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和盖茨比双双暴富后(半只肉球)


他在这边也不平静,他受到卡伯的朋友的邀请去参加一场跨年宴会。
卡伯的朋友也是一名企业家,盖茨比跟他打好关系,建立了在这边的社交圈子。
他在丹·科迪身边学会佯装成一名绅士,大家对此深信不疑,经过这个企业家的牵引,他认识了好些不同界别的人士,有商界的,政界的,新闻界的,这些宝贵的人脉可能会某天成为他的助力。
盖茨比早就认识到这一点,读书是无法改变命运的,知识不过是打入上流圈子的一张入场券,他愿意待在牛津从来都不是为了读书。
很快,他就可以回美国了。
从宴会回来的盖茨比出于某些原因不太能睡着,重复闭眼睁眼的动作,直到瞄见手表的时间,才想起美国现在应该在跨年。
避免吵醒室友,他小心翼翼的从床上爬起来,走到窗边,从这扇狭小的窗户望向外面广阔的天空,皎洁的月色映在他的眼睛里。
“新年快乐。”他遥望着远处,轻声说。

一月上旬, 就在希莱尔时装店的存货已经所剩无几的时候,终于补货了。
时装店的人流远不如刚开幕的那几天夸张,主要是人们失去了新鲜感, 不会再有大批好奇的市民涌来朝圣,而且她们知道了希莱尔的定位是中高级时装后, 很多人都只能望尘莫及。
其实越发达的城市, 贫富悬殊越严重, 这是资本家将城市里大部份的金钱都掌握起来的结果。即便是纽约, 也有着很多不得三餐温饱的人,特别是布鲁克林区和皇后区。
不过现在会来的都是一些真正来购物的客人,她们有着相当不错的消费能力, 所以每天的销售额在1919年的第一周里稳定的保持着在六百上下浮动的水平,要不是受欢迎的款式都缺货了, 这个数字还能再上升两、三成。
这也跟纽约寒冷的天气有点关系, 一月份是纽约全年最冷的时候,平均温度只有五度左右, 这周几乎天天下雪,市民都冷得不想外出,风雪比较严重的时候很多店铺都选择了关门,让零售业陷入了短暂的低迷。
但是自从补货后, 希莱尔时装店在接下来的一周销售额直线上升,每天都超过了一千, 虽不及被抢购的程度,因为价钱就摆在那里,你想买也是有门槛的, 但存货量的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着, 导致了一种极端的情况:大受欢迎的smart causal系列在数天后再次缺货, 其他系列倒是供应充足。
温莎太太的运气很好,当她再次来到希莱尔时装店,发现她上次想买但是没有尺码的那个款式补货了。
结帐的时候,店员告知她因为她的个人单笔消费达到了一百美元,她成为了本店的会员。
这就是中高级时装店的现况,不管在二十世纪还是二十一世纪都相差无几——由于定位的关系,目标客户比较小众,消费的人不多,奢侈品牌的时装店在淡季里一天可能只有不到十个客人,但是每一位客人的消费能力都很高,每次都是大额消费,一个人就能承包半天的营业额。
所以,希莱尔时装店跟百货公司不一样的是,即使两者的销售额差不多,然而百货公司的营业额是由一大群人贡献的,而希莱尔的营业额则是由几个人贡献的。
“会员?”温莎太太眼神疑惑,她倒不是不知道什么是会员,她自己也是好几个具乐部的会员,而作为具乐部的会员她可以享用具乐部的设施,具乐部亦会定期举行一些聚会邀请会员参加。
但是时装店的会员又是什么意思?而且从未没有人跟她说过有这个规则,要不是她今日刚好买满了一百美元,不然也触发不了这个闻所未闻的会员制,真是有够神秘啊。
店员彷佛听到了她心里的疑问,态度友好的说:“这意味着你以后的每一笔消费都会被记录,总消费额达到一千美元就能成为VIP会员;另外,会员的单次购物满一百二十美元会额外获得九折,我们还会把每一季的商品目录寄给你,让你得知我们的最新款式,所以需要你登记一些个人资料。”
这听起来不错,还有折扣——她抓住了重点。
温莎太太一边填资料一边问:“VIP会员有什么特别的吗?”
