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玉珠每日要做的事就是读书,读完书就是玩儿,一群丫鬟陪着她玩儿。
哪里能想到还要做包子还要赚钱呢。
楚玉珠每月都有月钱,一个月十两银子,根本不知缺钱是什么滋味儿。
崔如英道:“铺子刚开业,我得回去帮忙,等以后有空着吧。”
楚玉珠:“啥时候有空?”
自从那日她单方面生气又和好过后,楚玉珠就很喜欢崔如英,虽说不上形影不离,但是也一块儿上课一块儿说话,连作业都一块儿写。
时间长了,自然越来越亲昵。
不夸张地说,一日十二个时辰,除去睡觉的,剩下的时间楚玉珠多半都和崔如英在一块儿。偶尔还会去燕归堂找她玩儿呢,这马上放假了,她舍不得。
而且楚玉珠没有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跟大房的不亲,璋哥儿又小,头一个年岁相仿的,感觉比什么都亲。
有一句话说得好,好的时候恨不得穿一条裤子,楚玉珠如今就这样。
崔如英道:“有空的时候自然就有空了呀,你今儿先把作业写完再回去。这两日好好玩儿,大后日不就又能见到了。”
楚玉珠都想去崔家,但又怕住不习惯,所以压根没说。
不过她提了崔如英也不敢带呀,万一到晚上再嚷嚷着送她回去,这还远着呢。况且,她也不知道家里现在什么样。
这几日天气不好,就怕因为这个生意不好了,崔大山又胡思乱想,尤其这还是头几日。
卖什么东西都有淡旺季,连找工作都有金九银十之说呢。下雨而已,可不至于的。
楚玉珠:“那好吧,你早点儿回来,大后天晚上,我去燕归堂找你玩儿。”
崔如英点点头,把大字写完,她就回燕归堂了。没吃饭,直接收拾好东西去铺子。
她带了点心回去,肉松卷和蛋黄酥,是昨儿新做的。这两样点心,如今常出现在燕归堂。
一路上,崔如英都在担心,她没在下雨天摆过摊儿,也鲜少冒雨出门,不知道天气如何。
这几日天不好,四五月份雨水尤其多,连着下了两日雨,若是摆摊,必然是不可能出摊儿的,不过家里有铺子,还是能开门做生意。
崔记包子周边是有客栈的,有人不乐意下雨天出门,但有人乐意。文人墨客更爱赏雨,觉得颇有意境,总爱出门的。
不过下雨那两日崔大山想着下雨客人少,就跟崔大郎一块儿去的,让二丫留在家里看着弟弟妹妹。
昨儿生意虽然比不上开业的第一日第二日,但也不错,一天下来,也有四五十桌客人。
而且轻巧呀,不像第一日那么忙。
今儿天气好,生意又好了些。
崔如英到铺子时已经有些晚了,但铺子里还有四桌客人。客人一边吃着饭一边聊天,相谈甚欢,看他们一时半会儿吃不完,崔大郎啥事儿了,就去后头帮忙了,也不在大堂。
崔如英进来,看看桌上的饭菜,有生煎包子,有一桌还有焖面和酒。
桌上摆着蒜瓣儿,还有油辣子罐和醋壶,上回崔如英和崔大山提了,没几日崔大山就把东西备齐了。
客人们吃得爽快,小酒也喝着,很是惬意。
崔如英直接去了后院,“爹!”
这会儿没啥客人,崔大山焖了锅面,留他们当中午饭吃,见女儿回来,问道:“你吃了不?”
