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加急,魏国进犯,我大燕战败失了一城,镇国公已入宫,入宫前吩咐把萧家儿郎全部找回府。”
青石因为急切, 语速也极快。
他话音刚落,萧南瑜回身牵上姜沐言就要走,走了一步想起房内还有其他人,便又驻足。
“各位, 在下先行一步, 回见。”
突然离开的原因大家也都听到了, 萧南瑜也就不再解释。
他牵着姜沐言急匆匆往外走。
姜沐言也不敢耽搁,头也不回的快步跟他离开了。
青石自也一阵风般出去, 他还贴心的重新关上了门。
被留下的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都不知道是就此散会, 还是继续聊聊。
“镇国公被圣上传进宫,不会是要镇国公领兵出征吧?那大姐夫是不是也要出战?”
沉默中,反倒是脑子最不灵光的姜雅朵, 先关心起了萧家的处境。
“就算镇国公要出征,萧家一门将军多到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随便带谁去不行?长姐和长姐夫刚成亲, 不至于要他们就此分开吧?”
反驳的人是李六郎。
萧家军战无不胜,大燕一旦有战事,朝中大臣第一个想到的便是镇国公萧家。
自大燕开国至今,萧家门风鼎盛,子孙代代争气,随便一个萧家人拎出去都是能征善战的将军。
萧南瑜身为长子嫡孙, 自身实力更是同辈兄弟中最拔尖的,但其他人也不差。
总而言之, 镇国公若真的要带领萧家军去打魏国,不至于没带萧南瑜就打不赢。
李六郎下意识认为萧南瑜不会出战, 凭的全是前后脚刚成亲的感同身受。
他只比萧南瑜早一日成亲。
虽说他和姜兰芝成亲前没有感情基础,但新婚这几日也是蜜里调油,正是恩爱的时候。
若这时候让他抛弃妻子上战场,李六郎第一反应就是摇头抗拒。
这也太不人道了。
燕国又不是没有战将了,实在犯不着把一个刚刚成亲的少年将军丢到战场上去。
刘元听了李六郎的话,也觉得挺有道理。
就算镇国公要出征,萧南瑜应该也不用上战场。
可这只是他们的想法。
燕帝的想法却和他们恰恰相反。
燕帝不止想让镇国公出征去攻打魏国,还想让他把萧南瑜也带上战场。
且不止萧南瑜,燕帝想让镇国公把萧家所有儿郎,包括他的四个儿子和九个孙子,全部都带去战场,远离京城。
御书房。
勉强坐起身的燕帝,龙袍下的身躯比昏迷前瘦弱了许多,显得龙袍空荡荡的撑不起来,也显得他虚弱无比,一副随时要倒下的样子。
“求陛下三思!”御史大夫李大人一听燕帝要让镇国公出征,当即就跪了下去。
“陛下,镇国公年岁已高,实不适宜再次征战沙场,魏国纵然来势汹汹,可我大燕人才济济,武将众多,镇国公已到了颐养天年的年纪,臣认为可派其他将领攻打魏国。”
两鬓斑白的镇国公,估摸着是武将的关系,身体还算康健,精神抖擞看着还挺生龙活虎的。
可他这个岁数的文臣,别说是生龙活虎了,从奉天殿前的白玉高阶走上来,能不急喘几口就算不错了。
李御史跪求不要镇国公出征,还有一个私心。
燕帝忌惮镇国公功高震主一事,可谓是满朝文武心照不宣的事情。
李御史担心镇国公这一出征,又捞一个赫赫战功回来,那燕帝就更容不下镇国公府了。
且姜文櫆刚被流放,姜家的事还牵连到了萧家军。
燕帝看似对萧家一如既往,半点没有处置萧家的意思,可谁知道燕帝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李御史是直臣,镇国公一生耿直,忠心耿耿,他实在是不愿意看到,一代忠臣良将和姜文櫆一样轰然倒塌。
李御史希望镇国公能留在京中养老,别再去争军功惹燕帝不快了。
李御史这一跪一求,随后也有好些个大臣跪下求情。
他们都不同意镇国公披甲上阵。
站在前排的高官大臣中,唯有一个屹立不动没有求情。
他便是陆如纪,吏部尚书,陆承彦的父亲。
但陆如纪不求情,倒没有掺杂私人恩怨,比如说萧南瑜娶了姜沐言之类情绪。
在陆如纪的私心里,他甚至觉得萧南瑜能娶姜沐言是好事,大好事。
只要姜沐言嫁了人,陆承彦就不会再傻傻惦记着她了。
陆如纪是从自己的为官立场上,选择不替镇国公求情的。
原因其实很简单。
他揣摩出了燕帝的心思。
燕帝似是铁了心想让镇国公出征,而镇国公出征对他而言,没有任何利益上的损害,所以他选择沉默,选择默不出声的赞同燕帝。
在对自身利益没有损害的情况下,一个臣子为什么要和天子作对?
