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五代河山风月 (我的长枪依在)


  “太后不用这么紧张,这些事还有李谷和闾丘仲卿把关,出不了大乱子。”史从云说着走进去,把符皇后吓了一跳,抬起头来有些诧异看着他。
  “平时要是不舒心,可以去找六妹,符二走走,现在宫里的规矩不必那么严。”
  史从云一身戎装,让他本就高大的身形更加宽阔高大,符皇后显得越发娇小,充满压迫感,似乎小小的她在史从云面前可以被随意拿捏,那种压迫是实实在在来自物理意义上的。
  符皇后看着他:“秦王不放心我吗。”
  “我是想到你这些日子来辛苦了,临走之前看一眼,大军已经集结,某很快就要走,想想让太后独自在朝中撑着也怪苦的,可形势如此,某也没办法。
  如果那些边疆大吏欺负你,你先记着,等某回来一个个去收拾,朝中的事你也不用那么小心翼翼,战战兢兢,你至少要明白某是需要你的,咱们是合作关系,太后安心吧。”史从云说着拱拱手。
  “某这一去短则数月,长则一年,朝中就靠太后了,你主内,我主外,把这天下打理好。”
  他话说完,符皇后脸色艳红,避开目光微微点头,“我知道,秦王一路保重,早些回来。”
  史从云点点头,与皇后拜别之后,正式踏上新的征途,朝廷压力肯定也在,外围那些节度使还需安抚,对于此时大周而言,内外都是一场战。
  很多人觉得赵匡胤黄袍加身就得天下,其实错得离谱,赵匡胤黄袍加身时大周只有三四个省的地盘,他一黄袍加身,众多节度使就磨刀霍霍,有些节度使在周朝时就已经压不住,不听中央命令,连监军使都敢囚禁。
  随后北面节度使联合北汉叛乱,南面节度使在扬州叛变,被打败镇压,接着还有蜀国,南唐,南平,武平,吴越,南汉,那都是一个个打下的。
  江山如此多娇,可哪有那么容易得,如果真是披一件黄袍就能得天下,那搞黄色的只怕要立即被诛九族。
  .....
  二月初,周国大军开拔,很快消息就传出大梁,传遍天下。


第270章 、蜀国出兵
  二月,空气中还有微微冷意,大军已经开拔。
  史从云又一次体会到什么叫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在他激励下,冯继升带着众多工匠日夜赶工,在二月初硬生生造出二十一门炮来。
  这个速度大大超出史从云的意料,有几个工匠甚至因为日夜加班,劳累得晕过去。
  史从云十分感慨,下令重赏这些工匠,同时想给他们加个官身。
  却突然发现个大问题,工部他不可能一下塞进去这么多人,机要司是属于秦王府下的,级别很低,因为不属于朝廷机构,这就限制了众人的官爵。
  说白了,哪怕他大权在握,他的身份摆在那,注定没法给这些工匠太高的赏赐。
  他突然有些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上有很多类似黄袍加身的戏码,大概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太过印象深刻,人们只记得他,其实这完全不是他原创的,在他之前早有不少人干过类似的事,比如郭威的黄旗加身。
  这不只是集团最高领袖的意愿,下面的人也盼着啊,你不黄袍加身,我们怎么封侯拜相啊?
  史从云也体到了,他现在是秦王,大权在握,可以指挥皇后,指挥枢密院,指挥三省下诏书,可他没法把大批嫡系一下子全调到中央,安排高官厚禄,或者在朝廷直接设一个新部门。
  一朝天子一朝臣,你不当皇帝,别人还占着坑呢。
  史从云开始对这件事动心思了,不过也只是这么想了一下,现在主要想着怎么打蜀国。
  ......
  往西的大路很好走,大道平整,大军唱着军歌,一路整齐列队,脚步声齐整。
  远处黄河波光粼粼,大河上浪涛荡漾,数百艘大小船只正在缓缓向西,船工们嘹亮的号子很远都能听清。
  史从云骑着马,他的行辕大车在旁边晃晃悠悠的走,里面没坐人。
  虽然骑马颠簸,但他早已经习惯了,这六年来就没有一年安稳的,算得上马背上的人生。
  魏仁浦也骑马在他身边,和他说话。
  史从云让他去坐自己的车,被魏仁浦拒绝了:“老夫虽然不及秦王,也算戎马一生,骑马没事。”
  两家联姻敲定之后,魏仁浦显然又对他亲近不少。
  “也是,不过魏枢密也要注意身体,很多事情能交给年轻人去做就交给年轻人去做吧,让他们多锻炼锻炼。
  以后还有清福气要享呢。”史从云嘱咐。
  魏仁浦拱手点头,:“谢秦王关怀。”
  史从云看向远处大道尽头的密集旌旗.......
