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布料和银子,正是状元宴那日,镇上的富户送来的,林远秋一股脑儿都交给了吴氏,让她看着安排。
其实,林远秋是知道家里不放心大姑二姑还有两个堂姐的,所以把这些给奶,就是让奶贴补姑姑和堂姐的意思。
那晚,抱着布料离开东屋的大妮二妮,还有春梅和春秀,眼里都布满了泪,心里有家人对她们关爱的感动,也有即将和亲人分别的不舍。
可再是不舍,离别的这天还是来到了。
未到辰时,村民们就看到一连十几辆马车进了村,而“嗒嗒嗒”的马蹄声,让原本寂静的清晨变得热闹了起来。
见此情景,好些捧着粥碗喝粥的村民,忙把余下的几口吸溜进肚里,然后把碗筷一放,就跟着马车往村头来了。
“这些马车是过来接人去京城的吧?”一方脸村民问道。
“哪能啊,这是送大贵他们去府城码头的,听大柱说,这次他们去京城是坐的官船。”
说话的是林大牛,手里正抱着才满周岁的小闺女。
其他人一听竟然坐的是官船,都忍不住羡慕。
“哎呦,那还不得威风死。”
“会读书就是好啊,等收了稻谷,我也送家里几个小子念书去!”
林大牛笑哈哈,“我说林老六,你不会傻了吧,还收了稻谷就送几个小子念书,你自家不吃啦?”
林老六翻了一个白眼,“你才傻了呢,我家能吃上祭田粮的可有七个人呢,为啥就不能卖些粮食给孩子们念书了。”
“对哦,今年咱们可有祭田粮呢。”林大牛一拍脑袋,自己怎么把这么重要的事给忘了呢。
还有,没想到林老六家居然有七个名额,这可真让人羡慕啊。不过他的宝贝小闺女也是呢,想到这里,林大牛朝女儿的小脸蛋上就是吧唧一口,哈哈,他家闺女可是自带口粮的哦。
边上其他族人一听,对哦,今年可有祭田粮分的,他们家也都有吃祭田粮的人呢。
所以,要不他们家从今年开始,也送孩子上学堂去?
林石爹也有了这个打算,“念书多好啊,你们看大贵一家,如今多享福,那可是京城,皇帝老人家住的地方哩,咱们这些人,这辈子别说住在京城了,怕是去打个转的机会都没有。”
林石爹的话。自然得到了众村民的认同,可不就是连打个转的机会都没有嘛。
林大牛忍不住道,“别说京城了,我连府城都未去过。”
“我也没去过呢。”
“我也是!”
“我连县城都没去过。”
众人七嘴八舌,都表达着对林大贵一家的羡慕。
林金财和金氏也走在人群里,跟在夫妻俩身后的则是林全河林全江两兄弟,再往后就是张氏和许氏,还有三个孙媳,至于林文延和林文庆,今日也难得出门来了,一家人,除了几个满村跑的小娃儿,这会儿就只有在镇上私塾的林文进没过来了。
说实话,要不是担心族里人会说他们没有亲情,今日林金财一家是肯定懒得过来相送的。
特别是金氏,每次看到妯娌一副官家老太太的模样,心里甭提有多难受了。
自从二房捐了这么多地给族里后,如今族人三句话里保证有两句是在夸二房的,什么大贵一家都是善心人啦,什么往后咱们林氏族人要享大福啦,多亏大贵一家云云。
所以这几日,金氏都窝在家里没出去,免得马屁精的话听得自己头痛。
是的,在金氏看来,这些族人可不就是马屁精吗,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所以可劲的拍呗。
就像这会儿,傻子都知道,就二房这种几十号人一起往京城去,不说日子好不好过,就是住的地方都费劲吧,真当京城跟咱们小高山村一样,买块地就能盖房啊,昨儿文延文庆可是说了,说京城的房子可不是一般的贵,二房这次过去,就算能买了房子,顶多就是一二进的小院子。所以,几十号人住这么小的院子,这叫去京城享福?呵呵。
张氏和婆婆一样“嫉恶如仇”,所以在听到众人一个劲的说二房享福的话后,实在没忍住,嗤笑道,“还能有多享福,到了京城后怕是连个住的地方都不敞亮吧。”
不敞亮?