店员给她讲解:“你可以享用我们的VIP试衣室,另外如果我们补货了,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也可以为你想要的款式留货。以后推出了限量版产品的话,也会让VIP客户优先购买。”
温莎太太立马就心动了。
VIP会员的待遇无疑是非常优越的,但是什么VIP试衣室、留货、优先购买限量产品的权利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成为VIP会员能拥有一些普通会员没有的特权,证明品牌非常重视她们,而且区分了她们跟普通人的地位——说到底是她的虚荣心在作祟。
一千美元是个不小的数目,但门槛高代表只有少数人能满足这个条件,可以想象到的是能做到VIP会员的人只有很少量,而且每个都有着不凡的背景。
会员制度是伊莎贝拉推出的,作为培养一批忠实顾客的手段,她们将成为希莱尔坚硬的后盾。
温莎太太不是第一个触发到会员制的消费者,希莱尔目前拥有三十多名会员,这个消息在人传人之后已经不是秘密了,于是出现了一个颇为不可思议的现象——有些太太为了成为会员而特意买满一百美元。
被她们青睐的不是会员的优惠,讲真希莱尔的买家都不缺那点钱,她们看中的是会员的身份象征。
——XX太太都是希莱尔的会员,我又怎么能落下?!
在阔太太的圈子里,互相较劲是经常都有的情况,当她们看见自己圈子里的人成为了会员,而自己没有,自然有种攀比的心理。
何况希莱尔本来就是做礼服定制的高级品牌,做它的会员不丢人啊,一百美元她们又不是花不起!
会员制度在现时的时装界是个挺新鲜的概念,希莱尔的会员制一推出便获得了不错的效果,惹来了同行的注视和仿效,伊莎贝拉听说纽约市里好几家时装店都推出了会员制。
当瑞秋看到业绩报告时,都不得不佩服伊莎贝拉的商业头脑。
有天赋的设计师不多,既有天赋又懂得经营的设计师她只见过一个,在伊莎贝拉的手下,她深信希莱尔终会反过来主导欧洲的时尚潮流,让那些高傲的法国人低头!
其实以时装店的吸金能力,伊莎贝拉大可以把礼服定制这条线关闭,全心投入做成衣线,她的钱包会涨得更快。
但是为什么大牌即使亏钱也要继续做高定?因为高定从来都不是用来赚钱的,它是一个品牌的实力体现,是设计师的理念呈现,它有着金钱无法衡量的价值——艺术价值。
对她来说,提升品牌形象优先于赚钱,穿越的其中一个好处就是她的眼光远广阔于现在的人,不会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放眼于更远大的目标。
既然她的目标是让自己的品牌成为香奈儿、迪奥、纪梵希那样的奢侈大牌,那就决不能满足于现在,如果她关闭了礼服线,她跟上流社会的桥梁就断掉了。
再者,她以后还会推出高级成衣线,在时尚界人脉跟才华一样重要,现在的礼服买家都是潜在的高级成衣买家。
至于伊莎贝拉的花边新闻,也随着记者们被别的新闻引走注意力而销声匿迹。
毕竟她不是什么大人物,记者不可能天天揪着她不放,那么在没有别的更劲爆的消息后,很快便对她失去兴趣。
期间,伊莎贝拉终于为希莱尔注册了公司,从今天起她就是一名老板了。
成为老板的几天后,她又带着自己的律师去金百利公司签约,双方经过两星期的拉锯后,终于达成了共识。
金百利公司获得她的授权后开始投入生产,同时伊莎贝拉也开始着手准备营销的计划书。
“我想你需要看看这个。”
伊莎贝拉在楼下的面包店买了一份早餐回工作室,打算边吃边构思计划书,人还没坐下,就见瑞秋手持一份报纸来找她。
