分无语。
虽然说他们蒲家的家庭条件不错,那也只不过是比贫苦的百姓们情况稍好一些。
要搞成那种仆从成群的家庭,也是难度太大了。
他们家也就几个帮工,很多事儿还是得他们自家人亲力亲为的。
女人们做一些家务,包括纺织、刺绣,缝补、煮饭,这些都是她们的活计。
男人们做一些体力活儿,包括挑水、砍柴、打猎之类。
本来家族里头的男人和女人们分工明确,刘氏也十分自觉地认领了自己的那份儿工作。
但是蒲老师没有认领他的那份儿。
所谓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说的就是他了。
而且,他对此也是感觉十分理所应当的。
毕竟,他现在追求的事业可是十分崇高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是他一直信奉的真理。
奈何家里头的人并不理解。
或者也不是不理解,是曾经理解过。
曾经蒲家上下也以蒲老师第一次参加童子试就考了一个头名回来而十分自豪。
蒲爸爸就不说了,简直是高兴得差点儿原地飞升。
蒲老师的哥哥们也是一样,甚至主动要求分担他的那些任务。
所以蒲老师就能够在一个十分宽松有爱的坏境中认真攻读。
然后他乡试失利了。
不过他不信邪,继续准备,三年之后再考,又失利了……
如此往复,到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已经考了六次科举了。
每次都没中。
甚至还有两次是因为“逾距”而被宣告考试无效——也就是说,他都考了这么多次科举考试了,居然还会因为答题的位置不规范而被废除考试成绩……
这就真的……
让人不知道说啥好。
这么多年的折腾,哥哥们的亲情早就折腾没了,帮着干活儿是没可能了,不让蒲老师把那么多年帮他干的活儿给还回来就不错了。
要不是刘氏夫人为蒲老师默默承受了这一切,他怎么可能会如此“岁月静好”,还能在外头当什么家庭教师。
那真是门儿都没有。
也不知道蒲老师每个月给家里多少钱,是不是把刘氏夫人的辛苦费给结了。
不过这种苦日子也很快就要过到头了。
刘氏夫人的寿数也就是在十年之内了,要是再不珍惜,真的就完了。
莫郁本来想着要用个什么方式来提示一下蒲老师他的夫人这个事儿,没想到他还没开口,蒲老爷子已经颤抖着胡须道:
“老朽忽然想起,老妻一个人在家,她年纪已经老迈,恐有不便,要不然老妻还是辞馆回去陪陪她吧。”
小黛玉一听这个话,忙道:“先生爱护师母,原是好事一桩,那何必还要劳烦先生这么奔波,也更不至于要到辞馆这一步。”
“若是依着学生愚见,干脆请师母来京中长住,与先生团聚,岂不是美哉乐哉?”
她说着,便就含笑看了莫郁一眼道:“默哥儿如何看?”
莫郁笑着点头附和道:“姐姐说的对,那不如就这么干罢。”
作者有话要说:
小修了一下,今晚争取早点更出来。

听了小黛玉和莫郁的话,蒲老师的眼睛湿润了。
从四十岁离开家外出坐馆谋生开始,这么多年了,他一直都在东主家生活。
当时他是在西铺村刺史家坐馆,包吃包住,每个月给束脩,可以说是待遇优厚。
他也没有什么额外的花销,就是喜欢读书,写小说,但是在毕刺史家,笔墨和灯火钱都是免费的。
甚至一年还有两季的衣裳。
除此之外,其他的花销基本上是没有的,故此坐馆所得的银钱也多少托人带了一些回家。
不过家里的确是没有怎么回去过了。
一来是他总觉得在毕家坐馆,十分受到尊敬,也能跟家主聊得来,总重要的是待遇优厚,特别是给他提供笔墨灯火,这种耗材要是他回家了自己负担肯定会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来则是他有些“近乡情怯”。
毕竟他自幼在乡里都素有才名,考秀才也是考了头名,然后却在乡试这里频频翻车,怎么着都有点儿丢人了。
他当然也就想着在外头一边儿工作一边儿继续复习备考,有种不高中举人坚决不回家的执拗。
一开始其实真的是要赌一口气来着。
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心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科举考试的执着之心更多地变成了一个习惯——反正三年一次,到时间了就去考,能不能考中,都没有什么关系,主要就是习惯了。
毕竟都已经四十多年了嘛。
感觉这一辈子就是为了这一件事儿活着了。
哦,不对,现在的话,还有了另外一个事儿,那就是写小说。
写他的《聊斋志异》。
这可是跟参加科举考试一样重要的事儿。
甚至近些年来,愈发重要了。
其实不管是准备科举考试还是写小说,甚至只是单纯地坐馆这一件事儿,都足够消耗人的注意力了。
