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儿,蒲松龄成了林家西席先生这事儿,正是统子它一手促成的。
毕竟这可是后世很多人类的偶像来着,看宿主这表现,他应该也是其中的一员,幸好这一次走对了一步棋,总觉得以后万一“真相大白”的时候,宿主又能多原谅他一点儿了呢。
嘿嘿嘿,真好呀。
然而系统零零六的这种自娱自乐的碎碎念并没有传达到莫郁那里。
他还沉浸在见到偶像的喜悦中无法自拔。
【艾玛!活的蒲松龄耶!《聊斋志异》的初稿耶!麻麻!我见到偶像啦!开心心!】
【天惹!要怎么告诉蒲老师他的《聊斋志异》超火的!真正的流芳百世了属于是。特别是那篇《罗刹海市》,都被改编成流行歌曲啦,妥妥滴大IP啊!】
【不过,蒲老师您跑京城来是要干啥?您不是应该在山东老家的吗?总不能是专门来我们家坐馆的吧?】
【……所以您老不是又来准备科举考试的吧?听学生一句话,您老还是死了这条心罢。科举考试什么的,您老这辈子都没戏,还是洗洗睡罢。】
作者有话要说:
嘿嘿嘿!不知道有米有亲猜到先生的身份。
顺便补一个上章末尾的诗句※“旧向长堤缆画桡,秋来秋色倍萧萧”就是出自蒲松龄老先生的诗了。
这个月鱼鱼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今天先更一个三千字,剩下三千晚点儿更上来,会尽量多更的。捂脸跑走。
第116章 造化
莫郁兀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头碎碎念,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这些心声全部都被同步外放了出来。
屋子里的几人听到这些话,真可谓是五味陈杂、表情各异。
作为莫郁心声议论的当事人,蒲松龄自然是首当其冲,承受了绝大部分的冲击。
一开始,他当然是十分惊诧的。
因为这还是他第一次遇到这种“心声外放”的场面。
普通人第一次见识这种场面,都难免会感觉到万分震惊的,蒲松龄也不例外。
但是他到底是能够写作出来《聊斋志异》的大佬,向来以想象力出众、胆子奇大闻名于世,这种场面对于他来说,虽然新奇,但也不至于到恐惧的地步。
果然在非常短暂的震惊之后,涌上他心头的更多的还是惊喜。
怎么会有人会“心音”传声?
是神仙吗?
还是妖怪?
这简直是太有趣儿、太带感了有没有?
是的,在“志怪故事之王”蒲松龄老师的眼中,所有的奇闻异事都是他创作的素材——惊慌?恐惧?不存在的。
不过就是个新故事素材罢了。
正好他的新文不知道写啥,这不是现成的就来了。
本来么,蒲老师对这种状态还是挺满意的,毕竟积累素材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至少比他的本职工作家庭教师更有意思。
是的,蒲老师虽然一生之中,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坐馆,但是其实他并不热爱家庭教师这个职业。
他的最爱,只有两件事儿,一个是写书,一个是科举,其他,什么,生活啦、事业啦、爱情啦,都是浮云。
蒲老师以六十五岁高龄,远离家人来此处坐馆,还是应了友人王士桢所托,专程离开了山东老家,来京城换换环境的。
这位王士桢就是今年十月份康师傅出发去巡视永定河的时候才罢免的刑部尚书,主要是他已经七十一岁了,是时候退休回家了。
没错儿,王大人就是山东人,他还跟蒲老师之前坐馆的西铺村毕刺史家有亲戚。
历史记载蒲老师在毕家做了三十年家庭教师,可以说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了。
因为这样的关系,被退休的王大人引荐一下进京城是很正常的事儿。主要是蒲老师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科举之心还没死,有能进京增长见识的机会,那肯定是想试一试的。
特别是听说是前科探花、如今的左副都御史林大人家,那他更是非常愿意来了。
说起来蒲老师的一生,也真是令人唏嘘。
他原本有着一个十分光彩夺目的开局——他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小地主家庭,家里几代人都读书有成,中了好几个秀才、贡生,只是可惜没有能够中举。
到了蒲老师爸爸那一辈儿,老爷子也是从小苦读,立刻科举兴家的,在十几岁的年纪,就因为才华横溢闻名乡里,可惜最后多次科举都失败,连个秀才都没考上,着实是太打击了。
好在备受打击了之后,蒲爸爸终于意识到了自己不是读书科举的那块料,然后就愤而转了专业,开始专攻经商。
蒲家在本地还是有一定的名声的,毕竟是经营了好几代人了,繁衍生息、繁荣昌盛到一整个村子里头都是他们家族的人。
甚至整个村子都因为他们蒲家的人太多了,而改名叫做了“蒲家庄”,就,非常能够说明问题了。
蒲爸爸因为科举不成功,转而开始做生意,没有想到居然一发不可收拾,直接让他们家成为了蒲家庄的首富。
所以说,人为啥非得要死磕一条路呢?科举考试毕竟是少数派的游戏,如果有做生意、赚大钱的天赋,那为啥不快快乐乐地丢下八股文,跑去发大财呢?
