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朱祁钰听到皇兄开口了——
也不去接方才于谦那句‘难当重任’的话,而是另外起头,沉重叹息道:“朕这病来势汹汹,王……先生甚为担忧,非要每日在乾清宫的西偏殿小佛堂里跪经六个时辰,还要为朕刺血抄经,半年不出。”
六个时辰,就是十二个小时。
“如此忠心耿耿,朕实在感动,不舍得不允。”
“司礼监的事,朕会令金英和兴安轮流暂代掌印太监。”
大明,一个宦官政治分量很重的朝代。
并不是每个宦官都是恶人。
姜离现在提到的金英和兴安,便是在朱祁镇被瓦剌抓走,朝堂文武百官惶惶的情况下,作为宦官势力代表,站出来力挺于谦那‘不得南迁,死守京城’的两位。
起码大是大非是明白的。
“咳咳。”
惊喜来的太快,想要开口的朱祁钰,一不留神就呛到了,咳的他原本白皙如玉的脸,红的宛如银碟中的樱桃。
事发突然,于谦就坐在左近,生怕郕王被果仁呛个好歹,忙起身替他拍拍。
姜离也吓了一跳,脑中都在思索海姆立克急救法了,好在很快就见朱祁钰像白雪公主吐毒苹果似的,吐出了一枚圆滚滚的榛子仁。
于谦也松口气,又把自己的木樨玫瑰茶端给朱祁钰润一润——总不能再把原本那杯果仁茶给郕王,万一来个二轮呛怎么好。
“咳咳……臣弟御前失仪。”朱祁钰咳的嗓子都哑了,喝完了玫瑰茶递还给于谦杯盏的同时,还不忘紧着追问:“王公公当真要为皇兄跪经半年?”
见皇帝再次点头确认,朱祁钰发自肺腑饱含感情地说出了此生对王振最真诚的赞美:“果真如此的话,足见王公公对陛下的衷心,真是感天动地催人泪下震人心魄动人至深啊!”
激动的连蹦了十六个字出来。
姜离:“是啊。”
他超爱。
强制爱怎么不算爱,强扭的瓜怎么不算瓜。
而刚呛咳过的朱祁钰,眼圈通红泪水盈盈,若不知前因后果的人,单看他神色,还真以为郕王是感动哭了。
姜离也不去戳穿,任由郕王坐在一边被王公公的忠诚真挚,触及灵魂地抹泪花花。
她只转头对于谦旧事重提:“原本朝中大事多有王振操持。”这是实话。
“只是如今,朕病的厉害,他又要忙于为朕祈福祝祷,偏生四境又多生不安。”
姜离郑重道:“如先帝所言,朕就交托给于尚书了。”
她全当刚才失去了听力,没听到于谦的推辞升官,直接开始称呼尚书。
只要我敲定的快,你就不能反悔了!
而这一次,于谦没有再拒绝。
司礼监掌印太监换了人。
于谦并不歧视宦官,如永乐帝时大名鼎鼎的三保太监郑和,当真是恣貌才智,威震海外,于谦一向很是敬重——两人还曾同朝为官有同僚之谊,郑和在先帝宣德五年还曾奉命出海,过世距今也不过十五年。
那是何等人物,又岂是如今王振可比!
因此于谦对宦官群体并无看法。
他方才推辞兵部尚书,只是深怕因自己的缘故,王振故意阻挠兵部政令,耽误朝事误国误民。
其实在心中,国家现在四境多事,朝上却是文恬武嬉,边境守备空虚,他如何不急?
邝尚书碍于王振,不曾给边境增兵以备瓦剌,此事时时刻刻悬在于谦心上,简直令他忧愁的睡不着觉。
半年吗?
也够了。
他二十四岁中进士出仕,至今已有二十六年。
无论这些年发生了什么,他总还记得二十四岁出仕之初所立之志:“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1]
于谦的手指碰到腰间金钑花带,只觉得冰凉。
殿内温暖,其实并不是腰间官袍所系的金带冰凉,而是——他的血热。
“臣领旨。”
字字重若千钧。
他领的不是升任正二品尚书的旨,而是——总掌天下军制,守卫大明万里山河与百姓子民的旨意!
