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一不小心跌倒在地,朱棣再抬头时已经泪流满面,他大哭道:“父皇怎么就突然走了,他前些时还唠叨我,他前些时日还在唠叨我啊。”
……
随着遗诏的传达,朱元章驾崩的消息在北平城也传了出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燕王府,就连甄武也不例外。
所有人都知道将会有一个新的时代绽放。
可王府一直安安静静的没有一丝动静,朱棣也只是带着朱高炽哥三在王府进行祭拜悼念朱元章。
期间只有道衍出入几次,至于说了些什么无人知晓。
就在所有人认为将会一直平静下去的时候,然而在一周后的这一天,朱棣突然召集了所有护卫军骑兵,共八千骑浩浩荡荡的杀向了应天府。
八千骑兵轻装疾行,顺着官路,一路就近补给,毫不掩饰消息。
如此,朱棣的行为很快就传到了南京城。
南京城中,驸马梅殷的府邸里面,梅殷听到这个消息,愤愤的把信件搓成一团,满怀激愤道:“若听我言,何至于此,本来堂堂正正,名正言顺的事情,为什么非要搞这种手段,偏生太孙听信黄子澄的鬼话,什么对礼规颇有钻研,有钻研会让先帝只停棺七日就匆匆下葬?”
一旁的宁国公主,脸色一变道:“慎言,如今新皇已继位,可莫要再称呼太孙。”
梅殷冷笑:“是啊,他倒是着急,生怕晚一天继位,还说什么诏行三年丧,说的好听,连先帝的身后事都不愿意大肆操办,在皇城里装模做样行丧算哪门子丧。”
梅殷这么生气不是没有原因,说起来,朱元章五月初十驾崩,朱允炆与齐泰和黄子澄商议后,在五月十六日便把朱元章匆匆下葬。
同日,即皇帝位,昭告天下,大赦天下,定明年为建文元年,又在黄子澄等人说着什么‘天下不可一日无主,上位不能一日疏于朝政’的劝解下,哭哭啼啼的决定在皇城坐行三年丧期。
这般一代帝王朱元章的丧事便匆匆了结。
相较于当年朱元章给朱标办理丧事,简直是天差地别。
仁善的朱允炆,他的真实性子初露端倪。
可朱元章不是只有孙子,他还有儿子,朱棣本打算听从遗诏老老实实待在封国,可这欺人太甚,朱棣不得不来讨个说法,哪怕违了朱元章的遗诏。
宁国公主对朱允炆给她父亲办的丧事也颇为不满,可她还是叹了口气,劝解梅殷道:“咱们又有什么办法,新皇不听你言,你生气又有什么用,再者说当初父皇临走前,特意交代你辅左新皇,你便是有些不满,也不能枉顾父皇的命令吧。”
说到这里,宁国公主顿了一下道:“而且一朝天子一朝臣,你是父皇留下的顾命之臣,还需多为新皇考虑,他这般着急,说到底还不是怕我那四哥来着。”
梅殷重重的叹了口气。
而与此同时,皇城内,奉天殿里。
朱允炆召集来齐泰,黄子澄,一脸慌慌的询问:“如今燕王入临,将至淮安,朕该如何是好?”
齐泰是应天府解元出身,现任兵部左侍郎,不过马上就要升任兵部尚书,在朱允炆登基后,第一时间认命齐泰和黄子澄同参国政,说起来齐泰是有些本事的,至少要比黄子澄强,有一次朱元章询问他边境将领,齐泰能够一个不错的说出来,然后朱元章又询问边关图形,齐泰竟然从袖子里拿出册子,总结归纳了这些图集。
要知道这可是抽查,并不是事先准备的,所以齐泰很得朱元章的看重,临死前还被朱元章召授顾命辅左朱允炆,从这些上来看,齐泰至少能评一句胸中有物,至于是不是纸上谈兵再说。
而黄子澄呢,这家伙早早被选为东宫伴读,历经的职位,都是编编写写,要么就是给朱允炆讲讲课,但他得朱允炆信重,重点是他还认为自己很厉害。
关于他俩有一个比较出名的地方就是,当朱允炆想要削藩的时候,齐泰建言先把朱棣收拾了,而且提的建议有模有样,以防边为名,派兵将戍守开平,然后把朱棣的护卫兵全都调到塞外,等削去朱棣的羽翼,自然可以缓缓削平朱棣。
若是朱允炆听了齐泰的话,还不晓得怎么样,但是朱允炆显然更信任伴读讲师黄子澄,黄子澄建议先易后难,挑软柿子捏,结果收拾到朱棣的时候,朱棣有了准备,起兵直接反了。
说起来朱允炆的重要班底还有一人,方孝孺,不过他此刻还未入京,但方孝孺不用介绍,挺出名的,字周礼,号十族居士。
此时齐泰二人听了朱允炆的问话,齐泰还未说话,黄子澄就一脸自信的跳了出来,他最近可牛大发了,仗着和朱允炆的交情,直接开口道:“陛下,可还记得曾问过臣下,关于诸王势大的事情?”
