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三国]周郎周郎 完结+番外 (圆月一弯)


  李睦想出来的用太公六韬暗码一样一卷一横,一字一竖的表述,万一传信兵途中遇袭,军报落到旁人手里,或许还能有才智之士看出其中端倪。而换做用周瑜手书作为对照,这“军报”里的内容,除了他们两人之外,根本就不可能有第三人能看懂了。
  没想到自己一不小心就开启了这个时代军用暗码的篇章,李睦不由觉得好笑,然而,转念想到这次她抬营北上的决定匆忙,也来不及跟周瑜商量,又不禁感叹这个时代的通信效率实在太低。
  这下,正事说完,闲话也说了两句,李睦一扯缰绳,最终还是一句没提青釭剑,就打马回营。
  等五千兵马浩浩荡荡地撤回广陵,再渡江回到吴郡时,头顶烈阳如火,已是盛夏。
  李睦顶着火辣辣的日头,一身短打,头戴竹笠,还是被从竹条缝里漏下来的阳光照得睁不开眼,脸上火烫一片。
  她从广陵回城的路上,用算筹的横竖排列代替四舍五入凑整了的阿拉伯数字,再隐去重力加速度的默认数值,却保留运算符,写下羽箭离弦之后平抛运动的分列算法,再加上一小坛蒸馏烈酒,算是回信以及回礼,派人一同送去给黄月英。
  射程的算法说来算是军中机密,但李睦心里却清楚得很。射程越远,所需要的弦张力也越大,对于弩身的承受力要求也越高。当日她射出四百步射程,饶是守城弩坚固沉重,却也只经得起一箭就散了架,即便黄月英能打造出体型更大的弩车来,相应的,所用的箭也要更要长。且不提重量的问题,单是在空中掠过时受到的阻力,以及长箭飞行时的平衡度,若无后世的科技手段,要控制住这些,谈何容易?
  更何况,一箭四百步,本就是威慑力多过实际杀伤力,射得到四百步之外的中军大帐,却射不准军中的将士。说到底,就是个唬人的技术。
  待李睦回到吴郡不久,派去送信的兵士就带回了那个黄绢云纹锦囊。只这一回,黄月英没画弓弓弩匣,只一封书信,说庞德公从子庞林有一兄,听闻她能箭射四百步,又仗投石机之利兵指荆州,心奇生佩,想来吴郡拜会,若她允准,那自己便从中引见。
  然而最末了一句,却是她族中欲与荆州庞氏联姻。
  李睦将书信翻来复去看了好几遍,黄月英的书信一向是平直易懂,表述清晰,再加上一笔字写得秀致清雅,十分赏心悦目。
  这最后的一句前后不着,就连李睦这等不通文理的人也看出突兀来,再看前文,说的是庞林之兄,却又不提其人之名,偏偏将个全不相干的庞林点了出来。
  李睦隐约猜到这要与黄氏联姻的庞氏人选多半就是这个庞林。但黄月英是诸葛亮之妻,李睦盘算了一下,这个烽火满地,英雄辈出的岁月里,有跺一跺脚就能跺出地震来的曹操袁绍,也有一屁股就能坐成定海神针的刘表,她这双蝴蝶的翅膀虽然还能扇两下,但还远没有改变天下大局的力道——至少现在没有。那黄氏与琅琊诸葛的联姻,远在荆州,自然也不会被她影响到。
  正在想要如何回信劝黄月英安心,就看到已过半百之年的张昭急急朝她走了过来。
  一身长袍袍角卷起来塞在腰里,眉眼发根俱是汗水,整个人仿佛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而脸上兴冲冲的神色,却如同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若是孙绍能看到平日里总是严谨敛容,沉稳得仿佛走路衣袖袍角都不抖一下的张子布还能露出这种神色,定要惊讶地合不拢嘴。
  “权公子这晒盐之法果然可行!”张昭行到李睦面前,朝她深深施礼,显然情绪极为激动,“取水于海,取晒于日,所耗人手不足煮海制盐三成,而所得……所得已多了整整四成!”
  这是李睦之前和周瑜提过的半数人力而得两倍盐产的试验盐场。
  不远处,一身书生气的顾雍却没带帽笠,还学身边盐民的模样高高捋起衣袖,扎在臂肘之间,露出来的皮肤和头脸一起被晒得通红,却依旧一步一步地跟着盐民低头查看。
  煮海得盐,顾名思义,就要先将海水倒入大缸中,再架起柴来熬煮。这个方法不但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要砍柴为薪,还要日夜守火不断,更因熬煮时必须的高温和释放出来滚烫的蒸汽,只能在冬天天气寒冷时进行,否则身体再强壮的汉子也抵挡不住。
  故而这个年代的食盐乃是士族豪门才用得起的奢侈品。
  而李睦提出的晒盐法,其实她原本也只在前世旅游时走过几个著名盐田,匆匆看过一眼而已。归根结底,还是数百年来盛行于江南之地的“盐税盐引”一词给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没吃过猪肉,也算是听到过猪哼哼了。至于具体操作,说起来,倒还是那些被她拉着在太阳底下一遍遍实验的盐民想出来的。
  若非这些作业在一线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李睦也只是纸上谈兵,半吊子一个。也正是因为这一遍遍的试验,令这批盐的最终产量受了一定影响。否则人工添柴烧起来的火和夏日里无休无止的烈阳相比,也不至于只差四成产量。
  当然,这一层张昭也清楚,所以他才会如此兴奋。
  这省下来的人力物力,该能多做多少事啊!
  
