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意,额,好像是用来标榜我朝君臣平衡之意……?
他们忍不住一致望天:
某种意义上,这个故事里大臣的话竟然还能算得上一语成谶啊!
【赵光义高梁河牛车奔驰喜提车神之称,烛影斧声和亲哥之死不明不白,元明演绎里甚至还魏武遗风和小周后有过一腿。】
魏武遗风?
赵光义脸直接绿了。
前两个黑历史念得多了也就算了——怎么都开始编排他和小周后的事情了?喜好□□就喜好□□,你这魏武遗风说起来还真含蓄是吧!
正对上满朝大臣带着点惊讶探究和藏也没藏住的兴奋的目光,他整个人都麻了。
好,这下李煜的死,最起码在大臣眼里,他是彻底没有清白可言了。【赵恒花钱买了个澶渊之盟,觉得自己可厉害了,天天忙着造祥瑞造吉兆,四处撒币最后还扯了个封禅出来——直接把泰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给玷污了,后世几个有资格封禅的皇帝都不想干类似事情了。】
双重打击。
赵光义一巴掌糊在了自己脸上。
除了澶渊之盟撒币以外,这傻呗儿子竟然还有别的地方忙着败家??
家底再厚估计都不够他造的吧!
在干出了这些事情之后,他甚至还有脸皮想着去封禅……
“爹?”
赵德崇背后一寒,先前不妙的回忆涌上心头。他浑身一个激灵,顾不得什么面子,直接往后连退了几步,警惕地望向上首:
“爹您好好想想,您儿子我真的不是那样的人!”
说难听点,不管那真宗未来做的那些事和赵德崇本人的秉性相差多大,光是赵光义要是立赵德崇为太子,绝对不会是不情不愿满腹怨怼这一点来看,赵德崇就足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于是赵光义也勉强认下这个解释,带着锐利森然的眼神越过好大儿,直直冲向后面两个崽:
老二他了解,向来是个严肃沉稳的性格,怎么看也不至于飘到想给自己封禅的程度。
那么……
终于找准了赵恒是谁,满腔怒火亟待发泄的赵光义站起了身,一声怒吼就冲着罪魁祸首而去。
“赵德昌!”
“你小子别动,我要跟你好好算算账!”
“——父皇!”
恐惧的尖叫声一下子刺进在场所有人的耳朵之中。
赵德崇默默投去了悲悯的目光:三弟,走好。
【赵祯搞过庆历和议,年青的时候因为房事过多还腰部受损过。赵顼前面讲过划界问题怂了。
赵煦虽然是为了生儿子才放纵的,但老婆艳压后宫,死法也不太检点,怎么看也不是个纯然清心寡欲的种。】
被点到的三个,尤其是因为女色问题被点到的,此刻脸上都染上了点微妙的红。
额,食色性也,我这么说后世人你能够理解吗……
赵煦更是默默在心中对自己加上一条告诫:
悠着一点。
没儿子总比为了生儿子没命好……
【甚至如果把赵佶放在神宗之前的话,他其实没办法对大怂国家造成太大的危害。
因为在神宗为了变法收拢君权之前,宋朝的君臣地位是接近相对平衡的,整个政治生态有着一套固定的程序,皇权是被制约着的。
但变法必须要有一个高效有力的强制力来施行——所以赵顼和王安石要变法,就必须构建一个大政府模式,所以到哲宗手上的时候,皇帝的权威已经达到了一个集权模式。
宰相不再是仁宗那会甚至可以和皇帝唱反调持反对意见的存在,他是皇帝意志的执行者。不再是宰相用能力向上提出意见得到了采纳,是皇帝选择了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为宰相。
而这个本该用以辅佐变法顺利进行才不得不做出的改变,最后却因为哲宗的早逝,被交付给了赵佶手中。
他的意志是什么呢?
一个从小到大基本上就忙着风花雪月的人,你还能指望他有多大的治国理想吗?】
后世人沉默了许久,最后还是只能叹息着来上一句。
【所以啊,哲宗为什么亲政只短暂的七年,在位期间除了军事上的亮点以外,内政方面好像没什么特别鲜明的记忆点,在北宋皇帝中的存在感并不显眼,却常常被无数后世人寄托了幻想呢?
