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男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大明第一臣 完结+番外 (青史尽成灰)


  可要说天命不在,那是不是归了朱元璋?自己要不要顺应天命?
  刘伯温陷入了两难,“我,我才疏学浅,不懂什么天命!”
  “你不懂,又如何义正辞严,跟我说成吉思汗是天命所归?”张希孟笑呵呵问道。
  老刘只觉得脸蛋子火辣辣的,张希孟的笑,简直跟小鬼呲牙一样可恶!这人年纪不大,可说出来的话,提出来的问题,全都刁钻古怪,思路清奇,让人完全没有招架之力。
  “我,我熟读经史,自然知道大元朝天命龙兴,如今天命是否还在,却是要问后人了。”
  张希孟笑了,“这也是个说辞……可是一旦这么说,就表明只有写进史册,变成史书,后人才能明白天命转变。当世之人丝毫不懂天命变化,那又如何匡扶正道,辅国治民?又何谈天人感应,何谈顺天应人?”
  在座的的不是高官就是宿儒,张希孟的发问虽然很颠覆,但是丝丝入扣,甚至可以说发人深省,但是可惜的是,没有谁能把握住张希孟的真正想法,只能陷入沉默,良久的沉默。
  朱元璋已经听得不耐烦了,他迫切想要揭开谜题,“张先生,事到如今,你就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然后大家伙一起参详,咱今天开诚布公,言者无罪,随便说什么都好!”
  张希孟一笑,“既然如此,也只能放肆了……其实顺着天命来说,他日主公能够崛起,驱逐蒙古,一统天下,到时候归结起来,也是天命所归,得到了上天庇佑。主公和成吉思汗是一样的,到了那时候,主公必定要尊奉元廷为正朔。还要承认元廷入主中原几十年,父母祖辈,皆赖元廷生息繁衍……元廷主要还是好的,只是最后天命不在,昏君谗臣,丢了社稷。”
  张希孟说到这里,恰好就把老朱登基之后,对待元朝的一些态度点破了。
  “主公,斗胆请教,您服气吗?”
  “这个!”
  老朱沉吟了,服气吗?自然是不服气的?
  可你不服气,还不承认天命吗?
  “张先生,咱的经历你一清二楚,父母双亲,一家兄弟,相继死亡,颠沛流离,妻离子散……到了今天,只有大嫂和侄子,姐夫和外甥健在……咱没了差不多十位亲人!要说父母皆赖元廷生养,他们就是这么对待咱的吗?咱不服气啊!”
  确确实实,但老朱满腔悲愤地说出这句话,张希孟就知道他真的成功了。
  历史上的朱元璋对待元朝是很复杂的,他当然恨元朝,可是登基之后,又没法回避元朝,所以才有了尊奉元朝为正朔的举动,又说了不少元朝的好话。
  当然了,这只是老朱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朱元璋不断发兵,北伐残元,他出塞北伐的次数,比朱棣还多。
  整个洪武朝,都在持续追击元廷残余力量,从来没有手软过。
  事到如今,就可以得出结论,朱元璋毫无疑问是厌恶元朝的,但是为了天命正统,他不得不承认元朝,仅此而已。
  而今天的张希孟,就想打破这个天命观,彻彻底底,给老朱重塑三观!
  “主公,我也不服气,我的爹娘死在了元兵手里,我也几乎丧命!跟我有同样遭遇的人太多了,元廷的确占据中原几十年,的确是我华夏史册上的一页,可仅仅因为如此,就让我说元朝的好话,承认天命,甚至替元廷说好话,擦胭脂抹粉,我还是做不到!”
  张希孟猛然抬头,目光落在了挂在墙上的十六个字。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其实这就说的是天命,龙气所在,上天庇佑,主公提三尺剑,扫清天下,痛击元廷,早晚有一天,要恢复汉家河山!”
  “可是在这八个字之后,还有八个字……均分田亩,救济斯民。”张希孟淡淡一笑,“我以为关键在这八个字,均分田亩,救济斯民!这八个字针对的不只是大元朝,赵宋立国,不抑兼并,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正因为如此,蒙古人崛起之后,横扫天下,赵宋百姓早就一无所有,换一个皇帝罢了,他们如何愿意为了大宋江山卖命?这就是大宋一败涂地的原因所在,也就是真正的天命!”
  “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他们不但没有反思赵宋的弊政,反而大肆圈占土地,压榨百姓,汉人的一条命,不如一头驴值钱!大宋有点盘剥手段,元廷发扬光大,大宋没有的,元廷推陈出新。总而言之,元廷的敲骨吸髓,还要远胜大宋十倍百倍!”