朱允炆点了点头。
他记得,那时候他刚刚当上皇孙不久,面对燕,晋二王,心里很没底气,所以便询问黄子澄:“诸叔藩王皆拥重兵,如有变端,怎么办?”
当时黄子澄非常自信的回道:“诸王仅有护兵,只能自守,倘若有变,可以以六师监之,谁能抵挡?汉朝七国不可谓不强,最后还是灭亡了。大小强弱之势不同,而顺逆之理更相异啊!”
简单的意思就是,诸王敢跳腾,一巴掌就能拍死,不用丝毫担心。
也正是这句话,加上后来黄子澄对朱允炆的影响,让朱允炆有了自信,因此往来也称呼黄子澄为黄先生。
而在黄子澄的心中,确实也没把朱棣当回事,只是不知道黄子澄给朱允炆讲汉朝七国历史时,是不是忘了有一个人叫做周亚夫,要不然他怎么把周亚夫的作为忘了一干二净。
齐泰不晓得俩人打什么哑谜,默然不语。
黄子澄大咧咧道:“可提前通知京营做好准备,另外谴一人持先帝遗诏前去阻拦,怒斥燕王何故违背先帝遗诏,自可让燕王知难而退。”
朱允炆得到办法,大喜:“幸亏有黄先生,要不然朕还不知如何处理,那么你觉得该谴谁去?其实朕不欲与四叔此时动刀兵,要不然天下人该如何看待朕,所以最好选一良臣前去,劝燕王北归,如此才皆大欢喜。”
黄子澄思索。
这时齐泰站了出来道:“遗诏是微臣代发通告天下的,便由微臣前去吧。”
朱允炆又是一喜:“如此便有劳齐侍郎了,此番若功成而返,朕升任你为兵部尚书之事,对其他朝臣亦有话说。”
“微臣定当不负厚望,功成而返。”
朱允炆点了点头,随后又说了些事情,便让他们各自办差去了,齐泰持着朱元章的遗诏,带着些许兵士,没有过多耽搁,直接向着淮安而去。
他心中其实有些担心,担心朱棣征战沙场惯了,不听劝阻,然后一言不合下砍了他。
不过在他摸了摸怀中的遗诏后,这丝担心便消散不见。
彷佛是朱元章给予了他力量,让他觉得他现在很勇。
齐泰又摸了摸遗诏,眼神锐利的望向前方,他不相信朱棣敢不听朱元章的话!
……
第230章 -燕王带头,群王起哄
大宁,宁王府。
朱权自入藩大宁后,大宁早已不是以往动荡的模样,蒙古诸部不是往北远遁,便是降了了大明,构建成一道属于蒙古人的防线,而这些降的蒙古部落,虽说在与大明边军的战斗中曾战败过,但是在得到大明的一些支持后,战力迅速再次爬上一等,尤其是朵颜三卫之精骑。
加上大宁外部东有辽王朱植,西有燕王朱棣,朱权的日子过得简直不要太美。
除了需要经常调集兵将配合朱棣,日常去北方草原扫扫黑,打击打击那些头铁的蒙古部落,朱权在大宁的生活,可以说想干嘛就干嘛。
在他看来,他只要守住边境,盯死蒙古人,他这辈子在他的封地中就能安然的逍遥度过,而警惕蒙古人这点工作,先不说他本就是皇室子弟,有这个责任,便是对比一下之前在皇宫的日子,这点工作也不值一提。
入藩大宁,不亚于鱼跃大海。
可是当朱元璋的死讯传了过来后,这个往日都是笑颜,兴趣爱好颇为广泛的年轻王爷,一时间也没了笑意,没有了玩心。
甚至一连数日后,还影响着整个宁王府都变的气氛沉沉的。
不过,当他接到朱棣带兵直奔应天府的消息后,宁王府终于传出了朱权的笑声,笑声中带着畅快,还带着一道夸赞。
“四哥好勇!”
这句话把一直陪在朱权身边的亲侍惊了一下,他偷偷的看了一下朱权的神色。
可没想到朱权笑过后,整张脸再次变的阴沉了下去,一双眼中闪烁着明灭不定的光芒,仿佛在思索着什么。
朱权今年二十一岁,与朱允炆同龄,以往不是没有羡慕过朱允炆的身份和待遇,可他晓得,他的生母分量轻,加上他在诸兄弟中年幼,所以羡慕归羡慕,但是从没有妄想过,登上九五之尊的位置。
可朱元璋是他的父亲,在父亲死后,不能奔丧也就罢了,最多郁郁不甘,但是朱元璋还被匆匆下葬了事,这如何不让为人子的气恼。
相似小说推荐
-
海上升明帝 (木子蓝色) 起点VIP2022-10-25完结1.96万总推荐我朱以海,堂堂太祖高皇帝十世孙,就是上岛啃番薯,下海打游击,也绝不投降满清...
-
从亮剑开始崛起 (我的头像是猫) 起点VIP2022-11-12完结 10W收藏281.08万字 19.24万总推荐狗作者幼儿园未毕业,被毒死概不负责…&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