反正蒲爸爸这么干了,所以他很快乐地度过了大半生,就是唯一有着一个遗憾——他们家到底还是没出来一个读书人,连个秀才都没有中上。
好在他还有儿子。
几个儿子里头,他觉得他的小儿子蒲松龄最为聪慧,这孩子也是从很小的时候起就展现出了读书的天赋。
于是蒲爸爸十分贴心地帮儿子设计好了人生道路。
先成家,后举业。
蒲老师十八岁的时候,蒲爸爸做主让他跟早就定下婚约的刘家女成了亲。
大约是这位刘家姑娘很旺夫,婚后一年,蒲老师第一次去参加了童子试,没有想到一鸣惊人,直接拿了县、府、道三试第一,成了时任山东学政施闰章的弟子。
有小道消息称,蒲老师当时年轻气盛,仗着自己才华横溢,在童子试的考场上放飞自我、自由发挥,并没有按照八股文既定的规则应试作文,而是按照自己的喜好与特长,写了一篇悬疑小说……
这就……
莫郁听系统零零六给他八卦蒲老师当年的壮举,简直忍不住当场滑跪,给他老人家疯狂喊“六六六”。
拜托,那可是科举考试!
他老人家怎么敢如此儿戏?!
实在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亦或者说是“艺高人胆大”罢。
搁在现世来说,这简直就是在高考的时候面对着指定议论文文体的考卷儿,现场写了首诗……
一般来说,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因为“逾距”而直接被判考试无效。
但是蒲老师他运气好,遇到了时任山东学政施大人,被慧眼识珠了——施大人看惯了各种各样的八股文,正在腻味的时候,猛然见到这么一篇特立独行的悬疑小说,整个人都震惊了。
这简直就是惊世之才呀!
必须给第一名。
不给头名简直说不过去。
他是山东学政,那可不对区区一个童子试的名次前后有重大影响。
于是蒲老师喜提头名,可以说是一炮而红,打响了科举考试的第一枪。
还是开门红。
奈何“福兮祸之所伏”,这么好的一个开头,却并没有给蒲老师带来锦绣前程。
从21岁开始,他接连考了四十多年,也没有能够考中举人,一直止步在秀才的功名,没能更进一步,到了七十一岁的时候,才被“扶贫”了一个贡生。
但是显然这个所谓的贡生含金量并不高,基本上就是个“安慰奖”了。
至于失败的原因,也有人专门分析过,其实就是蒲老师的想象力过于丰富、思维过于跳跃,更擅长文学创作而不是科举八股文。
毕竟是能够写出世界名著《聊斋志异》的大佬,写不来死死板板、一点儿意思都没有的八股文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儿吗?