“有我的报道?”口里咬着面包的伊莎贝拉接过这份《纽约邮报》。
“算是吧。”瑞秋板着一张脸,“最近欧洲的一些媒体开始注意到你,《纽约邮报》转载了其中一部份的报道。”
就像《VOGUE》会介绍法国的潮流,其他国家——特别是以英法为主的欧洲大国的时尚杂志同样会关注美国的时尚潮流。
只不过他们不会像《VOGUE》那样专门设立一个专栏来介绍,最多只会提一两嘴,因为在他们的眼中美国一直是他们的模仿者。
对于自己的模仿者,他们自然不会给予太多的重视。
直说了就是轻视。
谁让美国的时尚界至今还没有诞生过一名有力的竞争者,看看人家英法——查尔斯·沃夫、可可·香奈儿、保罗·波列……都是闻名全欧洲的设计师,可是美国呢?一个都没有。
也难怪法国人会那么趾高气扬,他们在时尚界的影响力的确无与伦比。
伊莎贝拉看见瑞秋的脸色就猜不到不是什么赞美她的报纸,在她打开报纸之际,瑞秋印证了她的想法:“你可能需要一些心理准备,那些欧洲人的态度可不算友好。”

◎打入欧洲。◎
一份叫《巴黎晚报》的法国媒体是这样写的:“美国第一夫人的设计师希莱尔先月在纽约开设了第一家时装店, 在近期非常瞩目,改变了纽约中产女士的时尚风貌……但由于他本人从未露面,是不是美国人仍有待商确, 依笔者看来,希莱尔的设计风格里有着可可·香奈儿的影子, 以简便实用为主……”
这篇报道被《纽约邮报》转载了, 难怪瑞秋会说那些欧洲人的态度不算友好, 这篇报道分明在暗示希莱尔说不定是个法国人, 是个美国人都会看得不爽——有才华的设计师就一定要是法国人么?
但是不好意思,希莱尔不仅真的是美国人,那是一名女性, 不知道《巴黎晚报》的记者知道真相后会不会吐血。
法国巴黎的媒体的态度都大同小异:希莱尔是不错,但是我们的更好。
至于英国同样也不认输, 据小报《每日镜报》所载, 在巴黎之后的时尚之都是伦敦,还轮不到纽约, 就算希莱尔在国内再怎么受欢迎都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总体而言,希莱尔在国外并未引起多大的回响,仅仅是让各国的时尚界人士知道有这一号人物,开拓海外市场目前而言还太早了。
美国没有法国那样拥有深厚的时尚史, 早在两个世纪以前法国就有裁缝专门为王室及贵族做衣服——当时美利坚才刚刚独立呢,后来十九世纪中叶又出了查尔斯·沃夫这号人物, 把宫殿的定制服务带到民间,时装设计师这个职业因而诞生,法国对时尚的贡献无容置疑。
查尔斯·沃夫是什么人?在英国出生, 后来到法国发展, 由此可见英法的确是两个时尚大国, 美国虽然崛起得快,但是历史始终不如欧洲的国家久远,人家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时尚时他们还在内战呢。
时尚早就成为了英法贵族生活中的一部份,需求先于供应,于是诞生了一个个出色的设计师,高级面料商及手工坊要么在法国,要么在英国,无论是人才还是资源方面,美国的时尚底蕴是远远比不上的。
所以你说英法有没有骄傲的资本?
伊莎贝拉表情不变地放下报纸:“真敢说啊,这些欧洲人。”
瑞秋问:“要联系记者进行反击么?”
很多媒体都向希莱尔抛过橄榄枝,想跟她做个访问,瑞秋替她拒绝了,联络方法倒是留了下来,相信他们也会很乐意给她一个专访。
伊莎贝拉嘴角一翘:“不用了,你不记得巴黎和会快要来了吗?”
瑞秋喜出望外:“对啊!”
伊莎贝拉可是为这次的和会特意给威尔逊夫人设计了一个套装,到时候欧洲各国都会看见,这不就是最好的反击么?!
