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首先朱标这个储君,是当之无愧的,谁想换了他,那是吃错药了。在这种情况下,你还疯狂往朱标身边拉人,让他学这个,懂那个,培植势力,笼络人才……你想干什么?
  当真要考验一下父子之情吗?
  就算朱元璋愿意让出皇位,朝野上下,又会怎么想?
  这不是开玩笑嘛!
  所以张希孟只是悄无声息,隔绝了各种势力,同时又适当给朱标提点,仅此而已。
  这也就是北平的那一摊子,必须朱棣来做的原因。
  不是放着太子不用,非要安排燕王……而是这个逻辑之下,并不能让朱标冲在前面。
  就好像王阳明那么大名气,但是一辈子没有进入内阁,没有执掌中枢大权一样。朱棣在外面做得越好,动静越大,他就离皇位越远。
  应天的这帮当官的,是不会放朱棣进京的,不然他们岂不是要被北平的那帮人取代了?
  所以说,这里面有太多细腻的操作,里面充满了深邃的算计。
  张希孟不会告诉任何人,外面的人也未必猜得出来。
  皇宫和太师府,朱元璋和张希孟,绝不只是君臣相得,互相信任那么简单,光靠着友情,是没法维系两个人走到今天的。
  这里面有老朱的雄才壮志,也有张希孟的心思细腻,巧妙安排。
  或许有朝一日,翻开老朱的实录,再找出来张希孟的日记,对照着看,能从中猜出一些端倪。
  好玩的是,对于朱标,张希孟基本采取了放养的态度,但是到了朱雄英这里,张希孟却是支持自己的爱徒,提点教导,甚至是从小栽培。
  这又体现了张希孟的另一重算计。
  朱标的储君之位,不需要什么怀疑。
  但是到了朱雄英这一代人就不行了。
  天下承平日久,储君无甚威望,只能靠着祖辈恩泽,坐上皇位,又能有多少威望?
  所以说朱雄英在学问上下功夫,研究农学,取得一定成就,对他这个皇孙,是极大的助力……
  儿孙两代,都被张希孟安排得明明白白。
  把事情做到了这一步,而且还是不着痕迹,不动声色。
  你说朱元璋能怎么办?
  他敢和张希孟翻脸吗?
  他会翻脸吗?
  谁又不说一句,太师高明呢!
  “父皇,去年的时候,包括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均田也都大体完成了,土司也裁撤了七成……庶宁师弟出了不少力气。他在那边,可不只是一个学堂山长那么简单。现在包括巴蜀在内,新的田制也都确定下来。要说起来,淮东的百姓,平均一个人拿不到五亩田,苏州等地,更是连三亩都到不了。还能填饱肚子,但是绝对过不了多好。”
  朱标跟老朱念叨着,虽然只是短短几句话,里面却透着太多的内容……针对中原地区的第二次均田,在几年的努力之下,已经顺利完成。
  西南裁撤土司,第一次彻底均田,也都悄然无声干成了。
  伴随着田制改革,背后还有税制改革,币制改革……这些事情,干成了一件,都足以彪炳史册,夸耀千古了。
  朱标全都完成了,以孙炎为首的朝中官吏,虽然磕磕绊绊,但总体上也都尽职尽责,绝对值得嘉奖。
  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事情,能够波澜不惊地完成,朱标也算是历练出来了。面对这个国家,有了足够的自信。
  只不过接下来想更进一步,还是困难重重,甚至现有的成果,都可能倒退回去。
  朱标自然是忧心忡忡,老朱也是微微叹气。
  “咱和太师,这几年一直盯着外面,就是想找个办法,太师现在鼓励科技,也多半是这个意思,他这人心思深,不到最后,不愿意说出来,甚至到了最后,你也未必就能看透,他到底做了什么安排。反正这个奖金朝廷出了,有什么成果,咱们且慢慢看着吧!”
  父子俩商议妥当,立刻就让中书省下令出钱。
  这一次可不是大明皇室想要弄点幺蛾子了,而是整个大明朝,以国家的意志,鼓励科技发展,这个意义,拔高到什么程度,也不为过。
  陶成道信心满满,因为他的飞天之翼已经差不多成功了。
  陶成道仿照翅膀的形状,用丝绸缝制了一个巨大的翅膀。
  在翅膀下面,吊了一个轻便的座椅。
  这个座椅可不是原来硬木做的,而是轻便的藤条编织的,人坐在上面,还可以通过绳索,操纵翅膀。
  只要在高处放飞,就可以凭借着风力,在天空中翱翔一段时间。
  随着不断改进,时间越来越长,陶成道也越来越兴奋。
  他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了。
  朝廷的奖金是小事,能高飞九天,俯视大地,实现梦想才是真的。当然了,那三十万贯奖金,也肯定是很香的。
  可就在陶成道信心满满的时候,突然从应天城西,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球体,上面有一个憨厚的汉子,不停搓着手,满是皱纹的脸上,充满了喜悦。
  成了!
