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却是挣扎着再次跪下道:“求叔公成全玉儿!”看着黛玉,林涛点了点头道:“你起来,有何话尽管道来,既是为小海子了却心愿,又是为了我林氏一族,叔公是万没有不允之理。”
如此黛玉在站了起来,坐回到方才的位置上道:“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但是国家国家,国在前家在后,无国那来家?故而父亲的意思族学里的孩子,都须得学习国家律法!”
黛玉说到这里,其实心中也很是忐忑,她自己知道,如今不过是在借用林如海之名罢了!可她必须得试一试,遂接着说道:“且族中男女,皆要读书习礼。”
此言一出,祠堂内便不复方才的安静,一时间大家都议论纷纷。而黛玉却充耳不闻,只静静的望着老族长林涛。
林涛盯着黛玉看了很久,见她眼中没有丝毫退让,反而越加坚持,遂沉声道:“玉儿打算怎么说服我呢?”
黛玉低头想了想才道:“男主外,女主内。可是何为外?何为内呢?若女子自身不知礼法,又岂能教导出知礼守法的家人子孙?若女子自身不明是非,又岂能与人讲明道理?故而父亲说,族中女子也须得学法。”
说到这里,虽然祠堂内还是有族人并不赞同,可老族长林涛却是点了点头道:“既是小海子的心愿,我林氏一族为其偿愿,又有何不可呢?只不知是单学律法,还是要学别的?”
老族长林涛看向黛玉的目光越发的深邃,像是要看穿黛玉的内心似得,但黛玉知道此时她不能退让,遂也看向老族长林涛的双目道:“世人常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女子亦有女子所擅长的领域,父亲道:育人者,当因材施教!”
说完黛玉便不再说及其他,只静静的坐在座位上看着林涛。林涛显然没有想到黛玉会说出如此的话来,想了很久并没有给予黛玉明确的答复与承诺,反而拿起那两张银票问道:“这又是何意?”
黛玉目不转睛的看着老族长林涛的眼睛道:“玉儿即将北上,作为一孤身女孩儿,玉儿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回故乡,故而那张五千两的银票,是玉儿拜托族中叔伯,代为照料父母坟茔的花销。”
说到这里黛玉停顿了一下才道:“另外那张五万两的银票,已是玉儿能拿出的所有,乃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让族中子弟皆能有所长,古话说:七十二行,行行状元郎!让族中兄弟姊妹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有所学,有所成,既是父亲的心愿,也是玉儿的。还望叔公成全!”
☆、第一百七十回 元春封妃
从林氏族地出来,临走时黛玉忽地转身看向老族长林涛的儿子,轻声道:“堂叔,族学的事儿,您多费心,若是缺了什么少了什么,只管让人去祖宅寻林伯。两位林伯年事已高,玉儿不忍他们在东奔西跑,你找了他们,他们自会遣人告知我。”
黛玉的眼神清澈真诚,林涛的儿子点了点头道:“你这小丫头放心便是,父亲既然答应了,就没有不用心办好的。”
听他如此说,黛玉点了点头道:“回京后,我会想法子将府中藏书都重新刻印出来。还有一些宫中藏书不知能不能看到,若是能我也会想法子给族里送一套过来,定要让族中兄弟姊妹读书,不必拘于四书五经。凡是好书,皆是……”
不等黛玉说完,林涛的儿子便笑道:“你这小丫头!也太过操心,这些个事儿,父亲自会安排,我也会帮你看着,你要想送什么书过来,便只管送来便是!”如此黛玉方点了点头,在唐嬷嬷的搀扶下上了马车。
因着快要过年,黛玉又在姑苏祖宅停留了多日,待过了元宵节,才准备启程返回京城。
黛玉留下了林忠与林义两房人,只林平林安兄弟与林德夫妇俩,硬是不愿意留在姑苏要与黛玉回京,林忠林义也很是赞同,认为黛玉身边儿不能没有得用的人,尤其是林平与林安。
黛玉考虑了两天后,最终决定只带着林德与锦儿返京。而林平与林安兄弟,黛玉则是放了他们的籍,让这对打小跟在林如海身边儿的人,对着林如海的牌位拜了师,令他们好好读书,求取功名,让林如海一生所学,有所传承。
这兄弟俩原本跟在林如海身边儿时,便已经学了很多,此时再去学堂重新学起,亦可谓厚积薄发,想来学习进度会很是快捷。
唯一让所有人,包括当事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黛玉竟然将陈嬷嬷也留在了姑苏,当时黛玉清冷的目光看着陈嬷嬷问道:“嬷嬷是愿意自请离去?或是留在姑苏与如意一同照料柳姨娘?”