见果然她所预料的那般,都不用王振去死,只要他不碍事,于谦就肯接任兵部尚书,姜离倒是默然了。
其实若是换个善于自保的朝臣,在如此情形下只怕不会答应,或是阳奉阴违混混差事:现在朝上(尤其是兵部)是堆烂摊子,谁去收拾都要格外吃力不说,还有很大的可能吃力不讨好——等王振一出来,只怕没有功劳反而有罪。
可姜离知道,于谦是会去尽力而为的。
就像史册上的他,在朝堂上站出来,担起重任说出‘绝不南迁守卫京城’,并且去请郕王朱祁钰登基稳定人心。
以于谦的心性清明,想来也知道这是埋下了怎么样的隐患,很有可能有朝一日被冠以‘迎立藩王’的罪名而至性命不保,身败名裂。
但于谦还是这么做了。
他的心思便是他对郕王朱祁钰说的那样:“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在大明生死存亡之际,总要有人来担风险,谋国不谋身。
姜离看着眼前的于尚书,忽然想到‘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话,有时实在是令人痛恨的精准。
6688能够感知到她的情绪,此时略微困惑:明明是达成了她想做的事,但姜离怎么反而……有些难过。
军国大事有所托后,姜离平了平心情,又转向了依旧在一旁泪汪汪的郕王——
朱祁钰还在为“王公公感动”中,就听皇帝点了他的名:“还有内府十库,从前也是王振管着,如今他虔诚跪佛去,自不能再沾染这些金银俗事。”
“金英与兴安又是刚换上来的,只怕不妥当。”
“郕王弟代朕监管几月,理一理账目交给朕。”
朱祁钰:诶?
何为内府十库?
是与国家财政库(国库)相对应的宫廷财政库,也就是‘内帑’,可以理解为:皇帝的私产。
十库几乎囊括了皇宫中所有的财政开支——比如内承运库,专门贮藏皇家金银珠宝;广惠库,贮钱钞等;广盈库,存有各色绫罗绸缎;内供应库,则是各种米面粮油……*
甚至还有赃罚库,顾名思义,抄没来的钱财、以及官吏上交的罚赔银(有的罪名不想坐牢可以交钱)就归入了皇帝小金库——姜离忽然懂了皇帝爱抄家的缘故。
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皇帝也怕没钱用。
而内府十库作为皇帝的私人小金库,自然不会交给外头大臣管,都用身边的宦官内奴来管。
外头大臣连皇帝有多少钱都不清楚,更别想支配皇帝的小金库。
倒是明后期的皇帝,常有使费过多或是囊中羞涩的时候,把自己的小金库花光不说,还要打外头民生国库的主意。
比如嘉靖、隆庆、万历祖孙三代,都干过从户部拿银子补贴内库的事儿。
内府十库对皇帝而言,就是名副其实的身家。
于是姜离过来后,搞清楚当前朝局后的第一件要紧事,就是要查自己的十张‘银行卡’。
但一看十库也是王振管着,姜离就知道:查不查的意义不大,估计明面上的账目没几分真的。
朱祁镇可以让他心尖上的王先生管钱,姜离可不行。
她还要在这儿本本分分当昏君呢。
没钱怎么老老实实吃喝玩乐?
朕的钱!都是朕的钱!
朱祁钰没想到今日还有他的差事。
他停止了为王公公掉感动的泪水,起身接旨:“是。臣弟接旨!”
这个‘是’可谓说的是真金白银:内府十库既是宫廷内库,跟他也是有关联的。
他作为亲王,每年除了五万石粮食、二万五千贯银钱的俸禄外,皇帝也常赏赐给他各色纱罗、纻丝、锦缎等贵重衣料。
然而,这些东西,落到郕王府的时候,基本就打了个骨折。
比如皇帝每逢年节都会按旧例给各王府纻丝三百匹,朱祁钰这边收到的,可能只有一百匹,还不是上好的。这中间的差价,不用说,必然归了王公公及其手下爪牙。
虽说水至清则无鱼,朱祁钰倒也清楚,宦官多贪财,一层层吃拿卡要是难免的,但……这些奴才们也太过分了!
他不太介意把本该属于自己的钱八二分,甚至忍一忍可以七三分,但不能七成是别人的吧!
