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 类型:历史军事
- 作者:青史尽成灰
- 入库:04.13
宋濂点头,这些事情他都能安排,无非是在典礼上增加一些项目,但是有一点,这事时机到不到,能不能办得圆满无缺,宋濂却是不知道。。
这事八成还要看张希孟的意思。
“张先生,你也说说吧!”
张希孟苦笑道:“主公,臣是早早盼着主公荣登王位,但只怕还要稍微等些时候,毕竟眼前这事,怕是没有那么轻易结束。”
朱元璋怔了怔,“这么说,还有比朱夫子更有份量的人?难不成是孔圣人的后裔?咱记得他们不是大元忠臣吗?也能来规劝咱这个乱臣贼子?”
老朱语带嘲讽,鄙夷之意,已经不需要掩饰了。
朱夫子如此下场,孔夫子只怕也好不到哪里去,就算对孔老夫子高抬贵手,孔家的人,也恐怕难以逃脱严惩的命运,此时想来劝说朱元璋,那只是火烧浇油。
张希孟道:“主公,倒不是孔家人,而是名儒黄溍,此老已经从家中动身,据说要以老朽之躯,劝谏主公。还说不成功,则成仁!他是抱着必死之心,前来规劝主公的。”
朱元璋眉头紧皱,什么意思?一个将死之人?还要拼着老命来劝说自己?他有这个份量吗?
宋濂却是吓了一跳,这位黄溍黄老先生可不一般,他被世人尊位儒林四杰之一,而另外三位,全都已经死了,黄老爷子才华横溢,著书颇多,又年纪够大,辈分够高,大约可以被视作如今士林的泰山北斗,宗师级的人物。
像宋濂,刘基之流,都比人家矮着辈分,或许只有贾鲁可以相提并论。但是贾鲁是以治水闻名天下,士林其实看不上这种干脏活的。
臭治水的,你懂个屁的儒学啊!
黄溍此来,基本上是携着倚天剑和屠龙刀,跑来教训不听话的后辈了。
朱元璋知道了他的身份之后,终于严肃起来,他看了看张希孟,又看了看其他人。
“张先生,咱们打仗讲理,不论文武,都没惧怕过谁……既然他要过来,咱们就开门迎战,先生可有把握胜过他?”
张希孟淡淡一笑,“主公,辩论并非是为了胜负,如果此老真是一心为民,讲得也有道理,臣倒是愿意向他请教,如果他立意用心,都有所图谋,就算是那三位也复活了,儒林四杰齐至,我们也能驳倒他!”
“好!”
朱元璋忍不住抚掌大笑,“咱们这几年,一起辩论道理,寻找策略,开诚布公,畅所欲言……才有了今天的局面。朱铭还建议咱广开言路,那就如他所说,广开言路……最好请一些普通百姓,请军中将士,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全都请来,只要有道理,就不怕辩论吗!”
朱元璋纯粹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看出殡的不怕埋得多!
黄老爷子都七老八十了,也不知道能不能扛得住?
万一路途劳累,辩论的时候,再说不过,气恼之下,直接死过去,那可就不妙了。
宋濂暗暗盘算,必须请几个名医过来待命,随时救人。
就算黄溍撑不住倒下了,也等这事情过去再死。
好家伙,这已经提前准备丧事了,果然是安排得明明白白。
宋濂在这边筹备,可是传说中的黄老爷子却是信心满满,他考中过进士,在元廷为官多年,又参与修史,后来辞官归隐,著书立说,悠游林下。
他这一生,基本上就是最标准的士大夫流程。
早年苦读书,然后考取功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退归林下,著书立言……可以这么说,哪怕最挑剔的人,也未必找得出他的问题。
想要劝说别人,首先就要自己立身甚正,正人先正己,不然凭什么教训别人?
这一点黄溍把握十足,因此他到了杭州之后,只是见了几个老朋友,抽空又跟朱铭聊了聊,随后老爷子就早早睡觉。
年纪大了,经不起折腾,需要养精蓄锐。
就这样,一直到了第三天,朱元璋竟然下令,要在灵隐寺见士林前辈黄溍老先生,同时欢迎杭州各界,前往旁听。
消息传出去之后,整个杭州都沸腾了。
朱元璋在拿下杭州之后,只是处理了一些简单的事情,真正涉及到如何治理这座城市,老朱并没有表态,大家对此都充满了期待。
而这段时间有关岳飞冤案的讨论,又让群情激奋。大家都隐隐有种预料,这一次召见黄溍,又在灵隐寺,面对杭州百姓,怕是要给这些事情一个结论。
因此人们早早前来,扶老携幼,抢占最好的位置。
比普通百姓更积极的却是士林中人,他们纷纷前来,都盼望着黄老能够驳斥倒那个小奸贼,让他的谬论不攻自破,还天下士林一个安宁。
就连前几天被弄得精神恍惚,摔得很惨的朱铭都来了。
黄老爷子出手,必定是老神仙放屁,不同凡响,就看着好了,
这边人很多,但是出乎预料,在另一边,人数同样不少,高启、张羽、徐贲、唐肃、余尧臣,全都是青年才俊,吴中有名才子,他们喜笑颜开,充满了期待。
很简单,他们一直仰慕的张先生,今天也会来,而且还会成为主要的发言者。
“总算能领教张先生的风采了。”
几个人攥紧拳头,迫不及待。
预定的时间到了,主要的人物,终于开始进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包括朱元璋在内,都是文人打扮,穿着深衣,飘飘洒洒,很有气势。
唯一例外,就是张希孟,他穿了身道袍大氅,在一群人当中,有点鹤立鸡群的意思了。
显然这样的穿搭,很有意思。
张希孟这边落座之后,传说中的黄大儒也来了,他先是向朱元璋施礼,老朱含笑,“黄老学士前来,正好倾听训诫,今日是坐而论道,请老学士不用多礼,畅所欲言就好!”