因为继他之后,两宋接连出了徽钦二宗加完颜构这三个,分开来看其实不算顶尖昏君,合在一起简直千年罕见的傻呗啊!】
赵匡胤那原本还握着刀,多年练武绝不会犯下低等失误的手,此刻一抖,竟然硬是任由宝剑落地。铿锵的哀鸣于室内回荡,却换不回执刀者丝毫的瞩目。
赵匡胤只觉得窒息:
连着三个值得被称为昏君的存在,甚至连在一起,得到了后世人千年罕见的评价。
大宋不亡,这可能是真的,简直没有天理吧。
【讲个地狱笑话吧。
我们都知道,后面的朝代对于前朝的态度向来十分微妙。
比如汉朝对于秦朝的官方态度是“暴秦”,但也出现了汉承秦制这样的局面。朱元璋驱除鞑虏,整个人的观念还是会受到其出身影响,带着元朝中下层文化的影子。
也就是说,后面的朝代对于前朝,往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却也总带点前朝可以被继承下来的东西。
但大怂不说前有没有古人,后是真的没有来者的。】
赵祯一愣,带点茫然地询问出声:
“什么叫,后无来者?”
皇帝一人的声音在朝堂上回响,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做出什么像样的回应。
仁宗朝堂上的氛围,第一次如此彻底地开始凝滞。
后世人懒洋洋地介绍着他们的敌人。
【辽的主体民族是契丹,也就是个游牧民族。
生活方式和农耕民族的不同,使得他们就算学习了唐朝的文化制度,所构建的政治生态也和唐朝有所区别。
其中最有特色的一个,叫做四时捺钵,也叫做春水秋山。
意思是他们虽然有首都这种存在,他们的皇帝却不是住在首都固定的宫殿里,而是可汗的行帐中。
春天在水边,秋季在山边。一年四季,辽国皇帝都忙着四处巡游和从事渔猎活动,朝中官员也就跟着皇帝四处奔走。
他们在捺钵中与北、南面大臣会议国事,捺钵也就取代首都,成为了政治活动的中心。辽国统治者也就借此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弥合南北官员地域和民族上的不同与矛盾。
正是借助这种特殊的体制,使得混合政权打破了游牧政权不超过三代的惯例,继而开创了草原民族长时间统治的先河。】!
第134章
除了一些负责过辽国相关事务的官员对此冷静以待外,不少对于辽的印象只停留在刻板单一的北敌的大臣,都忍不住跟着后世人的叙述竖起了耳朵。
“原来那辽国的皇帝竟然不是一直居住在他们辽国的首都之中的?千金之子坐不垂堂,这样四处巡游,难道不会又对皇帝的人身安全造成危险,又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吗?”
就有第一次听闻的官员不赞同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不是辽国给他们留下的不可战胜的心理阴影过大,或许一句终究不是中原之国的轻蔑就要脱口而出。
“当然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听见他这番话,就有对辽国了解更为深入的官员接上了话头。对上甚至包括上首皇帝在内,很多双含着探究兴味的眼睛,这位官员难免有些紧张,开口还有些磕磕绊绊。
“辽国皇帝,虽然巡游捺钵的时候,还会从事一些渔猎活动——这是他们用以证明自身契丹身份的一种象征。但是到底是不可能完全做到自给自足的。”
随着话题的深入,他因为触及到自己熟悉的地方而慢慢放松下来,说话的语气也流畅了不少。
“于是驻牧在捺钵周围的契丹各部族,就必须要承担起给捺钵地提供日常物资的责任。
一些不属于契丹族的其他隶属辽国统治的部族,也要给辽国皇帝进行类似的物资供应,甚至因为并非契丹族人,他们往往还要交纳一些地方特色的存在。”
想了想,他举了个例子:
“譬如女真,他们那盛产一种名叫海东青的俊禽,颇为辽国贵人所喜爱,视之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往往于春捺钵之时用其以捕猎鹅雁。故辽国每年都要向女真索取大量海东青。”
“同时,在秋捺钵的时候,”他继续补充道:“辽国还会要求女真人为其提供马匹、土产,甚至陪同狩猎的猎人。”
他没把话说的太明白,但是宋朝这些心眼子恨不得长出八百个来的人精,都能明白这短短陪同狩猎四字背后,所能蕴含着的风险与屈辱:
说是陪同的猎人,在有些时候,他们又和猎物有什么区别呢?
