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有九江太守边让与陶谦有旧,闻曹操将起兵攻打徐州,领兵前往徐州相助。曹操派夏侯惇出兵截杀。
“我也想与叔父同去!”曹昂用筷子戳着眼前的饭菜,没什么胃口。
唐贺给儿子夹菜,听到曹昂的抱怨,抬头说道:“你在我这里抱怨有什么用,我可没有权力指派你做事。”
“姑姑,先生一定有办法让我出战的。你就帮我求求先生吧。”曹昂在荀家呆了一整天,直到晚餐时间,愣是没见着荀彧。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后勤的事务荀彧比较拿手,谁也替代不了。他已经连着两天一回家倒头就睡,第二天天未亮就出门了。对此唐贺也没办法,她总不能到州府去找人吧。
荀恽扒了一口米饭,抬头看向母亲:“娘,就算是我,也想去为你报仇!你就帮帮大哥哥吧。”
“你小孩子怎么去报仇!”唐贺敲了敲他的脑袋,转向曹昂说道,“昂儿,这事求谁都不管用,但是你可以去求你的祖父。你一片孝心,他不会拒绝的。”
“真的?”曹昂不相信。毕竟,家里人都会担心他有危险,不敢让他上战场。不然,平时最疼爱他,他要什么都答应的夏侯惇怎么会不理他,甚至还吩咐大营的守卫,不让他进入营地。至于祖父,在他眼中,自己比他最爱的钱所处的地位还要高上那么几分,祖父怎么肯让他去。
“你叔父是去阻截九江太守边让,不让他救援徐州。”唐贺愣是把“截杀”改成“阻截”,“你只需告诉你祖父,有你勇猛无敌的叔父在,没人能把你怎样。将来你总是要上战场的,先从小战开始见识一番,日后见了大场面也就不会怯场了。”
“那我也去。”荀恽举起手插嘴道。
唐贺又敲了下他的脑袋:“别凑热闹!等你长到十五岁再说!”
荀恽抱着脑袋,委屈地低下头吃饭。
“打仗不是去玩,你可借此机会学学为将之道。”唐贺想了想,又说,“九江太守边让交友广阔,为人有信义。此战只在把他击退,切不可伤他性命。”
曹昂皱眉思考片刻,点头:“他与我曹家无怨无仇,只要他是个明理的人,答应不插手陶谦的事,我就不杀他。”
唐贺被噎了一下。这小子还很自信,战还没打,就肯定自家人会打赢。不过,也确实是因为胜率高,没什么危险,她才敢怂恿曹昂去求曹嵩。而且,曹昂跟去有好处。他会记得自己说的话,不杀边让,夏侯惇看在曹昂的份上,也会饶了边让。只要边让不死,能省很多是非。
果然,唐贺的估计没有错。曹嵩答应曹昂跟着夏侯惇出征见识一下战争是什么样的。
曹操虽然心中反对,但却没法驳了老父的面子,当着众人的面只得应允了。不过,私底下曹操还是向父亲抱怨,战场不能儿戏,怎么能让未及弱冠的曹昂去给夏侯惇添乱呢。
曹嵩乐呵呵地看着曹操:“你可知,当初你得罪了蹇硕,我是何等的心情?”
听父亲提起当年的事,曹操脸上一燥,没了言语。那一次,因为他的焦躁冒进,急于做出一番政绩来,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正直无私,却因此得罪了小人,差点搭上了夏侯惇的命。
“你那时做的事情,我没有一件不知道的。我为何不阻你做危险的事?”曹嵩慢腾腾地挪出房间,要去庭院里练习华佗教他的五禽戏。
曹操赶紧上前扶着父亲:“儿子明白,只是……”他怕的是儿子扰乱军纪。
“担心的话,暗中多派些人去护着他也就是了。”曹嵩没有拒绝他的搀扶,边走边说,“我听阿贺说,这孩子在你不在的时候,主持大局,得了很多人的称赞。但你心里该明白这其中有多少事是他自己做的,他的功劳到底有几分。虽然自信是好,但我看昂儿最近是自信过头了。人家看在你的份上,称赞他,他还道是自己的功劳,这就不对了。”
到了院子里,曹嵩推开曹操,伸展了下手脚,开始练习五禽戏。
曹操立在夜色中,想了下父亲的话,对照一下近来曹昂的表现,沉默了。原来父亲关注的,与他所关注的不一样。近来,他忙于政事,倒把儿子的教育给疏忽了。
“人总得趁着年轻输得起,多吃点亏,没有坏处。再则,看你现今的做派,日后大战事少不了的,那时候事情更要紧,你敢派他去历练?”