巴黎和会于一月十八日在凡尔赛宫召开,没有结束的期限,直到多方达成了共识并且签订协议。
这次会议被许多媒体称为“战胜国的会议”,因为战败国及中立国都未被邀请,至于英、美、法这三个胜利大国又被称为“三巨头”,因此三国的首脑是会议的主角,主导会议的进行。
众所周知美国总统威尔逊是一名理想主义者,而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恰好又是与之对立的现实主义者,他们三人之间必定会有意见不合,三巨头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是大众的关注点之一,在和会开始之前各国的时事评论家、政治家、媒体以及官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猜测和会的走向。
这样一个受到全世界关注的会议开始的那天在凡尔赛宫外引来了不计其数的记者,各个国家都有,还有数之不尽的民众围观。
每个国家都各自派出代表团参加,合共一千人,数百辆汽车进进出出,把他们载到凡尔赛宫外,队伍非常壮观,手持照相机的记者们也不停的按着快门,彷佛在燃烧菲林。
在法的美国人不算少数,当威尔逊夫妇出现的时候,人群之中爆发出来自美国人的欢呼。
他们坐的是开蓬车,一同坐在后座的威尔逊夫妇向民众挥手,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人注意到她的衣服的不同之处。
——咦?她怎么好像在穿着……
比利·克拉森是其中一位由《纽约时报》派出的记者,由于车门的阻挡,他看不见威尔逊夫人下半身的衣着,然而光凭她的上身,就能一眼认出是出自谁的手笔!
二十世纪初还不容许女人参政,就算是总统夫人也不能进去,威尔逊夫人纯粹只是陪同总统过来,送他进去之后就会自行离开。
汽车停在凡尔赛宫外,司机恭敬地打开车门,威尔逊总统先下车,再伸手扶他的妻子。
……等等,那是西装吗?
威尔逊夫人并不是唯一一位陪同丈夫过来的总统夫人,但其他夫人都是优雅的长裙搭皮草大衣,所以威尔逊夫人与众不同的衣着特别醒目!
女式西装其实出现了有一小段时间,由于战争的发生导致劳动力大量的不足,妇女们开始参加战争与生产,成为新的劳动力,为了方便活动,女性的服饰也开始向军装形式发展,女式西装就是其中一种演变。
更之前的女式男装可以追溯到骑马装,英国人对骑马装肯定是不陌生的,骑马打猎是英国贵族的传统活动,是女性少数被容许进行的运动之一。
由于女性不能穿裤子,她们在骑马的时候也是穿裙子的,直到1910年代女式骑装的发明,女性终于被允许穿裤子——不过只限骑马。
女式骑装自然是从男式骑装发展出来的,同样是衬衫、马甲、外套的三件套,可以被视为方便活动的西装,因此这是女性最早可以穿着的西装。
伊莎贝拉推出的smart causal系列是以现代的白领女性为灵感,风衣也好衬衫也好,都是从男装演变出来,它之所以能够受欢迎是因为这正正切合了时代的需求:女性急需展示自己与往日不同的社会地位,那么还有什么比穿舒适的男装更好的选择?
总言之,女性穿西装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惊世之举,所以当他们看见穿着女西装的威尔逊夫人的第一反应是——美国的第一夫人这么潮的吗?
说她潮是因为即便随着时代的推移及社会的进步,女性的穿衣越来越多样化,女式西装还是被视为十分前卫大胆的穿著——你看各国的夫人,哪个不是穿的保保守守?
而且那还是一套很有设计感的西装,以珍珠白为主调,在一片灰灰黑黑里非常抢眼,面料为羊毛,外套里面是一件简单的白衬衫,配搭了一条紫色的百折领巾,简洁中带着精致。
当然,女性的地位再怎么提升,让第一夫人穿着裤子在公众场合露脸都是极之不适合的,所以这个套装还是裙装,下身是一条裙长至小腿的直筒裙,配裸色丝袜及高跟鞋,将精英女性的风范发挥到极致。
这套女式西装的版型很出色,主要体现在H型的轮廓掩盖了女性的特征,却不会刻意追求男性化,珍珠白这样的颜色正好展现了女性的柔和,中和了版型上的刚强。
仔细看还会发现服装上加入了不少巧妙的军装元素,例如黄铜色的金属钮扣和袖扣,乍看还有几分军人的风范!
威尔逊夫人的身高为一米七五,只比丈夫矮了五公分,在美国人还是欧洲人来看都算挺高的,虽然她的身型跟大部份的中年妇人一样都略显臃肿,但是她所散发的气场足以让你忽略身材上的缺点。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