而赵顼沉吟半晌,最后缓缓问出了一个此前没人想到的问题。
“女真既受辽人压迫之深。”
他扫视了一眼朝堂。
“诸卿觉得,它会不会是那金的前身呢?”
因为受辽压迫,所以一开始才会先想着联宋灭辽;因为现在尚且还是部族形式,所以未来才会在后世人口中得个不是成熟政权的评价。
——北宋灭亡的真相,此刻终于被揭开了冰山一角。
【同时,辽国还保持着一种相对稳定的二元体制。
帝族和后族共同构成了权力的巅峰,当辽国皇帝的执政才能不足以玩转政治的时候,辽国的太后皇后们便就不会吝惜自己的才华。
有一说一,因为这样的体制,辽国的皇后很多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被选拔出来的政治家,比起光靠血缘传承挑出来的皇帝还要优秀几分。
总而言之,辽国政治体制的特色就是政治中心的不固定,和最高权力层的相对分权。】
赵煦:……
他面无表情。
辽国,甚至西夏那些太后,有的可不知道比他祖母和他嫡母好到哪里去。
……既然不管约不约束,最后都不免个太后掌权的下场,那还不如从一开始就挑个脑子清醒的皇后。
章献皇后总比他遇上那俩糟心货来得好啊!
【而灭了辽宋的金,其实本身文明成熟程度远不如前两者。尽管完颜阿骨打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金国政权,它本身也更接近于一个部族政权,能灭了前两者全靠辽宋军事齐齐拉胯。
在金世宗金章宗之前的金国,其最高权力机构叫做勃极烈,是一种贵族合议,宗族共治,通过集合女真各部首领的意见,达成最终国家意志的类似古希腊雅典城邦贵族民主制的存在。】
“——果然是那女真!”
眉头一皱,知道真正灭国凶手的刹那,所有人下意识开始思考起一个问题:
能否在一切尚未开始之前,将祸源掐灭在伊始——灭了女真呢?
“我们没有正大光明针对的理由,女真又在辽国境内,贸然行事只会先让辽国警觉起来与我们交战。”
有官员干脆下了判断,字里行间不难听出悲观之意。
“借辽国之手如何?”
有人认真跟着这条思路思考了下去,却也觉得颇为棘手:“但辽国没有理由去做这件事。我们在辽国安插的奸细,也很难促成这样的大事。”
甚至……
“辽国能不能处理掉那女真,恐怕也是个问题吧?”
有大臣嘀嘀咕咕:“距离亡国之日不短了,如果此刻让辽抢先逼反女真……那金国此刻真的不会已经成了气候,干脆加速未来的进程吗?”
烦躁、不安、难耐……本就对辽国都存在不小的心里阻碍,当他们再想到那金国甚至能将辽国灭亡,心里的阴影就更增大了几分。
——他们害怕了。
【一直到金熙宗的时候,金国才取消了这种勃极烈制度,然而依旧没有将大权完全收归于皇帝一人身上,保留了类似辽国的政治生态。
他虽然也主持了汉化改革,然而这种汉化并不等于宋化,他们主要学习的其实是辽国体制中汉化的部分——和宋的政治体制关系不大。】
宋人:……
伤害力很高并且侮辱性极强。
说是学习汉化,结果效仿的甚至不是一个汉人主体的政权,而是汉化过的契丹民族的汉化???
——焯!
【不过顺带一提,这位大兄弟的皇位并没有坐多久,就被辣个男人完颜亮给篡位了。
后者因为篡位出身,对于宗室有着莫大的忌惮和恶意,所以大开杀戒,将不少追随过金太/祖太宗的老将屠戮殆尽。
失去了经验丰富的老将,哪怕完颜亮心里想着都是南下灭了南宋,成就功名霸业,金国的内部□□和军事衰弱都使得这一野心最后只能成为妄想。甚至后面世宗章宗接连上位稳定局势,都没能将金国挽回,错过了灭宋的最好时机。
当时南宋还正好是赵构在位期间。
同一时代,宋金竟然出了这样两位背刺手下大将的卧龙凤雏,实在是让人感慨该大区优越的匹配机制,忍不住想让他们结为异父异母的亲兄弟,互换姓氏以为友好。
什么叫做完颜构和赵亮啊!(震声)】
赵煦:……
对于如何处置自己什么错还都来不及犯的弟弟正头疼着的哲宗皇帝,听完这番话,脸色更是阴沉一片。
完颜亮尚且主要目的是残害宗室保住皇位——不够道德,但是赵煦可以理解他的动机——之所以会造成武将人才凋零的状况,也不过是因为这些宗室大多兼具了老将这一身份。
宗室还能掌握兵权,在军中可能享有很高威望?