陈嬷嬷心中虽是不忿却也没有就此离去,毕竟她男人去得早,如今也只留有一子傍身,且儿子的身契也还在黛玉手中,她不敢拿儿子来作为赌注!
黛玉原本并不想将柳姨娘留在姑苏,可柳姨娘拉着她的手道:“姨娘知道姑娘的心意,可姨娘生在姑苏,长在姑苏,且如今老爷太太也葬在姑苏,姨娘又岂能离去?姨娘已经五十多了,不知那日就会去见了老爷太太,便让我在这里守着他们吧。”
看着泪眼婆娑的柳姨娘,黛玉到底狠不下心拒绝。想了想终究是找来了林忠林义两兄弟,当着所有人的面儿道:“今日我便当着大家伙儿的面儿,将柳姨娘的身契还给她,改了文书。”
说着黛玉抬头看了看在座的林忠夫妇,林义夫妇,以及刚刚划分到了柳姨娘身边儿的陈嬷嬷,以及跟了柳姨娘多年的如意,才接着道:“往后柳姨娘便是父亲的良妾,死后也葬入林氏祖茔,永远陪在父亲身旁。”
说完,黛玉又看向柳姨娘道:“府中一应开支,我每季都会遣人送来,若是缺什么少什么,或是想去京城瞧瞧玉儿了,都跟林伯林婶说。”
见柳姨娘含笑点了点头,目中都是柔和,黛玉才接着道:“只如今如意也大了,早到了年纪,莫不如再买两个回来伺候姨娘,如此姨娘也不至于孤零零的,令玉儿在京中也是担忧。”
柳姨娘回头看了看双颊羞红的如意,想了想点头道:“既如此姑娘安排便是。”黛玉想了想道:“今日怕是来不及了,此事姨娘自己做主就好。改日烦林婶子寻了人牙子进来也行,或是府中挑选也行。总之让姨娘满意就好。”
待众人散去之后,黛玉才悄悄的又拿出三十张一百两的银票交给柳姨娘道:“玉儿不再,姨娘且要照顾好自己,虽说府中开销玉儿会遣人送来,一则看望姨娘,二则因时添减。但姨娘手中也得留点儿,以作不备之需。”
柳姨娘没有想到,黛玉会如此待她,不由得忽然搂着黛玉哭了起来,声声不舍,句句叮咛。
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黛玉在第二日,正月十七便启程北上了。黛玉仍旧记得,那年林如海举家奔赴扬州时,也是正月十七。
令黛玉没有想到的是,历史会转变的那么快,就在林如海与贾敏的下葬之日,也是贾政的生辰之时,六宫都太监夏守忠,夏大总管前来贾府降旨。
那夏守忠也并不曾负诏捧敕,在贾府檐前下马,满面笑容地走至厅上,南面而立,口内道:“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
说完夏守忠也不吃茶,更是不顾贾府诸人挽留,便乘马离去了。贾政不知是何事,也只得急忙更衣入朝。但王夫人却是心中猜测:怕是因着自己还了五万两银子,圣上要封赏自家!不由得心中暗暗得意起来,看向邢夫人的目光也越发的不屑。
自贾老太太起,合家上下人等除王夫人,心中皆惶惶不定,便是王夫人也不敢在面上显出得意,不住的使人飞马来往报信。
直过了两个时辰的工夫,忽见赖大等三四个管家喘吁吁跑进仪门报喜,离了老远便高声说道:“奉老爷命,速请老太太带领太太等进朝谢恩。”
那时贾老太太正心神不定,在大堂廊下伫立,邢夫人、王夫人、尤氏、李纨、凤姐、迎春姊妹以及薛姨妈等皆守在一处。听赖大等人如此来报,贾老太太不由得唤了赖大过来细问清楚。
赖大笑容满面地禀道:“小的们只在临敬门外伺候,里头的信息一概不能得知。后来还是夏太监出来道喜,说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后来老爷出来令小的速请老太太领着太太们去谢恩。”
贾母等听了方心神安定,不免又都洋洋喜气盈腮。于是都按品大妆起来。贾母带领邢夫人,王夫人,尤氏,一共四乘大轿入朝。
贾赦虽心中很是不愿,却仍旧与贾珍一道换了朝服,带领贾蓉,贾蔷奉侍贾母大轿前往。于是东西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只王熙凤心中却是暗暗皱眉,心道:只怕是这府中越发的事多了起来!
迎春见王熙凤站定在门前,不知想着什么遂上前挽了王熙凤的胳膊道:“嫂子想什么呢?竟是入了神?”王熙凤回过头勉强一笑道:“别站着了,咱们回吧。”说着便领着迎春等人往回走去。
贾府出了位贤德妃,一宫主位的娘娘,与贾府亲近的人家也都与有荣焉的行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