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我会写的,但钱公那人,说实话我觉得他不会南下的。”
“你觉得钱公真降清了吗?”
“也许心中还有大明,但他却没有那种抵抗到底的坚决,所谓的假降,保存元气这些,不过是些自欺欺人的谎言罢了,既顾及名节,又贪生怕死,终究还是懦弱。”冒辟疆叹道,“不过倒也可以利用他心中最后那点良知,就算他不回来,但也可以通过他打探鞑子的情报,也算能够为恢复大业出一点力吧。”
这番有些苛刻的点评,可谓把东林领袖的脸都打烂了,但董小婉却也没反驳,他觉得钱谦益虽为东林领袖,但在抗清一事上,确实不如丈夫更有立场。
“若是柳姐姐能来也是好的。”
“钱公估计不会带柳如是去北京,可能会送他回苏州常熟老家。待监国率师北伐,收复苏州,那时你们便可姐妹团聚了。”
“那真期盼那天早点到来!”
冒襄坐了没一会,便又匆匆离去,他去了好友张维赤家的郊外别墅太白居,在那里与复社好友彭孙贻和陈则梁会面。
“我们还说辟疆你回去见了董姑娘今天定是回不来了呢。”
“大事要紧。”冒襄笑道。
“我们刚才正说到准备建立一营人马,营号也想好了,咱们叫世勇营,跟黄太冲的世忠营遥相响应,隔海相望。”陈则梁说到此事十分激动,说这事得到众人拥护,大家都已经筹措到了一万多两银子。
冒襄听了兴奋道,“这是好事,我完全支持。咱们有了自己的人马,到时既能支援监国的北伐王师,也能维护本地一方安宁!”
“咱们什么时候去见监国?”
冒襄道,“监国让咱们去海盐县城见面。”
“好,那什么时候动身。”
“咱们总不能空手去拜监国吧,总得准备些钱粮前去助饷充军。”冒襄提议筹集一批钱粮带去海盐县犒赏助军。
其它几人全都响应支持。
“我都迫不急待想要见见咱们这位中兴明主了!”
“我也是!”
第110章 表动则影随
嘉兴,海盐。
朱以海挟祝家庄大捷,领兵东进海盐城下。
恰在此时,两支人马自海上而来。
“殿下,刘孔昭奸佞,不可用,杨文骢亦是奸相马士英妹夫,此二人绝不可用。”
向朱以海力谏的是通政使兼协办江南诸营粮台的虞大复。
朱以海却只是在嚼着块虾干。
“殿下,那刘孔昭十足奸佞,德行有亏,身为开国功臣诚意伯刘伯温后代,却品德败坏,卑劣无耻,这种人绝不可用。”
虞大复攻击起刘孔昭不遗余力,他细数刘孔昭之罪,甚至还说起刘家的家史,话说刘伯温是开国二伯爵之一,被封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
刘伯温死后,由他的孙子承袭爵位,后因靖难之役等原因,一度停封。直到嘉靖十一年,刘伯温九世孙刘瑜才承袭了诚意伯爵位。
刘瑜死后,爵位由他的孙子刘世延承袭,万历三十四年,刘世延坐罪论死,最后死于狱中,按常理他的爵位应当由他的嫡孙刘莱臣承袭。
但当时刘莱臣年纪尚幼,于是刘莱臣的庶兄刘荩臣借袭爵位,有借自当有还,但刘荩臣死后,爵位却由自己儿子刘孔昭承袭。
“那刘孔昭为霸占爵位,掩人耳目,先把叔叔刘莱臣杀害,后又将嫡祖母胡氏害死,十足大逆不道的不孝子。”
老刘家似乎有个奇怪的规律,就是经常世子早死,最后爵位得由孙子承袭,如刘伯温爵位传孙子,九世孙刘瑜爵位又传孙刘世延,刘世延的儿子刘尚忠也是早死,所以才当传刘莱臣。
可刘莱臣太小,这才让宠妾莫氏所生的刘荩臣有机会跟嫡母胡氏达成协议,借袭爵位,将来再还给刘荩臣,这种借袭爵位的事情,其实在明朝很常见,主要也是为了稳固爵位传承,毕竟老刘家这伯爵当初可是代了好几代。
当然,最后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甚至刘荩臣、胡氏早亡,因此明间各种传说四起。
“虞公,你说的这些都是民间传闻而已,事实上孤查过,朝廷之前也针对此事做过调查,最后得出结论是查无实据,纯粹民间谣传而已。所以,就不要以讹传讹了。”
刘孔昭承袭诚意伯爵后,也惯例接任了提督南京水师的职位,也就是武操江大臣,崇祯朝刘孔昭还加封为少保。
在南京勋臣中,刘孔昭跟徐家都是实力派。
后来他们也一起拥立了福王继位,在弘光朝也一度权倾朝野,只是因为诚意伯是跟首辅马士英、兵部尚书阮大铖他们站一边,对东林党打击不遗余力,所以东林党对马士英阮大铖恨之入骨,对刘孔昭那也是痛斥为奸佞。