这话听得曹操心中一阵紧张。确实!以后的战事更加凶险,如果不趁现在历练出来,便没多少机会了。他的儿子可不能只会文,不会武。
“况且,你不是说此番出征,元让是主帅?若是换了其他人为帅,我却是不会答应昂儿的要求。你要知道,除了自家人,别人没有理由替你教导孩子。这次有元让看着他,你有什么放心不下的。”
练了一会儿,曹嵩见曹操还在,就开口赶人:“你去忙吧。我练两趟就去歇着了。”
曹操向着父亲,欠了欠身,转身离开。他终究有些不放心儿子,得去找元让说说。这样看,父亲倒也没说错,不是自家的人,这种请托的话,还真是说不出口。
由于曹昂的介入,打了胜仗之后,夏侯惇俘虏了边让,并没有杀了他,只是把人绑了回来给曹操处置。
得知边让被俘的东郡太守陈宫早一步达到,请求曹操大度地放过边让。曹操本不想同意,但荀彧劝谏他,留下边让能得到陈宫的支持。曹操爱才,思虑良久,同意了,但要求陈宫说服边让不要再与他作对!
陈宫知道这事起因在陶谦要谋害曹操的父亲,曹操兴兵为父报仇,在义理上占了上风,边让为了陶谦豁然出兵,错在边让。愿意给自己一个机会去说服边让,曹操已经做出了让步,陈宫心下感激。又见曹操个性强硬,却是个能听得进劝谏的人,陈宫顿时觉得自己之前引曹操入主兖州没有看错人。更因与徐州陶谦无甚交情,这次徐州之战,他决定要站在曹操这边。
得知陈宫愿意帮忙,曹操大喜过望,要知道他就差北路兵马完成对整个徐州的包围了。
“幸得文若提醒,得此助力,徐州指日可待!”
荀彧笑着点头:“主公,时节差不多了。我军兵粮均以入库,准备充分,克日即可出兵!”
荀彧定计
曹军攻势迅猛,徐州军节节败退,月余间便攻下十城。
前线战事顺利,留守坐镇后方的荀彧却不敢放松,秘密调兵潜伏在陈留一线,严防张邈与吕布联手。实际上,如果情况允许,荀彧是主张先发制人的。无奈这时候的曹操还算是个顾念旧情的人,轻易不想先动手,加上合围徐州所需的兵马并不少,故而,曹操只留下了足够防御的兵马留守兖州。就这留守的三万兵马,还是荀彧与程昱几经商议,设计调整布防,才堪堪防守。毕竟,此时张邈手中就有与他们相等的三万兵卒,如果加上吕布手中的兵马,人数接近五万。也就是说,如果张邈真与吕布合谋兖州,他们将要面临两线作战,兵力缺乏的困境。
不过,就是这样,还有人给荀彧增添麻烦来了。
负责小沛一线作战的军师戏志才要求来年春天,把小沛纳入兖州屯田范围,送粮食与沛县的百姓。这是他对沛县百姓的承诺。
烦恼地放下手中的信,荀彧已然将戏志才的这封信翻阅了不下十遍。他很想对戏志才说,你不把粮食抢回来补贴三军,就已经说不过去了,现在竟然还要我送粮食过去?!在他的脑子里,兖州境内各地粮仓的粮食数目,已经全都精确到以斗计算,可见他在粮草方面的吝啬程度。这种情况下,要他去变出这十万石的粮饷给沛县百姓?……想归想,埋怨归埋怨,荀彧也知道不能拒绝戏志才的要求。因为民心向背很重要,今日失信于民,他日再想取信于民,难上加难。
“要是还在陈留就好了。”
荀彧很清楚陈留今年的收成是多少。依照今年的势头,明年的收成会更多。为了减少张邈叛变将会造成的损失,他在曹操出征前,将陈留今年的收成的大半抢夺过来作为此次出兵徐州的粮草。故此,兖州粮仓之中的米粮还算充沛。只因荀彧想得要远些。张邈叛变的话,以后拿回陈留,肯定粮仓中米粮所剩无几,为了安定民心,兖州这边一定要拨粮食过去的。还有徐州那边,打下来之后,也要纳入屯田,这其中所需的粮食数目,他早已计算好了,一斗一升的米都没有浪费。最多有充裕的是兵粮,可也唯有兵粮是不能挪作它用的。算了这么多地方所需的粮草数目,可这其中并没有小沛什么事。本来小沛就盛产粮食,荀彧根本没想过要向小沛输送粮草。戏志才的要求,实在令人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