如果说一开始他没能通过童子试,加上年纪还小,再遇到一个擅长八股考试的老师,说不定还有机会挽救——毕竟蒲老师一生的追求也就两件事儿。
一是写书,二是科举考试。
很难说孰先孰后,但是看他对科举考试的坚持,甚至连六十多岁的时候还在坚持参加科考的执着来看,这个事儿在他心里头的位置还是挺重的。
但是吧,那位山东学政施大人,其实也对科举考试不熟悉,只是因为这种类似“知遇之恩”的原因成了蒲老师的“导师”,实际上并不能给他什么专业的科举应试指导,甚至还因为占了他这个“恩师”的位置,让他根本不能转投其他科举辅导大佬门下,多少有些命运弄人的意思。
所以,如果十九岁的蒲老师的第一次童子试没有遇到施学政,说不定又是另一番命运了。
那估计就是世界上少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但是多了一个可能仍旧是屡试不第或者勉强中了举人但是也不过只是个寂寂无名的小官员的蒲大人了。
所以说,这个事儿说起来,竟成了“成也萧何败萧何”了。
可见世事难料,从开头看,终究不知道一生的境遇如何。
不管如何,蒲老师如今已经年过花甲,看看地已经是风烛残年,现在距离他得到那个“贡生”的“安慰奖”还有几年的时间,所以他不在家里好好等着,跑来京城干啥呢?
居然还来他们林家坐馆?
这个事儿真是有够玄幻的了。
莫郁的心声还是在持续不断地外放,蒲松龄却已经渐渐冷静了下来。
他现在已经听明白了这孩子是在“预言”他的人生。
虽然不知道这小公子是如何做到的,但是他所说的的确就是自己的一生。
不管是从家世渊源,还是从人生际遇,他的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被这小公子随手拈来、信口评价,让他恍然之间有种“醍醐灌顶”之感。
是啊,他这一生所求的唯有两件事儿。
一件是写书,一件是科举。
林家小公子说的很对,的确是如此没有错。
但是六十多年过去,他还以为自己科举不成,写书也不过只是闲暇之余的自娱自乐罢了。
虽然说这部书稿尚未写成就已经被很多友人喜爱,争相传阅,但是他的确也是从未想过,这本书居然能够流传下去,还“流芳百世”了。
真是……“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知道了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蒲老师表示很高兴。
至于科举考试,他之前的确还心存执念,如今被这小公子点破,倒是忽然清醒了过来。
是啊,考了一辈子、努力了一辈子,终究还是失败了,有时候,真的是时也命也。
既然写书有成,那这辈子也不算白过了。
蒲老师低头想了一回,终于豁然开朗,正想着怎么跟林家小公子道谢,顺便想问一问他的书有多受欢迎,却不料那林家小公子接下来的心声又来了。
【而且呀,蒲老师,不是我说您,您这么一天到晚到处跑,完全不着家也不太好啊!别的不说,您的夫人十五岁就嫁给您了,如今都快五十年了,您都不多陪陪她吗?小心以后想要陪都没有机会了,最终后悔莫及啊!】
作者有话要说:
终于!更完爬走!
蒲松龄听到莫郁这句话,浑身不由得一震。
他现在已经不再关心到底为何这位林家小公子居然能够知道关于他还有他们家人的这么多事儿了。
一旦接受了这位小公子“并非凡人”的设定,很多原本应该觉得匪夷所思的事儿都显得十分顺理成章起来。
毕竟他本来也就喜欢这些奇奇怪怪的事件,当然接受度也就超高啦。
却魅之后,蒲老师看着莫郁也就愈发亲切,倒也真是认真听起莫郁心声外放的那些话来了。
之前莫郁说他的那本儿《聊斋志异》在后世会成为广为流传的名著已经很是让蒲老师心潮澎湃,然后莫郁又说他的科举之路这辈子都不会顺又让他不胜唏嘘——好在蒲老师都已经是这把年纪,其实这辈子的科举之路结局如何也已经尘埃落定。
谁家有六十五,哦,不对是七十岁的举人啊。
你说本朝那位年纪超大的、去年才中了状元的王式丹?