刘孔昭对东林党动手甚至是从崇祯年间就开始了,当时他就与内阁首辅温体仁联手打击东林党人。
在弘光小朝廷里,刘孔昭甚至直接搞出了殿臣之争,在朝堂上直接骂东林党的张慎言,甚至掏出刀子要捅了他。当时弘光朝中的东林党人张慎言、高弘图等都被他攻击。
可谓是跟东林势如水火的人,东林党也把刘孔昭称为阉党的第三号人物,毕竟脾气火爆,又是勋臣,还手握着长江水师,这种人东林党既恨又无可奈何。
马士英还曾推荐刘孔昭入阁办事,遭到东林党集体反对,要不是没有先例,刘孔昭还能成为入阁的勋臣。
刘孔昭在弘光朝压的东林党抬不起头,却加官晋爵不断,先升诚意侯,然后南京城破前,还跟黄得功一起晋封为国公,黄得功升靖国公,而刘孔昭升诚国公。
当时弘光朝在长江打造了水师六镇,由黄蜚、黄斌卿、郑彩等六位总兵官分地划界防守,由武操江刘孔昭统领。
只是清军南下,略施工计谋就骗过镇江守将郑彩,轻松的过江,郑彩等不战而逃,最后南京城中的刘孔昭也只得逃跑。
虞大复就是个东林党人,所以现在刘孔昭和杨文骢带兵来投,他坚决反对。
不过对于朱以海来说,他看待事情,不会从东林党人的角度来看,明末朝廷党争无处不在,很多时候一味党同伐异,已经没有半点公正可言,就为反对而反对。
如这个刘孔昭,身为大明的勋臣,是第六代诚意伯,他袭爵后为大明镇守南京,其实也向崇祯提过不少有用的建议,比如他曾上书崇祯,请举采矿、盐法、钱法、屯田诸议,以充国用。
虽然崇祯没采用,但也表扬了他,甚至加封少保。
刘孔昭身为南京的武操江,统领水师,也还是比较用心的,并在拥立福王建立南明朝廷抵抗清军上也很积极,虽说最终水师不战而逃,刘孔昭也一路东逃,但起码他从没想过投降清军。
从南京到苏州,再到海上,刘孔昭漂泊海上几个月,却也一直找机会跟清军打仗,听说义阳王监国崇明,也曾经前去拥立,只是义阳王君臣以刘孔昭名声不好拒不接纳。
听到鲁王台州即位监国,甚至迅速站稳脚跟,便也立马又带兵赶来。
刘孔昭跟东林党人的争斗确实是事实,在弘光小朝廷里,也比较跋扈,甚至清军南下时,也没有尽到操江的职责,但对朱以海来说,这些都是罪过,但眼下,刘孔昭带着一支人马,在坚持流浪抗清几个月后,赶来投他继续抗清,朱以海能拒绝么?
历史上这位刘孔昭最后带兵打回老家青田,在那里继续抗清,后来还加入了鲁监国的队伍中,曾经随张名振张煌言他们打到了南京附近,遥祭孝陵。
他的儿子也在舟山保卫战中战死。
直到最终,也不曾降清。
这是一个坚定的抗清派,正是朱以海需要的。
至于他跟东林党人的斗争,朱以海根本不以为意,因为东林党又不是什么无辜的小白兔,那些东林嘴炮其实也是误国的多,刘孔昭一个勋臣中的异类,比东林党更能打嘴炮,甚至还能拔刀子,其实挺性情的。
朱以海其实还很欣赏刘大炮,他内心里也很反感明末的那些东林党人,打着忠君爱国的旗号,其实有很强的君王控制、改造欲,什么都想按他们说的做,可实际又光会打嘴炮,实无能到家。
“孤之前便说过,只要一心抗虏复明,孤都愿意接纳,不管山贼还是水寇,就连顺营、西营,孤都已经下旨招安接纳了,刘孔昭为大明勋臣,孤又能不纳?”
“至于过去的那些东林党、阉党等的争斗,孤也说过,国难当头,大家要摒弃门户之见,现在没有什么阉党、东林党、什么浙党楚党什么顺逆等等,现在大家同心抗虏,其它的都不要提。”
“谁再提那些,就是要搞内讧,搞分裂,就是国贼。”
朱以海的话越说越严厉,虞大复头次见到监国如此动怒。
这时首辅沈宸荃站出来,“臣以为监国说的对,这个时候皆当摒弃门户之见,放下往日成见,一起携手并肩共抗鞑虏,恢复中兴。”
朱以海放低了些语调,“卿等都是饱读经书,你们都就当知道隋唐时的裴矩此人,宋代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曾这样评价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说裴矩在隋朝时,是有名的大奸臣,称为四奸之一。可到了唐朝时,却又成了有名的大忠臣,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