  真的成了!
  “爹,有人和陶成道打对台戏了!”张承天兴冲冲道。
  张希孟一惊,“是什么人,你知道吗?”
  “这大明朝我不敢说,但是应天城,我没有不知道的。这人是五城兵马司的老兵。”
  张希孟一怔,“他又是为什么,要搞发明?”
  “我听说他平时负责水车,就是满城救火。他想着居高临下,能看得清楚,可以提前把水车派过去,避免烧到了无辜百姓。”
  张希孟心中一动,颔首道:“此人有德啊!”


第八百七十三章 咱投洪武大帝了
  一心想要飞天的陶成道,输给了一个五城兵马司的老兵……而这个老兵最初的想法,也不过是登高望远,能俯视整个应天城,及早发出预警,调集水车,避免火灾蔓延。
  像是应天这种,百万人口级别的超大都市,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哪一个解决不好,都会出问题。
  比如食物,饮水,还有污水排放,全都需要投入大气力,才能解决。
  另外就像消防这种事情,也是很可怕的。
  由于应天普遍都是平房,只要富贵的人家,才能建造小楼。
  老百姓在房舍周围,大量堆放木材。一些街区胡同的道路又窄,因此一旦失火,就会迅速蔓延。
  所谓火烧当日穷,多少人家,都会败在火上面。
  绝对不可以马虎。
  这几年,平均算下来,每年应天的火灾数就有大几百次,死于火灾的人员,少则上百,多则二三百,损失非常惨重。
  因此应天城中,也非常重视防火,比如每个街区,都要挖掘水井,设置汲水点,有些人家,还要在院墙下面,准备一排水缸,随时扑灭明火。
  可即便如此,也很难说每一次都能防住。
  五城兵马司,就有上千人,专门负责防火,每年都有兵丁被火烧死……
  知道了这些,也就明白了老兵发明热气球的初衷。
  就是想提前预警,减少损失。
  而且他的灵感来源,也是火场的出生入死,他发现每次着火,升腾的热气,会把灰尘,薄纱,吹上天空。
  每年因为放孔明灯,也会产生火灾,而孔明灯又是靠着火焰燃烧,带来的热气飞天……或许就是一种提示。
  把孔明灯做得大大的,人坐在里面,就能飞上天空,站在空中,就能观测应天城中的情况,哪里出现了烟火,立刻提前预警,通知下面的人。五城兵马司立刻出动核实……
  老兵的热气球试验成功之后,立刻用在了消防上面。
  首先,将庞大的应天城,分成八个街区每处都安排一个热气球,升到空中,居高临下观察。
  一旦发现火警,赶快用旗语通知下面的人。
  下面的人就近通知五城兵马司,兵马司根据火势情况,安排人员,决定调拨人员水车数量……
  这套系统推出之后,立刻取得了奇效。
  由于站在高处,看得清楚,调拨人员得力。
  三个月时间里,就提前扑灭了上百次火情,足足三个月,没有军民因为火灾丧命。
  这个热气球预警系统,立刻得到了追捧。
  苏州,杭州,扬州,乃至北平等地,全都引进过去,而且很快出现了一大批生产热气球的作坊。
  发明热气球的老兵,也很顺利得到了三十万贯的奖金。
  只不过他并没有要这笔钱,而是把钱捐给了历年牺牲在火场的弟兄,他依旧只是个五城兵马司的普通老兵,推着水车,在街上忙碌。
  或许唯一的不同,就是在他的胸前,额外多了一枚大明功勋奖章。
  也正是这枚金灿灿的奖章,让老兵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哪怕京城最高级别的勋贵,遇到了他,也不敢随便造次。
  不然的话,一旦传出去,那可是要命的事情!
  在这个大明朝,虽然有宗室勋贵,但是国家的底色,依旧是老百姓,那些有过贡献的普通人,都会受到高规格的待遇。
  拂林国皇子曼努埃尔在大明已经住了一段时间,他渐渐开始了解大明,懂得了一些这个国家的特点。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