虽然去年他高中状元的时候已经五十八周岁了,可以说是相当高龄了,不愧是号称“大清最年长状元”而载入史册的人物。
但就算如此,这位王状元中举的时候也比蒲老师现在的岁数年轻多了,按照他参加殿试的年纪推算,他中举的时候至少已经五十七周岁了。
但是他中秀才的年纪是二十七周岁。
所以这位王状元也是一连考了三十年乡试都没有中,的确跟蒲老师的遭遇很是相似。
这位王状元的才华毋庸置疑是非常出众的,不然也不会中举之后,连中会元和状元。甚至还有小道消息称,王状元中举那次的卷子,考官初评也是第一名来着,就是后来被人复评了一下,被换成了第一名。
但是新换上去的那一位的试卷远远比不上王状元的,甚至都有人专门为了这件事儿而做了一首诗,替王状元惋惜——他原本应该是乡试的解元的,这样就是又一个“连中三元”的神话了。
想一想屡试不第三十年到“最年长状元”加上“连中三元”,该会是多么完美的神话呀。
而且这得多高的才华、多强的气运才能达到呢!
就这样的天选之子还被康师傅嫌弃得不行,说人家是“聋子”,根本没有得到什么重用,何况是年纪已经六十五岁了的蒲老师?
所以说,科举这条路是基本上没戏了。
这都是蒲老师自己都能预料到结果的事儿,所以哪怕是被莫郁的心声提及,他也没有啥特别的反应。
然而说完了这些事儿之后,到了现在终于开始说家庭了。没想到莫郁别的都没有说,居然一下子就提到了他的夫人……这就,有点儿让蒲老师汗流浃背了。
的确这么多年来,哪怕蒲老师一生文采风流爱自由,但是到了晚年,他也不得不承认,他这一生中最对不住的就是他的发妻了。
蒲老师的妻子刘氏夫人,跟他是同乡,也是出自读书人家,乃是秀才之女。
从蒲老师十八岁、刘氏十五岁两个人成婚的时候开始,他们夫妇两人一直都是聚少离多,如今成亲已经有快五十年的时间了,但他们两人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却满打满算估计连个十年都没有。
四十岁之前,蒲老师的生活重心都在刻苦攻读、努力科举上。
十九岁的时候他就中了秀才,还是头名,这种时候,不管是什么性格、什么爱好的事儿都得往后头靠一靠,他肯定是要乘胜追击,继续考科考的。
虽然说,这期间,蒲老师的长子出世,但是也没耽误他的科举大业。他还是该去州府参加乡试就去州府参加乡试,根本不会为这些“家庭琐事”停留。
于是在他的长子刚刚满月之后,他就离开了家,远赴州府准备次年的秋闱。
当然蒲老师提前了这么长的时间提前去州府,打着肯定是温书备考的名号,只不过到底有没有温书,温得什么书,谁也不知道。
反正后来大家知道的是,蒲老师就是在这一年跟两三个好友搞了一个诗社,偶尔做一些自己喜欢的小文章,也就是后来写作《聊斋志异》的契机。
因为蒲老师的这些萌芽状态的小故事十分有趣儿,常常让友人们看到捧腹大笑,或者是潸然泪下,根本就停不下来。所以他写得高兴,友人们也看得开心,这事儿就这么着一直坚持了下来。
可以说,这个时候蒲老师就已经展现出了高超的志怪小说创作天赋,基本上是个“紫薇星”的人设了属于是。
他能够自然而然地写出有趣儿的故事,毫不费力并且十分引人入胜。可见他的特长就是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并不是干巴巴、死板又无趣的八股文。
遗憾的是,这个时候没有人认为他应该发挥自己在这个上头的天赋。甚至连蒲老师自己也觉得这不过就是个兴趣爱好,攻读科举累了的时候稍微放松一下脑子,聊以消遣罢了。
真要把这个事儿当成一个正事儿来做,那可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儿干了。
不说当年了,便就是现世里头,谁家中考状元说他不继续上学了,准备写小说,也足够轰动,会惹来各路亲朋好友、长辈同袍们反复劝说的……
写小说那哪里是个正经职业啊。
根本就不稳定啦。
你成绩这么好,不继续考试吗?
那多可惜啊。
简直就是自毁前程……
相似小说推荐
-
你才是哑巴(钟昱) [BG同人] 《(综武侠同人)[综武侠]你才是哑巴》作者:钟昱【完结】晋江VIP2024-11-14完结总书评数:875 当前被收藏数...
-
江湖文学城(专业咸鱼) [BG同人] 《(综武侠同人)[综武侠]江湖文学城》作者:专业咸鱼【完结+番外】晋江2024-09-04完结总书评数:5404 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