崔如英摇摇头,“着急回来就没吃,而且想吃家里的饭了,爹,铺子有啥我吃啥。”
崔大山笑了笑,“那就吃焖面和包子。”
二丫也笑了笑,今儿天好,她也来帮忙了,“三丫回来啦。”
崔如英点点头,“我还带了点心,爹你们先尝尝,我进屋看看妹妹去。”
好几日不见,看看也好回去和许娘子说说,四郎五郎在厢房看着,俩人干不了啥大事儿,不过可以妹妹饿了尿了哭了的时候喊崔大山他们进来。
四郎一见崔如英进来,高兴地喊了声三姐,五郎也叫了声姐,崔如英点点头,挨个摸摸他们脑袋,就坐在床边看妹妹了。
六丫还没睡,一个劲儿想要翻身,有点像小动物,嘴里还咿咿呀呀的。
四郎道:“三姐,平日里六丫都是我看的,五郎也管,不过他小。还有家里的鸡也是我喂的,还有还有……”
崔如英道:“我带了点心,在外面。”
四郎嘿嘿一笑,“姐你逗六丫玩儿吧,我就不打扰了。”
崔如英不由一笑,就馋这口点心吃。看了会儿六丫,等四郎吃了点心回来,她就去前头帮忙了。
客人还在,崔如英也没问生意如何,更没说先生给改了名字。
她看崔大山脸上没愁绪,想着生意应该不错。
第五十二章 开业杂事
崔如英是觉得,她爹娘想什么都摆在脸上,脸上看不出什么来,自然就不用担心了。
四桌客人陆续吃完,崔如英出去收钱了,焖面那桌要了四份面,两份生煎,一壶二十文一斤的酒,总共六十文。
一桌要了两份生煎两份水煎,卤菜一盘,另外十文的酒一壶,除此之外另带了五个酱肉包子和四个生煎包子,卤菜一盘五文钱,一共七十五文。
还有两人吃了两份生煎一盘卤菜,收二十五文。
一个客官自己来的,要了一盘生煎两个酱肉包子,一壶便宜的酒,收了二十四文。
这四桌客人就收了一百八十四文。
再等了一会儿,看没什么客人了,崔如英就把门关上了。
崔大山他们也忙活一上午了,该打烊了。
没客人了,那几桌碗筷没急着收,崔大山端上来一盆焖面,先挑了张干净桌子打算先吃饭。
崔大山招呼一家人出来,“快出来,焖面好了,焖面好了。”
崔如英也喊了一声,大朗二丫就出来了。
四郎五郎俩早就吃过了,得留在里面看着六丫。
崔如英刚刚看着妹妹,差不多能翻身了。不看着点儿,不留神就能翻地上去。六丫长的是挺快,也挺肉乎,也就长大了。
崔如英把钱袋子放屋里,洗了手就坐下吃饭。
崔如英:爹,“焖面卖的还成?”
崔大山道:“这几日点焖面的客人还挺多,今儿就多和了些面,剩了不少,没吃完就自家吃呗。”
崔如英以为吃这个的人少,毕竟头一日只卖出去三盘,可听崔大山这么说,生意似乎又好起来了。
她坐下问道:“咋吃这个的人越来越多了?”
崔大山饿到现在,先吃了一大口面,这个软乎,连肉带菜,放点醋和油辣子,味道更好。
崔家做的放猪肉和土豆等菜,菜多面多,做一份儿差不多用三两面。
崔大山:“我也不太清楚,都是呼朋引客过来的,焖面配上蒜,偶尔再要些酒。然后点份生煎,吃着比光吃生煎便宜还能吃饱。”
五文钱一份就吃得饱饱的,如果是生煎要吃饱,得花三四十文钱,但焖面就不一样了。
不过生煎是崔记包子的特色,来份焖面,再点一份生煎解解馋就够了。
再说崔大山也觉得这面好吃。
而且吃过的人,再来崔大山还能认出来,好像就是他们说的那个回头……回头客。
估计生意就是这样好的。
崔如英倒觉得有些惊喜,虽然焖面卖得不贵,可是本钱更低。
一斤面七文钱,加水和面,三两面就能做出一份焖面来。除了这个,肉放得少,菜多,用土豆条、豆角、猪肉做底,还放辣椒。
做出来黏糊香辣,土豆绵软入味儿,再算上别的,成本差不多在一半儿。
看着卖得便宜,但是赚的银子也不少。崔如英低头吃着焖面,今儿火有些大,有些面条焖得焦香,都酥了。
崔如英说道:“味道不错,价格也实惠,来吃的自然就多了。我先头还以为卖得不好,想过些日子把菜单撤了呢。”
崔大山跟着点点头,“哎,也就第一天不成,第二天就卖了十多盘。二十那天你婶子来帮忙着,生意比头一天好,后头就下了两天雨,生意也还凑合吧,我想着摆摊儿下雨都不能出摊,开铺子有客人来就行。今儿生意不错,你看我们这会儿才歇下来。”
崔大山说完,又往焖面里倒了些醋。放醋更好吃,更过瘾。
崔如英笑了笑,“那流水呢?”
