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这次来,还带来了三千人马。
是他在长沙招募的抚标,号称君子营。来到这里后,听说监国亲军北伐,于是又打算带着君子营渡海从征。
“本抚也与你们一同前往朝见监国!”黄道周思来想去,决定也一起北上。
于是福建巡抚张肯堂、广西巡抚瞿式耜、湖南巡抚堵胤锡、金衢严巡抚黄道周,四位巡抚与邓王朱聿键,国姓爷朱成功等上百位官员,带着君子营、邓王护卫、郑家家丁等合计一万二千人马,押着数十万两银子和许多粮食激荡北上。
君子营中,赐名为李赤心的闯贼侄子李锦,和闯将郝摇旗、袁宗第一起扮作湖南抚标家丁骑在马上,“想不到这位鲁监国倒是够种,居然能亲提兵马率先过江北伐,了得啊。”
“确实,而且好像还很能打,居然歼灭了五千五百鞑虏兵马,其中还五百真鞑。”
李锦道,“我觉得这位监国行事,很有几位咱们闯王昔日的风采,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啊。”
袁宗第道,“跟着这样的老大才好,像弘光那种皇帝,将士们前线打仗,他弃都城而逃,还怎么拼?就是崇祯那种也不行,大家都还没放弃呢,他自己倒是跟个娘们似的直接上吊了。”
“确实,就是不知道这位主动提出招安的鲁监国,有几分真心实意呢!”李锦对此行,也还是有几分不确定。
但大顺军已是穷途末路,面对鲁监国抛来的绳子,他们没理由不接。
“嗯,百闻不如一见,等咱们亲自见到了他,就知道到底如何了。”袁宗第也道,这次大顺军余部十三家,商议过后,特派出了李锦、袁宗第和郝摇旗三位首领随堵胤锡秘密北上,就是想亲面见那位监国,甚至亲耳听到他招安顺营诸部,那样才能真正相信。
第109章 董小婉葬花
嘉兴,海盐。
南北湖山中,清晨,一位年轻的妇人站在庭院里,看着昨夜雨打风吹落的栀子花瓣落满地,墙角的一排茉莉花也吹残,不由的心疼。
想起昨日都还是那么饱满怒放的花儿,今日却已经残香伴泥尘,不由的联想到了自己,十四岁就步入风尘,心酸的泪水伴着每个日日夜夜,却还得在人前强颜欢笑。直到后来遇到四大才子之一的冒襄,自己完全被他的才华所迷住,主动的倾诉心意,却被无情拒绝。
冒襄却只钟情于陈圆圆。
这段煎熬的日子渡过了足足五年,好在陈圆圆与冒襄虽然也订嫁娶之约,但在冒襄赴南京第六次乡试仍然落榜再回苏州时,陈圆圆已经人去楼空,冒襄科场落榜情场又失意,心情沮丧到极点,然后一病不起,那段时间是她日夜照顾。
后来好姐妹柳如是出面,让钱谦益出面为她赎身,然后将她送至冒家,而那段经历,也终于让冒襄接受了她。
到了冒家,她洗尽铅华,专心服侍冒襄,甚至教导冒襄的儿女读书。
可惜国破家难安,战乱流离,清军南下,冒家离开老家如皋避往南京,阮大铖招揽冒襄,但冒襄是复社才子,当年还曾参与留都防乱公揭,跟阉党是死对头如何肯从,结果被阮大铖将他逮入监狱,当时同被逮捕入狱的还有黄宗羲、冯京第等士子。
直到弘光弃南京出逃,冒襄才得以逃出监狱,举家南下,结果在芜湖遭遇乱兵,家中奴仆二十余口被杀,财物被掳尽,最后勉强逃出虎口,一直来到海盐朋友处落脚。后又因海盐城动荡,一家避到南北湖山中居住。
没有财产没有仆役,她便亲力亲为,照顾家人,教导丈夫的儿女,甚至还一起照顾田地整理菜园。
闲暇时看看书,养养花,山间虽然偏僻,可也终于有了些安静的日子。
只是丈夫却是闲不住的,一直在外面跑,外面兵荒马乱的,她非常的担忧,今早看到落花,无缘故的联想到丈夫,总有不好的预感。
满怀辈伤的她蹲下把落花一片片的捡起,然后在桃树下挖坑,要将它们埋葬。
“小婉,你在做什么呢?”
一个熟悉的声音从后面响起,她欣喜的回头,果然丈夫冒襄冒辟疆回来了,“夫君,你回来了?”
“嗯,我刚从苏松回来。”
“我给夫君倒茶。”
冒襄这次回来,脸上满是兴奋之色,比起之前的困顿绝望,让人振奋。
“夫君可是遇到好事了?”