黄溍道谢,这才坐下,他看了一圈,目光落在了张希孟身上,没法子,谁让他太年轻了,想不被认出都难。
“老朽听闻,张相似乎是云庄先生后人?”
张希孟笑道:“不敢,只是张氏同族,可不是嫡亲直系。”
“嗯!老夫曾记得,当年云庄先生撰写加封孔子诏书,他老人家对孔孟之道,圣贤之说,也是极为赞同的。张相身为名门之后,又为何要离经叛道,鄙薄纲常,老夫实在是想不通啊!”
此话一出,周围听到的人,都不免皱眉头。
尤其是高启等人,简直就想骂人了。
倚老卖老是不是?
你这么说话,拿云庄先生压张先生,你厚道吗?
张希孟不慌不忙,从容笑道:“晚生读书不多,后来家中遭逢剧变,父母双双离去……要说我有什么学问,那也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并非从书里读来的。偏巧我生的不幸,年纪不大,就沦落战乱之中,挣扎求生,几乎丧命。所以我的学问带着土味,也带着鲜血气。没法做到四平八稳,中庸平和。”
“还有,既然提到了孔孟之道,那我倒是想请教,当年孔夫子周游列国,孟夫子也拜会过许多君王……由此可见,他们也是四处行走,并非闭门读书。”
“光是从治学的方法上,晚生不但没有背离孔孟之道,只怕还是孔孟的真正门徒,前辈以为然否?”
第三百零一章 天人感应,可以休矣
黄溍听到张希孟以真正的孔孟门徒自居,还说什么孔孟之道是周游列国走出来的,他顿时皱眉头。
人老了,就不免固执,遇到了挑战自己认知的东西,就会生气,愤怒!
“张相,孔夫子乃是万世师表,正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你也是读书人,如何能够诽谤圣贤,曲解圣贤的意思?”
张希孟微微一笑,他今天很往日谈话很不相同,黄溍一把年纪,锋芒毕露,句句攻击,毫不留情。但张希孟云淡风气,颇有种大家气度。
“由此说来,孔夫子面对的是三代之后,礼坏乐崩,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称王称霸,彼此攻伐不休,百姓困苦,民生艰难,所以孔夫子提出了他的想法,给中原大地,治病疗伤,恢复秩序。”
“春秋和战国还不一样,春秋只是称霸,到了战国,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彼此兼并,出现了天下一统的需要。所以孟子才会认为天下定于一,孔夫子那个时候,只是希望行仁政,恢复古礼。”
“任何一种学说,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譬如说我们主张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是因为中原沦陷,蒙古人坐上了龙椅。这种情况在孔夫子那个时代里,是不存在的,在论语里,孔夫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也就是说,当时有豪杰之士,如管仲者,尊王攘夷,维护中原正统,便是孔夫子也是非常钦佩,推崇备至的。”
“我们看到的现实就是元廷昏聩,区分等级,视人命为牛马。百姓民不聊生,贫者无立锥之地,豪富之家,勾结元廷,甘为爪牙鹰犬,横行乡里,为祸一方。天灾水患,接踵而至,天下苍生,有倒悬之急,黎民有涂炭之苦!”
“在这个情况下,我们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就是要赶走元廷,恢复华夏秩序。但是昔日赵宋王朝,一败再败,沦亡胡虏之手,教训不可谓不惨痛。我们痛定思痛,提出了均分田亩的救民主张。”
相似小说推荐
-
在下不才,乃当世名将 (洛河清风) 起点VIP2022-11-01完结175.61万字 2.03万总推荐王朝林立,异族繁多,杀伐不断,兵戈未停,秦易带着名将系统穿越到这...
-
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何不言情) 起点VIP2022-12-03完结156万字 4.87万总推荐穿越到洪武二十二年,成为北平城里燕王护卫军一员,开局四个妹妹,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