于是朱祁钰一听皇帝让他监管几月内府十库,看着金英等人整一整账目,当即欢快应下。
虽然他深知皇兄对王振的偏袒,哪怕被他们查出来王振从前总克扣旁人,中饱私囊也不会在意,但起码以后他能少吃点亏不是?
而于谦听闻郕王来监管内府十库,也不由眼前一亮——
十库中是有一处与兵部息息相关的。
乙库:专贮存士兵棉袄、鞋履、冬日裘帽等物,以备锦衣卫以及宫廷侍卫之用。
然而王振在时,不知是把这些东西私吞还是变卖了,总之,都是勒索兵部来出这部分军需。
然而兵部的军需也是有限的,被王振拿走一部分,剩下的亏空只能均摊在边关将士身上。
毕竟,王公公时刻在御前,若是得罪他,第二日就到了皇帝耳朵里。
可边关将士们……他们的声音,却传不到皇帝耳中。
自然只能苦一苦他们。
是无数边关将士,在苦寒之境以性命戍守大明河山,以血肉之躯抵御外夷刀枪。
然而滴水成冰的冬日,他们却是连御寒衣帽都不足。
思之令人锥心。
于谦想到平素听闻的郕王平和谨慎的为人:想来今后应当不会再出现内库宦官勒索兵部军需的事儿了。那他一定会让士兵的衣食都去到该去的地方!
总不能让边关将士流血又流泪。
想到这里,于谦不由抬眼看了郕王一眼,而朱祁钰原本正在心里默念十库各自分管的财物,也正才想到乙库,就不由抬眸看了一眼新任兵部尚书。
目光微碰,俱是从对方眼底,看到几分与往日不同的,对未来升起希冀的神采。
只是碍于这是御前,为免皇帝疑心,一个亲王,一个重臣自不好相视而笑,于是各自立刻错开目光。
姜离跟小熊捧蜂蜜罐似的,捧着她的蜂蜜香橙薄荷茶,把两人的对视尽收眼底,心情比刚才好多了。
但见两人立刻避嫌错开目光,又有些遗憾。
姜离很想说:啊,别避嫌啊,你们好好交流好好搭班。
都靠你们了!
既然他们在御前不好交流,那就抓紧散了吧。
于是姜离弱柳扶风一样靠在圈椅上,虚虚弱弱勉勉强强抬了抬手抓着身上盖着的薄锦小被子。
“今日,就先,先这样吧(虚弱的倒气),将来要劳累,咳咳(做作的咳嗽),你们了。”
朱祁钰到底年轻,复杂的感情里亲情又占了上风,想着皇兄虽平时不叫自己身涉朝政,但病中还是信自己的啊,甚至以内府十库监管权相托,不免心神激荡,来到皇帝身前落泪欲拜:“臣弟愿为皇兄分忧,万死不辞。”
姜离一听这话,一边扶住要跪拜的郕王朱祁钰,一边不由也流下了可以摆烂的欣慰泪水。
看看,多好的孩子啊!
见郕王如此,于谦自然亦是上前欲行礼:“臣必勤谨慎勉殚竭心膂,固边圉,保家邦!”
姜离忙用另一只手扶住于尚书:可别,按照史册上她这个身份的所作所为,她该反过头来给眼前两人磕一个啊。
乾清宫议事在两方都想给对方磕一个的氛围下,顺利落幕。
原兵部尚书邝埜差点喜极而泣:我熬出头了!
他原就是御史出身,现在终于可以回到都察院去了。
要知道,从正统十年至今,他做了四年兵部尚书。
感想就是:折寿啊!
四年前,兵部尚书并不是他,而是王振的亲信徐晞。
有多亲信呢?亲信到王振直接代替皇帝任命了徐晞为兵部尚书,是为王公公特意“矫旨令徐晞为兵部尚书。”*
然而不知是不是损了阴鸷,徐晞干了兵部尚书三年后,就一命呜呼去地府报道了。
当时已经六十多岁的邝埜就被安排来接手烂摊子了:上任留下的亏空,一贯而行的弊政,四境蜂起的战事,以及独揽大权的宦官……
一言以蔽之:目之所及全是大锅和大坑啊!
四年了,邝尚书干的够够的!