加上,蒲老师对家人们的感情,多少也有点儿淡薄——不管是谁,一年到头儿总是不着家,也不会跟家人们培养出来更多的感情的。
要知道,蒲老师出门坐馆的时候,他的长孙都已经出生了。
真是时光荏苒,一去不回头。
一转眼,他就已经变成了耋耄之年的老人了。
那他的发妻刘氏夫人,也变成了老婆婆了。
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还别说,近来他的确是经常梦见老妻。
有时候是她年轻时候娇嫩的容颜,有些时候又是她中年干练利索的身影,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她同自己现在一样白发苍苍的模样。
是啊,他们都老了。
纵然年轻时候他热衷科举与写小说,冷落了妻子,但是老了之后,果然还是想念家庭的温暖了。
如今孩子们已经各自成了家,拖家带口的不太方便,果然还是把老妻接来团聚的好。
但是东家没开口,他也不好主动,没有想到今儿两个小东家来了,倒是主动说起了这件事儿,那就别提他有多感动了。
这么一来,连生病都觉得不算什么了。
蒲老师激动地连连道谢,甚至差点儿对着他们姐弟行大礼,小黛玉和莫郁赶忙都侧身回避,又叫了人来扶住蒲先生,张友士也从旁劝解,这才作罢。
于是这件事儿就怎么定了下来。
考虑到刘氏夫人也年过六旬,虽然听说身子骨儿还健康,但是毕竟年纪还是大了,若是单独过来,跟蒲老师两个人一对儿高龄人士,恐怕生活有些不便。
当然林家肯定是有足够能服侍他们俩的仆人的。
不过仆人们再贴心,肯定也是比不上亲生儿女的。
莫郁想到了这一点,小黛玉也同时想到了,两姐弟异口同声说了这个事儿,不免相视一笑。
蒲老师自然就更是感动不已,一时间居然不知道说啥好,只能连连点头,各种胡乱应声。
倒是把小黛玉和莫郁都弄得有些不知如何是好。
好在张友士又站出来斡旋,这才算重新把老爷子的情绪给安抚了下来。
于是便就跟蒲老师商量,请他们家哪一房儿子护送刘氏夫人上京。
当然护送之后也要留在京中照顾两位老人的。
就住在林家府上,跟蒲老师一起,给他们一家子单独安排一个小院子。
要是不喜欢住在林家,也可以在隔壁胡同儿帮他们一家人租赁一间房子居住——对此,小黛玉和莫郁都觉得应该林家出钱买了房子,然后免费给蒲老师一家子居住,反正这本来也应该算成是学费来着。
那也就不用额外再劳烦蒲老师一家子多花什么钱了。
两个小东家都已经把事情安排到了这个份儿上,即便是蒲老师也说不出什么拒绝的话了。
除了感动得热泪盈眶之外,他也说不出什么话来了。
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蒲老师的病气儿基本上去了大半,人也看着硬朗不少。
小黛玉便趁机请蒲老师给家人写一封亲笔信。
这倒是小黛玉想得周到细致了。
既然是要接家眷进京,那自然也应该写一封亲笔信跟家中说一下的。
原本是想着等蒲老师的病大好了之后再提这个事儿,因今日恰好话赶着话说到这里了,少不得还是得顺便一起说了,免得后头再提,显得不庄重……
莫郁在旁边儿看着小黛玉有条不紊地安排这些琐事儿,居然还能够安排得头头是道,不由得大为佩服。
【哎呀,我们黛玉小姐姐真是能干,小小年纪就如此厉害,也不知道将来还得厉害成什么样子呢。】
【我能够当姐姐的弟弟,真是太幸福啦。】
莫郁就是这点儿好,要夸赞人,从来不会隔夜——这种时候,他一般都是当场就夸了。
哪怕不是口头上夸,心里头也必定赞美几句。
鉴于他心里头夸也会被公放出来,那就跟口头上夸赞根本没有区别了。
虽然说早就习惯了自家弟弟的这种“神通”,也习惯了这位小弟随时随地各种夸赞——不单单是她这个做姐姐的,还有她们家老爷林如海,她们家太太贾敏,她这小弟可真是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这有时候让小黛玉都感觉,这弟弟真烦人,怎么就不知道低调一点儿了。
当然,这有点儿凡尔赛,不管是谁被真心夸赞,那肯定都是十分开心的,小黛玉也是如此。
所以,片刻的羞赧之后,小黛玉也就恢复了平静,少不得要把手里头的工作做得更好一些,以对得起自家小弟的这个夸奖。
蒲老师跟张友士对此也都十分认可。
毕竟林家这位嫡出大姑娘不过只有六七岁年纪,办起事儿来就已经能够如此妥帖,可见林家家风是如何出色了。
更加不要说林家小公子也是一等一的人才,难怪人家都说,姑苏林家虽然已经历经五世列侯,但却依然屹立不倒,完全就是靠着这种良好的家风了。
别的不说,就从如何对待家庭教师这件事儿上,就能够看出来林家的家风是如何优秀啦。
能够发自内心尊师重道的人,能够坏到哪里去呢?