  ☆、第一百一十四章
  
  李睦递了块巾帕给他,将思路从黄月英那里收回来,赶忙笑着还礼:“这可不是我想出来的办法,何敢居功?只劳张公此趟辛苦。”
  开盐之举,是她为自己将来留的“后路”,反正她这个“孙权”身上的光环已经足够在江东立足,再多此一举也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不等张昭作谦,她又朝他拱手,“只这制盐之法如何才能不泄露出去,还要烦劳张公多多费心。”
  张昭抹了一把脸上的汗,缓了口气,顿时又变回了那个端和敦肃的长者模样:“这是自然,昭已请子义将军派兵长驻此地,今后凡用晒盐之法的盐场也一律驻兵严守,住民盐民非三代以上者不得擅入。”
  李睦点点头,目光向四周一扫,放低了声音道:“制盐的耗费降低,产量却提高了不少,若直接卖于民众,价格定然也会跟着跌。故而我想每年从天下盐商中挑出两三家来,每家发一张盐引,凭信而来。我将这盐统统都直接以低价卖出,由盐商再转卖于民。只要其定价不高于现在的价格,想来也不会引起百姓的不满。”
  张昭目光一凛,猛地抬头看她:“权公子要行专卖之事?”
  成本降低,纵然定价受限,但这一买一卖之间的利润也足够所有盐商眼红的,更何况还每年挑出两三家,摆明了李睦就是要价高者得,在转卖时先赚一笔。而之后盐商卖出时的税收则又是一笔,再加上他们有大量的屯盐在手,也不怕这些盐商哄抬盐价,盐场里的盐只要往外流一点点,就足够平衡控制供需价格,算不得与商争利,却与民无忧。
  取盐之法算她的,但这番打算,却是只有作为孙权说出来才够分量。
  可张昭想的却是江东靠海,煮海得盐的效率再低,江东的世族也没一家不再这上头咬一口肉的。如今纵然盐量增长,但若是李睦要专卖,岂非还是侵害了这些世族的利益?
  李睦当然明白他的顾虑,张昭不是出身本地的世族,孙策也一直有用他节制吴地世族的意思,但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要平衡这些世族,光一个张昭自然是不够的。
  摆了摆手,李睦向他微微一笑:“吴地世族,顾陆朱张,又有哪一家没有一支一脉是从商的?”
  “权公子想将盐卖给他们?”张昭不赞同地皱眉。自他到吴郡起,几乎每天都要和这四家想要涉足盐场的企图谋算,而这四家固然都在盐场吃些好处,但毕竟都不敢太过嚣张。一旦卖了盐给他们,那岂不是等于公开承认他们在盐场的地位?
  这话一出口,他自己也突然意识,往日不肯给他们涉足盐务,是怕他们借机屯盐,引发民众生乱,从而动摇孙氏的威望。而如今,以盐场的产量,他们若是要屯……
  那就让他们屯去好了!
  看着张昭想通了其中的关窍,缓缓点头,李睦终于长长松了一口气,手用手背往发烫的脸颊上贴了贴降温——盐场之事定下来,即使剥去孙权这层皮,她在江东的威望才算是真正定下来了。
  待周瑜终于班师回军,再看到李睦时,不由被她麦穗般的肤色惊得险些从马上跌下来。
  这一年自盛夏时节起,就雨水稀少。初时李睦还庆幸火辣辣的日头下盐场的产量节节攀升,于是当顾雍提出要从原来煮盐的盐民里挑出一批精壮强干的调至船场,以盐为酬,大规模地建造战船,她欣然而允。不想却遭到周瑜强烈地反对。
  周瑜主张将这批剩余的壮劳力用作疏通江东六郡的这条河道,取水开田,守一季稻谷,甚至为军需存粮屯一年田。
  顾雍生性刚毅,言虽不多,却出则必行,和周瑜争论了几句,就梗着脖子拦在盐场门口,黑着张脸紧闭着嘴,仿佛化身成了一堵墙,就是不让周瑜踏进半步。
  碍于顾氏在吴地的影响,以及顾雍一贯清孤刚直的声名,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千古名将只能采用声东击西的迂回战术,点了一支轻骑从后抄了那一众往船场而行的盐民后路。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