这样大的四进宅院居然还不敞亮?
众人就跟看傻子似的看向张氏,想看看这人是不是没睡醒。
其实这也不怪林金财他们不知道四进大宅院的事,这几日他们一家可都窝在家里没怎么出门呢。
原来,前日秦氏去找老姐妹吴氏唠家常,在问到去京城后,是先赁房子住,还是买房子住时,吴氏便把已在京中买了大宅院的事说了,而且还领着好姐妹去房里看了那幅宅院图,当秦氏看到图上又是花园又是亭阁的,简直震惊的不行,直说吴氏真是好福气啊。
好姐妹的大好事,秦氏自然要帮着宣传宣传,是以,不出半日,来找吴氏和老林头看宅院图的村人络绎不绝,就连林族长和族老们也都过来了。
最后,为了不让大家往房间里挤,林大柱干脆把宅院图挂到了堂屋。
可以说,现下村里人都知道,林大贵一家去京城有大宅院住的事,所以在听到张氏的话后,自然就非常奇怪了。
看到众人看傻子似的目光,张氏不服,“我哪有说错,我家文延先前的同窗说了,京城的宅子可贵着呢。”
大牛媳妇问:“大贵叔在京城买了大宅院的事你不知道?”
“啥大宅子?”张氏摇头,“我不知道啊。”
“哦,那待会儿你去看看,那幅宅院图就在堂屋挂着呢。”
一听这话,林金财和金氏,包括林全河几个,都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眼里满是茫然之色。
林族长和几个族老一早就过来了,这会儿见马车停稳了,林族长忙招呼族中青壮把箱笼搬上马车。
因着只带了衣裳被褥和日常所用,是以此次去京城,也算行李简单了。
待箱笼都装上了车,林大柱和林二柱就准备搀扶爹娘上马车。
林三柱站着没动,像这种会挨骂的事,他才不干呢。
果然,就见他娘把大哥二哥的手拨开,“你们娘手脚利索着呢,搀啥!”
吴氏心说,这么多人看着呢,俩屁孩子又是搀又是扶的,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老娘七老八十动弹不得了呢。
其实自己也才六十多,手脚敏捷着呢。
心里这样想着,吴氏上马车的动作就快速了许多,只见她一把抓住车厢门沿,然后右脚一提屁股一挪,很快就进到车厢里。
林大柱和林二柱:“……”
老林头的上车动作基本和吴氏一致,也是先抓住车厢门沿,然后抬脚挪屁股,很利落的上了车。
而被骂的林大柱和林二柱只能站在身后虚扶着,等看到老爹平稳上了马车后,两人才把举着的胳膊放下。
林远秋是最后一个上的车,待与人一一道别后,他正准备把车帘放下,却听有不远处有“嗒嗒嗒”的马蹄声传来。
林远秋从车窗里探出头,就见不远处有两辆青油马车驶来。
等马车停下,很快从前面马车上下来两个人,分别是王县丞和王文昌。
紧接着,林远秋就看到春草和小菊从另外一辆马车上下了来。
一刻钟后,前往府城的车队很快从小高山村出发了,与先前不同的是,这次同行的人里面多了一对小夫妻,那就是王文昌和林春草。
先前王县丞就和林远秋提过这事,当时林远秋是应下了的,都说肥水不流外人田,教自己的妹夫他肯定乐意。
原以为这一次时间太过匆忙,王文昌应该明年才会跟着他,没想到王县丞这次就把人给送过来了。
林远秋打开王县丞给他的信封,看到里面是六张一百两的银票,这是让他帮忙在京城置办宅子的银钱。
春草夫妻俩跟着一起去京城,最高兴的自然是冯氏了,再想到已先启程回京的子旭和春燕,冯氏忍不住的笑,这下两个闺女又都在她身边了,真好。
到了府城后,一家人先找客栈歇了一晚,然后第二日一早,就坐上了前往京城的官船。
第155章 目不暇接
许是这次坐船太有伴的缘故,待在船舱,一直都没怎么出去过的几个孩子,倒没觉得有无聊的时候。
至于孩子们为何都待在船舱里居多,还是老林头给下的命令。
