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武圣传说之岳武穆篇 (调理陈豆)



第二百四十七章:官三代与平民之争

高宗皇帝得以在金兵的追击下,平安抵达杭州,谁的功劳最大?
是最先向扬州城通风报信的泗州守将阎瑾?
是把淮河的浮桥烧掉,给扬州城多争取几天逃亡时间的江淮发运副使吕源?
是在瓜州渡口,凭借一千多残兵打退几百精锐金兵的安义?
又或者是屡屡代替高宗断后,帮助皇帝收拾残局的新任宰相朱胜非?
以上,可能都是民间的选项;但在高宗皇帝身边的那帮内侍太监们,却认为他们的功劳才是最大的,尤其是高宗最宠信的两人---康履和蓝硅。
当然,这两个人也有值得他们自傲的经历。
康履和蓝硅起初是康王府的都监,入内东头供奉官。靖康年间,曾跟随赵构出使金营,与主子共过患难;当赵构在相州开大元帅府的时候,两人在元帅府内担任机宜文字(机要秘书),并藉此成为元帅府的要人;之后随着赵构的一朝得道,这两人也跟着鸡犬升天了。
这次扬州之难,高宗皇帝仓皇出逃,身边只有康履和蓝硅等五六人,这更加增添了他们的政治资本:---这可是在危难之时的护驾大功,还有什么功劳能够以之相比?
所以,这些宫廷内侍太监们,恃宠生娇意气风发,视天下人如无物。
当皇帝的车队离开镇江,来到吴江,刚刚脱离危险的时候。康履就和他的一群属下。拿弓箭射江边的鸭子玩。
御林军的士兵们一看。气得七窍生烟。
这帮阉人,王渊把船调拨给你们搬运家财,却害得我们的家属无法渡江,至今生死未明,现在你们倒是快活。
到了杭州以后,高宗皇帝又下罪己诏,又大赦天下,忙的不亦乐乎。而这帮内侍太监们同样也在找乐子。这次他们目标是:去钱塘江观潮。
但问题出来了,这些内侍太监们的身子个个都是冰清玉洁,身骄肉贵,只是高宗皇帝一人才有资格去抚摸和欣赏,怎么能够给杭州那些凡夫俗子的庸俗目光所亵渎和沾污?
于是乎,这些高贵的内侍太监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下令在经过的长街上用布帛围成甬道,挡住杭州那些凡夫俗子们的视线,让他们安静地出发,保持身体和内心的干净贞洁。
结果是,钱塘江畔。到处是太监们的供篷和布帘遮道。
内侍太监的胡作非为,没人敢管。也无从申诉。人们只能在旁边咬牙切齿,恶言咒骂。
在众多的咒骂者当中,就包括了御林军的统领大人苗傅。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有以下的记载:帝在维扬,入内内侍省押班康履颇用事,妄作威福,诸将多疾之。及幸浙西,道吴江,左右宦者以射鸭为乐;比至杭州,江下观潮,中官供帐,赫然遮道。傅等切齿曰:“汝辈使天下颠沛至此,犹敢尔耶!”
骂归骂,没有切身的利益冲突,这些正义的御林军战士,还是把这口气给咽了下去,没有发作。
这些太监毕竟是皇帝的贴身近臣,动他们可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
没有想到,这些内侍太监并没有收敛,而是顺着他们的脾性,又接着做了一件事情,一件跟御林军关系巨大的事情。
这些太监让高宗皇帝把王渊升官加薪。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道:向德军节度使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同签书枢密院事,仍兼都统制。
这一下可是出了大乱子了。
赵宋家朝廷一向的规矩都是兵权三分,相互牵制。
具体说来,就是先由枢密院下达军令,然后由三司衙门组织兵力,最后由皇帝指派的将领率兵出战。
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无论缺少其中哪一个部分,都难以出兵作战。
这种对兵权的多部门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五代六国时期,手握重兵的武将屡屡反叛的现象。这可是当年宋太祖赵匡胤绞尽脑汁,与宰相赵普商量了很久,才想出来的办法。
而高宗皇帝的这个任命,让王渊可以用枢密院事的身份签发军令,然后以节度使或御营使司的身份组织兵力,再以御营都统制的身份带兵出战。
也就是说,王渊一个人就可以打通所有的环节,不受任何的节制,随时随地可以带兵出战。
这就意味着,王渊掌握着在宋朝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无上兵权。
这个任命诏书一出,御营统制官苗傅首先表示不服。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道:俄闻渊入右府,傅正彦以为由宦者所荐,愈不平,这个苗傅是谁,怎敢以区区御营统制官的身份来反自己的老大?
翻查档案资料,这个苗傅的父亲是都指挥使苗履,爷爷是河州节度使苗授,难怪《续资治通鉴》中说他是“世将有劳”了,原来是个官三代。
再看看王渊的履历:王渊出身西北军,和张叔夜一样,靠战功一步一步升迁上来的,先后在宣抚都统制刘延庆和北宣抚使范讷统的手下当先锋官,是个平民出身的高级将领。
在《宋史。王渊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康王即皇帝位,渊与杨惟忠韩世忠以河北兵,刘光世以陕西兵,张俊苗傅等以帅府及降群盗兵,皆在行朝,不相统一。始置御营司,以渊为都统制,扈从累月不释甲。”
也就是说,当高宗皇帝刚刚登位的时候,王渊与杨惟忠韩世忠刘光世张俊苗傅等人前来投靠。一开始的时候,大家各不相属。
后来建立御林军的时候,苗傅的属下以降群盗兵为主,而王渊的部下则是以河北军为主;无论是部属的数量还是战斗力,王渊都明显要强于苗傅,所以王渊理所当然地担任起都统制,成为苗傅的老大,也就是御林军的老大。
对于这样的一种结果,身为官三代苗傅当然是相当的失望。
《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记载道:扈从统制鼎州团练使苗傅,自负世将有劳,以渊骤得君,颇觖望。
所以,后来由苗傅和刘正彦所指挥的这场政变,它最初的起源其实是由**不服平民子弟管理所引起的。
ps:谢谢zhuxyhh01大大错花心大大的打赏和独孤飒霜大大的章节赠送。