崔大郎道:“开业头一天晚上生意也不错,一直过了戌时才打烊,收拾好都快三更天了。头一天流水两千九百八十文,第二天流水三千二百一十文,前两日下了雨,生意不太好,但也有一千三百多文的流水。”
崔如英不在,就是崔大郎记账管钱。
对崔大郎来说,这还是一项重任,要把每日花销赚的都记上,不过他没学过这个,也记得笼统,“一会儿把我账本拿给你看看。”
崔如英在心里算了算,算上铺子的租金和其他零零碎碎的成本,利润大约有四成多,但不足五成。
但是架不住崔记包子卖得多,薄利多销。
赚三千二百一十文那日利润就得有一两五钱银子,就算赚得少的时候,利润也有六百多文钱。
这才几日,这就赚了四两银子了,这还是抛去杂七杂八的本钱,这是纯赚的。
崔如英笑了笑,“咱们铺子生意不错呢,都是你们用心经营的功劳。不过晚上到点儿就打烊,咱们别太累了。我常在侯府,娘也不在家里,爹、大哥、二姐,辛苦你们了,这回回来我一定做又新鲜又好吃的。”
崔大郎腼腆一笑,崔大山嘿嘿傻乐。
二丫问道:“啥好吃的,吃猪肉还是吃鸡肉?”
她不觉得辛苦,有啥辛苦的,做生意忙那也是自家生意,做了生意每日吃得还好呢。
包子焖面换着吃,或是吃馒头就卤菜,平日哪里吃的到这些。
光吃炖白菜萝卜好像还是好几年前的事儿呢。
不过总吃也够,二丫更关心三丫给做啥。
崔如英想了想,她还没想好,但肯定吃肉。
二丫催促道:“三丫,你快说呀。”
崔如英道:“吃排骨吧,做两样,一个糖醋一个红烧!饭就是大米饭。而且,我现在不叫三丫了,爹,大哥二姐,先生给我改了名字,我现在叫如英了。”
说完,崔如英又扒了口面,只吃面还不够,还就了小口蒜。
崔大山愣了,崔大郎也愣了,二丫眨了眨巴眼睛,她想得简单,高兴地对崔大山说道:“爹,如英还挺好听。”
她不识字,也不知道是哪两个字,就是觉得好听,比三丫好听。
崔大山还没回过神来,叫了这么多年三丫三丫的,叫别的他也不习惯呐。
他道:“咋还改名字了?”
三丫多好听,如英听着不像他们家人。大朗二丫三丫,好端端的,咋不叫这个了。
崔如英解释说道:“先生说我读书用功,如英二字是出自《诗经》,先生觉得好,就给我起了这个名字,盼着我像花朵一样奋发向上,心性坚韧,无惧劳苦。”
这是黄先生的原话,崔如英坐得端正,吃饭也很规矩,崔大山怎么看,都是个听话懂事的小娘子,先生看重她,也在情理之中。
可崔大山心里还是不得劲,他的闺女别人给改了名字。好好的改了干啥,三丫就不好了吗。
崔大郎笑了笑,放下筷子说道:“是不是‘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这句,三妹,先生当真对你寄予厚望,你可不要辜负先生的一番苦心。
爹,先生给改名字这是喜事儿,若是一般学生还不会费这个心呢,他定是看妹妹读书用功所以才如此的。咱们该备上拜师礼,就算先生不收三妹为弟子,礼数也得尽到了。”
崔大郎觉得这个名字也不错,爹只是这会儿转不过弯儿来。
当初和陆云蓁说的话并非全是胡诌,这句话崔如英的确听崔大郎念过,她的名字也的确出自于这里。
没想到崔大郎竟然还记得,也不知是记得清楚还是平日里也有翻阅书籍。
崔大山一听儿子这么说,问了句,“当真?”
崔大郎点了点头,“自然如此。爹,如英这字好听,是个好名字。”
二丫道:“我也觉得好听!”