这显然是不明智的。
‘咳咳——’
燕帝咳嗽了几声,没去看跪地求情的大臣,直接看向镇国公。
镇国公往御书房一站,魁梧健硕的身形比青松还笔直,稳稳健健半点不晃悠,哪有半点像要颐养天年的样子?
“镇国公如何看?也觉自己老态龙钟,已然要颐养天年,不宜出征?”
燕帝询问完之后,又用手帕捂住嘴闷咳了几声。
不看镇国公和燕帝的年纪,燕帝这副羸弱之姿,显然是比镇国公更需要颐养天年的样子。
“臣是武将,只要陛下需要,哪怕臣只剩一口气,也必能出征!”镇国公的回答铿锵有力。
国有战,镇国公身为武将,从未有过推卸的心思。
身为武将,征战沙场本就是使命。
且他是有爵位的勋贵,食君之俸禄,受百姓税收供养,边关百姓被敌国屠杀之际,他怎能缩在后面不应战。
李御史和其他大臣却暗暗皱眉。
镇国公都这把年纪了,还拼什么?
他们大燕又不是只剩他一个将军了,年纪到了就乖乖养老不行吗?
现在这个节骨眼上,一国丞相姜文櫆刚刚倒下,镇国公再离京,李御史隐隐有种不详的预感。
燕帝很满意镇国公的回答。
他咳嗽着,顺势以镇国公年岁高为借口,暗示镇国公可将萧家儿郎悉数带去边关历练,好为大燕培养更多能打胜仗的将才。
最后还夸了萧家儿郎一通,一副他很倚重萧家,很看重萧家那些少年将军,很期待他们能接过镇国公的衣钵,成长为大燕一代猛将的姿态。
然而,燕帝每夸萧家儿郎一句,镇国公的心就沉一分,冷一分。
因为镇国公想到前世。
那个他不曾经历,却在双生子口中栩栩如生的前世。
前世的他,带着萧家所有儿郎奔赴边关,可他的儿子和孙子们,却没有一个活着回京。
留在京中的萧家女眷们,还被一道圣旨推上了断头台,没能留下一个活口。
燕帝对萧家赶尽杀绝,一个不留。
每每思及此,镇国公都痛心疾首,夜不能寐。
此刻他看着燕帝,面上肃然不显,心里却更是冷如冰川。
燕帝怕是等不及几年后再出手。
这次攻打魏国,明为历练儿孙,暗示他带萧家所有男丁出征,怕是他们这一次便有去无回。
而留在京中的萧家女眷,也会再一次被斩草除根的推上断头台。
镇国公明知燕帝是何打算。
但他没有拒绝,一如既往的恭敬领旨了。
他同意领兵出征,也同意带领萧家儿郎上战场。
不过……
“陛下。”领完旨意的镇国公,再次开口,“魏国在我国北疆,可萧家军在南疆,臣若先去南疆,再领着萧家军横穿全国去北疆,路途太遥远不说,来回折返也太耗时间。”
镇国公的意思很明显,他能出征,萧家儿郎也能出征。
可现实不允许他领着萧家军出征。
且去打仗,总不能不让他带兵去吧?
哪带哪里的兵去呢?