  “不足百年,就已经把天下百姓逼得山穷水尽,不得不举兵造反,这才有了遍布天下的红巾!这也是元廷失去天命的关键所在!”
  “说到了这里,那什么是天命?我以为天命就是民心!左右民心的最大关键就是民生!而民生的根本又是土地!是粮食!所以说,粮食才是真正的天命,半点不为过。”
  张希孟条分缕析,讲到了这里,已经是石破天惊,可他还嫌不过瘾,竟然继续道:“所以我们起义的目的有两重……第一重,是要驱逐元廷,恢复汉人江山,收回土地,废除欺压汉人的法令,南北归一,没有什么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之分……人命关天,不允许将一些人的命等同牲畜!决不允许!”
  “至于第二重,则是要割除早已存在的弊政,由此可以追溯到赵宋,甚至更早……打击豪强,均分田亩,实现耕者有其田。平均徭役赋税,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国度!这才是这次起义的根本目的!”
  张希孟再一次扫过所有人,最后的目光落在了刘伯温身上,他发现刘伯温额头布满了汗水,显然受到的震撼,不可以道里计!
  张希孟把高度彻底建立起来,不要纠结什么元朝了,我们要做的事情远超过王朝兴衰,要割除的是千百年的弊政!
  愿意加入其中,自然欢迎,哪怕是蒙古人,也不例外。不愿意加入,还想着过人上人的日子,欺压百姓,压榨穷苦人,哪怕你是汉人,也同样是敌人!
  朱元璋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张先生所讲,谁赞成,谁反对?”


第一百八十二章 实干兴邦
  没有共同的思想,再多的兵马,都是一群乌合之众,经不起风吹雨打。而凝聚共识,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又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做到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自身出发,结果自然是千奇百怪,匪夷所思,就像是汉人士大夫,竟然和蒙古贵胄有着共同的利益,在他们看来,红巾军是比元廷还要可怕的存在。
  而今天的朱家军,就要正本清源,涤荡错误的观念,真正实现思想统一。
  朱元璋凝重的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最后落在了刘伯温身上。老朱丝毫不觉得他会赞同,就凭他刚刚说的话,自己就可以拿这颗脑袋祭旗!
  果然,刘伯温沉重道:“我为大元之臣,不幸落入贼营,有死而已,还请给个痛快吧!”
  他还真是要找死!
  张希孟抢在朱元璋之前开口道:“你还没有说刚刚所讲,你是同意,还是反对?避重就轻可不是君子作为!”
  刘伯温越发尴尬,老脸涨红,其实他看到那十六个字,就已经想到了许许多多。要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就等于是将元廷视作胡虏蛮夷,诛灭元廷,恢复汉家河山,这是个非常有力的号召,也是他们这些汉人官吏归附朱家军的最好理由。
  当然还不足以抵消一些人对元廷的怀念,这里面的因素非常多,有私人情感的问题,有对义军的排斥,但归根到底,还是利益问题。
  所以才有了后面八个字,均分田亩,救济斯民!
  历史上的谕中原檄,用的是立纲陈纪,其实对比二者的不同,就能明白提出者的用心所在,立纲陈纪,是说元廷统治崩溃,纲纪荡然,所以老百姓才受苦受难,我们讨伐元廷,是为了恢复纲纪。
  恢复的是什么纲纪?自然是三纲五常,儒家士大夫一直唱到的秩序。
  而这个口号还暗含一层意思,元廷在立国之初,是天命所归,是建立起来秩序纲常的,之后后面的皇帝太拉胯了,才不得不起兵讨伐。
  这也和老朱很多关于元廷的说法暗合……再说直白点,是朱元璋向元廷旧官僚,向整个士人地主群体的妥协。
  堂堂洪武大帝也妥协过吗?
  废话,如果他不会妥协,哪里能坐上龙椅!
  朱元璋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心中有刀子,妥协只是暂时的,等他有了机会,一定会杀回去,这才有了洪武朝的人头滚滚。
  从登基之初,一直杀到驾崩……不管有多大压力,多少困难,朱元璋都把这条路走完了,始终如一,不忘初心。
  或许这就是朱元璋的魅力所在吧!
  而经过张希孟的修改,立纲陈纪,变成了明明白白的均分田亩,也就是说,任何对兼并土地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的,都是大错特错的。按照这条标准,错的可不只是赵宋那么简单!
  要知道所有世家地主,豪门大户,都在追逐土地,兼并田亩是他们的本能,靠着土地收租,坐享其成,当一个舒舒服服的食利者,是千百年来,人上人的共识。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