这船上可有好几个官员呢,那天上船时,老林头都瞧见了,担心几个孩子太皮会打搅到人家,就干脆让娃儿们待在房里少出去了。
再说,每次大船经过河流交汇处时,江水都湍急的厉害,老林头是真的担心人站在甲板上,会不小心掉到河里去。
所以有些时候不但孩子们被管束在船仓,就连几个大人,老林头也是时时提醒。
大柱几兄弟也是极为孝顺的,常常是老爹说啥就是啥,不但自己尽量少往甲板上去,也盯紧家里的其他人。特别在亲眼看到真有人不小心掉到水里后,更是时刻提着心了。
好在那名落水的很快被船工捞了上来,不然哪还有命在啊。
而周氏刘氏和冯氏,以及高翠几个,对了,还有春草,她们压根就没有在船上闲逛的念头,这四周都是江水,有啥好看的,有这个时间,她们还不如多做点绣活,也好给家里多挣些银钱。
在出门前,吴氏就说了等到了京城后,家里也开始像其他大户人家一样按月给发月银的事,大人小孩都有。
至于每人发多少,到时就看绣品的收入,要是还不错的话,那咱们就定的高一点,比如大人每月一两,小娃儿每人给发二百文。
吴氏的话,可把三个儿媳、四个孙媳激动的不行,不是激动每个月有多少月银可拿,而是对京城生活的向往和充满了信心。
所以在船上这几日,周氏她们的心思都花在了针线上,几人都想着多做一些绣品出来,这样等到了京城后,家里马上就能经营起绣品的买卖来了。
不说周氏几个,就是林大柱他们也是这样的想法。要不是现下还在船上,没场地没木材的,否则他们早拿出刨子和锯子,开工做起书签木片了。
说到书签木片,幸好这次出门时,把家里做好的那些都带上了,这样等绣好了花样,就可以把木片包在绣布里,直接做出书签的成品了。
也不知是人参的功效,还是上船之前吃了防晕船药的缘故,在船上的这几日,吴氏并没有不适应的地方。
看到儿媳孙媳忙着手上的针线,吴氏也没干坐着,而是在一旁帮着分起了绣线来。且在看到儿子孙子都空闲着后,吴氏也让他们一起帮着分起了绣线。
反正待在船舱里也没旁人瞧见,再说分绣线的活儿又没规定单是女人家做的。
大人们在忙碌,小孩子们也没闲着。
虽只有八岁,可林婉清已很有大姐姐的样儿了。
为了能让弟弟妹妹们在船舱里待的住,小姑娘从自己的樟木箱里拿出纸笔,然后开始教弟弟妹妹们画鱼、画鸡、还有画小兔子,只要能想到的,全被林婉清教了个遍,虽然画的兔子看着就跟老鼠差不多,却半点没影响小姑娘越来越高涨的热情。
而林墨宣几个,对大姐姐的话自是听的,学起画来更是特别的认真。他们可都记得太祖母房里那张画着许多房子的图画呢,那可是小叔叔画的。
在几个孩子的眼里,再没有比小叔叔更厉害的人了。
看到侄子侄女们一笔一划的十分投入,林远秋心下便有了决定,他准备以后凡有空闲的时候,就多教教家里几个孩子画画。
时下好多大户人家,都会专门请了画师教家中子弟学画,自己正好有作画的本事,大可以也给孩子们教上一教。
官船不用一路停靠,速度自然要比普通客船快上不少。等船儿转舵进入涿州,再行了半日,就到了通州码头。
下了船后,林远秋并未急着雇车马让大家往京城赶。
现下已快酉时,这会儿就算到了京城,肯定城门都关了,在林远秋看来,与其临时在城门外找住的地方,还不如直接先在这边找客栈住下,等好好休整上一晚后,明早再雇马车回京,岂不更加顺当。
对于小孙子的安排,老林头自然没有异议,只让林远秋就近找家客栈就成。
这样,明早他们雇马车也能方便一些,因为码头这边,就有好几家车行开着呢。
林远秋点头应下,最后找了离码头不远的云来客栈住下,这家客栈先前他和周子旭住过,在安全上肯定是没问题的。
出门在外,自身安全自然是首先要考虑的,码头这边虽然出行方便,可鱼龙混杂,自己多注意着些,肯定是不会错的。
说到安全,其实住在驿站才是最好的选择,只不过这边离驿站还有不少的路程,还有就是自己这么一大家子,若去了驿站,怕是没有这么多房间安排给他。