镇国公说完之后,微微垂眸,不留痕迹的往右侧某个方向看了眼。
那个方位站着的是三皇子。
接收到他眼神的三皇子,心神猛地一个激灵,心跳也猛地加速跳动起来。
三皇子是一个聪明人。
哪怕镇国公什么也没有说,但仅仅一个若有似无的眼神,他也瞬间就领悟到了镇国公的深意。
一个可怕的深意。
纵然可怕,可三皇子也是一个果决的人。
他藏在宽袖中的右手握了握拳,瞬息之间就下了决定。
“父皇。”三皇子出列,提议道,“时间紧迫,离京城最近的兵源是城外的五万大军,不若让镇国公带城外平安大营的将士去北疆,如此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调兵支援北疆。”
“不可!”
三皇子话音刚落,二皇子就出生反驳。
“父皇,平安大营的将士是专门护卫京城的,怎能随意调动?平安大营一旦空了,若京中出事,谁能及时护卫京城安危?”
三皇子此话并没有错。
平安大营的五万大军驻扎在京城外面,平日不得出营,更不得入京,只有皇帝一人才能调动平和大营。
平安大营的职责只有一个,保京城平安,保皇宫平安,更是保皇帝的平安。
“二皇兄误会,臣弟并没有不顾京城安危之意,只是事急从权,魏国乘胜追击,步步紧逼,此时在北疆恐怕已夺下不止一城,不调平安大营给镇国公,还有哪个大营能及时支援北疆?”
三皇子也反驳着二皇子,但他态度并不强硬,甚至是很温和的反问着二皇子。
在三皇子看来,平安大营驻扎在京外实在是……有些中看不中用。
就比如刚谋反不久,此时还关在大牢里的大皇子逼宫那次。
平安大营只听从皇帝一人的调动。
要护符,还要皇帝的亲笔圣旨,二者缺一不可。
大皇子和二皇子在京中你来我往,打得热火朝天时,京外的平安大营就跟看戏一样,愣是没动一下。
听说二皇子也曾派人拿着虎符去平安大营。
奈何平安大营直属当今天子,地位比较特殊,掌管平安大营的李将军说:
他不清楚到底是大皇子逼宫,还是二皇子逼宫,且燕帝没有给平安大营下达圣旨,他不能带平安大营入京救驾。
燕帝都昏迷了,还怎么给平安大营写圣旨?
当时三皇子听闻后,直接就被气笑了,替二皇子气的。
但大皇子逼宫时毕竟情况特殊。
眼下燕帝清醒过来了,随时能给京外的平安大营下旨调动,平安大营就不得不防了。
这也是三皇子想让镇国公带走平安大营的原因。
二皇子被三皇子反问的眉头紧锁。
从京城去北疆的路线上,并非没有其他大营,但路线都有些偏,一偏就耽搁时间。
若要最快最及时的支援北疆,夺回失去的城池,将京外的平安大营给镇国公带走,确实是最迅捷的办法。
“三皇子所说在理。”一直沉默不语的陆如纪,终于开口了,但他说了一句后又话锋一转,“但臣同意二皇子所言,平安大营的将士不能动,边关战事再急,也不能拿京城的安危,陛下的安危开玩笑。”
还跪在地上的李御史,一咕噜爬了起来。
“陛下!战场瞬息万变,一刻也耽搁不得!”
李御史和陆如纪意见相左,麻利站起身就急着反驳他,他唾沫星子乱飞的侃侃而谈。
“眼下京中太平,且京中、宫中还有禁军、亲卫军等等,并非守卫不严,臣认为可让镇国公带走平安大营,带走的同时调平和大营入京,这样一来京中一样有大营护卫,只不过空虚几日而已,臣认为仅仅几日不碍事。”
平安大营前脚刚走,平和大营后脚就来了。
在李御史看来,确实不碍事。
和边关紧急的战事相比,真的一点也不碍事。
毕竟逼宫的大皇子已经被关进了大牢,他还能逃狱出来再逼宫一次不成?