崔如英眼巴巴地看着崔大山,心里一松,说道:“对呀,三娘子也和娘说了,娘也高兴。”
崔大山抿了抿唇,许娘子都说好,那应该不错。
他点点头说道:“那这回回去你给先生带些东西,爹给你钱去买。既然先生看重你,那你更得好好读书。”
崔如英道:“爹说得是,好不容易才有这样的机会,我必然要珍惜的。”
她顿了顿,看了崔大郎一样,接着道:“而且大哥都没去书院呢,我就先去了。若是我还不好好读书,那还不如从侯府回来,来铺子帮忙卖包子呢。”
崔大郎帮她说话,崔如英也趁机提提让他读书的事儿。崔大郎若能考取功名,对崔家只有好处。
就算考不上,识字会算账,当个掌柜的,对家里也有助益。
毕竟书院教的可不止读书识字,还有其他的课,比如礼、乐,当然算数也教。
读了书能写账本,也识字省着被人骗了。
书院又不是不放假,到时候放假回来也能帮忙。
以崔大郎的性子,不可能读了书就忘了家里。崔如英把这看成一项投资,更看重的崔大郎的品性,日后的回报是长期的。
而且家里有个读书人,见多识广,之后能不能把四郎五郎送到书院去,和这个也有关系。
崔大山许娘子知道读书有用,就会想着把其他孩子也送过去的。
让崔大郎去读书一直是崔大山的心愿,他也一直记得这个事。这回听崔如英又提起,他不禁又燃起念头,如今铺子生意还算稳当,要不要请个人,送儿子去读书去。
束脩家里交得起,笔墨也买得起。
崔大山:“这不刚开铺子吗,家里离不开人,是不是得请人来……你刘婶儿来的时候是轻巧点儿。她来帮忙两日,我送了些包子,还送了五斤猪肉。如英你说,要不要请你刘婶儿来铺子里帮忙?”
五斤猪肉四十五文,每日吃的包子加上送的,也有三四十文。真要一个月都来帮忙,搭的银子那就快一两银子了。
邻里邻居不在乎钱,在乎情分。可请人帮忙,尽管送了东西还欠人情呢。崔大山这人性子如此,就是忍不住在心里算这些。
若请帮工,一个月差不多五钱银子,可能还更少些,他当初做木工也就这么点儿,偶尔才多点儿。
招人来做就不一样了,一个月工钱定的。至于请不请刘婶儿,崔大山觉得请也行,刘婶儿做事很周到,这两日帮了不少忙了。
崔如英道:“多个人你们也能轻巧点,家里开铺子也不全是为了赚钱,先请一个看能不能忙活过来,其实工钱不算多。”
均到每一日来,请两个人,每日也就多花几十文钱。
帮忙干活还比不上木工,毕竟木工是手艺活儿。
崔大山:“行!”
崔如英道:“我回去问问吧,刘婶儿家孩子少,应该有空儿,正好明儿要做肉,我给拿些过去。”
崔大郎没说什么,尽管觉得读不读都行,可他更偏向于读书。
能读书肯定好,若是再回去,他一定好好用功。
一边说着话,午饭也快吃完了。
下午崔如英帮忙刷刷锅碗瓢盆,这时节水算不得太凉,多个人做这些也能快一点。厨房的事儿还是崔大山和二丫在忙活,买肉买菜,和面发面做卤菜。
妹妹回来了二丫甚是高兴,不过偶尔会出神。
妹妹的名字可真好听。
次日又是好天气,崔大山他们去铺子了,留崔如英一个人在家做饭。
崔如英等着做好了再给送过去,铺子厨房虽然更大,但是得以生意为主。
家里空着,也不缺什么,肯定是在家里做。
崔如英去街上买了八斤排骨,排骨别看有骨头,可是连着些许肥肉,做出来香极了。价钱比五花低一点儿,但是比猪肉贵,要十文一斤。
八斤排骨足够一家人吃了,毕竟有骨头,骨头都占一半儿。
崔如英把一大扇排骨拎回家,然后准备烧饭。
相似小说推荐
-
少年番主角能不能远离我的生活(木倚危) [BG同人] 《(综漫同人)少年番主角能不能远离我的生活》作者:木倚危【完结】晋江VIP2024-09-24完结总书评数:1431 ...
-
圣母的恋爱模拟器(阿噗噜) [仙侠魔幻] 《圣母的恋爱模拟器》作者:阿噗噜【完结】晋江VIP2025-01-03完结总书评数:2179 当前被收藏数:61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