于是今日接了旨意后,邝尚书是片刻也不愿意耽误,准备今天就去都察院报道,回头再来兵部收拾东西,晚一天都怕夜长梦多跑不掉——反正于谦原本就是兵部侍郎,兵部诸事都娴熟,连交接工作都省了。
只是,公事无需交接,邝埜却另有一句要紧话私下嘱咐:“廷益啊,做事要留几分余地,否则将来……对景算账,你怕是要吃亏的。”
邝埜说的将来,自然是说王振出来后的那个将来。
于谦未言,只拱手相送老上峰去都察院走马上任。
想这样劝于谦的,不只有这几年心力交瘁的邝老尚书,还有今日一直为于谦提心吊胆的好友,兵部郎中齐汪。
只是,当他来到于谦屋中时,就见于谦案上已经堆满了公文,多是过去几年北境守将们关于兵防的咨呈。
垒垒文书几乎把于谦身影掩埋掉。
齐汪动了动唇,想劝的话停在了舌尖——
作为好友,齐汪是常去于谦家走动的,当然也去过很多次于谦的书房。
于谦的书房里悬着一张画像,是他至为钦佩之人:南宋末年文山公,文天祥。
他还写过一篇《赞文山》,里面便有“殉国忘身,舍生取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不苟而全!”等语。 [1]
写的是文山公,又何尝,不是他自己。
没有必要劝了。
齐汪换了话来说:“廷益,我帮你一起整公文吧。”
他又去端了一盏灯来,在于谦对面坐下来。
此时,齐汪心中忽然短暂浮现了一点泡影似的念头:陛下要是一直病弱,拖住王振无暇祸害朝纲……似乎也不错。
啊,大逆不道,罪过罪过。
齐汪连忙强迫自己把心思转移到公务上。
皇城东安门。
此处矗立着明太宗朱棣所创立的署衙: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关防。
这个名字太长,故而朝野内外只简称——东厂。
永乐帝有定:司礼监中秉笔宦官(司礼监二把ⓨⓗ手)总领东厂事务,称为督主或者厂公。
司礼监设官位,向来是掌印太监(一把手)一员,秉笔数人不定额。
秉笔职如其名,也有代皇帝行奏章批红的权力。但官大一级压死人,盖章权既然牢牢掌握在掌印的王振手里,旁人批了也白批,不得盖章照样白搭。
然而,从今日起,不同了。
此时,在宦官中地位仅次于王振,身兼司礼监秉笔与东厂厂公的金英,正在东厂正堂叩拜谢恩,声音里有几分难以抑制的激动惊喜。
晴天一个霹雳,降下一个好消息:王振为了讨好病中皇帝,要为皇帝跪佛兼抄血经半年,无暇掌印。
他与兴安能够掌印数月!
接过掌印太监那能够动用帝王玺印的牙牌,金英的手都有点颤抖。
其实在先帝年间,他、兴安、王振,都是差不多分量的大太监。然而当今登基后,跟皇帝情分最深的‘王先生’立刻一枝独秀起来。
而王振自然也最怕这两位老同事,抢他的风头,于是多年来一直排挤。
王振背后有皇帝的绝对支持,金英也无法,眼见手下势力不断收缩,东厂里都有许多见风使舵的人,对他这个东厂督主只是面上的敬重。
再这样下去,他快要被王振挤的没地儿站了。只怕再过两年,就要跟兴安会和,一起蹲在都直监打扫卫生。
如今却横空出了这样一件事。
半年!他有半年的功夫好好经营一番!
东厂消息最灵通,金英接了这道旨意后,很快也得知了今日另外两道旨意:“郕王监管内府十库”与“兵部侍郎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总领军制。”
下属来报信的时候,金英正在为今日的天降横福,向着堂上供奉的神像下拜。
说来也奇,东厂供奉的神像,并不是神仙,而是——武穆王岳飞。
岳将军若神魂有知,得知后世宦官特务机构世代供奉自己,估计心情也挺复杂。
属下进门时金英还未拜完,依旧跪在蒲团上未起。
于是他的心腹,东厂掌刑千户也就一并跪了,给金英汇报了今日之事。然后感慨道:“四境不平,陛下到底还是要用能做事之人。”
倒是金英听完后冷笑道:“不然呢,你以为王振怎的忽然要抽身给陛下抄什么血经!还不是篓子捅多了料理不来,又眼见瓦剌要大举寇边——他从前提拔上来那些只会奉承阿谀的人,哪里能做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