就算大皇子真的有本事逃狱出来,可大皇子手底下的谋反力量也全被抓拿归案,该杀的杀,该下狱的下狱了。
就算大皇子想再一次逼宫,也没人没能力了。
“臣附议。”
李御史话音刚落,便有其他大臣附议,赞同李御史所言。
“儿臣附议。”三皇子也跟着表态。
二皇子心里还是不同意,可他见陆如纪也跟着附议了,他便垂死挣扎般补一句:
“父皇,就算要把平安大营调给镇国公,儿臣认为也不必五万大军全带去北疆,有个两三万也就足够了,另外可以再调其他大营去支援北疆。”
三皇子暗暗蹙眉,刚要开口,李御史先反驳了。
“二皇子此言差矣,魏国骑兵凶悍,臣认为五万将士犹嫌不够,两三万如何能够?再者说,平和大营护卫京城安危已然足够,平安大营又何必留下来两三万?边关才是将士们的用武之地!”
软硬不吃的李御史,怼人时该怼就怼,就算对方是皇子,下嘴也绝不留情。
燕帝一边咳嗽一边听臣子们争吵不休。
他可能是真的认同三皇子和李御史的提议,又或者是体力不支,懒得再议,直接同意了镇国公带走五万平安大营。
镇国公步伐匆匆的出宫。
他和三皇子除了御书房里暗含深意的一眼外,两人再无任何的交流。
回到国公府。
镇国公刚跨进大门门槛,站在廊下等他回来的萧南瑜,立马迎了上去。
和萧南瑜一起等的萧南源、萧南章,也齐齐走向镇国公。
“祖父要披甲上阵吗?”
几兄弟还未走近,萧南章率先询问道。
镇国公看着出类拔萃的三个孙子,神色凝重的点头。
他这头一点,萧南章的脸色比他凝重,黑沉沉的。
从萧以星、萧以舟的嘴里听到了萧家前世的悲惨下场后,萧南章就特别怕萧家人上战场。
怕兄弟叔伯和祖父一去不回,也怕家中的姐妹母亲等人命丧断头台。
“祖父,旨意是如何下的?是让祖父一人上战场,还是……”
萧南瑜的问话只问了一半。
还是什么,祖孙几人心知肚明。
他们虽未明说过,却谁都不愿意全家男丁一起上战场了。
“圣上确实让我带萧家男丁上战场, 还暗示我全部男丁都带上。”
镇国公说到这里,萧南瑜和萧南源的脸色都齐齐沉了下来,萧南章更是怒火噌噌噌的往上冒,愤怒的神色压都压不住。
但他们还没来得及抗议什么, 镇国公先抬手制止了他们。
“莫急。”镇国公低声安抚三个孙子, “我答应了会带萧家儿郎上战场, 但没说全部都带去。”
燕帝没揪着这个问题,从而让镇国公钻了空子, 也与萧家一脉相承的作风有关。
萧家儿郎最迟年满十二岁,就得上战场去历练。
到萧南瑜这一辈, 最小的萧九郎更是年仅九岁时, 就被镇国公带去了边关。
这几年萧家更是长年累月的家中无男丁。
可以说以前不需要燕帝明示暗示,镇国公自己就做出过,将萧家男丁全部带上战场的行为。
所以燕帝随便暗示一番, 镇国公就爽快同意会带萧家儿郎上战场之后,燕帝就放心了。
他以为镇国公这一次出征, 也会带上萧家所有男丁了。
哪里知道, 镇国公对他早有防备。
“祖父,何时出征?萧家军远在南疆,没法带萧家军吧?”稍稍放下心的萧南瑜,又追问道。
萧家绝不能重蹈覆辙,所有男丁奔赴战场,将手无缚鸡之力的女眷留在京中无人护一事, 绝对不能再发生。
“户部今日筹备粮草,明日一早出征, 带平安大营五万将士去北疆。”镇国公解答道。
萧家满门武将,驻扎在京城外的平安大营有多少人, 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萧南源和萧南章听到带走平安大营的将士,一时没有想到更深一层,只觉得这样安排的调兵遣将很合理。
毕竟离京城最近,最能及时调动去北疆的支援军队,也就只有平安大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