“嗯,局势在变,在变好。我这次先去了绍兴又去了松江、苏州,拜访了复社的许多旧友,局势在变好,小婉。”
董小婉给丈夫递上茶,温柔的看着他,“先喝茶,慢慢说。”
冒襄喝完茶,兴奋的开始讲起来。
“督师张国维与刘宗周等已经在钱塘江南站稳了脚跟,钱塘江防线已经稳固了,而鲁监国居然亲自挥师北伐,已经连战皆捷,在江北也站稳了脚跟。还有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各地,现在有志之士都在奔走联络,要举兵恢复。”
“我想不到我去了趟苏松,这海盐倒是已经翻天覆地了,你这段时间在家,可有见过监国的兵马?”
“我听说这里来了一支兵马,是江南提督朱武的兵,军纪很好,不征粮不抓丁,来了后不伤害百姓,倒是镇压了许多祸害百姓的地痞流氓山贼恶霸,我没见过这些兵,但听管家说他们不骚扰百姓,现在各乡各村都在编保甲,办乡团,搞自治。”
虽然外面听说这些兵不错,但董小婉一个弱女子,并不敢出去,她一直紧守本份的呆在这山中居所。
冒襄笑着道,“其实这位江南提督朱武,便是当今鲁监国殿下也。”
“啊?”
“想不到吧,想不到的事情还多呢,黄宗羲向鲁监国举荐了我,监国已经给我发了征召令,我这次回来见过你们后,便要去拜见监国。”
“夫君真要应征?”
冒襄点头,“国家如此,我辈又岂能躲避山中不出?”
董小婉见状,也没再劝说,她知道丈夫是个有主见的人,虽然六次乡试不中,始终仅是个秀才,但他可是两岁涉四方十二称文章的大才子,连文苑大佬董其昌当年都称他为明之王勃,说他会点缀盛明一代诗文之景运。
事实上,冒襄虽一直科举失意,但诗文有名,著述颇多,更别说参加复社,关心国事,为时人称赞的四大公子之一。
出身官宦士族,但他却是四大公子中最耿直的人一个人,明末水旱不断,饥荒四起,冒襄支持朋友、赈济灾民十几年如一日,以至家财散尽。
就算到如今,他也依然一直奔走在外。
他的名头,连朱以海都早有耳闻,所以当黄宗羲举荐这位好友时,朱以海马上就发了征召令,连伟人都曾点评说,所谓明末四公子中,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要算冒辟疆,冒辟疆是比较看重实际的,清兵入关后,隐居山林,不事清朝,全节而终。
比起侯方域那三个,他强太多。
“我已经联络了一些海盐和澉浦本地士人和在此避难的士人,这些人中有曾任兵部职方司主事汤芬、原海盐参将周一诚,澉浦所千户韩万象,故刑部尚书之子吴番昌,原苏淞副总兵王有虔,海盐名士彭孙贻、陈则梁、张维赤等人,我们准备一起迎接拜见监国殿下。”
这些官绅之前多逃避乡野庄园之中,以避兵祸战乱,许多人都不愿意仕清降虏,所以隐居乡野,如今听闻江南提督就是鲁监国,而这位监国最近在海盐一连串的胜利,尤其是歼灭了鞑子五六千人马后,他们越发振奋。
而这位监国北上后,整编兵马、清理乡里,其部下与民无犯,军纪良好,也让这些人感觉大明恢复有望,此时也纷纷愿意再站出来支持复兴大业。
之前不是畏惧清军势大的官绅地主们,现在也开始态度转变起来。
硖石镇、祝家庄惨遭清军屠杀,他们所过之处,不论官绅还是百姓,都要遭殃,相比之下,北伐的监国军队将士们,却如传说中的岳家军一样与民无犯,不仅不征粮不派饷,甚至还减免过去的欠缴,免除今年的。
哪怕新设厘金局,但也比之前的胡乱摊派甚至是敲诈劝捐强的多。
海盐地主士绅们重又站出来支持大明王师,既是对大明的一些留恋,更是涉及切身利益。而原本似乎不可战胜的鞑子,如今也在监国面前惨败,这让他们看到大明仍然能够存续,甚至有中兴的可能。
“夫君何不给柳姐姐那边回封信?”
冒襄听到这话,一时沉默。
之前他被阮大铖下狱,最后能逃出南京,也是决定降清的钱谦益帮忙放他出来的,当时钱谦益还希望他一起留在南京向清军投降。
但被冒襄严辞拒绝,他发誓绝不降清,离开前,他跟钱谦益曾有过一段单独会话,钱说局势如此,他也是要为天下保存一二分元气,以待将来。但冒襄根本不认可这种方式,最终离开。
自那以后,他也还是收到过钱谦益寄来的信,甚至还有银子,还有虏帅的征召信,但他都没回复。
柳如是和董小婉是好姐妹,当年还是钱谦益出面为她赎的身,是柳如是帮忙搓合了她跟冒辟疆,如今听说大明中兴有望,她便想着让丈夫去信钱谦益柳如是他们,看能不能劝说他们南下。