想到明日还要早起,吃过晚饭后,大家就各自回了房准备休息。在船上一连这么多天,总感觉都没好好睡上一回,所以这会儿众人的想法就是,今晚一定得在大床上舒舒服服的睡上一觉。
可只要一想到,明日就能住进已想像了几百遍的宽敞大宅院,今晚能睡着觉的恐怕没有几个,只除了身旁的小娃儿,打着小呼噜睡得正香。
于是,等第二日大家下楼吃早饭时,差不多都是顶着黑眼圈的。
林三柱先领着大哥二哥,还有林远枫几个去车行把马车雇上,省得待会儿雇车的人多了起来,自家一时雇不上这么多车马。
客栈门口早有靠替人扛行李讨生活的人蹲着,只需喊上一声,就立马有七八个跑了过来,许是先前自己也做过这样的活儿,是以每到这个时候,只要他们不乱开工钱,林三柱都不会有与这些苦力讨价还价的时候。
等一只只箱笼装上了车,一家人就坐上了去往京城的马车。
比起婉清他们,墨晟,墨晨,还有婉瑜总归要小上不少,这会儿他们三个,还趴在娘亲怀里睡的迷糊呢。
通州离京城只四十多里地,是以辰时刚过,一行人就到了京城。
待马车进了城,各种叫卖声便不绝于耳,再看吴氏她们,早已掀开车帘,忍不住打量起城中的热闹景象了。
显然这些马车夫都是来惯了京城的,对这边并不陌生,听到雇主报出的具体位置,就驾着马车很快来到了南锣鼓巷。
等一众人下了马车,当下就被近在眼前的朱漆大门,以及雕刻精美的门楣和门框所吸引。
这这这也太好看了吧。
门房老张头这几日都留意着院门外呢,是以在听到墙外有马蹄声后,立马打开角门探出头来,见门外有这么多人站着,老张头先是一愣,很快他便看到公子就在其中,所以这是老太爷他们过来了。
老张头忙快步迎上前,躬身道,“小的给老太爷老太太,还有老爷太太们请安了!”
头一次被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人恭敬行礼,老林头和吴氏多少有些不习惯,林大柱几个亦是如此。
不过大家都知道这是规矩,所以也没摆着手说不必了云云。
几个车夫帮着把行李卸下了车,然后收了林三柱给结算的车钱后,就驾车离开了。
很想进宅子一看究竟的林远枫几人也没耽搁,卷起衣袖后就抬起箱笼往院子里搬。
老张头忙跑去把中门打开,这可是老太爷老太太头一回进宅院呢,开了大门迎接是必须的。
林三柱见了暗自点头,对老张头的做法表示了认同。
而这边,抬着箱笼快步跨进院子的林远柏和林远槐,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刻着如意花纹的大影壁墙。两人没停下脚步,待转过影壁墙后,就觉得眼睛有些看不过来了,回想了脑中的那幅宅院图,所以这里应该就是前院没错了,只见正房三间,两旁耳房,然后是东西两间厢房。
再看那些雕花门窗、檐下屋廊,还有紧挨着檐廊的小花圃,花圃里则种着好些不知名的花,红的粉的,紫的白的,煞是好看。
“三哥,咱俩抬快些。”眼前的美景,让林远柏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自己的小院长啥样了。
至于小院的位置,林远柏已看过无数遍五弟画的宅院图,自然清楚记得自己的小院就事第三进院子的西跨院。
两人不愧是打小一起长大的,林远槐很快明白了四弟的意思,他也很想去看看自己的东跨院呢,于是堂兄弟两个一拍即合,很快抬着大箱笼跑出了飞一样的速度。
紧随其后的林远枫和林远松,还没明白怎么好好的三弟和四弟就跑起来了,却听身后传来小孩子们连连的惊喜声:
“哇,大姐,咱们的新家好漂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