这要是放在老赵家,老赵家也肯定受不了这种情况。
但那赵构,他那未曾蒙面的傻呗侄子,被后世人锐评冠以对面金国姓氏的,也许是那南宋的开国之君。
——都国朝不稳了,他哪来的背刺手下大将的闲心???
神经病吧!
而王安石却分不出心神去痛惜后继之君的昏庸。
敏锐的嗅觉捕捉到了恰好的时机,在周围不少人心生迷茫之际,他站了出来。
“所以,金国并非不可战胜的敌人。”
他平静的目光,扫视过所有人的眼睛:有人含着笑意坚定回望过来,有人带着迷惑茫然向他求问,有人心生恐惧不敢直视……
他将朝堂万象尽收入眼中,最后回过身去,直直对准了上首,整个局面最为关键的存在。
“直到那金熙宗,金人才开始建立一个成熟的中枢机构。这证明了他们的粗糙野蛮,只是因为无知无畏所以才能产生不惧战争的狂野,继而于心理上战胜了我们。”
“熙宗短祚,篡位者为芥蒂作茧自缚。哪怕后面有了两个连着的可能明君,甚至都没能击败早就成为过手下败将的南宋。”
他用一种接近第三方的视角淡然陈述:“这本身只能证明一件事。”
“金人不足惧。”
“我们也不能惧。”
——只有不畏惧金国灭宋的未来,他们方才有真正的生机出路。
赵顼听懂了他的言下之意。
【总而言之,金的政治体制主要学的是辽,顶多经济方面效仿了一下大怂。
而蒙古也一脉相承,学的是金的那一套。
它早期也并没有建立所谓的中央行政机构和官僚体系的存在,而是挑选一些贵族或者平民子弟充当可汗的侍卫亲军用以巩固汗位。
这些人被总称为“怯薛护卫军”,因为各自职责的不同再被冠以不同的称呼。
比如“火儿赤”就是佩弓矢环卫者,“云都赤”是带刀环卫者,而“宝儿赤”则是意外地位很高的厨师,甚至主要是由可汗最亲近的一类回纥人担任。
他们以其可汗心腹的地位,成功充当了蒙古早期中枢机构的存在,比如“札里赤”会负责书写圣旨,而“札里乎赤”作为断事官,要负责根据习惯法“大札撒”进行断事判刑。同样形成了一种不固定的,以最高领袖所在地为政治中心的体制。
所以你看,辽学唐,金学辽,元学金,后面明清也跟着学元。
——没人学大怂,乐。】!
——这是羞辱。
赵匡胤的脸上涌起一阵忿怒的红,原本称得上硬朗的面容,此刻却不受控制地扭曲了几分。
不仅仅是后世人的羞辱,更让他惊怒的,是那往后数朝的不屑。
没有人在政治生态上效仿大宋,这意味着什么呢?
仿佛有沉重的巨石压在他的胸口,他的胸膛竭力地上下起伏着,然而难以发泄的怒火扼住了他的喉口,再急促的呼吸,却仿佛无法流入肺腑一般,缓解不了半分心理上的窒息。
……头好痛。
埋藏在表皮之下的神经骤然暴起,尖锐的疼痛霎时贯穿了他的脑海。血液的流速在加快,汩汩涌动着的血管在额角爆出了青筋。
相似小说推荐
-
风雪不归人/暴雪将至(我见青云) [现代情感] 《风雪不归人/暴雪将至》全集 作者:我见青云【完结+番外】晋江VIP2024-1-3完结总书评数:790 当前...
-
哥谭翻车图鉴大赏 (Aak ) [BG同人] 《(综美英同人)[综英美]哥谭翻车图鉴大赏》全集 作者:Aak 【完结】晋江VIP2023-11-30完结总书评数:22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