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头看去,原来是许谷和赵贞吉两个熟人,便问道:“有何贵干?想去喝酒?”
许谷嘿嘿笑了笑,满怀期待的说:“喝酒也不是不可以,就是听说你又得了编书的差事?圣母的《女训》?”
“啊这……我险些忘了还有这件事。”秦德威拍了拍额头。
许谷震惊了:“这事你都能忘?涉及到升官的大事,你都能忘?”
谁都知道,给皇帝编他妈的书,必然就是升官捷径啊!
对一位官员来说,忘记升官堪比商人忘记金钱,书生忘记文字!
秦德威叹口气说:“升官有什么用?我对升官不感兴趣!”
许谷对此不能理解,赵贞吉反而别有感慨的说:“升不升官,确实对秦板桥没有大用。”
不能不服,就秦德威在朝堂上的所作所为,品级这种限制有多大意义?
秦德威被吹捧的高兴了,主动说:“行了,你们的心思我知道了!
还是老规矩,你们负责修订,然后我拿回家审阅并抄录定稿!”
那两人连忙答应下来,跟着秦德威就是进步快。
然后秦德威又吩咐说:“要抓紧时间,过年也不要休息,争取一个月后编完!”
许谷和赵贞吉吃了一惊:“要这么快?”
翰林院编书都是经年累月的,哪有一个月速成的。
秦德威强调说:“第一,机不可失,必须要快!趁着圣母丧事还没过去,陛下心里还在哀恸,将成书呈上去效果才好!
第二,圣母所著《女训》只有一卷,而《高皇后传》、《文皇后内训》都是现成的,也无需改动,直接拿来汇编在一起就可以了!
我看一个月时间足够了,一定要抓紧,不能延误了!”
交待完了后,秦德威就回了家,又去交待徐妙璇。
而另一边,大学士严嵩也回了家,或者说他不知道自己怎么回的家。
只觉得脑子嗡嗡作响,浑身上下无一处不难受。
严嵩本来是一个阴鸷隐忍的人,但是这次实在压不住火气了。
招来了儿子严世蕃,只提了一个问题:“如何报复秦德威?”
严世蕃也吃了一惊,真不知道父亲经历了什么,从来没看到父亲这样急切过。
原来的父亲都是劝自己多加隐忍,一切从长计议的。
严世蕃只要不是自己被欺负,就还是很清醒的:“在秦德威不犯错的前提下,若真正能报复到秦德威,首先需要自己有势力根基。
所以父亲大人借着年底公宴聚会多的机会,多多拉拢人脉,尤其是先前说过的霍韬和张瓒!
这两人是重中之重,只要与他们结成同盟,父亲才能算真正立稳了!”
严嵩有点失态的答复说:“我知道了!”
严世蕃继续说:“其次就是扩大人脉的范围,不要总盯着文官,也要多结交其他人物!
比如武勋里的咸宁侯仇鸾,他还是很有前途的。
毕竟矮子里拔将军,勋贵里没有别人了,三个国公也还都嫩得很。
仇鸾好歹真正历练过,当初又是支持过大礼议的。陛下如果需要用将,不用他又能用谁?”
严嵩点头,仇鸾也是被秦德威“欺负”过的,也需要文官里有人撑腰,这就是拉交情的基础。
严世蕃想到什么,心有余悸的说:“最后,要想办法结交厂卫人士!毕竟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爪牙。
我经过多方打听和筛选,找到了一个绝佳人选,那就是锦衣卫当指挥佥事的陆炳!
我相信,以父亲内阁大学士这块金字招牌,拉拢别人必定事半功倍,比从前要好很多。
只要父亲真正具备了一定势力,报复就不再需要寄希望于对方犯错,可以完全使用实力碾压!”
于是乎,在嘉靖十七年的年底,大多数人放松准备过年时,有些人依然在忙碌。
嘉靖皇帝不顾反对下诏,明年二月下旬天气转暖后启程南巡。
北直隶、河南、湖广沿途开始鸡飞狗跳,紧急准备迎驾。
要搭建行宫,要修路,要准备供应,时间非常紧张,沿途各县大概是别想过这个年了。
此后如同朝臣所预料的,正月初一的元旦大朝果然取消了。
每年正月十五日都有的,午门前的鳌山灯会也被取消了,嘉靖皇帝没有与民同乐的心情。
嘉靖皇帝又是连续一个多月,没有在大臣面前亮相。
大臣也不急,反正这一个多月也没什么政事,什么也耽误不了。
秦德威带着许谷、赵贞吉两人,经过紧急施工,一月下旬时,终于完成了《高皇后传》、《文皇后内训》、《献皇后女训》的汇编工作。
三本变成了一册,秦德威丝毫不敢耽搁,迅速将定稿送进了宫中。
嘉靖皇帝或许还处在心如死灰的状况,对任何事情都不上心,唯独父母的事情例外。
所以嘉靖皇帝也做出了反应,按惯例将奉命编书的人升一级。
许、赵两人直接加了詹事府左右中允,仍兼翰林院修撰,品级升到了正六品。
但对已经是正五品的秦德威就有点难办了,嘉靖皇帝没主意,也没有心思浪费。
所以干脆就下诏,让朝臣廷议秦德威的升迁问题。
而吏部尚书许瓒接到这个诏旨,一开始有点懵。
因为翰苑词臣升迁自成体系,向来是皇上自留地,根本不经外朝廷议。
所以这次把秦德威升迁推到廷议又是什么鬼?难道皇上偷懒到如此地步了?