第二百四十八章:皇帝的“拖”字诀

王渊这次的升职加薪,到底是高宗皇帝自己的意思,还是果真如苗傅所说的,是康履和蓝硅这些内侍太监愚弄高宗的结果?
这个问题,除了高宗皇帝和那些内侍太监外,谁都说不清楚,所以在《续资治通鉴。卷第一百四》中,也只是说:“傅正彦以为由宦者所荐。”
这里写的很清楚,苗傅和刘正彦两人都“以为”是太监们所推荐的。“以为”这两个字已经说明了一切。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信的,王渊和这些太监们经常有所交易,而作为王渊的部下,肯定耳闻目睹了不少。
所以,当苗傅和刘正彦两人对士兵们言之凿凿的时候,王渊和内侍太监之间的事情,就好比“黄泥掉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
现在的问题是,御林军的统制官苗傅非常希望能打到御林军的都统制王渊,由自己来当老大。
可是,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无论什么时候,要越级挑战,以下犯上,都是一件非常困难而且危险的事情。
虽然苗傅的手上已经有了不少发难的理由和证据:比如王渊私自调用战舰给太监们私运财物,比如那些内侍太监的种种恶行,又比如那些太监和王渊之间的私相授受把持朝政,等等。
虽然苗傅找到了一个强有力的帮手---同样是御林军的统制官的刘正彦。
但是,苗傅和刘正彦如何去说服那些基层的御林军士兵,让他们一起冒死来追随自己去造反。革王渊的命?
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但这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知道。大部分的御林军都是河北军,这些王渊曾经亲自带过的部下。
几经辛苦,终于在《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二一和《维扬巡幸记》中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在一年以前,也就是建炎二年,王渊曾到杭州镇压过一次部队的哗变,在哗变军人已经表示屈服之后,他却杀害了其中的一百四五十人。
紧接着,王渊又以搜查“赃物”为名。把居住在杭州的富商大户们的家产,狠狠地搜括了一番。这次用百来只船舶装运到杭州的,大部分就是一年前从杭州劫掠了去的那些财物。
也就是说,王渊与杭州的商户和御林军中的一部分军士有血海深仇。
除此之外,御林军中的部分士兵,特别是护送皇帝亲眷到达杭州不久的苗傅和刘正彦所率领的那支部队,其中的中下级将佐,有些是生长在幽燕一带的人,有些则是生长在两河中原一带的。
这些人,无时无刻不想着打回老家。所以对王渊和高宗皇帝有大的怨气。
所以说,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无论如何,苗傅和刘正彦还是动手了,而且是一动手就见血,向德军节度使同签书枢密院事和御营使司都统制王渊的头颅,被苗傅一刀砍掉。
被这个平民出身的阿谀奉承之辈压了那么久,我们的官三代干部苗傅大人,终于狠狠出了一口恶气。
突然在想,假如没有那些内侍太监们的恶行,王渊也没有被升职,苗傅和刘正彦还会不会发动政变。
可惜历史不会对假设性的问题做出回答。
既然苗傅和刘正彦是以正义的名义来发动政变,那就只能以正义的名义继续把政变开展下去。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