  这关怀不是假的。
  如果按照历史的记载,李谷和王朴都早死了。
  史从云很担心的,大周这几个宰相都算是人才,但多数都五十来岁就死了。
  李谷可以归结为操劳成疾,每次都是他负责大军后勤,还要带兵打仗,太原的时候他接替符彦卿为太原都部署,淮南的时候是他率军先杀过淮河,架设浮桥接应后续大军,后来拿下淮南之后就让李谷知寿州事,也是总理大军后勤。
  李谷曾接连好几次上书给官家请求退休官家都不准,最终在军中劳累得疾去世。
  官家想必也有无奈,像李谷这样文武双全,能保证大军后勤,能带兵打仗的文人宰辅实在不好找啊。
  大周有出谋划策的宰相,如王溥,范质,王溥,魏仁浦都是,但能干事实的顶梁柱只有李谷一个。
  因为中国儒家士人文化流行,士人控制文化舆论,谋士作为士人的代表,给人的错觉似乎天下大事都是那些重要谋士动动嘴皮子就搞定的。
  其实放屁,仔细想想朝堂的结构就明白这种想法错得离谱,三省中书、门下、尚书;中书、门下都是议事的机构,尚书是执行机构。
  自唐初之后,中书令,门下侍中,都用来个人加官,唯独尚书省首官尚书令从来不给人。
  设官也只设尚书省二把手左右仆射,连救了大唐的郭子仪想加尚书令,朝廷都不给,理由是李世民短期担任过尚书令,所以以后都不能加尚书令。
  其实仔细想想都不合理,那也有皇帝继位之前担任过中书令啊,怎么中书令还给人。
  说到底,尚书令权力太大,执行单位永远是权力中心,执行,或者直白的说做事才是成就的关键。
  议政单位反而是无所谓的,随便你怎么议论啊,不执行,不落实,一切皆空,所以明君最不怕官员争论,随便你们争,动嘴皮能成什么事,议论和执行之间是有巨大鸿沟的。
  嘴皮子说说和执行下去之间有天壤之别。
  大周有一大批能嘴皮子说的官员,官家也单独召集过不少这类读书人,都供养在集贤殿,那批文人不少,显德二三年的时候官员也爱召集他们讨论事情,后来就没兴趣了。
  这些人说的厉害,平时也能跟在官家身边,可他不顶用啊。
  能实实在在的既想问题又去做事的只有一个李谷,那官家不得死命的抓着他不放,最后积劳成疾而死。
  说白了,任何事都怕只说不做,朝廷中那帮子文人嘴上厉害的人不少,可多数只敢站在旁边对别人指指点点,真让他去做,让他去承担责任,承担后果,他不敢.......
  史从云这一路走来有对有错,但肯定有成就的,首先就因为他一开始想的就是管他娘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先干了再说。
  他没多聪明,但只要去做了,哪怕是错的,也可以慢慢改,总比什么都不干强。
  何况李谷这种人还是不止能做,事情还做得好的,官家肯定舍不得他退下去,史从云也舍不得。
  这次因为有史从云在,很多事情都不用李谷去操劳奔波,所以他身体还很好。
  会说的天下到处都是,能做事的着实不多,所以经常有意让他留在京城,别再出来受累,对他身体不好。
  同时也刻意逼着一些他看好的文人出来做事,承担责任,比如年轻的王溥,史从云就让他从军,出来担责任。
  动嘴皮是不用承担责任的,所以多数人都喜欢,我拿工资不担风险多好,就像集贤殿那些谋臣;
  可一旦领导拍板执行下去,执行的就要担责任和后果了。
  两者都需要,但顶梁柱肯定是是负责决策的领导和负责执行的能臣,史从云想要的就是能臣,大周也缺这个,万一哪天李谷不再了,谁帮他管尚书省?谁帮他打理度支司,户部司,盐铁司?
  这些他都在想,军政一起走,国家才能稳定。
  .......
  经过数日行军,二月上旬,他们就已经到达关中,因为这一段大军顺着黄河行军,水运能极大缓解后勤压力。
  关中依旧残破,经过洛阳时史从云还特意取道去了一次。
  结果大失所望,洛阳城郊残破,外围的人烟稀少,和当地的老人聊天得知不少年轻人都跑去东面谋生了。
  史从云十分感慨,曾繁华的关中,长安、洛阳两大古都,经过唐中晚期兵乱也残破没落了。
  之后大军继续往东,很快就到了关中。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