但许瓒干了几年吏部尚书,对人事工作很有经验了,随即明白了问题所在。
这里涉及到大明官制的问题和结构缺陷,秦德威这样的人从正五品向上升,非常难以安排。
所以并不是皇上想偷懒,或者是善心大发想放权,而是真没了主意,所以让外朝集思广益。
第六百零八章 不上不下
大明官员(特指文官)明面上具有九品十八级,还有个无品级的不入流,但正经文官区间基本上就是七品到二品。
七品以下都是杂官,二品以上都是加官虚衔,不在常规文官体系之内。
所以一般做到二品尚书就能称位极人臣了,内阁大学士也要先挂个虚衔尚书来确定基本政治待遇,然后才能套上宫保衔。
在二到七这个区间里,抛开翰林光环加成不说,秦德威目前的正五品就是个中间层,而三品以上才能被称为高官。
至于如何从五品中层变成三品大员,真正懂行的人都知道,难点不在于四升三,而在于五升四。
四品升三品相对不算难,但五品升四品才是最难的,尤其是对秦德威这样的词臣来说。
如果打开大明的官职表仔细看,就能发现五品的位置非常多,从朝廷到地方各种各样的五品。
大学士、翰林学士、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左右庶子、六部郎中、六部员外郎、府同知、光禄少卿、大理寺丞、按察佥事等等,都是正五品或者从五品。
然后三品官职也不遑多让,同样丰富多彩,而且很多都是不限名额的。
虚虚实实的侍郎是三品,大部分副都御史巡抚是三品,还有大理寺、太常寺、通政司、光禄寺、太仆寺等衙门主官也是正三品或者从三品。
但是再看夹在三和五中间的四品,就会发现,位置瞬间变少了很多,比三品和五品两个档次都要少。
整个京城,不包括外放的右佥都御史,可能一共就只有十来个正四品官职,其中只有一个是词臣。
而且更稀缺的是,京城里的从四品只有国子监祭酒这么一个位置,也算半个词臣。
看到这里应该都能明白了,五品升四品是一个什么概念,多少官员就尴尬的卡在了五品。
再想想六部架构就更能明白,中层是五品郎中,再往上就是三品侍郎,独独没有四品官职。
所以在大明官场里,四品对官员而言并不是承上启下,而是不上不下。
于是秦德威这个五升四的问题,在加上秦德威本身的特殊性,就真难住了嘉靖皇帝,干脆放权推给了廷议。
如果不是秦德威,本也不会这么麻烦,打发到外地当四品知府就可以过渡了。
但秦德威这样的状元是清流中的清流,怎么能当知府去呢,再说他才二十岁。
吏部尚书许瓒感觉,这可能是自己掌管铨政以来,所遇到的最棘手的人事问题!
嘉靖十八年一月二十三日,许天官来到东朝房,主持今日的廷议,此时参加廷议的大臣基本都已经到场。
参加人员还是老规矩,三品以上大臣、科道的掌科掌道,以及衙门主官,内阁与词臣回避。
廷议内容肯定不只是一件事情,许天官作为主持人需要控场。
他正在琢磨,应该把秦德威五升四问题放在最前面讨论,还是放到最后面讨论,反正各有利弊吧。
不经意间,许天官眼角余光扫过东朝房的角落,瞥见了一道年轻的身影,安静乖巧的隐藏在人群最深处。
“你怎的在这里?”许天官疑惑的问。
那人反问道:“在下为何不能在这里?”
许天官忍不住喝道:“秦德威!这里是外朝廷议,不是你撒野的地方!未闻词臣列席廷议的道理!”
相似小说推荐
-
谍涯无痕 (滴水世界) 起点VIP2022-12-18完结244.51万字 1.92万总推荐林创作为烽火年代的一名警察,加入地下党,代号“紫薇&rdqu...
-
二十七载 (Rongke) 起点VIP2023-01-31完结202.48万字 7.59万总推荐世界正处于新旧社会交替的风云年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