反正肯定不是坏人。
林家,能处。
张友士和蒲松龄对视一眼,都在彼此眼中找到了同样的赞赏之意。
两个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了。
既然这个事儿都商定好了,蒲老师的亲笔信也写了,接下来的事儿就很简单了。
从蒲老师的小院子告辞出来,又客客气气地包了个大红包送走了太医张友士之后,小黛玉和莫郁便去书房回禀了林如海。
林如海听了他们的安排,也是大加赞赏。
他立刻就唤来了管事的,将蒲先生的家书交给他们,命他们即刻安排启程,去山东接蒲先生的家眷来京城林府。
管事的林春生两口子当即得令,麻溜儿地下去安排。
结果不到半个月,这个事儿就办妥了。
十月底的时候,蒲老师的幼子蒲荺带着一家人护送着蒲先生的老妻刘氏夫人进了京。
这位小蒲先生是蒲老师最小的儿子,今年已经二十九周岁,但是按照古人的算法,已经是三十而立了。
他幼承家训,也是个考科举的发烧友,已经寒窗苦读二十几年,就想着通过童子试中个秀才,但是又苦于没有名师指点,听说老父亲现在正在前科探花林老爷家坐馆,原本就很是羡慕向往。
没想到这一日忽然被林家管事找上门,说是东家要接他们一家子进京,一时间还有些发懵,还以为是自己在做梦。
但林家管事再三相邀,又有他亲爹蒲老师的亲笔书信,蒲荺一家子这才信了。
因着蒲老师的信件里头已经制定了要老四蒲荺一家护送老妻刘氏夫人进京,蒲家其他三兄弟也没有什么异议。
虽然蒲老师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但是蒲家兄弟们还是很尊敬这个老父亲的。
对他的命令也都是无条件地服从。
不管是考科举,还是进京,都是老爹说了算就完事儿。
蒲荺接到了蒲老师的命令,立刻就收拾东西,护送老母刘氏夫人进京。
不过半个月,已经到了。
见到林家精致富贵的宅院,他们都惊呆了。
等见到蒲老师,他们更是吃了一惊。
他们瘦小干枯的老爷子怎么就这样了呢?
林家莫不是什么天堂?
接下来他们很快就感受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天堂。
蒲荺次日就被林如海送到了一个正规官学中就读,甚至连他八岁的小孙子蒲立循也被安排进了专门培养小孩子的官学里。
他们父子俩读的虽然都是官学,但是侧重点完全不同。
蒲荺因为要冲击科举考试,所以上的是专门的“科举”培训学校,蒲立循上的则是一般的启蒙文化课。
这种差异化教学的风气,始作俑者,当然也是莫郁。
作者有话要说:
啊啊啊,居然这么晚了!
今晚一定!

说是“始作俑者”,多少还是有点儿败坏莫郁的名声了。
毕竟这个事儿,他也不是故意要弄成如此局面的。
事情的起因,还得从莫郁的那份儿宫里头的差事说起。
从康熙四十二年,年仅三岁的他在机缘巧合之下伴驾南巡了几个月之后,他就获得了这个进宫给年幼的小阿哥们当伴读的差事。
虽然说在当差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事儿。他甚至从“伴读”混成了“助教”,但是总体来说,这份儿差事带给莫郁的快乐和实惠还是比内耗与痛苦多。
毕竟,康师傅是真舍得给,给的也实在是太多了。
算起来,莫郁当差至今也不过只有两年多的时间,他就已经从一个奄奄一息、默默无闻的林家嫡子,变成了皇上亲封的正六品蓝翎侍卫。
至于伴读或者说助教,反倒不是什么值得一提的事儿了。
不过这也并不耽误莫郁在这个已经变得平凡普通了的工作岗位上玩儿出出人意料的花样儿来。
“技能学校”的建立,就是其中之一。
那一天莫郁原本正在百无聊赖地坐在上书房里打瞌睡。
同样昏昏欲睡的还有一半儿以上的小阿哥们——不管是康师傅的儿子还是孙子、侄子还是侄孙子们,总有一些没有啥读书天赋的。
毕竟,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读书,这跟出身、家世、智商都没有什么关系,主打的就是一个天赋。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